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城區

廣東省河源市轄區

源城區,廣東省河源市市區,河源市唯一的行政轄區,是河源市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是中共河源市委、河源市人民政府、源城區人民政府所在地,位於廣東省東北部、河源市南部,屬於客家方言區,市區規劃面積120平方公里,是河源市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境內水陸交通發達,是粵東北的交通樞紐。源城區北與東源縣相接,南與惠州市博羅縣、惠城區相鄰,西與華南最大湖——萬綠湖相鄰,東與河源市江東新區相接。距廣州市196公里、深圳市173公里、東莞市156公里、香港231公里、惠州市70公里。源城區歷史悠久,境內是原河源縣的一部分。原河源縣從南齊永明元年(483年)建縣至1988年有1500多年的歷史。1988年1月,經國務院批准撤銷河源縣,設立河源市。原河源縣分設源城區和東源縣。

源城區處於東經114°31′34″至114°45′4″,北緯23°31′21″至23°51′之間。截至2020年,源城區下轄上城、新江、東埔、源西4個街道辦事處埔前、源南兩個鎮及高埔崗農場。此外,河源國家高新區位於源城區內,由河源市人民政府直管。

源城區內戶籍人口32.54萬人,常住人口52.57萬人,總面積361平方公里,地區生產總值為429.17億,人均GDP8.7萬元,人均可支配收入3.17萬,對外出口總額343.2億元、進口總額55.1億元,國內貿易總額193億元,農業總價值3.29億元,稅收收入65.13億元(含高新區),工業總產值1490億元,工業附加值308億元。2019年,源城區地區生產總值429億元,市區口徑為189.20億元(未含河源國家高新區),比上年增長5.5%。其中,第一產業完成增加值2.87億元,增長4.3%,第二產業完成增加值76.06億元,增長9.4%,第三產業完成增加值110.27億元,增長2.6% 。

