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海沉船
1958年羅伊·沃德·貝克執導電影
《冰海沉船》(A Night to Remember)是羅伊·沃德·貝克導演的動作電影,改編自沃爾特 洛德的同名書籍《此夜永難忘》(A Night to Remember)肯尼斯·摩爾、霍納爾·布萊克曼等參加演出。本片描寫了1912年號稱“永不沉沒”的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皇家郵輪“泰坦尼克號徠”(RMS.Titanic)的“處女航”因撞冰山沉沒的情景,真實而生動的刻畫了不同身份、不同階層的人物,以及在“泰坦尼克號”沉沒過程中,他們所表現出來的各種精神面貌。
冰海沉船
這是一部載入史冊的影片;本片描寫了1912年號稱“世界之最”的英國豪華游輪“泰坦尼克”號的“處航”因撞冰山沉沒的情景,真實而生動的刻畫了不同身份、不同階層的人物,以及在“泰坦尼克”號沉沒過程中,他們所表現出來的各種精神面貌。
演員表
角色名 | 演員名 | 配音 | 備註 |
---|---|---|---|
Second Officer Charles Herbert Lightoller | 肯尼斯·摩爾 | 於鼎 | |
Mrs. Liz Lucas | 霍納爾·布萊克曼 | ||
Assistant Wireless Operator Harold Bride | 大衛·麥考姆 | ||
Sixth Officer James Moody | 邁克爾·布萊恩特 | ||
Seaman at Steerage Gate | 戴斯蒙德·萊維林 | ||
Mr. Clarke | Ronald Allen | ||
Maj. Arthur Peuchen | Robert Ayres | ||
Capt. Arthur Rostron | Anthony Bushell | 畢克 | |
Mr. Murphy | John Cairney | ||
Mrs. Clarke | Jill Dixon | ||
Mrs. Sylvia Lightoller | Jane Downs | 李梓 | |
Col. Archibald Gracie | James Dyrenforth | ||
Thomas Andrews | Michael Goodliffe | 邱岳峰 | |
Wireless Operator John 'Jack' Phillips | Kenneth Griffith | ||
Lady Richard | Harriette Johns | ||
Chairman J. Bruce Ismay | Frank Lawton | 富潤生 | |
First Officer William Murdoch | Richard Leech | ||
Wireless Operator Harold Thomas Cottam | Alec McCowen | ||
Mrs. Margaret 'Molly' Brown | Tucker McGuire | ||
Robbie Lucas | John Merivale | ||
Mr. Yates | Ralph Michael | ||
Capt. Edward John Smith | Laurence Naismith | 程引 | |
Capt. Stanley Lord | Russell Napier | ||
Mr. Hoyle | Redmond Phillips | ||
Chief Baker Charles Joughin | George Rose | ||
Dr. William O'Loughlin | Joseph Tomelty | 胡慶漢 | |
Sir Richard | Patrick Waddington | ||
Fourth Officer Joseph Boxhall | Jack Watling | ||
Wireless Operator Cyril Evans | Geoffrey Bayldon | ||
Quartermaster George Thomas Rowe | Cyril Chamberlain | ||
Martin Gallagher | Richard Clarke | ||
