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代紀元表

年號元年的干支和公元紀年

中國歷代紀元表從“五帝”開始,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為止。西周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以前,異說頗多,尚無定論,本表對於西周共和元年以前,只列帝王世系。較小的王朝如“十六國”、“十國”等不列表。各個時代或王朝,詳列帝王名號,年號元年的干支和公元紀年,以資對照。

自三皇至西楚為上古;漢至清為古代,中華民國到現在為近現代。

夏桀以上僅有史記、山海經、各代傳說等,尚缺實物文物資料考證;從商湯起,均已有實物文字可考證。

總表


朝代簡表

朝代/時代存在時間都城建立者
石器時代舊石器時代約300萬年前-約1萬年前
中石器時代約1萬年前-約8000年前
新石器時代約8000年前-約4000年前
傳說時代三皇五帝三皇時代約7000年前-約5000年前
五帝時代約前26世紀初-約前22世紀初黃帝
夏朝約前2070年-約前1600年陽城
商朝(前商);商朝(殷商)約前1600年-約前1046年前商都城亳;后商都城殷
周朝西周約前1046年-前771年鎬京姬發
東周
前770年-前256年
春秋時代前770年-前476年洛邑姬宜臼
戰國時代前475年-前221年
秦朝前221年-前207年咸陽嬴政
西漢前206年-公元8年長安劉邦
新朝公元8年-23年長安(常安)王莽
玄漢23年-25年洛陽劉玄
東漢25年-220年洛陽劉秀
三國220年-265年洛陽曹丕
221年-263年成都劉備
222年-280年建業孫權
晉朝西晉265年-317年洛陽司馬炎
東晉317年-420年建康司馬睿
南北朝南朝420年-479年建康劉裕
479年-502年建康蕭道成
502年-557年建康蕭衍
557年-589年建康陳霸先
北朝北魏386年-534年洛陽拓跋珪
東魏534年-550年鄴城元善見
西魏535年-556年長安元寶炬
北齊550年-577年鄴城高洋
北周557年-581年長安宇文覺
隋朝581年-618年長安楊堅
唐朝618年-907年長安李淵
五代十國五代後梁907年-923年開封朱溫
後唐923年-936年洛陽李存勖
後晉936年-947年開封石敬瑭
後漢947年-950年開封劉知遠
後周951年-960年開封郭威
十國891年-979年
宋朝北宋960年-1127年汴京趙匡胤
南宋1127年-1279年臨安趙構
遼朝907年-1125年上京耶律阿保機
西夏1038年-1227年興慶李元昊
金朝1115年-1234年中都完顏旻
元朝1206年-1368年大都孛兒只斤·鐵木真
明朝1368年-1644年南京、北京朱元璋
清朝1616年-1911年北京愛新覺羅·努爾哈赤
中華民國1912年-1949年南京孫中山
中華人民共和國1949.10.1-至今北京毛澤東
註釋:
1.商可分為商前期(遷殷前,前1559年-前1300年)和商後期(遷殷后,前1300年-前1046年)。盤庚遷都於殷后,商也稱殷。
2.是指東晉時期在我國北方和巴蜀存在的封建割據政權。
3.1912年共和體制確立后建立的中華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非世襲家族統治,但廣義朝代系指國家組成要件中的“政府”,也就是以“憲法”為核心或其所架構的中央體制。
4.表中都城為定都時的名稱。

干支次序表

01.甲子02.乙丑03.丙寅04.丁卯05.戊辰06.己巳07.庚午08.辛未09.壬申10.癸酉
11.甲戌12.乙亥13.丙子14.丁丑15.戊寅16.己卯17.庚辰18.辛巳19.壬午20.癸未
21.甲申22.乙酉23.丙戌24.丁亥25.戊子26.己丑27.庚寅28.辛卯29.壬辰30.癸巳
31.甲午32.乙未33.丙申34.丁酉35.戊戌36.己亥37.庚子38.辛丑39.壬寅40.癸卯
41.甲辰42.乙巳43.丙午44.丁未45.戊申46.己酉47.庚戌48.辛亥49.壬子50.癸丑
51.甲寅52.乙卯53.丙辰54.丁巳55.戊午56.己未57.庚申58.辛酉59.壬戌60.癸亥

上古


三皇

天皇
地皇
人皇
伏羲氏(尊稱“羲皇”)
燧人氏(尊稱“燧皇”)
神農氏(尊稱“農皇”)