截至2020年1月,源城區5G信號已在主要區域完全覆蓋,預計2020年3月前實現市區5G網路全覆蓋。

歷史沿革


河源古為百越之地,在《尚書》的“禹貢”一章劃為揚州區域,秦、兩漢、三國、兩晉等朝代均屬古龍川縣地,屬南海郡管轄。
南朝齊永明元年(483)析龍川地置河源、新豐二縣,仍屬南海郡。南朝梁天監年間(約502)析南海郡置梁化郡(即惠陽梁化),河源改屬梁化郡轄。
隋文帝開皇元年(581)平陳后改梁化郡設置循州(今惠州)。開皇十一年省龍川,併入河源縣,為循州屬。十八年,改新豐為休吉縣。隋大業初年(605)又省休吉,併入河源縣,改循州為龍川郡,河源屬龍川郡轄。
唐高祖武德五年(622)龍川郡複名循州,析河源置石城縣。唐貞觀元年(627)又罷石城縣。唐中宗嗣聖年間(約684)改循州為雷鄉郡,唐玄宗天寶四年(745)改雷鄉郡為海豐郡。唐肅宗乾元元年(758)又改稱循州。至南漢(958),劉鋹遷循州於雷鄉,改舊循州治為禎州,河源與博羅、海豐、歸善縣均屬禎州轄。
宋真宗天禧四年(1020),因避仁宗趙禎御名,改禎州為惠州。徽宗宣和二年(1120)改惠州為博羅郡。高宗紹興三年(1133)復稱惠州。元世祖至元十六年(1279)惠州升為路,河源屬惠州路轄。
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惠州路改為府,河源屬惠州府轄。崇禎六年(1633),河源分割忠信二圖之地置連平州,併兼管河源、和平兩縣。
清朝,河源屬惠州府轄,是惠州府屬的中心地區。
源城城區風光
源城城區風光
民國八年(1919),河源屬廣東潮循道,隨後即廢。道制廢后,中級地方行政機構久不設置。民國十四年(1925)廣東統一,河源隸屬東江行政委員會公署。民國十七年(1928)河源屬東江善後委員會公署轄。民國二十一年(1932),屬東江綏靖委員會公署轄。民國二十五年(1936),河源隸屬廣東第四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民國二十九年(1940),奉行政院指令第四區行政專員公署由惠州移駐河源。民國三十八年(1949),改稱第六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
建國初期,河源屬東江專區。1953年屬粵東行政區,后屬惠陽專區。1959年,惠陽專區撤銷,屬韶關專區管轄。1963年,恢復惠陽地區,河源又劃歸惠陽地區轄,直至1987年年底。
1988年1月,經國務院批准撤銷河源縣,設置河源市(地級市)。原河源縣被分拆為源城區和郊區(后改為東源縣)。原河源縣的東埔鎮、源城鎮、埔前鎮和高埔崗農場劃為源城區轄區,其餘劃為郊區(今東源縣)管轄。南齊置縣。因縣北有三河之源而得名。1988年1月7日,國務院批准同意撤銷河源縣,設立河源市(地級)。河源市設立源城區、郊區。
2000年,源城區轄4個街道、2個鎮。據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全區總人口227773人,其中:上城街道31927人、新江街道31800人、源西街道55555人、東埔街道49570人、源南鎮25844人、埔前鎮33077人。
2002年,源城區轄4個街道(上城、東埔、新江、源西)、2個鎮(源南、埔前)。
截至2005年12月31日,源城區轄4個街道(上城、東埔、新江、源西)、2個鎮(源南、埔前)。
2009年末,源城區面積364.8平方千米,轄4個街道、2個鎮,29個社區、30個行政村。區政府駐上城街道公園路1號。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源城區是河源市轄區,是中共河源市委、市人民政府所在地,河源市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位於廣東省東北部,河源市的最南端。以老城區為中心,東臨河源市紫金縣,南臨惠州市區惠城區,西臨惠州龍門縣,北臨河源市龍川縣、和平縣。源城區地理坐標處於東經114°31′34″至114°45′4″,北緯23°31′21″至23°51′之間。源城區處於經濟發達的珠三角地區與貧困山區的結合部,總面積361.5平方公里。

地形地勢

源城區位於東江、新豐江交匯處,河源盆地內。區內北部為東江和新豐江沖積而成的東埔小平原,中部為丘陵,南部為東江沖積而成的埔前小平原,西部為低山丘陵區。總體地勢為東低西高,最高在西端的桂山,海拔最高1056米,最低在東江雙頭村,海拔在46米,境內最大相對高度差為1010米。
境內地貌形態與構造、地層、岩石等有關,是內外動力地殼作用的結果,按成因可分為構造侵蝕,剝蝕侵蝕,侵蝕堆積三種成因類型,地貌形態主要表現為低中心、低山地貌,主丘陵地貌,低山著地地貌,河谷平原地貌等。
境內地層主要包括中新界侏羅系、白堊系、新生界和第四系,主要分佈於區內的西南部,中東部及東北部一帶。岩性主要為沉積碎屑岩類,大山碎屑岩類和鬆散岩類。裸露總面積約278.2平方公里,占規劃區總面積76.26%。
源城風景
源城風景
地質構造位於佛岡—新豐江緯向構造帶與華夏黃河大斷裂構造帶的複合地段,形成以北東向構造為主。南北向構造為東南山構造體系格向,並伴隨有多動強烈的岩漿流動,尤以中生代燕山中酸性岩漿廣泛侵入為主。區內出現的構造有桂山尾向斜,河源斷裂,人字石斷裂。
水文地質與地質構造條件相應,地下水分為鬆散岩類孔隙水、碎屑岩類裂隙孔隙水、基岩裂隙水3種基本類型。
工程地質特徵與地質、構造地貌及地形水活動等密切相關,岩土體可分為花崗岩類岩組、碎屑岩組、膏鹽含鈣質岩組、沖洪積土岩組及殘坡層土岩組等。
源城區的地質災害主要有水土流失、水庫淤積、地震、崩塌滑坡、泥石流等。
源城區恐龍化石地質遺跡擁有大量的出土恐龍蛋化石,還有恐龍骨骼化石、恐龍腳印化石,為世界罕見的集恐龍蛋、恐龍骨骼和恐龍腳印化石“三位一體”的埋藏地。

