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柴胡的結果 展開

柴胡

傘形科柴胡屬植物

柴胡(拉丁文:Bupleuri Radix),又稱作北柴胡、南柴胡、芽柴胡,《神農本草經》中稱為茈胡,為傘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

形態特徵


高45—85cm,主根圓柱形,分枝或不分枝,質堅硬。莖直立叢生,上部分枝,略呈“之”字形彎曲。葉互生,基生葉倒披針形,基部漸窄成長柄;莖生葉長圓狀披針形或倒披針形,無柄;葉長5—12cm,寬0.5—1.5cm,先端漸尖呈短芒狀,全緣,有平行脈5—9條,背面具粉霜。復傘形花序腋生兼頂生,傘梗4—10,總苞片1—2,常脫落;小總苞片5—7,有3條脈紋。花小,鮮黃色;萼齒不明顯;花瓣5,先端向內折;雄蕊5,子房橢圓形,花柱2,花柱基黃棕色。雙懸果寬橢圓形,扁平,長2.5—3mm,分果有5條明顯的主棱。
柴胡
柴胡

生長環境


柴胡常野生於海拔1500m以下山區、丘陵的荒坡、草叢、路邊、林緣和林中隙地。它的適應性較強、喜稍冷涼而濕潤的氣候,較能耐寒耐旱,忌高溫和澇窪積水。

生長繁殖


選生長健壯、無病蟲害的地塊留種,9—10月種子稍帶褐色時割回,曬乾脫粒后貯藏。3—4月播種。條播的行距30cm左右,穴播的穴行距為23—27cm,播溝和播穴宜淺。每畝用種子500—750g,與火灰拌均,均勻地撒在溝或穴里。

栽培技術


選地整地

一般用非耕地栽培,以比較疏鬆肥沃、排水良好的夾沙土或砂壤土較好。整地時最好施入基肥,深翻后耙細整平,作寬約1.3m的畦;坡地可只開排水溝,不作畦。

田間管理

播后如遇天旱,應澆水保濕。半月後陸續出苗。苗高約10cm時間苗補苗,條播每隔5—7cm留苗一株,穴播每穴留5—6株,同時除草,施一次清淡水肥。苗高33cm時中耕除草,施較濃的人畜糞水。第二年同樣中耕施肥兩次。第一年如收割地上部分做葯,割后應中耕,並用腐熟堆肥壅根。
柴胡
柴胡

採收與加工

播種后第二年9—10月收穫。挖起全株,除去莖葉,抖凈泥土,把根部曬乾即成。用全草可在播種當年秋季和第二年收根時刈割莖葉,曬乾即成。

防治方法


鏽病
為害莖葉。防治方法:(1)清園,處理病殘株;(2)發病初期用25%粉銹寧1000倍液噴霧防治。
斑枯病
為害葉部,產生3—5mm直徑圓形暗褐色病斑,中央帶灰色。葉兩面產生分生孢子器。防治方法:(1)清園,處理病殘體;(2)輪作|(3)發病初期用1∶1∶120波爾多液或50%退菌特1000倍液噴霧防治。
根腐病
高溫多雨季節易發病。防治方法:忌連作,最好與禾本科作物輪作;注意開溝排水。

分類


北柴胡
北柴胡呈圓柱形或長圓錐形,長6~15cm,直徑0.3~0.8cm。根頭膨大,頂端殘留3~15個莖基或短纖維狀葉基,下部分枝。表面黑褐色或淺棕色,具縱皺紋、支根痕及皮孔。質硬而韌,不易折斷,斷面顯片狀纖維性,皮部淺棕色,木部黃白色。氣微香,味微苦。
南柴胡
南柴胡根莖細,圓錐形,頂端有多數細毛狀枯葉纖維,下部多不分枝或稍分枝。表面紅棕色或黑棕色,靠近根頭處多具緊密環紋。質稍軟,易折斷,斷面略平坦,不顯纖維性。具敗油氣。
大葉柴胡
大葉柴胡葉較寬,長圓形或廣披針形,小傘梗細如絲狀。比小總苞長3-4倍。生於林內及灌木叢中。
狹葉柴胡
狹葉柴胡主根多單生,棕紅色或紅褐色;莖基部常被棕紅色或黑棕色纖維狀的葉柄殘基;葉線形或線狀披針形,長7~17cm,寬2~6mm,有5~7條平行脈;復傘形花序多數;總苞片1~3,條形,傘幅5~13,小總苞片4~6,花梗6~15;雙懸果棱粗而鈍。
醋柴胡
醋柴胡味苦,性微寒。歸肝、膽經。醋炙能緩和升散之性,增強疏肝止痛作用,適用於肝鬱氣滯的脅痛、腹痛及月經不調。常與枳殼、香附、川芎等同用。
鱉血柴胡
鱉血柴胡苦,微寒。歸肝、膽經。鱉血炙能抑制升浮之性,增強清肝退熱、截瘧功效。常與青蒿、地骨皮、白芍、石膏、知母等同用,增強表裡退虛熱作用。
柴胡
柴胡

藥用價值


入葯部位
傘形科植物柴胡或狹葉柴胡的乾燥根。
性味
味辛、苦,性微寒。
歸經
歸肝、膽、肺經。
功效
和解表裡,疏肝解郁,昇陽舉陷,退熱截瘧。
主治
用於感冒發熱,寒熱往來,胸脅脹痛,月經不調,子宮脫垂,脫肛。
用法用量
3-10g。
禁忌
柴胡其性升散,肝風內動,肝陽上亢,氣機上逆者忌用或慎用。
炮製方法
①柴胡:除去雜質和殘莖,洗凈,潤透,切厚片,乾燥。
②醋柴胡:取凈柴胡片,加入定量米醋拌勻,悶潤至醋被吸盡,文火加熱,炒干,取出,晾涼。篩去碎屑。柴胡片每100kg,用米醋20kg。
③鱉血柴胡:取凈柴胡片,用鱉血及適量清水拌勻,稍悶,待汁液被吸盡后,文火炒干,取出放涼。柴胡片每100kg,用鱉血12.5kg。
生長習性
柴胡是《中國藥典》收錄的草藥,為傘形科植物柴胡或狹葉柴胡的乾燥根。按性狀不同,分別習稱北柴胡及南柴胡。其生長於沙質草原、沙丘草甸及陽坡疏林下。
分佈範圍
分佈於東北、華北、西北、華東、湖北、四川等地。
相關論述
①《滇南本草》:“傷寒發汗用柴胡,至四日後方可用:若用在先,陽症引入陰經,當忌用。”
②《本經逢原》:“柴胡,小兒五疳羸熱,諸瘧寒熱,咸宜用之。痘疹見點後有寒熱,或脅下疼熱,於透表葯內用之,不使熱留少陽經中,則將來無咬牙之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