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內驅力
認知內驅力
認知內驅力(cognitive drive),是一種要求了解和理解周圍事物的需要,要求掌握知識的需要,以及系統的闡述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需要。
認知內驅力
奧蘇貝爾對赫爾驅力還原和斯金納的反饋的動機效應都持否定的態度。在他看來,動機的作用與相對重要性,取決於學習的類型和學生的發展水平。例如,與機械學習相比,動機對意義學習說來並不那麼重要。在意義學習中,學生只需付出較少的努力便可有意義地習得新知識;而機械學習要求強記各種無關聯的知識,通過反覆練習才能習得,因此要求學生具有強烈的學習動機,否則很可能半途而廢。此外,動機因素在學習中的重要性,是隨學生年齡增長而逐漸遞減的,隨著學生的認知能力、注意廣度和集中注意的能力的增長,學習相對來說比較容易。而且,認知結構的變數在學習中日趨重要。
奧蘇貝爾主要關注的是成就動機,即學生試圖獲取好成績的傾向。與眾不同的是,在奧蘇貝爾看來,成就動機主要由三方面的驅力所組成,即認知內驅力、自我提高的內驅力和附屬內驅力。認知內驅力(Cognitive Drive)是成就動機三個組成部分中最重要、最穩定的部分,它大都是存在於學習任務本身之中的。所謂認知驅力,就是指學生渴望認知、理解和掌握知識,以及陳述和解決問題的傾向。簡言之,即一種求知的需要。這是意義學習中最重要的一種動機。它發端於學生好奇的傾向,以及探究、操作、理解和應付環境的心理傾向。這裡需要指出的是,這些心理傾向最初都是潛在的動機因素,它們本身既無內容也無方向。這些潛在的動機因之所以變為實際的動機因素,一方面是成功學習的結果,學生預期到未來的學習可能會得到滿意的結果;另一方面是家庭和社會中有關人士影響的結果。例如,在美國,社會文化是以功利、競爭和成就為定向的,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這些動機來源對學習的影響越來越大。由此可見,作為內部動機的認知驅力的活力,因競爭分數、計較名譽或擔心失敗等外部動機而削弱了。因此,奧蘇貝爾提出,如果要形成學生的認知驅力,使它成為學生在校學習的動機,必須拋棄這樣一種教育學說:使課程適應於當前大家關注的問題以及學生適應生活的問題。也就是說,我們必須重視認知和理解的價值,並以此為目的,而不應把實利作為首要目標。奧蘇貝爾認為,動機變數對認知學習和記憶過程的影響與認知變數的影響有所不同。動機變數一般不直接涉及認知學習的過程。它們是以增強努力、注意和學習準備等為中介來影響認知過程的。實驗結果表明,對成就要求較高的學生,在學習時更有毅力,學習更富有成效,而且在問題解決過程中比成就要求較低的學生更渴望得到解決辦法。學生學習的毅力是與認知驅力的強度相關的。對注意的研究表明,僅僅指導學生注意教學內容的某些方法,不論學生是怎樣注意的,也不能提高學習成績。因而,若要提高學生的認知驅力,最好的辦法之一,是使學習情境具有吸引力。至於說對學習是否作好準備與學習成績之間的關係,則是早就為大量研究證實了的。同樣,動機變數對記憶的影響,一般是以有選擇地抑制再認和再現為中介來影響信息保持的,因此,動機變數隻影響特定信息的提取。例如,會引發內疚感的記憶信息往往會被抑制住。但這種情況在一般課堂學習中不會經常發生。由此可見,動機是引發認知學習的原因,但更多的是認知學習的結果。教師的職責是使學生對認知本身感興趣,最好的辦法是讓新的學習內容與學生認知結構之間有適當的距離,這對引起認知驅力最為有效。但如果學生尚無學習動機,則無須等學生有了動機后再學習,只要教師能夠使學生有意義地學習,讓他們在學習中得到滿足,那麼,他們會顯示出學習動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