氣候

源城區地處廣東省東北部,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環境質量總體保持優良水平,是全國13個大氣環境質量達到國家一類標準的城市之一。冬半年盛行東北季風,天氣較為乾冷;夏半年盛行西南和東南季風,高溫多雨。源城區歷年平均溫度21.4℃,歷年極端最高溫度39.3℃,歷年極端最低溫度-3.8℃;歷年平均年降雨量1953.2毫米,歷年平均年雨日159天;歷年平均年日照時數1942.8小時。源城區熱量充足,雨水充沛,日照充足,氣候資源豐富,適宜種植亞熱帶作物。

水文

源城風景
源城風景
源城區境內的河流,同屬於珠江水系的東江幹流水系。一級支流新豐江和東江幹流穿越境內,兩江河段(源城)的河流比降落差不大,流速較緩慢,河面較寬闊。除東江、新豐江河段外,源城區還有埔前河、七磜河、木京河,高塘水、赤坑水、洪洞水、萬洞水、藍田水,香車河、雙下水等河流10條,其集水面積不大,均在100平方公里以下。其中埔前河、七磜河、香車河是源城區較大的河流,集水面積都在40平方公里以上。
東江:是廣東省重要的四大水系之一,發源於江西省尋鄔縣椏髻缽山,源區包括尋烏、安遠、定南三縣,上游稱尋烏水,在廣東省的龍川縣合河壩與安遠水匯合后稱東江。自東北向西南流入廣東省境內,經河源市龍川縣、東源縣,在源城區埔前雙頭出境,進入博羅、惠州市區、東莞市,最後注入獅子洋。幹流全長562公里,流域面積33913平方公里。源城區的東江河段全長為25.8公里,河面寬350米至450米之間。
新豐江:新豐江俗稱小江,是東江西岸的一級主支流,發源於新豐縣的玉田點兵,自東向南流入東源縣的半江鎮,進而流入新豐江水庫。出庫后流經源城的雙下村、莊田村、市區,在尖沙嘴匯入東江。新豐江全長163公里,集雨面積5734平方公里。新豐江源城段為8.45公里,河面平均寬為300米左右。新豐江水經新豐江水庫凈化調節,使河水清澈,水質良好,達國家地面Ⅰ級水標準,是源城區人民生活、工業用水的主要水源。
埔前河:埔前河位於源城區南部,屬東江一級支流,發源於桂山山脈尖頂山,經博羅石壩鎮屬的大水坑流入埔前鎮的徑背林場、陂角村、埔前圩至雙頭村流入東江。流長29.2公里,在源城區內河段長20.4公里。流域內以小坑陂為界,劃分為山區和平原區兩部分,小坑陂以上為山區,集水面積50平方公里,河床平均坡降為0.022,山嵩陟峻,耕地稀少,小坑陂以下為平原區,集水面積40平方公里。
七磜河:七磜河位於源城區中南部,屬東江右岸一級支流,是一個面積為55平方公里的近似橢園型流域。主河道自桂山發源處流經磨溝咀、合水口、牛徑、七磜至龍潭口匯入東江。全長21.5公里,落差552米。河的中上遊河床深窄,落差較大。該段10.5公里河床落差達510米,佔全流域的92.3%。河的下游地勢平坦,河床較寬闊,比降不大。
香車河:香車河位於市區北部,是新豐江出口段左岸一級支流,屬東江二級支流,流域面積48.25平方公里,主河香車水發源於境內石芽頭,流經香車、南板橋、白嶺頭、黃屋、市區匯入新豐江,全長13.95公里。其左側有一大支流黃子洞水,全長8.85公里,在主河出口段與主河匯合流入新豐江。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1992年土地資源詳查數據結果報告,源城區集體土地363459.1畝,佔總面積67%;國有土地107409.7畝,佔總面積20%;未定權土地71849畝,佔總面積13%。截至2009年底,源城區常用耕地面積33233畝。

