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石梯鎮的結果 展開

石梯鎮

陝西省安康市漢濱區下轄鎮

石梯鎮,隸屬於陝西省安康市漢濱區。地處漢濱區東部,東與旬陽縣段家河鎮接壤,南與關家鎮相連,西與張灘鎮相鄰,北與關廟鎮和早陽鎮隔江相望。轄區東西最大距離12.6千米,南北最大距離6.8千米。總面積65.7平方千米。

截至2020年6月,石梯鎮下轄12個行政村。截至2020年,石梯鎮常住人口8840人。2011年,石梯鎮農業總產值570萬元,工業總產值達到8960萬元。

歷史沿革


因此地有安康古八景之一的“石梯遠度”而得名。
清康熙年間(1662—1722年),屬石梯鋪。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后屬石梯聯保。
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將聯保擴編為鄉鎮,屬石郎鄉第一保。
1949年後,設第二區,后改為石梯鄉。
1958年,並為管理區。
1961年,成立石梯公社。
1983年10月,設立石梯鄉。
1996年11月,將青套鄉併入。
2011年,改為石梯鎮。
石梯鎮
石梯鎮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石梯鎮政府,所在地小地名十六鋪,距安康城區12公里,位於漢江河畔南岸。由原石梯鄉、青套鄉兩鄉合併組建。東與旬陽縣段家河鎮接壤、西連張灘鎮、南接關家鎮、北與關廟鎮、早陽鎮隔江相望。轄12個行政村,總人口17100人。全鎮總面積65.7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7006畝,其中水田1394畝。石梯鎮政府所在地小地名十六鋪,過去是漢江上重要的一個碼頭,明清時期沿著漢江邊開有十六家店鋪。石梯鎮群山環抱,溝壑縱橫,南高北低,東西寬、南北窄;地貌屬淺山丘陵地帶,海拔在200—800米之間,是典型的農業鄉鎮。

地形地貌

石梯鎮地處淺山丘陵區,地勢南高北低。境內最高點位於五龍山,海拔879米;最低點位於馬灣口漢江邊,海拔312米。 

氣候

石梯鎮氣候多年平均氣溫15.5℃。無霜期年平均256天。年平均降水量800毫米,年均降水日數為80天,降雨主要集中在每年7—9月。 

水分

石梯鎮境內河道屬長江流域漢江水系。境內主要河流漢江,境內流長38千米。主要支流有九條溝、青套溝、馬灣溝、王河溝、青山溝、水田等6條,總流長60千米。

自然災害

石梯鎮境內主要自然災害有暴雨、洪澇等。最嚴重的一次洪澇災害發生在1983年7月31日,馬灣街道遭到嚴重的沖毀。

自然資源


農經資源

糧食作物主要以玉米、小麥、水稻、馬鈴薯、紅薯、雜豆等為主。秋作物以水稻玉米為主。
經濟作物主要以油菜、芝麻、花生、蔬菜、瓜類、煙草、蠶桑及藥材為主。在油料作物中,主要是油菜籽,其次是烤煙、芝麻、花生、蠶桑。

植物資源

野生果類:銀杏、毛栗、柑、桔、蘋果、梨、李、桃、杏、柿、枇杷、葡萄、棗、沙果、石榴等。
油料植物:油桐、烏桕、花椒、核桃等。
纖維植物:竹、梧桐、葛藤等。
澱粉植物:板栗、魔芋、百合等。
花卉植物:牡丹、玫瑰、菊花、芙蓉、紫荊、桂花、水仙、辛荑、杜鵑、月菊等。
藥材品種:黃姜、杜仲、五倍子、柴胡、當歸、車前草、半夏、金銀花、夏枯草等。

生物資源

野豬、草兔、松鼠、黃鼠狼、麻雀、野雞、青蛙、蛇、漢江紅尾魚、鯽花魚、青蝦、鯰魚等。

礦產資源

石梯礦產資源豐富,現已探明儲量較大的礦產有重晶石、石灰石、硫鐵礦、板石、砂金、石煤、綠松石、銅礦等,其中重晶石礦總儲量為1081萬噸,硫酸鋇平均含量為76-92%,品位、含量較高,年均開採量10萬噸。農業耕地面積1.86萬畝,可利用草地面積7.2萬畝,林地面積2.5萬畝。 