Mrs. Farrell | Bee Duffell | ||
Benjamin Guggenheim | Harold Goldblatt | ||
3rd Officer (Carpathia) | Gerald Harper | ||
Victualling officer | Richard Hayward | ||
Steward | Thomas Heathcote | ||
Polish mother | Danuta Karell | ||
2nd Engineer Officer James Hesketh | Andrew Keir | ||
Polish girl | Christina Lubicz | ||
Apprentice James Gibson (Californian) | Barry MacGregor | ||
Dining saloon steward (as Eddie Malin) | Edward Malin | ||
Mr. James Farrell | Patrick McAlinney | ||
Mrs. Ida Straus | Helen Misener | ||
Kate | Mary Monahan | ||
Fifth Officer Harold Lowe | Howard Pays | ||
Reverend Anderson (Carpathia clergyman) | Philip Ray | ||
Second Officer Herbert Stone (Californian) | Harold Siddons | ||
Mr. Bull, man on train | Julian Somers | ||
Third Officer Charles Groves (Californian) | Tim Turner | ||
Mr. Isador Straus | Meier Tzelniker | ||
Lookout Reginald Lee | Roger Avon | ||
Older Sharp-Featured Woman with Black Curly Hair | Denise Aylmer | ||
Wallace Hartley | Charles Belchier | ||
Miss Evans | Olwen Brookes | ||
W.T. Stead | Henry Campbell | ||
Lucas Child | Pauline Challoner | ||
Passenger | Donald Churchill | ||
Carpathia Purser | George A. Cooper | ||
Scotsman | John Dunbar | ||
Lucas Child | Gay Emma | ||
Lookout Frederick Fleet | Bernard Fox | ||
Mrs. Bull - Woman on Train | Rosamund Greenwood | ||
Hysterical Man | Jonathan Hanson | ||
Guggenheim's Valet | Paul Hardwick | ||
Hysterical Woman | Gladys Henson | ||
Stoker | Glyn Houston | ||
Engineer | Robert James | ||
Crewman on Upturned Lifeboat | Stratford Johns | ||
Woman | Ann Lancaster | ||
Chief Engineer (Titanic) Joseph Bell | Howard Lang | ||
Steerage Passenger | Gerald Lawson | ||
Stoker | Arthur Lovegrove | ||
Tom Lucas | Stephen Lowe | ||
Crew Member | Clive Marshall | ||
Stoker Holding Oar on Upturned Lifeboat | Derren Nesbitt | ||
Irish Girl | Etain O'Dell | ||
Irish Girl | Maureen O'Reilly | ||