五帝

黃帝
黃帝
(約前26世紀初-約前2029年)
黃帝(姬軒轅)
顓頊(zhuānxū,姬乾荒)
帝嚳(kù,姬夋)

夏朝

(約前2029年-約前1559年)
禹在位8年鯀子
啟在位9年禹子
太康在位29年啟長子
仲康在位13年啟子、太康弟
相在位28年仲康子
少康在位21年相子
杼在位17年少康子
槐在位26年杼子
芒在位18年槐子
泄在位16年芒子
不降在位59年泄子
扃(jiōng)在位21年泄子、不降弟
廑(jǐn)在位21年扃子
孔甲在位30年不降子、扃侄
皋(gāo)在位11年孔甲子
發在位19年皋子
桀在位52年發子

商朝

(約前1559年-約前1046年)
湯在位13年契的十四世孫、主癸子
外丙在位3年湯次子
仲壬在位4年湯第三子
太甲在位23年湯嫡長孫、太丁子、仲壬侄
沃丁在位29年太甲子
太庚在位25年太甲子、沃丁弟
小甲在位12年太庚子
雍已在位9年太庚子、小甲弟
太戊在位75年太庚子、雍乙弟
仲丁在位11年太戊子
外壬在位15年太戊子、仲丁弟
河亶甲在位9年太戊子、外壬弟
祖乙在位19年仲丁子
祖辛在位7年祖乙子
沃甲在位25年祖乙子、祖辛弟
祖丁在位32年祖辛子、沃甲侄
南庚在位28年沃甲子、祖丁堂弟
陽甲在位7年祖丁子
盤庚在位28年祖丁子、陽甲弟
小辛在位21年祖丁子、盤庚弟
小乙在位21年祖丁子、小辛弟
武丁在位59年小乙子
祖庚在位7年武丁次子
祖甲在位33年武丁第三子、祖庚弟
廩辛在位6年祖甲子
康丁在位4年祖甲子、廩辛弟
武乙在位4年康丁子
文丁在位2年武乙子
帝乙在位37年文丁子
紂王(帝辛)在位32年帝乙少子

周朝

(約前1046年-前256年)
西周(約前1046年-前771年)
稱號(姓名)/世系在位年數即位時間
武王(姬發)姬昌次子4前1046
成王(姬誦)武王子35前1042
康王(姬釗)成王子25前1020
昭王(姬瑕)康王子19前995
穆王(姬滿)昭王子54前976
共王(姬繄扈)穆王子12前922
懿王(姬囏)共王子25前899
孝王(姬辟方)共王弟15前891
夷王(姬燮)懿王子、孝王侄孫25前885
厲王(姬胡)夷王子36前887
宣王(姬靜)厲王子45前827
幽王(姬宮湦)宣王子10前781
東周(前770-前256)
稱號(姓名)/世系在位年數即位時間
平王(姬宜臼)幽王子51前770
桓王(姬林)平王孫、姬泄父之子23前719
庄王(姬佗)桓王長子15前696
釐王(姬胡齊)庄王長子5前681
惠王(姬閬)釐王子25前676
襄王(姬鄭)惠王子32前651
頃王(姬壬臣)襄王子6前618
匡王(姬班)頃王子6前612
定王(姬瑜)匡王弟21前606
簡王(姬夷)定王子13前585
靈王(姬泄心)簡王子27前571
景王(姬貴)靈王次子24前554
悼王(姬猛)景王子1前520
敬王(姬匄)景王次子43前519
元王(姬仁)敬王子7前475
貞定王(姬介)元王子28前468
哀王(姬去疾)貞定王長子0.25前441
思王(姬叔)哀王弟0.4前441
考王(姬嵬)思王弟15前440
威烈王(姬午)考王子44前425
安王(姬驕)威烈王子26前401
烈王(姬喜)安王子7前375
顯王(姬扁)烈王弟48前368
慎靚王(姬定)顯王子7前320
赧王(姬延)慎靚王子59前314

秦朝

秦始皇帝嬴政前221年-前210年在皇帝位,秦庄襄王子
秦二世嬴胡亥在位2年,秦始皇第十八子
秦三世嬴子嬰前207年-前206年在位,在位46天,公子扶蘇之子、秦始皇長孫

