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德藩
周德藩
周德藩,江蘇濱海人,原國家教育發展中心研究員、國家教育督學,江蘇省教育委員會原副主任、省政協科教文衛原副主任;原江蘇省教育學會會長、陶行知研究會會長;科學育兒社會服務援助系統早期教育專家,國家“十五”課題“科學教育———開發少兒潛能”課題組組長。
周德藩
個人主要簡歷:
1963年畢業於江蘇教育學院(今江蘇第二師範學院)物理系
1963——1983年 南京市二十九中學教師、教導主任、校長
1983——1988年 南京市教育局副局長、局長
1988——2000年 江蘇省教委副主任
周德藩
1998——2005年 江蘇省政協教育文化委員會副主任
歷任兼職:
江蘇第二師範學院(原江蘇教育學院)、南京師範大學、華東師範大學教授
國家教育督學,國家教育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
南京師範大學研究生導師
下基層獲得第一手資料
上任伊始,周德藩沒有憑主觀意志發一通號令,而是下基層進行調查研究。這位來自基層的普教局長,迫切想獲得“一線”的準確“情報”,他知道只有熟知下情,才能“靠船下篙”,科學決策,取得實效。“一線”的情況隨著調查的深入而漸露“真容”,“分級辦學,分級管理”的方針使學校的辦學條件得到了普遍的改善,但是,學校的管理水平普遍不高,被調查的四百多所學校中,就有四分之一的校園存在著不同程度的“臟、亂、差”現象。一些校長管理意識不強,錯誤地認為這只是小事。還有一些學校,片面追求升學率,或任意更改教學計劃,隨意增減課時;或扶優逐劣,歧視後進學生;或加班加點,大搞“題海戰術”,增加學生課業負擔……如此,哪裡還談得上提高義務教育質量,“辦好教育為人民”?周德藩曾經私訪過一些學校,甚至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裡連續三、四次察看一所學校。此間,他還親歷或耳聞了一樁樁表現在學生身上的怪事。
一天早晨,周德藩來到蘇南某小學。此時正值上學時間,他漫步在校園裡,迎著一個一個小學生,主動向他們問好。學生反應不一:有的理也不理;有的瞪大了眼睛看他;有膽大一些的則反問他:“你,哪兒來的?”就這樣,他在校園裡走了半個多小時,竟沒有一個學生主動向他問好。目送著一個又一個學生從眼前走過,他心中的失望一次又一次像烏雲一樣湧起。他沒有去驚動這所學校的校長和老師,也沒有去指責誰,批評誰,只是默默地退了出去。
1991年,周德藩等省教委領導同志多次到小學調查,聽語文課近100節,查閱學生作文數千本,學生的作文和老師的批改都不能令人滿意———學生書寫普遍不工整,不規範,每篇作文有四個左右錯別字的不在少數,教師漏改不批的也不少見。此外,隨機請學生背書或讀書,結果,很多學生讀書不流利或該背的課文背不出來。
以升學為中心的應試教育必須轉到以提高素質為核心的國民基礎教育的軌道上來,建設高質量、現代化、有特色的基礎教育被提出並成為整個九十年代江蘇基礎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基礎教育是整個教育的基礎,是提高民族素質的奠基工程。基礎教育就是素質教育,必須堅持社會主義方向,全面貫徹國家的教育方針,遵循兒童身心發展的規律,面向全體學生,使其得到生動活潑主動全面地發展。
合抱之木始於毫末
1989年4月,周德藩來到了他的故鄉濱海。他和普教局的同志們一直在想著該如何改變眼前基礎教育這嚴峻的現實。帶著這個問題,他們踏進了臨淮鄉玉豐小學的大門,在這裡他們意外地看到了另一番天地:地無一張紙屑,牆無一點污跡,桌無一處刀痕,口無一句髒話。就是這樣一所普普通通的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學生鞏固率和畢業率均達到了100%,直升率超過98%,體育達標率也在97%以上,這真是“柳暗花明又一村”呀!看來只有常規管理抓好了、抓實了、抓到位了,學校的秩序才能正常,基礎教育的質量才有保證,學生的發展才有希望。
有些人不以為然:常規管理是一個“老掉牙”的問題,同時又大都是掃地抹桌子這樣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特別是在當時那樣一個特殊的背景下,有必要如此興師動眾、小題大作嗎?
古人說得好,“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從教育這個角度講,就應當是“學校無小事,事事皆育人;教師無小節,處處做楷模”。周德藩說,我們就是要從“掃地”這樣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抓起,抓它個三年五載,抓出實效。
步步為營 紮實推進
周德藩曾經歸納江蘇實施素質教育的整體思路:小學,規範,大面積推進;初中,典型引路;高中,通過重點中學的評估驗收來促進。
基礎教育包括小學教育、初中教育和高中教育,要徹底實現“轉軌”,談何容易?兵法云:傷其十指不如斷其一指。面面俱到往往一處不到。基礎教育“轉軌”這第一刀該首先砍在哪裡?砍在哪裡才最是關鍵且最能見成效?
凡事必須循序漸進,欲速則不達。正如抓改善辦學條件和常規管理那樣,江蘇人清楚地知道基礎教育“轉軌”也必須從基礎抓起,從最基本的環節入手。
“給學生一個優質豐厚的生長點。”用這樣一個生動形象的比喻給小學教育改革定位,實在是恰當不過了。這句話不脛而走,成為江蘇基礎教育界廣為傳誦的一句名言。大家喜歡這句話,並不因為它是省教委領導說的,而是因為它揭示了一個長期以來為大家所忽視的事實:只有打好基礎,學生才能具有廣泛的適應性和很強的遷移性,才能增強持續發展的能力,從而獲得新的生長點。
不讓自己的遺憾發生在下一代
周德藩
現在江蘇各地普遍重視課程的基礎性,其實踐經驗概括起來有兩點:一是開齊、上足、教好所有學科。他們的觀點是小學里開設的課程都是基礎課,都很重要,不可偏廢。因此,在江蘇的小學里。沒有我們通常所說的“主課”、“副課”;二是扎紮實實上好每一堂課,把基礎知識教好,把基本技能練好。這一點,正好體現了要給學生一個“堅實豐厚的生長點”的思想。
素質教育如何實施
什麼是素質教育?周德藩提出了四個理念,即
(1)尊重學生的人格;
(2)相信學生的能力;
(3)尊重與相信每一個具體的人;
(4)特別注意開發學生的潛在能力,從而讓基礎教育返樸歸真。
其次,提出了實施素質教育的原因,根本原因是社會經濟發展對人的素質的要求。
怎樣實施素質教育,他提出了五點:
(1)觀念轉變、
(2)課程改革、
(3)評價體系改變、
(4)教師素質提高、
(5)素質教育環境營造。
周德藩曾用三句話給江蘇基礎教育“轉軌”作了一個準確的詮釋:“素質教育是廣大教師在教育改革實踐中的創造,是對基礎教育本質特徵的回歸(或曰返樸歸真),是對未來理想教育模式的探究。”
已發表的主要論文(國家級以上期刊)或已出版的著作:
在《人民教育》雜誌發表《基礎教育就應該是素質教育》等十多篇論文,由江蘇教育出版社等出版《蘇南教育現代化》等十多本專著。
主持國家級教育研究課題《高中階段教育結構研究》獲二等獎
著作《蘇南教育現代化》等獲國家教育學會二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