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出坎大哈
2009年Whitney執導的電影
1999年,一名英國排雷工程師在阿富汗為塔利班工作,他感到自己將捲入一場巨大的陰謀與背叛,他必須逃跑。
目錄
一彎銀月染上了陰霾,一個男人蒼涼暗啞的吟唱響了起來,一封寫滿曲曲彎彎阿拉伯文字的信映入了眼帘,一個女人揭開布加(面紗),我們看見一張焦慮的臉。
一架直升機飛向了伊朗邊境的小鎮,一群手拄拐杖的男人象單腳鳥一樣在沙漠中飛奔,一個拿著錄音機會說一口流利英語的伊斯蘭女人納法斯,要從這裡去邊境外的另一個國度、另一座城市,拯救自己準備在月蝕前自殺的妹妹。
隨著伊朗導演默森·馬克馬巴夫的《坎大哈》紀錄片式的鏡頭,這是一個奇異、殘破、瘋狂、絕望的國度——阿富汗。一位身披黑紗的女教師在學校操場上給幾十位大大小小的女孩子們上最後一課,她的雙手抓著好多個小洋娃娃,面對這些可愛的洋娃娃,女孩子們的眼裡流露出的卻是恐懼。因為老師一再告誡她們:誰踩中了會叫的洋娃娃,誰就會丟掉生命。在一位失明的小姑娘咿咿呀呀的哼唱中,女孩子們小心地繞開地上那些洋娃娃,儘管那些洋娃娃都有著一張笑意盈盈的臉。
逃出坎大哈海報
然而,通往坎大哈的路上,令人防不勝防的地雷並不是以布娃娃的樣子出現,所以,一個個鮮活的生命在這片土地上不斷消失,缺手少腳的人迅速多了起來。可他們的臉上沒有憤怒、沒有痛苦、沒有悲哀,儘管他們對著紅十字會的救護人員絮絮地說著自己的疼痛與無法入眠。甚至有人舉著殘肢跟救護員討價還價,“給我一雙假腿吧,過兩天可能就有用。”當戰爭與硝煙成為生活中的家常便飯時,生命便如敝履,沾滿了塵埃。
陰暗的地窖里,一群頭纏白巾的男孩子們正搖頭晃腦地誦讀著《古蘭經》,在悠揚美好的經文唱誦聲中,老師會隨時向孩子們提問一些與《古蘭經》教義毫不關聯的問題。“什麼是馬刀?”長著雙圓圓大眼的小男孩的答案是:“馬刀是執行真主命令的武器,用來斬賊手、砍殺犯人的頭。”圓圓眼男孩還順手從《古蘭經》旁抽出一把亮晃晃的馬刀。什麼是“卡拉什尼科夫衝鋒槍?”一個瘦小的男孩流暢地回答:“卡拉什尼科夫衝鋒槍是半自動武器,具有反覆射擊的威力,用來毀滅肉體。”他也順手抄起一把卡拉什尼科夫衝鋒槍,麻利地拉開開槍栓,自豪地看著老師。這兩天的電視屏幕上,不時會看見披著頭紗的伊拉克女人們和青澀稚嫩的孩子們,手握著卡拉什尼科夫衝鋒槍,在巴格達的街頭高呼反美口號。原來,對武器使用的教育,當真是從孩子開始抓起。
一群女人圍坐在一起哀哀哭泣;沙漠枯骨手中緊緊握著的是一面代表平安的聯合國的旗;被強盜洗劫一空的男主人望著自己那輛漸漸遠去的有著漂亮橘紅刺繡圖案車篷的小貨車仰望蒼天,感謝真主的仁慈……
真主在哪兒呢?他有沒有撥開雲霧,看到這片“人們隨時會因貧窮而死、因飢餓而死、因傷風感冒而死,人們生活在骯髒中,時刻都處於危險中”的悲哀的土地?
在最後一課里,女老師告訴小姑娘們,“如果圍牆過高,天空也更高。”那位追尋神的足跡來到這片土地的醫生說:“人活著總是有理由的,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難,希望就是動力。我們在口渴時希望水,飢餓時希望麵包,孤獨時希望有愛。希望是綠蔭,希望就是全部。”是啊,沒有真主眷顧的土地,至少還會有希望。於是,丈夫為自己失去雙腿的妻子精心挑選一對修長的假肢,還為那雙木腳穿上結婚時穿的美麗珠鞋;於是,女人們在被風沙侵礪的粗糙雙手上塗上孔雀藍與胭脂紅的指甲油,在手臂上掛滿五彩斑斕的手鐲,在被包裹得密不透風的布加下,為嘴唇塗上艷艷的口紅;於是,人們在風舞黃沙的大漠中艱難穿行時,伴著手鼓的節奏哼唱著甜蜜的情歌。
太陽即將落山,坎大哈仍然遙不可及,那位絕望的妹妹有沒有自殺?銀幕外的我們與布加下的納法斯,都有一份濃濃的希冀。
演員表
角色名 | 演員名 | 配音 | 備註 |
---|---|---|---|
Richard Lee | Shaun Dooley | ||
Steve Delamore | Dean Andrews | ||
Ashiq Khan | Rasheed Naz | ||
Jamilah | Tatmain Ul Qulb | ||
Omar Baloch | Hameed Sheikh | ||
Hameed | Hidayat Saleem | ||
Ziaullah | Shista Khan | ||
Aysha | Mariya Tahir Khan |
職員表
總導演 | David Whitney |
---|---|
製作人 | Hameed Sheikh |
副導演 | Paul Murphy |
編劇 | David Whitne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