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臂

唱臂

唱臂的責任是將唱頭在唱碟上所拾得的訊息原整地傳遞至前級放大器處理。唱臂最主要的工作就是搭載唱頭,讓唱針拾取信號,如何讓唱針拾取最多、最正確的信號為第一重要,所有唱臂的設計概念皆為了完成這個任務。唱臂最主要的工作就是搭載唱頭,讓唱針拾取信號,前面提過『如何讓唱針拾取最多、最正確的信號』為第一重要,所有唱臂的設計概念皆為了達成這個任務。依照唱臂的循軌工作方式,可以分為直切臂與曲臂兩種;曲臂再依其外型有S形、J形、直臂形三種。

為了讓曲臂這種問題減到最低,常見的兩種方式是:

加長唱臂、加入唱頭補償角。理論上唱臂越長,所劃成的弧就越趨近直線,以至於唱頭行進方式越接近直切臂(循軌誤差會變小),所以除了一般常見的九寸臂之外,還常見到十寸及十二寸唱臂。

不過唱臂加長也並非全無缺點,越長的臂反應速度就換越慢,佔用面積也更大,又另外產生使用不便的煩惱。另一個方法:加入補償角的用意在使實際循軌位置與正切線的角差縮小,達到類似於增加唱臂、縮小循軌誤差的目的。

所以幾乎所有的曲臂,它們的前端都是『往內歪的』。

詞源


唱臂
唱臂
初有電唱機之時,這個需求是絕對錶面化而不會引起任何消費者懷疑的。科學越發達,人們才越覺得唱臂要徹底做好本身職責將永不可能。時至今天,唱臂面臨淘汰了,它這是未 能做到本身應做的責任。
唱臂的英文Tonearm,是從愛迪生留聲機上沿用下來的。那時中國人普遍稱這個連喇叭裝在一起的擴聲,循行部分為音臂。由於廣東話講音臂不大好聽,故此,50年代報章雜誌上介紹這東西時就一般稱為唱臂。單聲道時代,第一位注意到唱臂重要性的是SME。在這以前顯然早有一套技術理論存在,例如美國的GE設計了世界首枝分主副臂的(Dynavector靈感之來源)製品,Grey則是油浸單點承軸臂的祖師。可能這些構思妙而製作有問題的唱臂未曾在我們心目中留下深刻印象。但第一枝SME3012使我的思雅M3D(是那時的頂級Shure)有脫胎換骨演出的震驚,是記憶猶新。SME臂到港時,我們已經在玩立體聲。把新出的ADC-1裝在SME3012上,照說明書用1克唱重,真是有型有款到極點。
但,SME3012還未研究到邊壓的對抗辦法。而ADC-1呢,結果要用到1.8克才消除了蒙查查(正像ADC賣廣告那幅印象派水彩)畫面。理想的唱臂星使唱針在循行時永遠沒有錯誤。唱針與碟紋切線成o度角,即重疊。任何唱針與碟紋構成的角度就是軌誤(Tracking error)。唱針受物理機械幾何等因素的限制,在工作時無法貼切地按碟紋的指示而循行,就產生循誤(Tracing error)。