西楚

西楚霸王項羽:前206年-前202年在位,建都彭城

古代


西漢

(前202年-公元8年11月)
高帝(劉邦)前202年-前195年,在位12年,劉煓第三子
惠帝(劉盈)6丁未前194,漢高祖長子
文帝(劉恆)23壬戌前179,漢高祖第四子
景帝(劉啟)16乙酉前156,漢文帝第五子
武帝(劉徹)54辛丑前140,漢景帝第10子
昭帝(劉弗陵)13乙未前86,漢武帝少子
漢廢帝(劉賀)在位27天,漢武帝孫、昌邑王劉髆子
宣帝(劉詢)23戊申前73,漢武帝曾孫、戾太子劉據之孫、史皇孫劉進之子
元帝(劉奭)20癸酉前48,漢宣帝長子
成帝(劉驁)25己丑前32,漢元帝與王政君所生的嫡子
哀帝(劉欣)6乙卯,漢元帝孫、漢成帝侄、定陶恭王劉康子
平帝(劉衎)5辛酉公元1年,漢元帝孫、中山孝王劉興子
孺子(劉嬰)3年,僅為皇太子,漢宣帝玄孫、楚孝王劉囂曾孫、廣戚煬侯劉勛孫、廣戚侯劉顯子

新朝

(公元8年12月-公元23年,共計16年)
新朝太祖建興帝(王莽)始建國6己巳公元8年-13年,新都顯王王曼子
天鳳6乙亥公元14年--19年
地皇4辛巳公元20年--23年十月初六

玄漢

(23-25年)
更始帝(劉玄)更始⑶癸未二23年,漢光武帝劉秀族兄、劉子張之子

東漢

(25-220)
光武帝(劉秀)建武32乙酉六25年,漢高祖八世孫、漢景帝六世孫、劉欽之子
建武中元⑵丙辰四56
明帝(劉庄)18,光武帝第4子
章帝(劉炟)建初13丙子76,漢明帝第5子
和帝(劉肇)永元17己丑89,漢章帝第四子
殤帝(劉隆)延平1丙午106,漢和帝少子
安帝(劉祜)永初19丁未107,漢章帝孫、清河孝王劉慶子
順帝(劉保)永建20丙寅126,漢安帝子
沖帝(劉炳)永嘉2乙酉145,漢順帝子
質帝(劉纘)本初1丙戌146,漢章帝玄孫、渤海孝王劉鴻子
桓帝(劉志)建和22丁亥147,漢章帝曾孫、河間孝王劉開孫、蠡吾侯劉翼子
靈帝(劉宏)建寧23戊申168,漢章帝玄孫、解瀆亭侯劉萇子
漢少帝劉辯在位1年,漢靈帝長子
獻帝(劉協)初平32庚午190,漢靈帝次子

三國

(220-280)
1.魏(220-265)
文帝(曹丕)黃初7庚子十220,魏武帝長子
明帝(曹叡)太和13丁未227,魏文帝長子
齊王(曹芳)正始14庚申240,魏明帝養子
高貴鄉公(曹髦)正元⑶甲戌十254,魏文帝孫、東海定王曹霖子
甘露⑸丙子六256在位8年
陳留王(曹奐)景元⑸庚辰六260,魏武帝孫、燕王曹宇子
咸熙⑵甲申五264在位6年
2.蜀(221-263)
昭烈帝(劉備)章武3辛丑四221,劉弘子
後主(劉禪)建興⒂癸卯五223,昭烈帝長子
延熙⒇戊午238
景耀⑹戊寅258
炎興⑴癸未八263
3.吳(222-280)
大帝(孫權)黃武⑻壬寅十222,孫堅次子在位30年
黃龍⑶己酉四229
嘉禾⑺壬子232
赤烏⒁戊午九238
太元⑵辛未五251
神鳳⑴壬申二252
會稽王(孫亮)建興⑵壬申四252在位7年,吳大帝第7子
五鳳⑶甲戌254
太平⑶丙子十256
景帝(孫休)永安⑺戊寅十258在位7年,吳大帝第6子
烏程侯(孫皓)元興⑵甲申七264,在位17年,吳大帝孫、孫和子
甘露⑵乙酉四265
寶鼎⑷丙戌八266
建衡⑶己丑十269
鳳凰⑶壬辰272
天冊⑵乙未275
天璽⑴丙申七276
天紀⑷丁酉27