Steward | Hal Osmond | ||
Greek Steerage Passenger Arguing with James Kieran | Steve Plytas | ||
Carpathia Chief Engineer | Robert Raglan | ||
Steward | George Roderick | ||
James Kieran - Titanic Chief Steerage Steward | Norman Rossington | ||
Woman | Grace Denbigh Russell | ||
Titanic Bellboy | Robert Scroggins | ||
Crewman | Richard Shaw | ||
Passenger | Charles Stapley | ||
Stoker | Jack Stewart | ||
Stewardess | Marianne Stone | ||
Old Lady | Alma Taylor | ||
Miss Edith Russell | Teresa Thorne | ||
Steward | Stuart Wagstaff | ||
Crewman | John Warren | ||
Chief Clerk, Victualling Department | Russell Waters | ||
Clerk, Victualling Department | Gordon Whiting | ||
First Officer William Murdoch | Richard Leech | ||
Stuffy Lady in Lifeboat | Jean Anderson | ||
Lottie | Joan Benham | ||
Passenger | Alexis Chesnakov | ||
Gallagher | Richard Clarke | ||
Titanic Deck Hand | 肖恩·康納利 | ||
Titanic Crew Member | Peter Grant | ||
Seaman | Charles Leno | ||
Guggenheim | John Moffatt | ||
Passenger | Anthony Pendrell | ||
Seaman | Alan Rolfe | ||
Woman | Grace Denbeigh-Russell |
職員表
總導演 | 羅伊·沃德·貝克 |
---|---|
製作人 | William MacQuitty、Earl St. John |
副導演 | Weston Drury Jr、Robert Asher、Maurice Gibson、Ron Jackson、David Tringham |
美術設計 | Alex Vetchinsky |
編劇 | Eric Ambler、Walter Lord |
服裝設計 | Yvonne Caffin |
攝影 | 傑弗里·安斯沃思 |
配樂 | William Alwyn |
剪輯 | Sidney Hayers |
國家/地區 | 上映/發行日期 |
英國 | 958年7月1日 |
芬蘭 | 1958年7月3日 |
瑞典 | 1958年9月26日 |
美國 | 1958年12月16日 |
西德 | 1959年3月26日 |
丹麥 | 1959年4月8日 |
土耳其 | 1960年 |
法國 | 2005年11月 |
時間 | 獎項全稱 | 所獲獎項 | 獲獎者 | 結果 |
1959年 | 金球獎(Golden Globe) | Best English-Language Foreign Film | 《冰海沉船》 | 獲獎 |
1959年 | 桂冠獎(Golden Laurel) | Top Cinematography - Black and White | 《冰海沉船》 | 獲獎 |
1999年 | 第16屆美國金球獎 | 電影類-最佳英語外國片 | Geoffrey Unsworth | 提名 |
製作公司
The Rank Organisation Film Productions Ltd. [英國]
發行公司
Carlton Home Entertainment [英國] (1998) (UK) (DVD)
Epix Media [德國] (2005) (Germany) (DVD)