類型


依照唱臂的循軌工作方式,可以分為直切臂與曲臂兩種;曲臂再依其外型有S形、J形、直臂形三種。
依支軸固定與否,可以分為支軸固定唱臂與正切唱臂。依臂管形狀來分可以分為直臂管、s形臂管、J形臂管等三種。依支軸軸承的機械結構又可分球形軸承唱臂、單刀軸承唱臂、雙刀軸承唱臂以及單點軸承、四點針尖軸承唱臂、油槽軸承唱臂等。依平衡方式可分為靜態平衡唱臂、動態平衡唱臂、半動態平衡唱臂。最後,在正切唱臂中,我們還可以看到許多氣浮設計。
直切臂
理論上,屬直切臂最為理想,因為在物理特性上,直切臂所搭載的唱臂唱針能夠一直與唱片的圓保持正切位置,從而達到拾取信號的最佳狀況;另一方面,直切臂的工作方式與刻片刀最為相似(同為直切),故理論上最能完整回放音樂。
直切臂的代錶廠如SOUTHER。理論上雖然最好,但是回到現實可不一定。除了價格昂貴、體積大之外,直切臂幾乎沒有行進動力,常見的工作方式是把唱臂以氣浮方式『撐』起來,或將唱臂置於玻璃或水晶打磨的軸上,達到摩擦力近乎於零(可以靈活活動)的目的,那麼,唱臂是不是水平放置(才不會亂滑)就相當重要,故裝置上麻煩多了。
曲臂
目前市場上絕大多數的唱臂仍然是曲臂,曲臂是固定在轉盤的一邊,以旋轉唱臂支軸的方式,以弧形劃過轉盤上方。既然物理特性上,只有在唱臂與圓的半徑垂直時,才能夠使唱針落在正切點位置上,那麼以弧形方式工作的曲臂,即使是精密調整,也只有一兩個點呈現正切,其餘的都有誤差,這種誤差就稱為『 循軌誤差』。
循軌誤差會導致唱針無法完美的在V字形的音溝中行走,因而造成的失真與誤差大小成正比。LP常產生的『破音』很多是因為循軌誤差而來。如何與矛盾的物理特性拔河,從當中妥協出最適宜的聲音,其實也是玩LP盤的樂趣之一。
為了讓曲臂這種問題減到最低,常見的兩種方式是:
加長唱臂、加入唱頭補償角。理論上唱臂越長,所劃成的弧就越趨近直線,以至於唱頭行進方式越接近直切臂(循軌誤差會變小),所以除了一般常見的九寸臂之外,還常見到十寸及十二寸唱臂。
不過唱臂加長也並非全無缺點,越長的臂反應速度就換越慢,佔用面積也更大,又另外產生使用不便的煩惱。另一個方法:加入補償角的用意在使實際循軌位置與正切線的角差縮小,達到類似於增加唱臂、縮小循軌誤差的目的。
所以幾乎所有的曲臂,它們的前端都是『往內歪的』。
按外型
曲臂還分S形、J形、直臂形三種,如果仔細深究,它們各有不同的物理特性,但是一般使用者並無太深入探究必要,可以姑且認定它們的功能都相同。
曲臂的支軸如何將唱臂撐起來
作法有很多種,搭配使用各種的材質不同,名目之多令人眼花繚亂,共同目的不外乎減低摩擦,讓唱臂能夠自由隨唱頭唱針擺動。這邊以現在比較常見的刀鋒支撐承軸、單點支撐承軸為例。刀鋒支撐的原理就如同把刀子以刀鋒部位立起,把唱臂架在上面;單點支撐就是把唱臂架在一個尖點上。不過,只要有支撐存在,都會產生或多或少的摩擦,使得靈活性降低。
單點支撐恃其較高的靈活度,在高頻有比較出色的表現。
單點支撐唱臂的代錶廠有:
Audio Craft(鼻祖),Graham、Kuzma S等。刀鋒承軸也有許多叫好叫座的產品,如英國的SME 3009系列就是個中翹楚。
唱臂依照其唱臂平衡與施加針壓方式的不同
可以分成靜態平衡與動態平衡兩種。一般常見的唱臂以動態平衡為多,其特色是唱臂後方的平衡錘不但在唱臂歸零時(唱臂兩端受力相同,平衡,針壓亦零)用到,而且也利用上面的刻度盤做針壓調整;換言之,此種唱臂的針壓是靠改變唱臂兩端受力而產生。
靜態平衡臂也有重鎚,但是只在唱臂歸零時用到,其針壓是靠唱臂內部的彈簧控制,由唱臂旁邊的小撥盤調整。
這類型的唱臂如LINN的EKOS、SME V。想當然,靜態平衡既然用彈簧,就不免有彈簧老化的問題,但優點是比較不在乎唱盤的水平;動態平衡唱臂的優點是重鎚物理特性幾乎不變(無老化困擾),但是比較在乎盤面水平。

