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南戰役

陝南戰役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對駐守陝西省南部地區國民黨軍的進攻戰役。

戰役過程


1934年9月川陝蘇區反“六路圍攻”勝利后,蔣介石於同年10月即開始組織對紅軍和蘇區的“川陝會剿”。11月中旬,紅四方面軍召開清江渡軍事會議,決定向川陝甘發展,以打破敵人的“會剿”計劃。1935年1月22日,遵義會議后的中共中央、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致電紅四方面軍,指示“集中紅軍全力向西線進攻”,以策應中央紅軍擬從瀘州上游渡江進至川西北建立根據地的行動。為執行向川陝甘發展的戰略方針,並策應中央紅軍渡江北上,紅四方面軍決定收縮東線部隊,集中主力強渡嘉陵江,向西發展進攻,擴大蘇區。據此,紅四方面軍一方面以紅31軍和總部工兵營搜集資材,隱蔽造船,積極進行渡江準備,並監視昭化(今屬廣元)、廣元之敵;一方面集中紅4軍6個團、紅30軍4個團、紅9軍2個團共12個團的兵力,發起陝南戰役,以迷惑和調動敵人,造成在蒼溪南北地區渡江西進的有利條件,並策應已進至陝南商縣一帶的紅25軍的活動。另一方面以紅9軍第25師進至轉斗鋪地區,保障進攻部隊的右翼側后安全。2月3日,紅10師主力和紅12師一部,向寧羌(今寧強)守軍發起進攻,至次日,攻克寧羌縣城,全殲守軍第1旅第2團團部及2個營。與此同時,紅軍第12師一部向陽平關進攻,殲敵第2團另1個營大部。5日,紅4、紅9、紅30軍各一部,分三路從鐵鎖關、寧羌、陽平關向東北挺進。為阻止紅軍發展進攻,國民黨軍第17師師長孫蔚如急調該師第49旅及獨立第1旅第1團,經沔縣(今勉縣)西進,於7日進抵新鋪灣地區迎擊紅軍。8日晨,紅4軍一部對其發起攻擊,激戰半日,形成對峙。9日拂曉,紅4軍第10師和紅30軍第88師,向頑抗之敵實施正面進攻和側翼迂迴,並以一部直趨沔縣斷敵退路,殲第49旅和獨立旅第1團大部。紅軍乘勝東進,佔領沔縣,圍攻褒城,直抵南鄭城郊。此時,國民黨軍慌忙調整部署,調集兵力增援川陝邊境。胡宗南部丁德隆旅由廣元、昭化調至陽平關地區;鄧錫侯部將河溪關以南嘉陵江防務移交田頌堯部,北進接替廣、昭防務並北出與胡宗南部呼應;第49、第60、第61師亦向陝甘南部地區移動。紅四方面軍鑒於戰役目的已經達到,遂撤褒城之圍,於2月中旬回師川北,戰役結束。是役,共殲國民黨軍4個多團,俘團長以下官兵4000餘人;繳獲各種槍5000餘支,並先後佔領寧羌、沔陽兩座縣城和陽平關重鎮。

戰役意義


陝南戰役有力地支援了長征途中的中央紅軍,揭開了紅四方面軍長征的序幕,策應了已進入陝南商縣一帶的紅二十五軍,是我黨武裝力量在漢中取得的一場大規模軍事勝利,迅速擴大了川陝革命根據地陝南蘇區紅色版圖。

戰役紀念


紅四方面軍陝南戰役指揮部舊址緊臨武侯祠,佔地面積617平方米,為四合院式建築,景色幽雅。庭院照壁上篆刻有李先念同志題詞:“為創建川陝根據地壯烈犧牲的烈士們永垂不朽!”院內東側展陳徐向前、王樹聲、李先念同志塑像,展廳依次為序廳、陝南戰役指揮部作戰室、徐向前和王樹聲同志寢室、警衛員室和教室、接待室,展有川陝蘇區及陝南戰役相關圖文實物,涵蓋軍用地圖老照片,革命先輩事迹介紹,武器、沙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