晉朝

(265-420)
1.西晉(265-317)
武帝(司馬炎)25年泰始⑽乙酉十二265,司馬懿孫、司馬昭嫡長子
咸寧⑹乙未275
太康⑽庚子四280
太熙⑴庚戌290
惠帝(司馬衷)15年永熙⑴庚戌四290,晉武帝次子
永平⑴辛亥291
元康⑼辛亥三291
永康⑵庚申300
永寧⑵辛酉四301
惠帝(司馬衷)太安⑵壬戌十二302、
永安⑴甲子304
建武⑴甲子七304
永安⑴甲子十一304
永興⑶甲子十二304
光熙⑴丙寅六306
懷帝(司馬熾)5年永嘉⑺丁卯307,晉武帝第二十五子
愍帝(司馬鄴)建興⑸癸酉四313,晉武帝孫、吳敬王司馬晏子
2.東晉(317-420)
元帝(司馬睿)建武⑵丁丑三317在位6年,琅邪恭王司馬覲之子、司馬懿曾孫
大興⑷戊寅三318
永昌⑵壬午322
明帝(司馬紹)永昌壬午閏十一322在位3年,晉元帝長子
太寧⑷癸未三323
成帝(司馬衍)太寧乙酉閏八325在位17年,晉明帝長子
咸和⑼丙戌二326
咸康⑻乙未335
康帝(司馬岳)建元⑵癸卯343在位2年,晉明帝次子
穆帝(司馬聃)永和⑿乙巳345在位13年,晉康帝子
昇平⑸丁巳357
哀帝(司馬丕)隆和⑵壬戌362在位6年,晉成帝長子
興寧⑶癸亥二363
海西公(司馬奕)太和⑹丙寅365在位6年,晉成帝次子
簡文帝(司馬昱)咸安⑵辛未十一371在位2年,晉元帝幼子
孝武帝(司馬曜)寧康⑶癸酉373在位25年,晉簡文帝第六子
太元(21)丙子376
安帝(司馬德宗)隆安⑸丁酉397在位22年,晉孝武帝長子
元興⑶壬寅402
義熙⒁乙巳405
恭帝(司馬德文)元熙⑵己未419在位2年,晉孝武帝次子、晉安帝弟