特性影響


唱頭與唱臂配合需要注意低頻諧振點
唱針裝在針桿上,針桿與唱頭內有彈性的物質連接,這個彈性的大小即為唱頭的柔順度,唱臂質量輕重與唱頭柔順度高低配合會產生不同的低頻諧振點,如果唱頭與唱臂的諧振頻率在耳聞範圍以內就會對唱頭的輸出頻應有很明顯的影響,諧振頻率導致唱頭輸出頻率範圍中在某幾點特別增強,例如在極低的耳聞頻率中諧振增加了唱針活動幅度,在最高的耳聞頻率中則使唱針的振動速度提高,這都影響到唱頭的循跡性和音質。
如果唱頭和唱臂配合所產生的諧振低於耳聞頻率範圍和高於彎曲或偏心唱片產生的超低頻,就可以避免影響循跡,唱頭的輸出也可以更平直,理想的諧振頻率應在10Hz附近,不宜低於7Hz或高於15Hz,這個諧振頻率是由唱頭柔順度與唱臂質量的配合決定。一般而言,高柔順度唱頭應配輕質量唱臂,低柔順度唱頭宜配重質量唱臂,唱頭的柔順度在說明書規格上可以找到,唱臂質量雖然在規格上不常註明,但憑唱臂的形狀與結構可以估計,通常直線形唱臂和唱管較細的一類多屬於輕質量唱臂,有些臂管用碳纖維或聚合石墨等原材料製造更能減輕質量,S形唱臂的質量多數會比直線形唱臂重,當然也有些例外的情形,總之,如果唱臂的質量集中在接近軸承部分它的有效質量一定較輕,一般唱臂為了配合唱頭柔順度的提高都趨向減輕質量設計。
唱臂循跡誤差應小心調至最低
固定框軸的唱臂因為活動是弧線性,所以不可以在整個唱片紋範圍保持無軌誤差,不過只要唱頭的位置適合與唱臂補角正確,就可以將軌誤減至最小,調校軌誤需要用一種簡單的測量器,價錢不貴,HiFi迷不可缺少,如果在距離唱片中心二寸半位置將軌誤角調到接近零,在片紋的其他部分軌誤亦不會太大,假如不超過2度是不易聽出循跡誤差失真,唱臂的有效長度減少軌誤,但卻增加了唱臂質量,現在多數唱臂的有效長度為9寸,很少有超過12寸的設計。
唱臂向心力需要偏壓補償
弧線循跡唱臂的另一個問題是會產生向唱片中心活動的趨勢,稱之為向必力,唱臂上心須裝置偏壓補償,調準后才可保持唱針對兩邊音槽有均衡的針壓,由於唱臂向唱片中心活動時向心力逐漸改變,所以唱臂的偏壓補償也需要隨著唱臂活動位置而改變,目前的設計包括三種,包括靜態,動態和磁抗原理,只要設計和調校準確,均可達成正確的補償效果。
直線循跡唱臂理論上可以達成無軌誤的循跡,實際上今日最精密的直線循跡仍然會有0.2度左右的軌誤,當然這樣小的誤差是可以忽略,直線循跡唱臂一般都採用光電感應伺服系統控制用馬達驅動唱臂活動與唱針在片紋中活動速度同步,光電伺服系統的工作原理並不複雜,當唱臂無片紋的正切循跡角出現偏差時,就會有一個微小的光速照在光敏電阻止,這個訊號策動伺服馬達稍為移動唱臂直到光敏電阻不再受到光束照射為止,但因為馬達矯正唱臂活動和停止的時間總有一點延遲,所以不可能保持軌誤絕對為零。