生物資源

源城區林木茂盛,動植物資源豐富。桂山自然保護區有廣東最大、世界少有的原始次生常綠闊葉林,物種資源豐富,與肇慶鼎湖山、雲南西雙版納並稱“沙漠腰帶上的東三奇”。全區有野生維管植物193科486屬783種,其中有國家重點二級保護植物7科7屬7種,如金狗、桫欏、水蕨、蘇鐵蕨、樟樹、半楓荷、花櫚木等。全區有脊椎野生動物215種。其中有蟒蛇、金錢龜、穿山甲等10多種國家級野生保護動物。

礦產資源

源城區境內地質構造複雜,據地質部門探明的礦藏有鐵、銅、鋅、煤、水晶、粘土、螢石、瓷土等11種。鐵礦主要分佈在埔前桂山一帶,屬風化淋濾鐵礦,含鐵品位達45%以上,但儲量規模較小,在10萬噸以下;銅礦、鋅礦分佈在埔前、桂山,儲量不大;煤礦分佈在埔前、桂山,但煤層薄,煤質差,硬石多;螢石礦主要分佈在源南鎮勝利村至東源縣仙塘鎮到吉村一帶,儲藏量約在510萬噸左右;水晶礦分佈在東埔的白石嶂一帶,但礦石含晶性不高,水晶個體小;瓷土礦分佈在源西的白嶺頭村和高塘村至東源縣的徐洞村一帶,儲量大;配料粘土礦分佈在源西的白嶺頭一帶。

水力資源

源城區雨水充沛,多年平均年產水量3.70億立方米,人均佔有量1610立方米。東江多年過境水量144.24億立方米,新豐江多年過境水量24.6億立方米。全區水能理論蘊藏量44.30萬千瓦,可開發的水力資源為42.00萬千瓦,至2013年已開發34.2萬千瓦(含新豐江水電站33.5萬千瓦),占可開發量的81.43%。

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1988年1月至1997年2月,源城區下轄源城鎮、東埔鎮、埔前鎮和高埔崗農場。
1997年3月經廣東省人民政府批准,撤銷源城鎮和東埔鎮,設置上城、新江、東埔、源西4個辦事處和源南鎮,保留埔前鎮和高埔崗農場建制。
2003年12月,辦事處改為街道辦事處。埔前鎮、源南鎮和高埔崗農場未更名。
2011年,原高埔崗農場改街道,源城區轄5個街道:上城街道、東埔街道、新江街道、源西街道、高埔崗街道;2個鎮:源南鎮、埔前鎮。
2018年1月,根據省民政廳文件,設立城東街道辦事處。城東街道由河源市江東新區代管。

區劃詳情

2019年,源城區共轄6個街道(上城街道、東埔街道、新江街道、源西街道、高埔崗街道、城東街道)和2個鎮(源南鎮、埔前鎮),區人民政府駐上城街道。

人口民族


據2010年人口普查,源城區有31個民族,除漢族外,還有30個少數民族。2012年末,據源城區公安分局數據顯示,源城區戶籍人口28.9892萬人,漢族人口占絕大多數,少數民族有畲族、壯族和苗族等。
截至2018年末,源城區常住人口46.39萬人,城鎮人口比重98.80%,比上年提高0.21個百分點。年末戶籍總人口32.54萬人,比上年末增加0.41萬人,增長1.3%。據公安部門統計,全年出生人口6266人,出生率19.38‰;全年死亡人口2214人,死亡率6.85‰;自然增長率12.53‰ 。

