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八大關的結果 展開
- 陶瓷壁畫
-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
八大關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
青島八大關近代建築,位於山東省青島市市南區匯泉東部,太平山南麓,西臨匯泉灣,南接太平灣。始建於20世紀30年代,是風景療養區,面積70餘公頃。主要大路因以中國八大關隘命名,故統稱為“八大關”。
青島八大關近代建築為別墅區,有“萬國建築博物館”的美譽。解放前,青島八大關是官僚資本家的別墅區。解放后,人民政府對青島八大關近代建築進行了全面修繕,使其為中國重要的療養區之一,許多黨和國家領導人及重要的國際友人,曾在八大關下榻。
1992年,青島八大關近代建築被山東省人民政府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青島八大關近代建築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5年,被評為中國最美五大城區之一。2009年,入選首屆“中國歷史文化名街”。
清朝末年,八大關隸屬於青島即墨仁化鄉文峰社的地界。20世紀初,德國佔領青島后,將此地劃為德人居住區。青島八大關近代建築少數建於德國統治時期(1897年-1914年),絕大部分興建於20世紀30年代。
民國二十年(1931年)至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沈鴻烈擔任青島市長期間,將榮成路以東,北到湛山大路、南到太平灣的近千畝區域規劃為“榮成路東特別規定建築地”。要求建築密度必須在50%以下,保護綠地,以及必須採用透空圍牆等等。這一地區修築了大約10條道路,均以中國古代軍事關隘命名,包括縱向連接香港西路的紫荊關路、寧武關路和韶關路,以及橫向交織的武勝關路、嘉峪關路、函谷關路、正陽關路、臨淮關路、居庸關路和山海關路,俗稱為“八大關”。
20世紀40年代,國民政府中的高級領導蔣介石、宋子文、孔祥熙等曾下榻八大關別墅,美國第七艦隊司令柯克、西太平洋艦隊司令白吉爾等亦曾在此居住。
新中國成立以後,青島八大關近代建築別墅成為接待黨和國家領導人及外國元首的重要場所,毛澤東主席也光臨過八大關。1957年夏天在青島居住期間,毛主席在第二海水浴場的紅亭內主持召開了中央政治局會議。劉少奇、周恩來、鄧小平等領導人及柬埔寨西哈努克親王等曾下榻山海關路9號。山海關路17號因為有彭德懷、劉伯承、賀龍、羅榮桓、徐向前、葉劍英6位元帥的下榻而被稱為“元帥樓”。
八大關風光
青島近代城市的發展規劃和建築風格的演變,是伴隨著各階段統治者的不同目的,逐漸演化而成的。“八大關建築”是青島城市特有歷史環境下的特有產物,其整體規劃布局及風格形成同樣具有獨特的性格。
青島八大關近代建築的建築造型獨特,匯聚了俄、英、法、德、美、丹麥、希臘、西班牙、瑞士、日本等20多個國家的各式建築風格,故有“萬國建築博覽會”之稱。舉凡希臘式、羅馬式、哥特式、文藝復興式、拜占廷式、巴洛克式、洛可可式、田園風式、新藝術風格式、折衷主義式、國際式等建築風格,在青島八大關近代建築中皆有所見。別墅造形以坡屋頂為主,出現了大量平屋頂式或平坡結合的別墅建築式樣。建築面積以每棟400平方米左右為主,很少有超過1000平方米的別墅。建築密度通常在20%以下,建築面積密度在15%左右。整個區域以建築與綠地庭院相結合的形式出現。
