釉陶盆

釉陶盆

釉色均勻溫潤,美觀。透氣性差,不適宜盆栽大型植物。具有破損率較低,不褪色,不變形,保水性好的優點。

名稱


中文名稱: 釉陶盆
英文名稱: Glazed pottery basin

介紹


此盆於河南省濟源市軹國故城出土。方唇平折沿,曲腹大平底,底面內部下凹。內外均施彩釉,釉層不及底,所露胎骨為堅硬的褐紅色。釉色分兩種,盆內上部與沿面為豆綠色,余均呈棕紅色,兩種色釉相交處有一周弦紋,上下分界明顯。但由於釉色溫潤,這種截然的分野並不顯得突兀。釉層均勻而釉面亮澤,經揩拭光潔如新。
"銀釉":對釉陶的誤解
釉陶器作為漢代陶器中的新品種,上承商周原始瓷器的施釉技術,下啟唐宋三彩器瑰麗多姿、變幻莫測的裝飾,在中國古代陶瓷群芳譜中獨樹一幟,是古代低溫鉛釉技術發展的碩果。它以鐵和銅的氧化物為呈色劑,故紅、綠為主色調;以鉛的氧化物為助熔劑,故在攝氏800-900度的低溫下即可燒成。但在長達上千年的埋藏過程中,由於釉長期處於潮濕狀態,釉的化學成分不夠穩定而易受溶蝕,從而形成"返鉛"現象,即釉中的被溶蝕的物質及水中的可溶性鹽類析出釉面並形成一層薄膜,在光照下反射出銀色光斑,故後世又稱漢代釉陶為銀釉陶器。實際上,鉛釉中並沒有銀元素,而且銀的氧化物也絕不呈銀色。銀釉之稱固然富有詩意,卻實在是對釉陶器的誤解。這件出自漢代墓葬中的釉陶盆,釉面的返鉛現象不甚嚴重。

疊燒工藝


值得注意的是,此盆的底面上有三個均勻的疤痕,這應是燒造過程中將另一件器物疊放其上,為防止釉的粘連而放置的支墊的遺跡。疊燒是一種先進的工藝,可以提高產量。漢代釉陶的大量出土,與這種工藝不無關係。
圖片
Image
規格: 口徑30.8厘米 底徑15.5厘米 高8.1厘米
出處: 走進珍寶世界:中國古代飲食具
年代: 漢
類型
質地類型: 陶器
功用類型: 飲食具
欄目關鍵詞: 從神壇走向塵世—秦漢魏晉南北朝 盛食具 飲食具
收藏地: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主題詞或關鍵詞: 盆
輔助分類項: 飲食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