經濟


綜述

2015年全區完成地區生產總值132億元,同比增長9%,完成年度計劃的123.7%。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7億元,同比增長2.6%,第二產業增加值48.3億元,同比增長8%,第三產業增加值81億元,同比增長10%。三大產業結構由上年的2.1∶38.3∶59.6調整為2.0:36.6:61.4,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國民經濟持續發展,綜合實力不斷提升。
2018年,源城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89.20億元,比上年增長(下同簡稱增長)5.5%。其中,第一產業完成增加值2.87億元,增長4.3%,對全區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1.3%,拉動地區生產總值增長0.07個百分點;第二產業完成增加值76.06億元,增長9.4%,對全區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71.6%,拉動地區生產總值增長3.92個百分點,是拉動全區經濟增長的核心力量;第三產業完成增加值110.27億元,增長2.6%,對全區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27.1%,拉動地區生產總值增長1.48個百分點。三次產業結構由上年的1.5:40.0:58.5調整為1.5:40.2:58.3。

第一產業

2013年,源城區完成農業總產值4.65億元,實現增加值2.56億元,分別增長3.5%和3.4%。全區出欄肉豬6.82萬頭,比2012年增長4.1%;家禽3.25萬隻,比2012年增長3%;糧食產量12291噸,比2012年下降5.7%;蔬菜產量32711噸,比2012年增長5.7%。
2018年,源城區農林牧漁業總產值4.9億元,增長2.6%。其中農業(種植業)產值2.45億元,增長5.5%;林業產值0.15億元,下降8.3%;牧業產值2.18億元,增長0.6%;漁業產值0.13億元同比下降降2.9%;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0.015元,增長6.4%。

第二產業

2013年,源城區全社會工業總產值165億元,比2012年增長23%,實現工業增加值40億元,比2012年增長20%,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155億元,實現增加值35億元,分別比2012年增長29%和23%,全區新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9家。舉辦了落實市“三個50”系列活動暨投資環境推介會。全年簽約工業項目47個,合同投資總額81.6億元;開工工業項目23個,合同投資總額28.48億元;竣工投產工業項目22個,合同投資總額18.1億元。深圳羅湖(河源源城)產業轉移工業園累計投入建設資金14.5億元。園區拓展盤活土地55萬平方米。園區被廣東省政府認定為“廣東省循環經濟工業園”和“廣東省2013年度四星級優秀服務園區”。
2018年,源城區完成全社會工業增加值48.13億元,增長7.4%。全區共有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01家,實現規模以上工業工業增加值43.26億元,增長7.9%,其中,佔比達到56.6%的民營企業工業增加值24.46億元,增長14.1%。分經濟類型看,股份制經濟類型企業工業增加值11.89億元,外商及港澳台投資經濟類型企業工業增加值26.67億元,私營經濟類型企業工業增加值3.35億元,其他經濟類型企業工業增加值1.34億元,分別占規上工業增加值的27.5%、61.7%、7.7%、3.1%。分輕重工業看,輕工業增加值12.16億元,重工業增加值31.10億元,分別占規上工業增加值的28.1%、71.9%。分企業規模看,大型企業工業增加值14.87億元,中型企業工業增加值10.17億元,小型企業工業增加值17.49億元,微型企業工業增加值0.73億元,分別占規上工業增加值的34.4%、23.5%、40.4%、1.7%。