唱臂的調整


調唱頭超距(Overhang)
顧名思義,唱頭超距就是唱頭針尖與轉盤軸心之間的距離。為什麼針尖與轉盤軸心之間要有這小段距離呢?如果將唱頭拉到轉盤軸心上,針尖剛好落在轉盤軸心上不好嗎?不好!因為這樣一來,唱針在唱片上面循軌時針尖角度的「失真」會比較大。這麼說來,超距越大循軌角度的失真不就越小嗎?也不對!超距必須保持在一定的範圍內唱針循軌角度的失真才會最小。因此,每一支唱臂在設計時就已決定它的有效長度(Effective Arm Length。針尖與唱臂軸心之間的直線距離)來讓循軌角度的失真達到最小。而超距的調整就是要得到最正確的唱臂有效長度。超距如果不對,最明顯的問題就是唱針越唱到唱片內圈,雜音會越大,聲音會越難聽,因為各種循軌的失真都加大了。
調整方法:通常唱臂規格上都會告訴您超距是多少。如果您有量測的工具,就可以用它來量超距。如果沒有,也可以放一支尺在轉盤軸心旁,然後將唱臂拉到尺旁,看看唱針的超距是多少。
檢測成果:目視即可。千萬不要小看超距,一定要將唱針調整到正確的超距位置上,否則,循軌失真會加大。
調唱頭方位角(Azimuth)
調整唱頭的角度,關係到唱針在溝槽里接觸的情況。如果各種角度不正確,說得簡單些就是唱針循軌不對。會產生相位不正確、二聲道音量大小不對、雜音增多等問題。而這些問題又會衍生出定位不清楚、音像會飄、二聲道聲音不平衡、音質不佳、音色不正確、聲音太悶或太刺耳等等諸多問題。
調整方法:調方位角就是自己面對唱頭,將唱頭朝順時鍾或逆時鐘方向扭動。有些唱臂的唱頭蓋是活動的,可以藉扭動而調整方位角。然而,有些唱臂的唱頭蓋與唱臂是一體的,此時則要從唱臂根部調整。如果遇上整支唱臂都固定不可調的(如Rega唱臂),此時就只好靠塞薄墊片在唱頭與唱頭蓋之間來調整了。
傳統上,檢驗的工具就是耳朵。
調水平循軌角(Lateral Tracking Anale)
水平循軌角就是當您面對唱頭時,看唱頭「正不正」。如果不正的話,唱針的左緣與右緣所接觸到的唱片溝槽就會有相位差產生。
調整方法:假若您有格狀量規(Alignment Protractor),可以將唱針放在量規所定的針尖點上,然後以目視,看唱頭左右、前後的邊線是否與量規上的線條平行。如果不正,則將唱頭朝左或右轉動。請注意,前面的方位角是朝順時鍾或逆時鍾方向扭動,而水平循軌角是朝左或右轉動。檢驗的工具就是耳朵。
調垂直循軌角(Vertical Tracking Angle)
垂直循軌角就是藉著調整唱臂支軸的高、低,改變唱針在唱片溝槽中的垂直角度。先把唱片刻片時的那支刻片針想像成鋤頭,唱片就是土地。當鋤頭往下鋤時,會產生斜向的垂直角度。而當唱針在唱片上重播時,其往下鋤的角度也要剛好與第一次鋤地時的角度相同,這樣才不會有失真。
調整方法:無論唱臂軸心是怎麼鎖緊的,調整時就只是鬆開螺絲,然後往上或往下調整「一點點」高度再鎖緊。
調整后,我們要從唱臂側面觀察,看看當唱針停在靜止的唱片表面時,唱頭蓋頂、唱臂是否與唱片表面平行?通常唱臂後面都要高一點點會比較好聽。不過,這高一點點如果不仔細看也是差不多平行的。
通常,V.T.A.太高聲音會比較刺耳,V.T.A.太低聲音會比較沉或高頻失去光澤。
調整針壓(Tracking Force)
針壓,就是唱臂到底要施加多少重量給唱頭,才能讓唱針達到它應有的循軌能力。按唱頭說明書上建議的針壓調整。唯一要注意的是高順服度(Compliance,單位為10-6cm/Dyne)的唱頭要配輕質量的唱臂;低順服度的唱頭要配重質量的唱臂。否則,整個唱針/唱臂的共振點會落入人耳可聽範圍內,產生音染。
調整方法:如果唱臂上附有調針壓的裝置,則依說明書指示為之。如果像有些正切型唱臂,必須以針壓器來量針壓時,則必須找到精確的針壓器來量。
調整抗滑力(Antiskating Force)
假若是正切型唱臂,由於它是從外到內正切橫走的,因此沒有內滑力的問題。如果是一般支點固定式唱臂,則由於唱臂循軌時向內的慣性關係,會產生一股往內拉的力量。因此,我們就必須在唱臂上設計一股反方向向外拉的力量,以平衡向內滑動的力量。無論抗滑力是用吊錘、磁鐵、彈簧、或固定金屬片來達成,其精度都是很差的。一般而言,廠方會建議您將抗滑調整到與針壓相同的數字標示上。這並不代錶針壓的力量與抗滑的力量是相同的,它只不過是要方便用家調整而已。如果抗滑調整不當,某聲道的雜音會比較大,當然,針尖的磨損就不均勻了。
調整方法:有人會用光滑的測試唱片來調整,不過,光滑表面的唱片因為沒有溝槽,所以其摩擦力是與真正有音樂的唱片不同的。有人會看針桿偏向那一邊,而修正抗滑。總之,二聲道沒有特別的雜音,二聲道沒有失衡的現象,那就對了。