旅遊資源

著名景觀有青套村八里八景、石埡子千年銀杏樹、八路埡雙柏、高家院子、雞公岩、和尚岩、石梯晚渡等。其中,“石梯晚渡”被列為安康八大景之一。

行政區劃


截至2011年末,石梯鎮轄九條溝、楊寇、雙村、大石、雙聯、三橋、豐富、葉溝、聯鄉、花果、致富、青石、水田、迎春、馮山、興坪、尖山、黃廟、劉壩、石坡、青套、煙嶺、彭埡、柳樹河24個行政村;下設134個村民小組。 
截至2020年6月,石梯鎮下轄12個行政村 。人民政府駐地雙村五組。 
統計用區劃代碼城鄉分類代碼名稱
610902124200121雙村
610902124201220九條溝村
610902124202220楊寇村
610902124203220大石村
610902124204220雙聯村
610902124206220花果村
610902124208220青石村
610902124211220葉溝村
610902124212220煙嶺村
610902124218220迎春村
610902124220220馮山村
610902124222220青套村

人口民族


截至2011年末,石梯鎮轄區總人口17494人。總人口中男性9096人,佔52%;女性8398人,佔48%。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266人。 
截至2020年末,石梯鎮常住人口8840人 。

政治


發展藍圖

漢江畔生態特色古鎮—陝西安康漢濱區石梯鎮掠影
日前,記者走基層走進了漢江江畔的陝西省安康市漢濱區石梯鎮,採訪、調研石梯鎮鎮域經濟、脫貧攻堅工作。
漢濱區石梯鎮,距安康城區12公里的漢江南岸,解放前稱作石郎鄉,石梯鎮由原石梯鄉、青套鄉兩鄉合併而成,鎮域面積84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7006畝,其中水田1394畝;轄1.7萬人。
政府所在地小地名叫十六鋪,漢江作為連接南北的大動脈、是黃金航道時,漢江上重要的一個碼頭,明清時期就沿著漢江邊開有十六家店鋪,來往南北的商船多在這裡休息用餐,“石梯晚渡”被列為安康八大景之一。
■楊啟鋒書記:農業建園,社區移民;三產融合,生態靚鎮。
楊啟鋒書記介紹,近年來,石梯鎮在切實抓好黨建落實,項目建設和產業園區的同時,千方百計解決制約發展的交通、產業、資金等諸多要素。目前,漢江石梯大橋竣工交付使用。
打造“一心三帶五穀八景”生態古鎮。
打造“一心三帶五穀八景”生態古鎮。
楊書記說,在扶貧開發中,石梯鎮採取一戶一策、精準發力,通過特色發展產業,落實貧困戶增收致富。下一步石梯鎮將以市級重點鎮、移民搬遷重點鎮、休閑旅遊名鎮和現代產業示範鎮為總抓手,著力打造“一心三帶五穀八景”生態古鎮,一年謀前期,兩年打基礎,五年成雛形的要求,形成“山-水—城”的城鎮生態格局,富民強鎮奔小康。
楊書記針對“一心三帶五穀八景”生態古鎮做了詳細的解釋——
——“一心”:石梯古鎮旅遊街區為核心,總規劃面積為17.0公頃。
——“三帶”:漢江風情休閑帶,世外桃源產業帶,後山民居享受帶。
——“五穀”:五條縱向的山谷作為景觀連接的通道和走廊。即:紅柿谷、養生谷、百花谷、養心谷、桃源谷。
——“八景”:即:石梯古渡、古道驛站、漢江印象、石梯人家、龍船碼頭、龍池夜月、橋谷客棧、古葯神樹。
■張輝鎮長:脫貧攻堅,志在必贏;全面小康,以人為本。
全力打好扶貧攻堅戰,增強民生福祉是石梯鎮工作的重中之重。石梯鎮按照精準扶貧七個一批的要求,2016年全鎮實現脫貧人口812人,實現大石村全村脫貧。
採訪中了解到,大石村有一家集烤煙、山楂、藥材種植為一體的現代農業園區,目前園區已經完成投資500多萬元,園區道路已經全面貫通。
石梯鎮東茂生態農業園區負責人王道東介紹,按照他們規劃是繼續發展2000多畝。通過把土地流轉過來之後,貧困戶在園區幹活,每年能達到七八千元。
石梯鎮鎮長張輝介紹,在產業發展方面,以打造一村一品為著力點,依靠能人大戶帶動,壯大特色產業規模;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石梯大橋即將竣工,完成了8條通村水泥路建設,拓寬改造和硬化道路40km,極大方便了群眾出行。
下一步,著力把石梯鎮打造成為市級重點鎮、移民搬遷重點鎮、休閑旅遊鎮和現代產業園區示範鎮。
一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確保9個村1800戶5902人如期脫貧;二是著力打造石梯鎮,建設特色小鎮;三是全力推進特色產業建設。
張輝說,圍繞古鎮開發建設、旬陽庫區移民搬遷移民,挖掘地域歷史文化,發展特色旅遊產業,注重石梯“三寶”開發利用,由“老三寶”到“新三寶”的蛻變,實現群眾增收致富。
採訪結束,石梯鎮鎮域經濟、脫貧攻堅工作令人不得不豎起拇指讚歎——
漢水之濱,石梯古鎮;樂山親水,厚古豐今。
黃金水道,商賈亨通;大橋跨江,再造乾坤。
農業建園,社區移民;三產融合,生態靚鎮。
脫貧攻堅,志在必贏;全面小康,以人為本。
石梯鎮以明清時期繁榮的十六鋪建築群落為主要載體,導入明清時代內涵,融入建築文化、民俗文化、渡口文化、漢水文化、歷史事件、名人軼事等多元素文化為驅動,良好的生態環境,青山環抱、綠水縈繞,“山-水—城”特色的生態旅遊古鎮一定會指日可待。(記者王開成綜合報道)