紅坡屋頂是德據時期青島建築最顯著的特徵。德據時期以米和層高三層作為建築的高度限制的建築法規,青島變化起伏的丘陵地形、德國住宅的傳統形式等多種因素都為青島近代城市住宅採用紅坡屋頂並能展示坡屋頂的變化提供了條件。受德國傳統住宅形式的影響,屋頂的坡度多數陡峭,另外也有一些較為平緩的屋頂實例。
為了滿足私密性、對光和熱的需要,房間之間的聯繫減少到最低的限度。建築師們在設計時功能使用是最主要的,平面是首要考慮因素,立面結合平面設計,實用主義的程式應優先於構圖形式規則的需要,這些設計是“由內而外”的程序。
八大關區域作為城市建設的一部分,從規劃到建築沿著西方建築文化的道路建設。區域所反映的建設理念與中國《周禮·考工記》得設計思路相差甚遠。規劃結合現狀的自然地形設計為開放型格局,而且路網順應自然地勢布局呈自由式和棋盤式相互扭化的形式,淡化了中國道路網“經緯”的關係。
八大關區域建設過程中首先形成的是沿海地段,隨後以層次梯分由低而高進行建設。建築布局以南北向為主,別墅大都追求較大的花園面積,建築體量控制的適中或小巧。其住宅平面大都是集中式布局,各房間布置緊湊。平面形狀雖然不規則不對稱,但大都接近於正方形,少量沿南向舒展布局或呈L形。房間按最佳的朝向布置,北面廚房,東面卧室,西面是起居部分。
八大關街景
四季盛開的鮮花,十條馬路的行道樹品種各異。如韶關路全植碧桃,春季開花,粉紅如帶;正陽關路遍種紫薇,夏天盛開;居庸關路是五角楓。秋季霜染楓紅,平添美色;紫荊關路兩側是成排的雪松,四季常青;寧武關路則是海棠……從春初到秋末花開不斷,被譽為“花街”。在八大關東北角又新植了一片桃林,成為春季人們踏青的又一好去處。西南角則綠柏夾道,成雙的綠柏隔成了一個個“包廂”,為許多情侶們所鍾愛,因此這裡又被稱為“愛情角”。
八大關風景
青島八大關近代建築位於山東省青島市市南區匯泉東部。
門票:成人價格60元(八大關通票)。
開放時間:全天開放。
青島公交:乘26路;31路環線;202路環線;206路環線;223路;228路環線;231路環線;304路;311專;312路;312路區間;316路;317路;321路環線;370路環線;604路環線;605路在武勝關路站下車。
乘214路,219路公交車在“正陽關路”站下車,或乘旅遊觀光1路公交車在“八大關”站下車。乘468路公交車在寧武關路站下車。
乘青島地鐵3號線在太平角公園(一療)站下車。
花石樓,黃海路18號,1932年由一位俄羅斯人格拉西莫夫修建,由於是用花崗岩和鵝卵石建成,故得名花石樓。為歐洲古城堡式風格,有古羅馬哥特建築的遺風,室內有巴洛克、洛克克的痕迹。是八大關中最著名也是最有代表性的一棟別墅,如果按近代歐式建築傳統模式去套它,好像並不十分貼切。此樓建築面積753.7平方米,院內面積4.5畝。樓的主體共5層,頂層為觀海台。解放前國民黨特務頭子戴笠曾在此住過。相傳蔣介石曾在這裡避過難居住過。解放后,花石樓成為接待中外貴賓的館舍,董必武、陳毅等黨和國家領導人都曾在此下榻。
第二海水浴場
第二海水浴場
文藝復興風格別墅式,建於1933年,劉耀宸、俄拉夫林且夫設計。瑞典瑞中友好協會主席米爾達,葉劍英元帥、粟裕大將和藝術大師劉海粟等先後在此下榻。
山海關路5號大約在1934年前後落成,建築面積603.84平方米,佔地1.688畝。日寇第二次佔領青島時,建造了這座現代風格的日式住宅,它沒有絲毫戰爭的陰霾,反而外型很別緻,外牆用綠色的釉面磚鑲嵌,每經雨水沖洗,格外碧綠,院內的植物是紫藤,整個院子十分幽靜。
元帥樓
接下來我們看見的是“八大關小禮堂”,它是八大關賓館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始建於1959年,是一幢具有濃厚民族特色的廳堂建築。這一幢建築的工程代號為“505工程”,計劃建成國際會議中心。1962年,因為政治和經濟等方面的原因,僅建成了地上,地下各一層的建築,從而形成了這一獨具特色的建築外貌。