相關問答


支軸固定唱臂與正切唱臂各有什麼優、缺點
支軸固定唱臂最大的缺點就是唱針一直都在循軌誤差中,除了當唱針走到唱片中間的某一點或較外圈(4.76英寸)與較內圈(2.6英寸)的二個點上,至於會得到一個或二個零誤差點,則端賴唱臂補償角設計的不同而定。恰好與支軸固定唱臂相反的是,正切唱臂的最大優點就是如果調整得當,它完全沒有循軌誤差。
為什麼支軸固定臂會有循軌誤差呢
其實這不是調整的問題。當唱片在刻版時,刻片機就是橫著從外走進去。換句話說,它的前進路線是沿著一條畫過轉盤軸心的正切線在前進的。而支軸固定唱臂的前進軌跡卻是畫個弧線。不必我多做解釋,您都可以看出問題出在哪裡。
既然正切形唱臂與刻片機類似,為什麼大家不一開始就生產正切唱臂呢
正切唱臂比較理想。但是,正切唱臂的製造技術非常高,不是尋常工廠能夠做得好的。所以大家還是朝較容易生產的支軸固定唱臂方向走去。
到底正切唱臂的製造技術有什麼難呢
第一、到底要如何讓那支正切唱臂橫著走進去呢?用馬達拉就好了。問題就出在馬達到底 要用多少力來拉那支唱臂?拉得如果比唱針在溝槽內自走的速度還快,整針唱臂就是歪的。拉得慢些呢?也是歪的。各位都知道,一旦歪了,那就表示針尖在溝槽里也是歪的。這樣一來,即使是正切唱臂,又與支軸固定唱臂何異?再者,當馬達在拉動那支唱臂時,一定會有振動傳到唱臂上。振動是唱臂的大敵,與其如此,還不如用沒有動力的支軸固定唱臂算了。第三、正切唱臂一定要套在一支「橫樑」上(就像天橋般)由外往內走,這支橫樑與唱臂本身的摩擦力又要如何解決呢?
難道就沒有辦法來解決以上那三個問題嗎
只要不讓唱臂與橫樑直接接觸到,就可以解決很多問題。所以,才會有氣浮式正切唱臂的出現。不要有任何動力,而讓唱臂借著唱針在溝槽內自走的力量帶動唱臂,可惜,氣浮也會有空氣氣壓均勻與否、空氣振動唱臂,以及灰塵影響氣浮等問題。而Souther先生的無動力正切唱臂也有那支吊車(看起來就像小吊車)上滑軌與滑輪的摩擦力問題。總之,有一好就沒有兩好。
照這樣說來,大家豈不是選這個也錯,選那個也錯
當您在做選擇之前,必須先了解這兩種唱臂的問題癥結所在,然後依自己的需要去做取捨。假若您很在乎循軌誤差,認為一定要毫無誤差的正切才能忍受,那麼您當然要選正切唱臂。假若您不是那麼在乎全程正切,而注重簡單易調,那就要選支軸固定唱臂。
臂管直型、S型、J型又有什麼分別呢 老實說沒有差別
有一陣子會流行S型,某一陣子又通通改成直型,隔了一些時候J型又流行了。其實,不論這些臂管是什麼形狀,最重要的是臂管最前端唱頭蓋與臂管所形成的角度。那個角度叫補償角(Offset Angle)。到底要補償什麼呢?補償因為畫圓弧而產生的循軌誤差。如果沒有適度的補償角,支軸固定式唱臂的循軌誤差將更大。因為必須要有補償角,所以才會有S與J型臂管出現。至於直線型臂管呢?它的補償角就設在唱頭蓋上。
臂管形狀無關聲音好壤,臂管的長短呢