經濟


綜述

2018年,石梯鎮有工業企業1個;其中,規上企業1個。
2018年,石梯鎮有營業面積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個數15個。 

第一產業

2011年,石梯鎮農業總產值570萬元,比上年增長15%,農業增加值佔國內生產總值的7.3%。
石梯鎮糧食作物以小麥、玉米、薯類為主。2011年,石梯鎮糧食生產6200噸,其中小麥2460噸,玉米3320噸,紅薯418噸。
石梯鎮主要經濟作物是油菜。2011年,石梯鎮油菜種植面積2463畝,產量272噸。
截至2011年末,石梯鎮累計造林2.9萬畝。其中防護林11.4萬畝,經濟林2.5萬畝,農民住宅四旁樹木11.2萬株。2011年,石梯鎮水果種植面積7900萬畝,產量1.2萬噸,主要品種有柑橘、杏、桃、梨等,其中柑橘0.37萬噸,桃0.25萬噸。
石梯鎮畜牧業以飼養生豬、羊、家禽為主。2011年,石梯鎮生豬飼養量3.6萬頭,年末存欄2萬頭;羊飼養量0.6萬隻,年末存欄0.4萬隻;家禽飼養量12萬羽,上市家禽6萬羽。2011年,石梯鎮生產肉類及禽蛋1540噸。 

第二產業

2011年,石梯鎮工業總產值達到8960萬元,比上年增長19.8%,工業增加值佔國內生產總值的10.1%。 

第三產業

截至2011年末,石梯鎮有郵政網點1個。境內有移動和聯通基站各5座,移動通信覆蓋率已達95%。
2011年,石梯鎮金融產業實現增加值382.8萬元,比上年增長11%,實現稅收11.5萬元。年末金融機構各類存款餘額3410萬元,比上年增長11%;人均儲蓄2000元;各項貸款餘額4820萬元,比上年增長9.3%。