貴賓樓位於山海關路9號北門,1993年修建的一座新樓,按照五星級賓館的標準裝修,是接待最高政治性任務的重要場所。所以被俗稱為“國賓館”。新樓落成后,新一代黨和國家領導人江澤民、朱鎔基、萬里等都在此下榻。院內前邊那棟別墅是山海關路9號。它是一幢美國式建築。原為美國駐青島領事館所有,始建於太平洋戰爭以前,后被日軍沒收。日本投降后,該樓為美國海軍第七艦隊司令柯克上將的住宅,其室內傢具全部從美國運來。當時美國支持蔣介石打內戰,因而柯克在青島倍受國民黨軍政當局的恭敬和吹捧。柯克回國后,這裡又成為美國海軍西太平洋艦隊司令白吉爾上將的宅邸,直到1949年5月,青島解放前夕,白吉爾率美國海軍撤出青島。劉少奇、周恩來等都曾在此下榻。
八大關
關於公主樓的來歷,還有一段美麗的故事。據說在1929年,有一位丹麥王國的王子乘坐“菲歐尼亞”號豪華游輪來到青島遊覽觀光。他被八大觀美麗的海濱風光所吸引。丹麥王子遂委託首任丹麥領事在八大觀海濱購置土地,按照安徒生童話中的意境設計了這座丹麥古典式建築,準備將其作為禮物送給丹麥公主。雖然丹麥公主最終沒有來青島,但“公主樓”的名字卻不脛而走,廣為傳播。
山海關路9號,美式建築,美七艦隊將軍柯克上將的宅邸,美國西太平洋艦隊司令白吉爾在此居住。這裡接待的賓客大都是外國的國家元首和政府領導人,解放后,我們國家黨和政府領導人劉少奇、周恩來、鄧小平、葉劍英、江澤民、李鵬、朱鎔基等都曾在此下榻。
八大關景觀圖集(1)
曾是日本東亞制粉株式會社的職工宿舍,叫“青扇寮”,該社的山本常務住函谷關路6號,經理住函谷關路8號。“青扇寮”解放后也曾是青島療養院的療養樓,1993年拆除改建了青島貴賓樓,黨和國家領導人曾在這裡下榻。
居庸關路14號,是美國式建築,電視劇《宋慶齡和她的姐妹們》中美國的家。
日本現代仿歐式建築,同時具有日本明治維新時期的風格,曾作為紀實性影片《風流女諜》中日本間諜川島芳子在日本的家外景地。
太平角一路1號,是一座西班牙式建築,又稱積善堂,朱德於1950年來青島視察年輕的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時,下榻於太平角一路1號。1957年他再度來青島,仍住在太平角一路1號。
八大關[青島市風景名勝區]
舉凡古希臘式、羅馬風式、哥特式、文藝復興式、拜占庭式、巴洛克式、洛可可式、田園風式、新藝術風格式、折衷主義式、國際式等建築風格,在八大關的建築中皆有所見。這些建築整體上的協調性處理得恰到好處,細部上的表現精彩紛呈,那些愛奧尼、多利克、科林斯石柱遠追2000年前的羅馬遺風,哥特式尖頂呈現了簡潔與深奧的精神感召力,諸多有著精巧構思的露台、老虎窗和拱廊、挑台等無不風韻卓然,兼具實用性和裝飾性,大量運用的半木構裝飾亦韻味獨具,有拜占庭味道的山花和拱門隱含著伊斯蘭文化的影子,“摩登”建築表現了全新的建築思維,當然還有中國建築元素和營造法式的閃現。有形與無形之間,更多則是東西方文化理念的交匯與對話。
八大關
“尊重自然、契合地景”是一個基本法則,由此而形成了八大關一種不可複製的藝術美感。建築與園林一體化表現得非常精彩,在建築與環境的結合上取得了歷史性的成功,成為一個不可複製的範本。建築不僅沒有破壞“地景”,而且有效提升了地理環境質量,形成一種“新地景”,實現了建築藝術與自然環境的深度融通,契合千百年來人類對於居住環境的理想期待。
八大關別墅曾經為一些著名人物所擁有,如晚清軍機大臣吳郁生,北洋政府外交總長和中國首位國際奧委會委員王正廷,中華民國青島市市長和山東省政府主席、浙江省政府主席沈鴻烈,原北京大學教授吳雲巢,原山東大學教授周鍾岐,民族實業家周志俊,俄國航海專家霍梅可,德國建築師畢婁哈等,誕生於青島的著名音樂家譚淑真設計的別墅至今保留。