臂管長短與聲音的好壞就有直接關係了。如果臂管越長,所畫出來的弧線彎度必然越緩,循軌誤差必然越小。如果臂管無限長,事實上那條弧線取某一段下來也像是直線了。當然,礙於唱臂要裝在唱盤上,所以臂管的長度會有個限制。一般而言,標準的臂管長度都在9英寸左右(這就是SME著名的3009系列由來)。也有少數長到12英寸的(3012)。超過12英寸長的,恐怕又要衍生出其他問題了。
臂管材質會不會影響聲音
會!一般臂管是用鋁合金做的。更高級的臂管會用鋁鎂合金,甚至鈦合金(Pluto唱 臂)。以前,日本Audiocraft還推出木質與竹質的臂管。不管什麼材質的臂管,它的重點在於輕硬、高剛 性、共振影響低。只要能夠達到這些要求,那就是好臂管。
唱臂是不是有什麼輕質量、重質量的分別
有。像以前英國的SME3009S Ⅲ就是輕質量唱臂的代表,日本SAEC、FR就是重質量唱臂的代表。唱臂質量的輕、重指的並不是整支唱臂的重量,而是唱臂的有效質量。什麼是唱臂的有效質量?說起來話頭長,因為這又要從轉動慣量這個名詞解釋起。而要解釋轉動慣量,非機械系的讀者可能會睡著。總之,這個唱臂的有效質量並不是秤斤兩用的,而是拿來與唱頭的動態順服度一起計算出唱頭接上唱臂之後整支唱臂的共振頻率用的。
為什麼要知道共振頻率呢
這就牽涉到唱頭與唱臂的搭配了。簡單的說,如果唱頭唱臂搭配不對,整支唱臂的共振頻率就會發生在人耳可聽範圍內,嚴重的產生音染。一般而言,至少都要把唱臂的共振頻率壓抑在15Hz以下。當然,如果我們知道正確的唱臂有效質量以及唱頭的動態順幅度之後,就能夠利用數學公式來計算出大約的共振頻率了。一般而言,動圈唱頭的動態順服度都很低,因此要配重質量唱臂。而動磁唱頭的動態順服度都很高,因此要配輕質量的唱臂。
唱臂的軸承重不重要呢
很重要。軸承如果摩擦力太大,有礙唱針的循軌。軸承如果太松,很容易受振動影響。事實上,摩擦力與振動一直就是唱臂軸承 的大問題。各位可以想像,針尖在溝槽里的振動是多麼微小,它一旦 受到軸承過大的摩擦力與振動的影響,那該會對聲音的真實度產生多大的傷害!此外,整支唱臂在唱片上面的的上下左右運動,可以將其視為一個有軸心的轉動物體。而一個轉動的物體最重要的就是真正的平衡,否則就會產生振動。您不妨將這種轉動與汽車輪子、吊扇、引擎的轉動聯想在一起,就很容易了解這件事情的重要性了。
這麼說來,到底哪種軸承會比較好呢
理論上支軸固定唱臂的軸承以精密球型軸承最為大家所看好。因為它可以同時達到某種最緊密與摩擦力最小的妥協點。單刀軸承的接觸面積小,但是太鬆了。雙刀軸承要改善太松的缺點,但是又太重了。單點軸承(有的加油封)雖然靈活,但是不穩。還有一種四個方向頂住的針尖軸承,可以具有單點軸承的靈活又沒有不穩的缺點,不過仍然有摩擦力與平衡的問題。當然,油槽軸承唱臂不是傳統的軸承,但是它仍免不了會有平衡與振動的問題。
唱臂與唱盤之間的避振是否很重要