第三產業

2013年,源城區第三產業增加值45.5億元,比2012年增長8%。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5億元,比2012年增長14%。2013年,源城區旅遊接待總人數466.7萬人次,旅遊總收入45.88億元,分別比2012年增長18.4%和18%。2013年源城區外貿進出口總額65920萬美元,比2012年增長9%。其中出口總額40446萬美元,比2012年增長9%。全區實際外商直接投資4200萬美元,比2012年增長15.6%。
2013年,源城區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63.5億元,比2012年增長34.4%。22個重點項目進展順利,全年完成總投資23億元,占年度計劃投資的120%,其中精電增資擴產項目、源城區行政服務中心、深圳羅湖(河源源城)產業轉移工業園、漢邦環宇多糖生物科技項目、添輝眼鏡項目、新亮眼鏡項目、東江·巴登城溫泉休閑度假中心、埔前一河兩岸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埔前鎮新農村道路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寶源二路連接新江三路和西環路市政道路工程、源城區保障性住房項目、源城區公益性公墓、河源市客家文化公園東埔片拆遷安置點基礎設施建設工程、河源正康醫療綜合門診部、碧桂園-東江鳳凰城、寶豪·御龍灣一期等項目按計劃完成了年度投資任務。
2018年,源城區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18.30億元,增長5.7%。分產業看,批發業完成零售額23.41同比增長,同比增長6.0%;零售業完成85.同比增長億同比增長同比增長5.5%;住宿業完成同比增長2同比增長同比增長同比增長5.7%;餐飲業同比增長5同比增長同比增長同比增長同比增長5.4%。全區全年接待旅遊總人數1204.72萬人次,增長12.8%。其中,國內遊客1199.99萬人次,增長12.9%;國同比增長客同比增長同比增長同比增長同比增長同比增長2.6%。旅遊住宿設施接待過夜遊客882.61萬人次,增長24.3%。全年實現旅同比增長收同比增長同比增長同比增長同比增長同比增長同比增長18.1%。2018年末,全區各類旅行社33家。已評定的星級旅遊賓館(酒店)7家,其中五星級旅遊賓館(酒店)1家,四星級旅遊賓館(酒店)2家。

財政收入

2013年,源城區完成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7.04億元,比2012年增長28.6%,增幅比2012年提高了7.1個百分點。完成稅收總收入28.01億元,比2012年增長15.3%,其中國稅收入3.91億元,地稅收入24.10億元,分別比2012年增長1.9%和17.8%。

文化


語言

源城區屬客家方言區,語言受正統客家話及白話(廣州話)的影響較大,有的詞語讀音與梅州話相似,少數詞語與廣州話相近,但全區語言總體上屬客家方言。

飲食

源城區居民主食以稻米、小麥為主,輔以蔬菜、肉食和豆製品。稻米的吃法以米飯為主,另有粥、米粉、米糕、湯圓、粽子、年糕等各種不同的食品;小麥則有饅頭、麵條、花捲、包子、餃子、餛飩、油條、春卷、炸糕、煎餅等吃法。居民以糧食作物為主食,以各種動物食品、蔬菜作為副食的基本飲食結構,這與西方諸民族和中國藏、蒙等民族的飲食結構形成了鮮明的差別。此外,在長期的民族發展中形成了一日三餐的飲食慣制。一日三餐中主食、菜肴、飲料的搭配方式視經濟條件而行,主食以大米、輔以番薯、小麥和其他雜糧。副食蔬菜有蘿蔔、白菜、苦瓜、豆腐、黃瓜、冬瓜、南瓜等幾十種,肉食有豬肉、牛肉、雞、鴨、魚、鹹魚等。飲料主要是茶、酒及自采草藥煮的涼茶。紅炆豬肉、釀豆腐、白切雞是源城人節日或擺喜宴(請客)的最佳菜肴。

民間娛樂

源城區的客家民間娛樂在節日時主要有秧歌、龍舟競渡、踩船燈、舞龍燈、舞獅、高腳師、迎花燈、踩馬燈、打花鼓、樂器會、演戲、放煙火,平時的有唱山歌、唱小曲、彈琴、彈箏、拉二胡、吹笛子、下象棋、下六子棋、打紙牌、擲狀元簽、打麻將、養花、釣魚等。