南北朝

(420-589)
1.南朝
①宋(420-479)
武帝(劉裕)永初⑶庚申六420、漢代楚元王劉交之後
少帝(劉義符)景平⑵癸亥423宋武帝長子
文帝(劉義隆)元嘉(30)甲子八424宋武帝第三子
孝武帝(劉駿)孝建⑶甲午454宋文帝第三子
大明⑻丁酉457
前廢帝(劉子業)2年永光⑴乙巳465宋孝武帝長子
景和⑴乙巳八465
明帝(劉彧)泰始8年乙巳十二465宋文帝第十一子
泰豫⑴壬子472
后廢帝(劉昱)2年(蒼梧王)元徽⑸癸丑473明帝長子
順帝(劉凖)升明⑶丁巳七477宋明帝第三子,后廢帝弟
②齊(479-502)
高帝(蕭道成)建元⑷己未四479西漢丞相蕭何二十四世孫
武帝(蕭賾)永明⑾癸亥483齊高帝長子
鬰帝(蕭昭業)隆昌⑴甲戌494齊武帝孫,文惠太子蕭長懋長子
海陵王(蕭昭文)延興⑴甲戌七494齊武帝孫,文惠太子蕭長懋次子
明帝(蕭鸞)建武⑸甲戌十494齊高帝侄
永泰⑴戊寅四498
東昏侯(蕭寶卷)永元⑶己卯499齊明帝次子
和帝(蕭寶融)中興⑵辛巳三501齊明帝第八子
③梁(502-557)
武帝(蕭衍)天監⒅壬午四502蕭何的二十五世孫
普通⑻庚子520
大通⑶丁未三527
中大通⑹己酉十529
大同⑿乙卯535
中大同⑵丙寅四546
太清⑶*丁卯四547
簡文帝(蕭綱)大寶⑵**庚午550梁武帝第三子
元帝(蕭繹)承聖⑷壬申十一552梁武帝第七子,梁簡文帝弟
敬帝(蕭方智)紹泰⑵乙亥十555梁元帝第九子
太平⑵丙子九556
*有的地區用至6年。
**有的地區用至3年。
④陳(557-589)
武帝(陳霸先)永定⑶丁丑十557漢太丘長陳寔之後
文帝(陳蒨)天嘉⑺庚辰560陳武帝侄,始興昭烈王陳道譚長子
天康⑴丙戌二566
廢帝(臨海王)(陳伯宗)光大⑵丁亥567陳文帝長子
宣帝(陳頊)太建⒁乙丑569始興昭烈王陳道譚次子
後主(陳叔寶)至德⑷癸卯583陳宣帝長子
禎明⑶丁未587
2.北朝
①北魏[拓跋氏,后改元氏](386-534),北魏建國於丙戌(386年)正月,初稱代國,至同年四月始改國號為魏,439年滅北涼,統一北方
道武帝(拓跋珪)登國⑾丙戌386
皇始⑶丙申七396
天興⑺戊戌十二398
天賜⑹甲辰十404
明元帝(拓跋嗣)永興⑸己酉十409
神瑞⑶甲寅414
泰常⑻丙辰四416
太武帝(拓跋燾)始光⑸甲子424
神麚⑷戊辰二428
延和⑶壬申432
太延⑹乙亥435
太平真君⑿庚辰六440
正平⑵辛卯六451
南安王(拓跋余)永(承)平⑴壬辰三452
文成帝(拓跋濬)興安⑶壬辰十452
興光⑵甲午七454
太安⑸乙未六455
和平⑹庚子460
獻文帝(拓跋弘)天安⑵丙午466
皇興⑸丁未八467
孝文帝(元宏)延興⑹辛亥八471
承明⑴丙辰六476
太和(23)丁巳477
宣武帝(元恪)景明⑷庚辰500
正始⑸甲申504
永平⑸戊子八508
延昌⑷壬辰四512
孝明帝(元詡)熙平⑶丙申516
神龜⑶戊戌二518
正光⑹庚子七520
孝昌⑶乙巳六525
武泰⑴戊申528
孝庄帝(元子攸)建義⑴戊申四528
永安⑶戊申九528
長廣王(元曄)建明⑵庚戌十530
閔帝(元恭)普泰⑵辛亥二531
安定王(元朗)中興⑵辛亥十531
孝武帝(元脩)太昌⑴壬子四532
永興⑴壬子十二532
永熙⑶壬子十二532
②東魏(534-550)
孝靜帝(元善見)天平⑷甲寅十534
元象⑵戊午538
興和⑷己未十一539
武定⑻癸亥543
③西魏(535-556)
文帝(元寶炬)大統⒄乙卯535
廢帝(元欽)—⑶壬申552
恭帝(元廓)—⑶甲戌一554
④北齊(550-577)
文宣帝(高洋)天保⑽庚午五550
廢帝(高殷)乾明⑴庚辰560
孝昭帝(高演)皇建⑵庚辰八560
武成帝(高湛)太寧⑵辛巳十一561
河清⑷壬午四562
後主(高緯)天統⑸乙酉四565
武平⑺庚寅570
隆化⑴丙申十二576
幼主(高恆)承光⑴丁酉577
⑤北周(557-581)
孝閔帝(宇文覺)—⑴丁丑557
明帝(宇文毓)—⑶丁丑九557
武成⑵己卯八559
武帝(宇文邕)保定⑸辛巳561
天和⑺丙戌566
建德⑺壬辰三572
宣政⑴戊戌三578
宣帝(宇文贇)大成⑴己亥579
靜帝(宇文闡)大象⑶己亥二579
大定⑴辛丑一581

隋朝

(581-619)
隋建國於581年,589年滅陳,完成統一
文帝(楊堅)開皇⒇辛丑二581
仁壽⑷辛酉601
煬帝(楊廣)大業⒁乙丑605
恭帝(楊侑)義寧⑵丁丑十一617