這裡有兩個理論。一個理論認為唱臂座與唱盤之間要有避振材料居中隔離;另一種理論則認為唱臂座與唱盤應該緊密鎖在一起,不要有避振材料在中。持第一種理論的人認為唱臂受到越少的外來振動越好;持第二種看法的人認為外來振動難免,應該借緊密的連結唱盤來將振動導入較重的唱盤上。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我也有我的道理。我的道理在哪裡?我認為重點倒不在於要避振或不要避振,而在於唱臂鎖在唱盤上時能否鎖得「既平又穩」。要知道,整支唱臂如果在安裝時就鎖得不平的話,您再怎麼調也沒用。再者,如果唱臂鎖在軟質的避振材料上時,等於失去了整支唱臂的穩固支撐,它會發生什麼事情沒有人知道。
一體成型的唱臂與可拆卸唱頭蓋的唱臂哪種比較好
一體成型唱臂每次拆、裝唱頭就是一件大工程。有些較廉價的一體成型唱臂還真不知道要如何去調方位角。但是,說起可拆卸的唱頭蓋也是滿腹牢騷。您每拆卸一次,至少就要重新調整方位角。當然,若是以「可靠」的借眼點來看,我寧可選用一體成型唱臂。如果您的要求並不高,最好還是選擇可拆卸唱頭蓋者。
靜態平衡、動態平衡唱臂又是怎麼一回事呢?
所謂靜態與動態,指的是給予針壓的方式。通常,唱臂都是借著末端一個可旋轉位置的重鎚來同時做平衡與施加針壓的工作,我們稱它為靜態平衡。如果不管唱臂支軸兩端平不平衡,純粹以彈簧或磁力來對針尖施加壓力者,我們就稱其為動態平衡。靜態平衡的問題出在當唱臂遇上不平的唱片而被拋上拋下時,它的針壓隨時在改變。而動態平衡的問題則出在針壓的精確性與持久性。後來,有人想出半動態的點子。那就是還是用重鎚來先做唱臂二端的平衡工作,再以更精密的彈簧或磁力來施加針壓。老實說,我從來就想不通這樣做是否真的解決了問題?以我的經驗而言,靜態平衡雖然經常改變針壓,不過,它仍不失為最自然、最穩定的施加針壓方式。
氣浮唱盤與氣浮唱臂大行其道,這其中有道理嗎
有道理!先說摩擦力。由於借空氣將轉盤或唱臂撐起,所以基本上它沒有摩擦力。再來說到避振。由於空氣阻隔了從地板傳來的振動,所以它的振動遠低於傳統唱臂與唱盤。基本上,氣浮的問題在於:一、要如何維持穩定的氣壓。二“要如何維持氣孔的乾淨。三、要如何避免高壓氣流對轉盤與唱臂的振動。幸好,這些問題都已經獲得解決。要得到穩定的氣壓,設計幾個儲氣槽,讓它平穩的供氣就行了。氣孔要乾淨不堵塞,加裝空氣過濾裝置,要使用者勤於通孔也可以解決。為了避免氣流產生振動,有人使用低壓力、大氣流來降低氣流的衝擊;有人則加重唱臂的質量以抵抗氣流。到目前為止,我還沒有見過哪一支氣浮唱臂或哪一個氣浮唱盤賣價很便宜的,他們都是昂貴的產品。這也就是說,要好聲就要捨得花錢。其實,我倒認為有錢買氣浮唱臂與唱盤的人不少,但是真正懂得調好它們的人卻不多。依照我的經驗,並不是越貴的唱臂就能為您帶來越高的成 就感。反之,有時會因為調整的問題而使您陷入沮喪中。所以,當您在選購唱臂時,不要去太在意它的設計製造理論,因為每一位設計者都能說出一番大道理。您應該先評估自己到底需要什麼唱臂。例如,是要調整容易的呢?還是要調整複雜的;是要正切的呢?還是要支軸固定的。是要價廉物美的呢?還是要代表身份的。如果您是音樂務實派,我甚至認為很便宜的Rega 300B就足以令您感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