客家民居

圍龍屋
圍龍屋
源城區的客家民居建築的風格和形式,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的不同的變化,有圍龍屋、走馬樓、四角樓。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圍龍屋。這種圍龍屋與北京的四合院、陝西的窯洞、廣西的“桿欄式”和雲南的“一顆印”被稱為中國民居建築五大特色之一。圍龍屋與其它客家土樓一樣,自始自終、由表及裡都凝聚客家民第所留存的中原漢民族某些價值觀念,以及客家人在南遷過程中為適應和開拓新的生活環境所創造的一些文化因素。
圍龍屋最早建於唐宋,盛行於明清。客家人採用中原漢族建築工藝中最先進的抬梁式與穿斗式相結合的技藝,在丘陵地帶或斜坡地段建造圍龍衛。主衛結衛為衛一衛三衛兩衛一衛”。普通圍龍屋佔8畝、10畝,大的佔地30畝以上。一座圍龍屋就是一座客家人巨大的堡壘。屋內卧室、廚房廁所小廁所廁所廁所廁所廁所廁所廁所、倉庫等生活設施一應俱全,是中國封建自給自足生活的典型縮影。與眾多圓形轉龍屋不同的是,河源的圍龍屋是方形的,被稱為“府第式”、“角樓”。其形制接近北方傳統的“四合院”,其文化內涵更加深厚。

地方特產

主要土特產有三黃雞、紅瓜子、茶葉、花生油、荔枝、龍眼、五指毛桃、蘿蔔酸系列產品、米排粉等。其中主要休閑食品類:萬綠湖營養米排粉、原創人風味炒栗,萬綠寶酸蘿蔔、酸芥菜等等。保健食品類:神農寶靈芝孢子粉、天仙湖錫場靈芝、過江龍養腰酒、金源綠色生命五指毛桃液、五指毛桃粉、中藥飲片,萬綠農鄉貢酒、客家黃酒等等。茶類:崇正桂山茶、紅茶、天仙湖紅茶等等。農副食品類:綠之寶芥菜乾、津泰康白菜乾、木耳、香菇等等。

交通


源城區是粵東北的交通樞紐,水陸交通比較發達。境內205國道、河惠高速公路縱貫南北,河汕公路橫跨東西,205國道、西環路、粵贛高速公路分別從城區的東西兩邊通過,中國南北第二大動脈京九鐵路以及廣梅汕鐵路連接城區。東江航運上可達龍川,下可通惠州、廣州。
截至2018年,源城區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實現增加值11.23億元,比上年增長1.7%。年末全區公路通車里程856.8公里。全年客運量1494萬人,增長3.5%;旅客周轉量16.97億人公里,增長5.2%;貨物運輸量1854萬噸,增長2.1%;貨物周轉量35.60億噸公里,增長5.2%。

社會


教育

2013年,源城區共6個鎮(街)成功創建省教育強鎮,教育強鎮碧桂園率碧桂園碧桂園碧桂園碧桂園碧桂園碧桂園碧桂園西小學、進修學校、新江路學校等校舍的新建或改擴建工程,完成了區機關第二幼兒園建設,支持碧桂園小學建設。全區義務教育標準化學校44所,標準化學校覆蓋率為69.8%。全區初中畢業生升學率達98.47%以上,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持續穩定在93.10%以上。2013高考錄取人數835人,錄取率為71.92%。
截至2018年,源城區共有幼兒園121所,在園幼兒數30658人,幼兒教育入園率為98.5%,比上年提高0.3個百分點。小學51所,在校學生76854人,學齡兒童入學率達100%。普通中學35所,其中,初級中學9所,高級中學5所,完全中學3所;一貫制學校18所,其中九年一貫制學校16所,十二年一貫制學校2所。初中在校學生29500人,初中學齡兒童入學率100%,普通初中毛入學率為134.65%,普通初中畢業生升學率為98.95%。高中在校學生12379人,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為98.20%。特殊教育學校2所,在校學生289人。
主要中學
公辦河源市河源中學河源高級中學河源市田家炳實驗中學源城區埔前中學源城區東埔中學
深圳中學河源實驗學校河源市第一中學河源市第二中學源城區嘯仙中學源城區高新區實驗學校
源城區公園東中學源城區雅居樂中學源城區文昌學校源城區寶源學校源城區高埔崗學校
民辦河源廣大附中巴伐利亞學校河源中學實驗學校河源市正德中學江東新區德愛學校源城區黃岡實驗中學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附設河源外國語學校源城區東華實驗學校河源市南開實驗學校源城區光明學校源城區東湖實驗學校
特殊教育學校:河源市博愛學校、源城區陽光學校 
示範性高中:河源市河源中學 