文化


教育
截至2011年末,石梯鎮有九年制學校1所,小學9所,在校生1283人,專任教師124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小升初升學率99%,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100%。 
書香校園
漢濱區石梯鎮劉宗祥校長:辦書香校園
抓校園文化建設:營造良好育人環境。
抓校園文化建設:營造良好育人環境。
石梯鎮中心學校以改革創新為動力,確立了“常規工作上台階,重點工作有突破,特色工作顯成效”的總要求,努力辦好讓人民群眾滿意的學校。
構建高效課堂:以導促學,同伴互助
樹立“安全、質量、服務、和諧、發展”的五種意識,落實“以德立校、質量興校、管理強校、平安護校、特色亮校”五項工作措施,抓實“備、講、留、批、輔、考”環節工作。
石梯初中的“問題式探究”高效課堂教學模式、中心小學的“六環節”高效課堂教學模式和大石小學的學生自主,教師導學“五步”課堂教學模式,有理有據,思路清晰,觀點明確,符合課堂理念。結合總體實際情況,整理出了石梯鎮中心校課堂評價標準,在全鎮進行推廣。
石梯小學實行“一周一主題”活動,實地解決在教學活動中的問題,為提高教師教研水平和教學質量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廣大教師參與教研活動的積極性較高,認真總結經驗,撰寫課後反思和業務論文,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12篇論文獲區級以上獎勵,10篇論文在市級以上刊物上發表,6人參加區級賽教成績良好,教研教改工作收效明顯。
開展“三評三改”:為人師表,從教為生。
為加強師德師風建設,中心校深入開展“三評三改”活動,確定“教育崛起,教師為基”的師德教育主題,通過撰寫徵文,組織演講比賽來進一步加強學校師風師風建設工作。
通過“三評三改”活動深入開展,造就區級名師3名、優秀班主任3名;鎮級好校長1名、名師20名、優秀班主任10名。打造了一支敬業愛崗、樂於奉獻,師德師風振奮的教師隊伍,成為石梯鎮教育事業持續、穩定、健康發展的巨大財富。
抓校園文化建設:營造良好育人環境。
堅持“環境育人,立德樹人”,打造學校文化之魂,提升校園文化品位,發揮校園文化在學校發展中及輻射社會作用,提升學校綜合辦學水平。
石梯小學把標準化建設和校園文化建設有機結合,同步實施,順利通過區督導室驗收;大石小學精心設計,已初具特色;石梯初中已確定了主題在設計布局中。以石梯小學為龍頭,以大石小學為基準,緊抓校園精神文化建設核心、校園物質文化建設基礎,基本形成在辦學理念、學校精神、校訓、校風、教風、學風被全體師生認同的共同文化觀念、價值觀念、生活觀念等意識形態,引領學生的發展;符合學校實際,體現較強的藝術性和教育性校園文化建設特色。(記者王開成綜合報道)

交通


石梯鎮境內已形成公路、水運2種運輸方式構成的交通運輸網路。張青公路(張灘一青套)境內長32千米。2000年,建成江華60噸水陸運輸碼頭。

社會


石梯鎮社會事業發展健康有序,信用社、學校、衛生院等設施齊備,功能健全;鎮內交通網路四通八達,村級公路硬化率達90%。
大量的外出務工人員,推動了地方經濟快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明顯改善。個體經營戶也明顯增多,群眾生活質量明顯提高,生產條件明顯改善。民主和法制不斷健全,文明建設不斷加強。
近幾年,石梯重“礦、桑、姜、核桃”四大支柱產業,利用得天獨厚的條件發展種養業,發展柿子、花椒、花桐、肚倍、魔芋、豬、牛、羊、雞等。
截至2011年末,石梯鎮有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25個,其中鎮中心衛生院1個,村衛生室、綜合診所24個。人員34人。2011年,石梯鎮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人數16562人,參合率95%。 

社會保障

2011年,石梯鎮有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戶數758戶,1916人,支出195萬元;農村臨時救濟4000人次,支出36萬元,農村建房補助40戶30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