20世紀40年代,蔣介石、宋子文、孔祥熙等曾下榻八大關別墅,美國第七艦隊司令柯克、西太平洋艦隊司令白吉爾等亦曾在此居住。
新中國成立以後,八大關別墅成為接待黨和國家領導人及外國元首的重要場所,毛澤東主席也光臨過八大關,在此暢遊大海。1957年夏天在青島居住期間,毛主席在第二海水浴場的紅亭內主持召開了中央政治局會議。劉少奇、周恩來、鄧小平等領導人及柬埔寨西哈努克親王等曾下榻山海關路9號。山海關路17號因為有彭德懷、劉伯承、賀龍、羅榮桓、徐向前、葉劍英6位元帥的下榻而被稱為“元帥樓”。
八大關本身即是在東西方文化大背景下誕生的,19世紀末至20世紀上半葉的歷史在這裡形成投射。除了這個大背景之外,這裡還濃縮著一些頗具研究價值的微觀事象,比方說外交領事文化,在20世紀三四十年代,這裡成為外國駐青島領事機構及領事人員的駐紮地,其中英國總領事官邸舊址、丹麥領事官邸舊址以及德美兩國領事館使用過的別墅均是八大關建築的代表之作。
新中國成立以後,青島市委、市政府將八大關街區確定為風景區和療養區,長期堅持街區的基本性質,發展觀景旅遊和休養度假,但不容改變為商貿區和娛樂區。八大關是青島人民的掌上明珠,從市領導到普通百姓,對保護八大關的重要性都有著充分且共同的認知。幾十年來,八大關的魅力已深深植根於廣大市民的內心。青島市的文化和文物行政部門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的規定,對八大關進行全面、有效的保護。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針對文物建築及環境風貌進行整體性保護,歷屆市委、市政府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主要包括:
科學規劃,依法保護隨著1994年青島榮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特別是2001年“八大關近代建築”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以來,青島市就八大關的保護進行了系統性的規劃:將八大關街區列為青島歷史文化名城的“十大歷史文化保護街區”之一;編製了包括八大關街區在內的《青島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制定了《八大關歷史文化保護區控制性保護規劃》和《八大關歷史文化保護區環境綜合整治規劃》;2008年8月,青島市文物局與規劃局著手進行新一輪規劃工作,特邀有國家文物局核准資質的專業單位進駐八大關街區進行現場專題勘察與調研,編製了《青島八大關近代建築保護規劃》(待批);市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了《關於加強八大關區域房屋租售管理工作的通知》。青島市文物局向八大關居民和駐在單位發放了《八大關近代建築保護須知》、《青島文化遺產保護手冊》;充分利用世界博物館日和中國“文化遺產日”大力宣傳普及文物保護知識;依法嚴格行政審批;定期舉辦文物行政執法培訓班,提高行政執法人員素質和水平,並且堅持每周進行一次文物行政執法巡查。
原貌修復,綜合整治2000年前後,為適應青島文化及社會事業發展的需要,青島市委、市政府做出了對八大關區域環境進行整治的重要決策和部署,堅持“原貌修復建築,綜合整治環境”的原則,專門下發了《關於對八大關和小魚山風貌保護區範圍進行環境綜合整治的通告》及《青島市八大關和小魚山風貌保護區綜合整治工程搬遷補償標準有關規定》,成立了由國內外專家組成的專家諮詢委員會,確定並邀請加拿大設計公司與德國著名設計師為房屋修復總設計,特聘德國文物建築專家為顧問,由青島房產置業集團在試點基礎上認真科學實施綜合整治。根據八大關大部分建築存在著年久失修的情況,市財政每年投入近5000萬元用於建築修繕、拆除違章建築、搬遷居民和進行基礎設施建設,並修建了太平角公園。同時鼓勵和引導社會力量集資,累計籌集2億餘元資金用於八大關建築的修繕保養和環境改造,最終實現了八大關街區傳統風貌得以延續和完善的總目標。