文體

2013年,源城區完成7個文化站和63個文化室建設。紮實開展可移動文物普查工作,加強了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開發。2013年,源城區被評為全國農民健身工程先進區。
截至2018年,源城區共有群眾文化事業機構3個,其中國家一級文化館1個(源城區文化館)、鄉鎮(街道)文化站7個;年末全區共有各類專業藝術表演團體247個;國家一級圖書館2個(河源市圖書館、源城區圖書館),館藏量達25.4882萬冊(件),全年總流通77.0249萬人次。全區體育事業工作人員共12個,業餘體校1個,體校學生人數210人,輸送體育人才80人,各類比賽獲獎項目中獲國家獎7個,獲省獎7個。

醫療衛生

截至2018年,源城區共有衛生機構共有13個。同比增長衛同比增長同比增長同比增長同比增長同比增長同比增長同比增長長18.4%。各類衛生技術人員1628人,增長9.0%。其中醫療、預防、保健人員562人,中西藥劑人員120人,護理人員771人,其他衛生技術人員175人。全區已建立農村醫療站(所)共34間。

社保

2013年,源城區參加養老保險人數42833人,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達到25283人,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達到130391人,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人數為102408人,參加合作醫療率達99.7%。
截至2018年,源城區參加城鎮職工養老保險6.69萬人,比上年減少0.91萬人;參加失業保險4.03萬人,凈增0.49萬人;參加工傷保險3.93萬人,凈增0.61萬人;參加生育保險4.48萬人,凈增0.61萬人。年末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4.85萬人,凈增0.65萬人;參加城鄉居民醫療保險20.91萬人,凈增0.57萬人。全年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待遇支付額1.02億元;城鄉居民醫療保險待遇支付額2.12億元。全區享受城鄉低保救濟補助人數4291人,下降17.1%;共發放城鄉低保救濟金2186萬元,下降4% 。

就業

2013年,源城區培訓農村勞動力2308人,全年新增就業崗位8160個,安置下崗失業人員2103人,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6120人,年末城鎮失業登記率為2.5%。

計劃生育

2013年,源城區穩定低生育水平,全區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8.9‰以內,實現年初預期目標。

住房保障

2013年,源城區建成169套公(廉)租房,推進農村危舊房改造工程,完成145戶農村磚瓦危舊房改造。

人民收入

2013年,源城區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502元,農村人均現金純收入13910元,分別增長12%和17.4%。農村農戶資金補助提高到7.5萬元。

旅遊


源城區城區中有龜峰塔、阮嘯仙烈士陵園、鱷湖、巴伐利亞莊園、春沐源、河源桂山風景區、高埔崗溫泉度假村、化龍路商業街、太平古街、新豐江電站大壩等旅遊景點。其中河源桂山風景區有野趣溝、七礤水庫、園中園旅遊區、響水風景旅遊區;大桂山生態旅遊區有野趣溝、七礤水庫、園中園旅遊區、響水風景旅遊區;位於新豐江上的噴泉是亞洲第一高噴泉,主噴水柱高達169米。
太平古街
河源老城的太平古街,臨近東江支流新豐江畔,採用民國時期流行的“上樓下廊”式的騎樓結構,走在其中,頗似行走在廣州的一德路、北京路一帶。河源太平古街始建於清朝,全長300米,鼎盛時期有300多家商鋪進駐其中。太平古街原名叫十字街,因早年商業興旺,整條街呈現出一片太平盛世的景象,故改名為太平街 。
巴佔地佔地佔佔佔佔佔佔地佔地10平兩地“兩地“造兩地“兩地“兩地“兩地“兩地“兩地“造園造園”的創新文旅示範項目 。

獲得榮譽


2020年6月,被評為第二批廣東省全域旅遊示範區。
2020年8月,入選2020中國最具詩意百佳縣市。
2021年1月14日,入選農業農村部辦公廳公布的第三批全國農村創業創新典型縣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