唐朝

(618-907)
高祖(李淵)武德⑼戊寅五618
太宗(李世民)貞觀(23)丁亥627
高宗(李治)永徽⑹庚戌650
顯慶⑹丙辰656
龍朔⑶辛酉三*661
麒德⑵甲子664
乾封⑶丙寅666
總章⑶戊辰三668
咸亨⑸庚午三670
上元⑶甲戌八674
儀鳳⑷丙子十一676
調露⑵己卯六679
永隆⑵庚辰八680
開耀⑵辛巳九681
永淳⑵壬午二682
弘道⑴癸未十二683
中宗(李顯又名哲)嗣聖⑴甲申684
睿宗(李旦)文明⑴甲申二684
武后(武曌)光宅⑴甲申九684
垂拱⑷乙酉685
永昌⑴己丑689
武后稱帝,改國號為周
載初**⑴庚寅正690
天授⑶庚寅九690
如意⑴壬辰四692
長壽⑶壬辰九692
延載⑴甲午五694
證聖⑴乙未695
天冊萬歲⑵乙未九695
萬歲登封⑴丙申臘696
萬歲通天⑵丙申三696
神功⑴丁酉九697
聖歷⑶戊戌698
久視⑴庚子五700
大足⑴辛丑701
長安⑷辛丑十701
中宗(李顯又名李哲)復唐國號神龍⑶乙巳705
景龍⑷丁未九707
睿宗(李旦)景雲⑵庚戌七710
太極⑴壬子712
延和⑴壬子五712
玄宗(李隆基)先天⑵壬子八712
開元(29)癸丑十二713
天寶⒂壬午742
肅宗(李亨)至德⑶丙申七756
乾元⑶戊戌二758
上元⑵庚子閏四760
—⑴***辛丑九761
代宗(李豫)寶應⑵壬寅四762
廣德⑵癸卯七763
永泰⑵乙巳765
大曆⒁丙午十一766
德宗(李適)建中⑷庚申780
興元⑴甲子784
貞元(21)乙丑785
順宗(李誦)永貞⑴乙酉八805
憲宗(李純)元和⒂丙戌806
穆宗(李恆)長慶⑷辛丑821
敬宗(李湛)寶曆⑶乙巳825
文宗(李昂)寶曆丙午十二826
大(太)和⑼丁未二827
開成⑸丙辰836
武宗(李炎)會昌⑹辛酉841
宣宗(李忱)大中⒁丁卯847
懿宗(李漼)大中己卯八859
咸通⒂庚辰十一860
僖宗(李儇)咸通癸巳七873
乾符⑹甲午十一874
廣明⑵庚子880
中和⑸辛丑七881
光啟⑷乙巳三885
文德⑴戊申二888
昭宗(李曄)龍紀⑴己酉889
大順⑵庚戌890
景福⑵壬子892
乾寧⑸甲寅894
光化⑷戊午八898
天復⑷辛酉四901
天祐⑷甲子閏四904
哀帝(李柷)天祐甲子八904
註釋:*辛酉三月申朔改元,一作辛酉二月乙未晦改元。
**始用周正,改永昌元年十一月為載初元年正月,以十二月為臘月,夏正月為一月。久視元年十月復用夏正,以正月為十一月,臘月為十二月,一月為正月。本表在這段期間內干支後面所注的改元月份都是周曆,各年號的使用年數也是按照周曆的計算方法。
***此年九月以後去除年號,但稱元年。
****唐哀帝即位未改元。

五代

(907-960)
1.後梁(907-923)
太祖(朱晃,又名朱溫、朱全忠)開平⑸丁卯四907
乾化⑸辛未五911
龍德⑶辛巳五912
末帝(朱友貞)乾化癸酉二913
貞明⑺乙亥十一915
2.後唐(921-936)
庄宗(李存勖)同光⑷癸未四923
明宗(李亶)天成⑸丙戌四926
長興⑷庚寅二930
閔帝(李從厚)應順⑴甲午934
末帝(李從珂)清泰⑶甲午四934
3.後晉(936-947)
高祖(石敬瑭)天福⑼丙申十一936
出帝(石重貴)天福*壬寅六942
開運⑷甲辰七944
*出帝即位未改元。
4.後漢(947-950)
高祖(劉暠,本名劉知遠)天福丁未二947
隱帝(劉承祐)乾祐戊申二948
乾祐⑶戊申948
後漢高祖即位,仍用後晉高祖年號,稱天福十二年。
隱帝即位未改元。
5.後周(951-960)
太祖(郭威)廣順⑶辛亥951
顯德⑺甲寅一954
世宗(柴榮)顯德*甲寅一954
恭帝(柴宗訓)顯德己未六959
*世宗、恭帝都未改元。