八大關建築
完善機制,聯合保護針對八大關“三多”現象(即使用單位多,街區內現有居民近5000戶,駐在單位近百家;房屋數量多,共721棟各類建築,67萬平方米,房屋產權及用途情況複雜;維修資金需求多),各有關部門積極合作、聯合保護是保護利用好八大關街區的重要舉措。青島市規劃、公安、國土、旅遊、環保、文化、文物等相關部門,以及市規劃執法大隊、市南區城管執法大隊等單位,不僅做到了協同合作、群策群力,而且探索形成並不斷完善了聯席會議、聯合執法、行政審批通報等機制,取得了顯著成效。同時,市南區八大關街道辦事處通過聘用八大關保護義務監督員等辦法實施有效管理,海濱風景區認真負責街區內景觀管理,為八大關街區保護利用做出了積極貢獻。
為榮譽而生
八大關[青島市風景名勝區]
可以確認,即便建設八大關別墅區的初衷不是為了給世人一個證明,即便一個八大關無法盡展國人自青島回歸后的所有作為,但一個八大關卻足以向世人證明:中國人能治理好青島。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八大關絕對是一個為榮譽而生的地方。
進入21世紀以來,八大關因為在近現代史上的特殊價值和以建築藝術為代表的豐富的文化遺存而屢獲殊榮:1994年1月4日,青島市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三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其中,八大關特有的歷史文化地位發揮了重要作用。2001年6月25日“八大關近代建築”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5年10月23日,在由《中國國家地理》主辦、全國34家媒體協辦的“中國最美的地方”評選活動中,青島八大關被評為中國最美五大城區之一。這一個個榮譽既屬於八大關,也屬於青島。
為尊嚴而生
與廬山牯嶺別墅區尚未開工即失於國人之手不同,八大關的命運從開發之始即被牢牢掌控在中國人的手中。史料記載,從1920年代末至1940年代初期,八大關漸漸成為政界、商界、軍界和文化界名人的高級居住地。晚清軍機大臣吳郁生,北洋政府外交總長王正廷,民國青島市市長沈鴻烈,原北京大學教授吳雲巢,原山東大學教授周鍾歧,民族實業家周志俊,俄國航海專家霍梅可,德國建築師畢婁哈等皆曾在此居住。但八大關的土地開發、建設施工及居住權並不能輕易獲得,其所有的地產都只能通過參加當時青島市財政局的競租方能獲得,且必須在指定的期限內開工建設,否則政府有權收回地產。或許最值得一提的是,在20世紀三四十年代,八大關曾經是外國駐青島領事機構及領事人員的駐紮地,但所有這些領事機構及領事人員,亦必須繳納足額的租金後方能在此居住。
同北戴河海濱和廈門鼓浪嶼別墅區的隨性設計不同,八大關的建築設計與施工必須按照嚴格的規定。1929年,國民政府將八大關一帶定為“特別規定建築地”,同時成立了青島市建築審美委員會,負責對建築師提交的設計方案進行審定評比,獎勵優秀的建築設計。1932年青島市特別區域放租地樹株處理規則,強調不到萬不得已,不得砍伐樹木。確需砍伐應要把建築圖上報,審批后才可以。同年頒布的《青島市暫行建築規則》設專章對特別規定區域的建築標準作詳細規定,內容涉及這一區域的範圍、建築的位置、建築面積、建築高度層數、房屋式樣、綠化、圍牆、屋檐、浴室、廁所、外部裝飾色彩、外觀設計等內容。同時規定其建築本身還要保持與入住者相應的國籍、種族、愛好的完美統一。或許這就是為什麼我們今天看到的八大關是如此的錯落有序。
