劉鶚故居
劉鶚的寄寓之地
劉鶚故居,系劉鶚父親劉成忠所購買,在淮安城內勺湖東南的高公橋西街上,東臨金剛社巷,西界地藏寺巷,屋北原是荒地。據劉氏後人所見之契約,此房的原主姓廖。劉成忠於同治五年(1866)叫自己女婿、淮安人高維之託“中人”和“官牙”以“歌風堂”的名義,先買了廖姓的花園。同治十年(1870)又買下了廖姓其餘的房屋。光緒三年(1877),劉成忠退休后,就來此屋定居。
由東邊的花園、當中的正宅,以及西邊三個可以自成院落的部分(按劉德馨的說法,為西宅南部、西宅中部和后宅)所組成,共有房屋一百四十餘間。
劉鶚原籍鎮江丹徒,因家貧在鎮江沒有產業,曾祖克嶷、祖文壽先後成進士后,一直以官為業,全眷隨任,因居官清廉,亦無力置產。後由曾祖母將數十年積蓄的“湯沐錢”(按清制命婦有“湯沐錢”,俗名花粉銀子,四品以上月銀四十兩)共有幾千兩銀子,於同治五年(1866)和同治十年(1871)買得淮安高公橋西街廖姓的房子(原為明代漕運總督朱大典宅)和一些田。這就是劉鶚之父劉成忠(子恕)公於光緒三年(1877)解組歸里,卜居淮安之所。光緒十年(1884)劉成忠病故,此間未曾修繕過宅院。由於劉鶚從小隨父讀書,以後較長時間在外,一生中在家時間不長,故居一直由其兄劉明遠及他的長子劉厚廣(伯寬)居住。
劉鶚故居是一個擁有一百四十餘間成龍配套房屋組成的大宅院。現依故居的組成,按正宅、花園、后宅、西宅由外而內,由南而北,分別介紹:
先看高公橋西街中宅(或稱正宅)的大門對面,豎有一座大影壁,正中上方有一長方形的小匾,直書“凝祥”二字,系劉夢熊(字味青、劉鶚長兄)所書,影壁東西兩側各有一堵矮耳牆。東耳牆之東蓋了三間平房連同大部分土地,給了侍候子恕公夫人(劉鶚母親)的潘得勝。再東面還有一小塊土地又在上面蓋了三間平房,是給世仆李貴的。正宅大門兩邊的牆,用水磨青磚、白灰嵌縫砌成。兩扇黑大門白天一直開著,大門檻是一大塊青石做的,比較高;對著大門是六扇白色屏門,中間兩扇也是一直開著。在它的上方懸著一塊書有“太史第”三個大字的金匾,筆力雄渾,也是味青公的手跡。左邊白屏門上貼有一張直書“丹徒劉寓”四個字的紅紙。過道上空天花板中間吊著一盞門燈,兩邊耳牆掛著小方羅底磚,在耳牆的下方兩旁各放一條大門凳,地下鋪的方羅底磚。這就是正宅的起點。淮安人當時都稱之為“劉道台家”。
沿著大門水平向西,是一排坐南朝北的四間房子。緊靠大門的一間是門房,往西三間是轎廳。中間是個大院子。大門北對面是一堵牆,名叫“影壁”。牆正中偏上的地方,是個圓形的磚雕,中間鏤著一條龍,那龍頭延伸在外。圓框邊都以“×”字鏤成。在這影壁西突出約一公尺的地方是三間朝堂(或稱暖閣),向南的一面是該宅正門(或稱二門),門牆也是水磨磚砌成的。門口左右是一對白礬石飛出來的石鼓,上有三隻獅子盤一個石球的浮雕,兩扇黑漆門上各裝一副銅環(或稱雲板),其西側有專供女眷出入的便門。此間向北的一面也是六扇屏門。它的兩旁房間向北的一面,一律是落地長格扇。外面是用方麻石鋪的院子。院子北面就是現在作為劉鶚故居的主體原畫杉大廳。重檐飛甍,青磚黛瓦,獸頭滴水,山牆檐口,各有磚雕。廳內向南的一面是十八扇高大長格扇,門檻較高,前卷后屏。中間豎的柁梁繪有彩色圖案,特別引人注目的是正中大樑上掛著三個紅漆描金的誥封盒子和每根椽子都是“畫砂”(所謂“畫砂”是將每根椽子及前卷先打膚色粉底,再用硃筆描出自然木紋)。“畫杉”在當時的豪華及其藝術價值了。從二門朝堂中門大開,直到後堂,非常深邃,氣勢雄偉,頗為壯觀,不愧為明代漕運總督朱大典的官邸,淮安無出其右。那東邊花園,一池清水停泊兩條石船,不獨淮安絕無僅有,大江南北恐亦少見。
大廳屏門后的夾弄東山牆有一門,通花園書房。夾弄正中北面有個印方門,裝有四扇小屏門,出印方門便是廳后的院子。院子正中是三間坐北朝南的穿堂樓,院子東邊是兩明一暗的廚房,院西是兩明兩暗的下房,明間是女傭住的,中間是過道通火巷(穿過火巷可通劉鶚原配王氏夫人的院子)。院子的東北和西南角各有一個小花圃,分別長了幾棵美人蕉和一片風尾竹,穿堂樓下,南邊是六扇長格,北面是六扇大屏門。天花板也是彩色圖案。東西兩頭房的山牆都掛著小方羅底磚,窗子上半是吊窗,下半是固定的大玻璃窗,屏門后的夾弄可登梯上樓,東側可進東頭房的後門。夾弄正中又是六扇長格,對面便是堂屋大樓。其中間是院子,由二層台階進入走廊;正中八扇長格,東西兩頭房上部都是吊窗,中部是固定的三整張大玻璃窗,下部是窗檯。東窗外有棵垂絲海棠,高達丈余。堂屋西側是三間廂樓,樓下有三個門,南通火巷經大廳西側耳房直達女客出入的門;西經曲徑通往水井和后宅;進東門可登梯上大樓的走廊。這三間大樓的南面,一律是長窗,當中一間還有碧紗籠,牆上都有摸壁板。每間北面都有兩扇大玻璃窗。廂樓是串樓,由南間轉東,便是穿堂樓,該是個大統間。
劉鶚(è)(1857年10月18日—1909年8月23日)清末小說家。譜名震遠,原名孟鵬,字雲摶、公約。后更名鶚,字鐵雲,又字公約,號老殘。署名“鴻都百鍊生”。漢族,江蘇丹徒(今鎮江市)人,寄籍山陽(今淮安市淮安區人)。劉鶚自青年時期拜從太谷學派李光(龍川)之後,終生主張以“教養”為大綱,發展經濟生產,富而後教,養民為本的太谷學說。他一生從事實業,投資教育,為的就是能夠實現太谷學派“教養天下”的目的。而他之所以能屢敗屢戰、堅韌不拔,太谷學派的思想可以說是他的精神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