EuroVideo [德國] (2005) (Germany) (DVD)
標準收藏 [美國] (1998) (USA) (DVD)
Rank Video Library Ltd. [英國] (1987) (UK) (VHS)
Pickwick Video [英國] (1990) (UK) (VHS)
Rank Film Distributors of America [美國] (1958) (USA) (theatrical)
Rank Film Distributors Ltd. [英國] (1958) (UK) (theatrical)
VTI Home Vídeo [巴西] (????) (Brazil) (VHS)
CBS Television [美國] (1968) (USA) (TV) (original airing)
Elephant Films(2005) (France) (all media)
這裡要說的不是1998年風靡全球的《泰坦尼克》,而是1958年默默無聞的《冰海沉船》,英文名字更能說明電影的主旨:《A Night to Remember》
這部徠片子沒有講賺人眼淚的轟轟烈烈的愛情故事,而是這艘永不沉沒之船的沉沒過程,以及在這種背景下的眾生態。
話務員由於工作疏忽,沒有及時給船長傳達冰情報告,導致了這艘船撞上冰山。這段細節,完全可以作為管理學的經典教案,充分說明了一個小職員失職對一個大公司的影響。
在沉船事件中,英國紳士們表現出來的風度讓人由衷的讚歎,少數人表現出了原始的求生本能,遭人唾棄。在救援方面,有人拚死相救,有人隔岸觀火。1500人遇難,暴露出來的問題很多,需要慢慢總結。
冰海沉船劇照
撞擊
冰山撞擊了船體,導致船底的鉚釘承受不了撞擊因而毀壞,當初製造時也有考慮鉚釘的材質使用較脆弱,而在鉚釘製造過程中加入了礦渣,但礦渣分佈過密,因而使鉚釘變得脆弱無法承受撞擊(當時鉚釘撞擊時承受壓力為約為1萬44磅),鉚釘斷裂后,海水湧進水密艙,但當時泰坦尼克號水密艙最大承受極限為4個,而進水部分為5個超過承受極限。
反應
這次碰撞的結果,後來為人們所熟知。但當時船上的乘客和船員們卻反應不一。頭等艙和二等艙一些睡得不熟的乘客被一陣輕微的金屬刮擦聲驚醒了。船身輕微震動了一下。有人以為遇上了大浪,有人以為是觸礁了,還有人以為是螺旋槳發生了故障。但是下面船艙的乘客感覺到的震動劇烈得多。有的乘客看到了舷窗外擦身而過的乳白色冰山。有些擦掉的冰塊掉到了船艙里。底層統艙的移民乘客更是心驚肉跳地發現,冰冷刺骨的海水正從不知道的什麼地方漫過門縫。船很快停了下來。一些乘客披上外套來到甲板上。北大西洋上空繁星閃爍,氣溫則低達零下一度。漆黑的天穹下,泰坦尼克號的窗戶里發出溫暖的淡黃色燈光。四根高大的黃黑兩色煙囪中冒著白色的蒸汽煙霧。突然,有三根突然發出了震耳欲聾的轟鳴聲和嘶叫聲。懂得蒸汽機的乘客知道,這是船上的鍋爐安全閥門在釋放掉多餘的過熱高壓蒸汽。得到通知的史密斯船長和哈蘭?沃爾夫公司的首席造船工程師托馬斯·安德魯一道檢查受損情況。前面的五個隔艙都湧進了海水。海水似乎正在有條不紊地漫過H甲板。在郵件艙昏暗的燈光照耀下,成包的郵件漂浮在海水上。檢查過所有水密艙之後,安德魯平靜地對史密斯船長說:“這艘船沒救了”。史密斯船長問還能剩下多少時間,得到的答覆是一個小時,最多兩小時。之後發生的事情,大家已經都很清楚了。15日凌晨0點5分,史密斯船長下令準備放救生艇。0點15分,泰坦尼克號發出了“CQD MGY”的呼救信號。CQD是當時通用的遇險信號,MGY是泰坦尼克號的無線電呼叫代號。不久又發出了新近被國際海事協會確定的SOS求救信號。很多大西洋上的船隻都收到了求救電報。加拿大太平洋公司的聖殿山號、卡納德公司的卡佩西亞號、俄國貨船緬甸號,還有法蘭克福號、弗吉尼亞號、奧林匹克號......都在加速向出事地點趕來。例外的是,就在18海裡外的不定期客船加利福尼亞號的收發報員則在這時關掉電報機睡覺去了。這艘船已經被浮冰困了將近一天,船上一晚上都沒什麼大事,好像也不會發生什麼大事。
逃離
冰海沉船劇照
死傷
許多乘客雖然逃離了船身,但因為未能搭上救生船,而在沉船時一起被吸進海內,或者是泡在冰冷的海水中失溫而死。不少乘客的屍體未能尋回,他們很有可能被困在船艙內活活淹死。