宋朝

(960-1279)
1.北宋(960-1127)
太祖(趙匡胤)建隆⑷庚申960
乾德⑹癸亥十一963
開寶⑼戊辰十一968
太宗(趙炅,本名趙匡義,又名趙光義)太平興國⑼丙子十二976
雍熙⑷甲申十一984
端拱⑵戊子988
淳化⑸庚寅990
至道⑶乙未995
真宗(趙恆)咸平⑹戊戌998
景德⑷甲辰1004
大中祥符⑼戊申1008
天禧⑸丁巳1017
乾興⑴壬戌1022
仁宗(趙禎)天聖⑽癸亥1023
明道⑵壬申十一1032
景祐⑸甲戌1034
寶元⑶戊寅十一1038
康定⑵庚辰二1040
慶曆⑻辛巳十一1041
皇祐⑹己丑三1049
至和⑶甲午1054
嘉祐⑻丙申九1056
英宗(趙曙)治平⑷甲辰1064
神宗(趙頊)熙寧⑽戊申1068
元豐⑻戊午1078
哲宗(趙煦)元祐⑼丙寅1086
紹聖⑸甲戌四1094
元符⑶戊寅六1098
徽宗(趙佶)建中靖國⑴辛巳1101
崇寧⑸壬午1102
大觀⑷丁亥1107
政和⑻辛卯1111
重和⑵戊戌十一1118
宣和⑺己亥二1119
欽宗(趙桓)靖康⑵丙午1126
2.南宋(1127-1279)
高宗(趙構)建炎⑷丁未五1127
紹興(32)辛亥1131
孝宗(趙昚)隆興⑵癸未1163
乾道⑼乙酉1165
淳熙⒃甲午1174
光宗(趙惇)紹熙⑸庚戌1190
寧宗(趙擴)慶元⑹乙卯1195
嘉泰⑷辛酉1201
開禧⑶乙丑1205
嘉定⒄戊辰1208
理宗(趙昀)寶慶⑶乙酉1225
紹定⑹戊子1228
端平⑶甲午1234
嘉熙⑷丁酉1237
淳祐⑿辛丑1241
寶祐⑹癸丑1253
開慶⑴己未1259
景定⑸庚申1260
度宗(趙禥)咸淳⑽乙丑1265
恭帝(趙顯)德祐⑵乙亥1275
端宗(趙昰)景炎⑶丙子五1276
帝昺(趙昺)祥興⑵戊寅五1278

遼朝

(907-1125)
建國於907年,國號契丹,916年始建年號,938年(一說947年)改國號為遼,983年復稱契丹,1066年仍稱遼
太祖(耶律阿保機)—⑽丁卯907
神冊⑺丙子十二916
天贊⑸壬午二922
天顯⒀丙戌二926
太宗(耶律德光)天顯*丁亥十一927
會同⑽戊戌十一938
大同⑴丁未二947
世宗(耶律阮)天祿⑸丁未九947
穆宗(耶律璟)應歷⒆辛亥九951
景宗(耶律賢)保寧⑾己巳二969
⑸己卯十一979
聖宗(耶律隆緒)乾亨壬午九982
統和(30)癸未六983
開泰⑽壬子十一1012
太平⑾辛酉十一1021
興宗(耶律宗真)景福⑵辛未六1031
重熙(24)壬申十一1032
道宗(耶律洪基)清寧⑽乙未八1055
咸雍⑽乙巳1065
大(太)康⑽乙卯1075
大安⑽乙丑1085
壽昌(隆)⑺乙亥1095
天祚帝(耶律延禧)乾統⑽辛巳二1101
天慶⑽辛卯1111
保大⑸辛丑1121
*太宗即位未改元

西夏

(1038-1227)
1032年李元昊嗣夏王位,1034年始建年號,1038年稱帝國號大夏,在漢籍中習稱西夏
姓名年號在位時間謚號與城號廟號
李繼遷990—1004神武皇帝太祖
李德明1004—1031光聖皇帝太宗
李元昊顯道(2)1032—1048
武烈皇帝
(城號:鳳角城皇帝)
景宗
開運
廣運(2)
大慶(2)
天授禮法延祚(10)
李諒祚延嗣寧國(1)1047—1067
昭英皇帝
(城號:平城皇帝)
毅宗
天佑垂聖(3)
福聖承道(4)
奲都(6)
拱化(5)
李秉常乾道(2)1067—1086
康靖皇帝
(城號:面壁城皇帝)
惠宗
天賜禮盛國慶(5)
天安(11)
天安禮定(1)
天安禮定(1)
李乾順天儀治平(1)1086—1139
聖文皇帝
(城號:明城皇帝)
崇宗
天佑民安(7)
永安(2)
貞觀(12)
雍寧(4)
元德(8)
正德(7)
大德(4)
李仁孝大慶(4)1139—1193
聖德皇帝
(城號:珠城皇帝)
仁宗
人慶(5)
天盛(21)
乾祐(24)
李純佑天慶(12)1193—1206
昭簡皇帝
(城號:護城皇帝)
桓宗
李安全應天(4)1206—1211敬穆皇帝襄宗
皇建(1)
李遵頊光定(12)1211—1223英文皇帝神宗
李德旺乾定(3)1223—1226獻宗
李睍寶義(2)1226—1227末皇帝

