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黏滯血症
高黏滯血症
高黏滯血症是指一種或多種血液黏滯因子升高所造成的一種病理綜合征。高黏滯血症與紅細胞變形性降低或聚集性增高及血小板功能亢進、纖維蛋白原、膽固醇含量增高或紅細胞比容絕對或相對增高等因素有關。高黏滯血症是導致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腦血管疾病的主要因素。臨床可表現為視力下降、頭痛、頭暈、四肢麻木、嗜睡等。高黏滯血症主要採用藥物治療降低血液黏度、抗血小板聚集、改善微循環。由於血液流速減慢,血液中脂質便沉積在血管內壁,造成各種器官(尤其是大腦)的供血不足,可導致心肌缺血、腦血栓、肢體血管栓塞等嚴重後果。
● 心血管內科
● 細胞濃度過高:血液中的細胞數量相對增多。例如老年人體內水分相對減少,血液中的水含量也減少,血細胞的比例就會相對增大,由於血液中的液體成分減少,固體成分增多,血液黏度就自然升高了。
● 血液黏度增高:血液中除了紅細胞以外,還有許多血漿蛋白,如球蛋白、纖維蛋白原等。這些大分子蛋白質增多時常與紅細胞粘合成網格,增加了血液流動的阻力,導致血液黏度增高。
● 血細胞的聚集性增高:血液中的細胞應該是單個執行功能,而不是積聚在一起的。當紅細胞或血小板的結構出現某種異常時,紅細胞和血小板就會積聚到一起,就會阻塞血管,形成血栓。
● 血細胞的變形性減弱:人體內的毛細血管是很細的,最小的血管只能允許一個血細胞通過,而且血細胞在通過小血管時還要改變形狀,以利通過,當血細胞的變形能力減弱時,通過小血管時很困難,影響血流速度,因而使血黏度增高。
● 血脂異常:由於血液是全身循環的,所以血液中脂質含量過高時,可以使血液的自身黏度改變。另外,增高的血脂可抑制纖維蛋白溶解,使血液黏稠度更加增高。血黏度的增高,有利於冠心病的發生,甚至誘發急性心肌梗死。
● 視力下降:眼底檢查可見眼底血管呈“臘腸樣”改變,視盤水腫、滲出和出血。
● 神經系統癥狀:表現為頭痛、頭暈、嗜睡、痴獃、木僵,甚至昏迷等。
● 出血癥狀:多表現為口腔、鼻腔黏膜出血。
● 充血性心力衰竭:表現為呼吸困難、不能平卧、雙下肢水腫和肝大、脾大等。
● 確診高黏滯血症需要做的檢查有血常規、血漿蛋白測定、血流變檢查等。
● 醫生診斷高黏滯血症主要依據臨床表現、相關輔助檢查等。
● 出現頭暈、視物模糊、四肢麻木、嗜睡等神經系統癥狀。
● 血細胞比容、血漿蛋白等血液黏度指標高於正常參考範圍上限。
● 高黏滯血症需與高脂血症鑒別。
● 高脂血症是指血脂水平過高,引起一些嚴重危害人體健康的疾病。既往認為血漿總膽固醇濃度>5.17mmol/L(200mg/dl)可定為高膽固醇血症,血漿甘油三酯甘油濃度>2.3mmol/L(200mg/dl)為高甘油三酯血症。
● 如果出現頭暈、視物模糊、四肢麻木、嗜睡等癥狀,需要及時去醫院就診,請醫生進行檢查和診斷。醫生主要通過血常規、血漿蛋白測定、血流變檢查等排除其他疾病,做出診斷。
● 主要採用藥物治療降低血液黏度、抗血小板聚集、改善微循環。
● 常用藥物稀釋療法。可選用肝素、雙嘧達莫、阿司匹林、強心苷、低分子右旋糖酐、丹參、川芎等使血液稀釋、血管擴張、紅細胞變形能力增加。
● 紅細胞單采和血漿置換療法:通過清除血液中過多的紅細胞和蛋白質,從而達到迅速降低血液黏度和改善由此所致的臨床癥狀等。
● 積極治療原發病。
● 由於血液流速減慢,血液中脂質便沉積在血管內壁,造成各種器官(尤其是大腦)的供血不足,可導致心肌缺血、腦血栓、肢體血管栓塞等嚴重後果。
● 對於有遺傳性傾向的高血脂患者,藥物治療無明顯改善,主要通過調節飲食結構來改善。
● 對於已有高血脂症的患者,通過控制飲食、積極運動可不用藥物治療。
● 多飲水:飲水要注意時機,如早晨起床前,每餐吃飯前(1小時)和就寢前。每天最好不少於2000毫升。
● 選用能稀釋血液的食物:能抑制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形成的食物有山楂、黑木耳、大蒜、洋蔥、青蔥等;具類似阿司匹林作用的抗凝食物有山楂、西紅柿、紅葡萄、橘子、生薑等;具調脂作用的食物有山楂、芹菜、核桃、玉米、芝麻、蘋果、獼猴桃等。
● 合理的飲食搭配:少食動物內臟及動物脂肪,少吃油炸食物,晚餐不宜多食葷腥厚味食物,少食甜食。平時宜吃清淡的食物,以素為主,粗細糧搭配。
● 多食富含卵磷脂的食物:多食大豆及豆製品、禽蛋、魚類。有利於改善血液粘稠度,是血栓不易形成。
● 多食含維生素C的水果和蔬菜:維生素C有調節血脂的作用;蔬菜中的纖維在腸道能阻止膽固醇的吸收可降低血液黏稠度。
● 堅持鍛煉身體:如散步、慢跑、打太極拳、打羽毛球、爬山、游泳等,可促進血液循環。
● 禁煙:影響血液循環,減少血流量,降低血流速度,可導致不良結局。
● 定期體檢:50歲以上的人應該做血液流變學檢查和血小板聚集試驗。根據檢查結果,採取有效的防護措施,減少栓塞性疾病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