落入水中的人們很快就失去了知覺。等待他們的是迅速的體溫喪失,神經麻痹和死亡。救生艇中的人們也被凍得半死。一些人完全是憑藉堅強的意志,半身泡在冰冷刺骨的海水中,緊緊扒住翻覆的2號救生艇。一直到3點30分,卡納德公司的客船卡帕西亞號最先趕到了出事現場。4點鐘,卡帕西亞號的船員在北大西洋黎明的微光下發現了第一艘救生艇。救援工作一直持續到早上8點30分,第12號救生艇被繫上救援纜繩。泰坦尼克號上2208名船員和旅客中,只有705人生還。卡帕西亞號的船長和牧師在大餐廳主持了一次悼念儀式。8點50分,掉頭返回紐約。
震驚
1912年4月18日,卡帕西亞號抵達紐約港。經過自由女神像時,上萬人在曼哈頓島的巴特雷海岸觀看。在54號碼頭,大約3萬人佇立在雨水中默默地迎接泰坦尼克號上的倖存者。泰坦尼克號沉沒的消息震驚了整個西方世界。當時人們的震驚程度,不亞於本世紀美國的9.11事件。大西洋兩岸許多地方降了半旗。英國國王喬治五世和美國總統塔夫脫互致唁電。德皇威廉二世也拍發了弔唁電報。
相關劇照
卡梅隆的《泰坦尼克號》的成功,一半屬於好萊塢電影產業,而另一半當歸功於這部《冰海沉船》。因為前者關於災難場面的描寫和歷史事件的還原,完全是建立在後者的基礎之上,即便是人物性格、階級性或涉及意識形態的人道主義等人文命題,也毫無新意的照搬了後者。
不同於《泰坦尼克號》的雙線交錯的謀篇布局形式,《冰海沉船》按照事件發展時序敘事,強調影片的紀實性和還原歷史的功能性。影片看起來規整、平衡,敘事不偏不倚且面面俱到,完全可以歸類於巴贊定義的“經典好萊塢電影”的範疇:“得體、均衡、形式和諧、尊重傳統、模仿、不出風頭、技術和冷靜控制觀眾反應的觀念。”
在《冰海沉船》的拍攝年代,電影特技還未侵襲電影工業,也不足以支持導演在影片中去製造奇觀,因此敘事重心自然落在還原歷史事件的始末之中了。影片在開始后13分鐘,就用冰山警告電報為故事發展設下了懸念,而後頻繁的電報情景更是交代了電報員何以錯過重要電報的原因,整個社會的浮躁與自大一覽無遺,為影片後半部分的劇情埋下了伏筆。另外,影片通過情節的層層推進,不遺餘力地尋找那些細枝末節中所蘊藏的可能性,並讓因果邏輯鏈條中的各個結點逐步顯現出來,觀眾作為旁觀者是全知的,也是冷靜客觀的。而在《泰坦尼克號》中,這些細節均被埋藏於愛情故事的明線之下,巨輪撞冰山的原因已不再是導演需要刻意探究的部分,而關鍵是如何展現出一個現代版的羅密歐與朱麗葉。
隨之而來的是兩部影片在敘事策略方面的差別,《冰海沉船》整片節奏平靜舒緩,大都採用固定鏡頭攝影,敘事過程中也盡量淡化事件中的戲劇成分,採用“羅生門”式多點多角度敘事手法,由點及面,力圖完整還原沉船過程的全貌。而《泰坦尼克號》則洋溢著激情、意外和衝突,大量的運動鏡頭捕捉人、船和事件發展的動態結果,並放大故事本身所包含的不確定因素,觀眾更多的被人物命運走向牽引,而沉船過程會被放在相對較次要的位置。
當然,《冰海沉船》作為一部英國電影,也保持了歐洲電影較注重社會學意義和人文價值的傳統,更多地關注各群體、各階層的生存狀態,而並不頻繁的介入個人命運情感的脈絡走向。如很多時候,導演羅伊·貝克會將鏡頭對準英國社會的不同層次的個體,如蕾切德爵士夫人、教會的牧師還有底層的製造工人,雖然每個人都掠影匆匆,但整個社會的心態和生存狀態都盡收眼底。《泰坦尼克號》則吸取了前者對社會貧富差異、階級意識和巨輪不斷下降的場景的細節描繪,但對人性、階級性的刻畫都具有相當的世俗特點和商業元素。
《冰海沉船》中所強調的船艙等級或是人物階層,實際上是存在一定的錯位。身為貴族的蕾切德爵士夫人和女暴發戶便是一個例子,前者高貴優雅,後者卻總在眾人之間炫耀自己的發家史(透著英國式的酸諷),兩人在情感和價值取向方面存在明顯的分化,然而在隨後的故事進程中詭異的“殊途同歸”了(兩人上救生船時卻表現出相同的階級優越感),羅伊·貝克這種對階級關係的透徹看法,被卡梅隆的新作所拋棄。他雖然站在人性、人道的立場上試圖批判階級文化和偏見(安排了露絲和傑克的愛情),但卻通過一種跨階級的愛情淡化了階級差別的殘酷性,以此滿足大眾的心理需求,爭取文化消費導向的認同。比如,作為上流社會成員的露絲,她內心卻不認同自己的貴族身份,不顧母親和未婚夫的阻撓,甘願與末等艙的“下等人”傑克相戀,而不像大多數貴族那樣,拒絕“自降身價”,拒絕放棄階級性賦予的優越感。實際上,不論在哪個時代,這些都是階級性中難以僭越的障礙。由此看來,《泰坦尼克號》要比《冰海沉船》更易討好大眾,也更具消費功能,而後者則站在社會學層面審視人和人的行為,更具反思功能。(文/故城原載於《看電影》2011年4月下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