金朝

(1115-1234)
太祖(完顏旻,本名完顏阿骨打)收國⑵乙未1115
天輔⑺丁酉1117
太宗(完顏晟)天會⒂癸卯九1123
熙宗(完顏亶)天會*乙卯一1135
天眷⑶戊午1138
皇統⑼辛酉1141
海陵王(完顏亮)天德⑸己巳十二1149
貞元⑷癸酉三1153
正隆⑹丙子二1156
世宗(完顏雍)大定(29)辛巳十1161
章宗(完顏璟)明昌⑺庚戌1190
承安⑸丙辰十一1196
泰和⑻辛酉1201
衛紹王(完顏永濟)大安⑶己巳1209
崇慶⑵壬申1212
至寧⑴癸酉五1213
宣宗(完顏珣)貞祐⑸癸酉九1213
興定⑹丁丑九1217
元光⑵壬午八1222
哀宗(完顏守緒)正大⑼甲申1224
開興⑴壬辰一1232
天興⑶壬辰四1232
(完顏應麟)
*熙宗即位未改元。

元朝

[孛兒只斤氏](1206-1368)
蒙古孛兒只斤鐵木真於1206年建國。1271年忽必烈定國號為元,1279年滅南宋
太祖(~鐵木真)(成吉思汗)—(22)丙寅1206
拖雷(監國)—⑴戊子1228
太宗(~窩闊台)—⒀己丑1229
乃馬真后(稱制)—⑸壬寅1242
定宗(~貴由)—⑶丙午七1246
海迷失后(稱制)—⑶己酉三1249
憲宗(~蒙哥)—⑼辛亥六1251
世祖(~忽必烈)中統⑸庚申五1260
至元(31)甲子八1264
成宗(~鐵穆耳)元貞⑶乙未1295
大德⑾丁酉二1297
武宗(~海山)至大⑷戊申1308
仁宗(~愛育黎拔力八達)皇慶⑵壬子1312
延祐⑺甲寅1314
英宗(~碩德八剌)至治⑶辛酉1321
泰定帝(~也孫鐵木兒)泰定⑸甲子1324
致和⑴戊辰二1328
天順帝(~阿速吉八)天順⑴戊辰九1328
文宗(~圖帖睦爾)天歷⑶戊辰九1328
明宗(~和世琜(瓎la))*己巳1329
至順⑷庚午五1330
寧宗(~懿璘質班)至順壬申十1332
順帝(~妥懽帖睦爾)至順癸酉六1333
元統⑶癸酉十1333
(后)至元⑹乙亥十一1335
至正(28)辛巳1341
*明宗於己巳(1329)正月即位,以文宗為皇太子。八月明宗暴死,文宗複位。

明朝

(1368-1644)
太祖(朱元璋)洪武(31)戊申1368
惠帝(朱允炆)建文⑷*己卯1399
成祖(朱棣)永樂(22)癸未1403
仁宗(朱高熾)洪熙⑴乙巳1425
宣宗(朱瞻基)宣德⑽丙午1426
英宗(朱祁鎮)正統⒁丙辰1436
代宗(朱祁鈺)(景帝)景泰⑻庚午1450
英宗(朱祁鎮)天順⑻丁丑一1457
憲宗(朱見深)成化(23)乙酉1465
孝宗(朱祐樘)弘治⒅戊申1488
武宗(朱厚照)正德⒃丙寅1506
世宗(朱厚熜)嘉靖(45)壬午1522
穆宗(朱載垕)隆慶⑹丁卯1567
神宗(朱翊鈞)萬曆(48)癸酉1573
光宗(朱常洛)泰昌⑴庚申八1620
熹宗(朱由校)天啟⑺辛酉1621
思宗(朱由檢)崇禎⒄戊辰1628
註釋:*建文4年時成祖廢除建文年號,改為洪武35年。

清朝

(1616-1912)
[愛新覺羅氏],建國於1616年,初稱后金,1636年始改國號為清,1644年入關
太祖(~努爾哈赤)天命⑾丙辰1616
太宗(~皇太極)天聰⑽丁卯1627
崇德⑻丙子四1636
世祖(~福臨)順治⒅甲申1644
聖祖(~玄燁)康熙(61)壬寅1662
世宗(~胤禛)雍正⒀癸卯1723
高宗(~弘曆)乾隆(60)丙辰1736
仁宗(~顒琰)嘉慶(25)丙辰1796
宣宗(~旻寧)道光(30)辛巳1821
文宗(~奕詝)咸豐⑾辛亥1851
穆宗(~載淳)同治⒀壬戌1862
德宗(~載湉)光緒(34)乙亥1875
廢帝(~溥儀)宣統⑶己酉1909

現代


中華民國

中華民國:1912年1月1日-1949年9月30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

中華人民共和國:1949年10月1日-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