為建築而生
八大關為後人展示了一幅跨文化對話圖景。參與八大關建設的外國建築師來自俄、英、法、德、美、丹麥、希臘、西班牙、瑞士、日本等國家,它們帶來了眾多國外的建築思想和實踐。但八大關的設計中並不乏國人的傑作。花石樓、英國總領事官邸舊址、東海飯店等,皆體現了中國建築師在融合多元文化、展現現代主義藝術風範上的高深造詣。1930年代的中國建築界正是中國建築師的“自立”時期,八大關成為以劉耀宸、王雲飛、張新齋、徐垚、劉銓法、王節堯、蘇復軒、王屏藩、黃佳模、張景文、陳瑞庭、趙詩麟等人為代表的中國建築師的“試驗場”,他們不僅僅吸收了西方的古典主義,而且繼承了19世紀末20世紀初所流行的新建築風思潮。正如後人所評論的:“青島的建築,一方面是傳統的延續,而同時又雄辯地宣告著一個新時代即將誕生。這個時代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是建築上的豐收時代。”
正是這些“中國烙印”使八大關成為無數國人引以為豪的地方,成為見證青島乃至國人“尊嚴”的地方。如今的八大關已更多地成為青島人心中關於這個城市的象徵。愛鄉的情懷,也不斷從對這些建築的喜愛與懷念上得以抒發釋放。
科學與文化
新中國成立后,八大關闢為療養區,諸多文化名流和勞動模範在此療養度假,就此,許多八大關老別墅成功實現了歷史轉型。1958年,第一次全國規劃工作會議在青島召開,八大關療養區被當做一個範例,在梁思成先生主持編纂的中國建築學會專題討論會報告《青島》中對此有專門分析。先後有數百位科學家、文學家和藝術家在此療養,進行研究和創作,其中包括李四光、郭沫若、茅盾、曹禺、孫犁、劉海粟等科學與文化巨匠。
影視藝術
八大關街區的異國風情得到影視人的垂青,長期以來,這裡成為不可多得的天然影視攝製基地。20世紀30年代,由洪深編劇、胡蝶主演的中國電影的奠基之作《劫后桃花》在匯泉路22號別墅拍攝;根據老舍作品改編的電影《二馬》在今太平角一路9號別墅拍攝;居庸關路14號別墅還因為拍攝過電視劇《宋慶齡和她的姐妹們》而獲得“宋家花園”之雅稱;另有《家務清官》、《苗苗》、《13號魔窟》等電影和電視劇也是在此拍攝的。據統計,有近百部影視作品在這裡攝取過自然風光和建築內景,如今很多歌手的MTV外景也選在這裡,葉倩文、林子祥的《選擇》、《重逢》就是在八大關拍的外景。郭濤和梅婷的《父母愛情》開頭很多地方也是八大關拍外景。青島提出打造“影視之城”的目標,與此不無關係。
帆船與航海基地
青島是中國最早開展帆船運動的城市之一,1903年,中國內地最早的遊艇(帆船)俱樂部在八大關成立;1936年,俱樂部在今匯泉路5號建成的航海碼頭、瞭望塔、遊艇倉庫等設施至今保留,這是中國近現代帆船文化的一處重要史跡。新中國的第一所航海運動學校也坐落在八大關西臨海灣——匯泉灣,在這片海灣舉辦過諸多有標識意義的航海比賽。上述史跡成為29屆奧運會奧帆賽舉辦城市青島打造“帆船之都”的有力支撐。
海誓山盟聖地
八大關極富浪漫情懷,被譽為海誓山盟的聖地,緣此而衍生出一個全新的海洋民俗現象:步入婚姻殿堂的新人普遍在此拍攝婚紗影像,這幾乎成為青島新人結婚盛典的必選項目。來,八大關的萬種風情吸引了內陸許多城市乃至韓國、日本的新人前來借取一方美景。花開四季,一對對身著盛裝的新人在陽光和海風中喜悅行進,與大海、建築和花街相映生輝,構成一道美麗的人文風景線,這是八大關街區的最新形態,也顯示了文化的最新活力,見證著八大關人文與自然環境的完美吸引力。
“八大關啤酒嘉年華”在每年的8月10日至25日在八大關太平角一路33號廣場舉辦,啤酒大篷將搭建在臨海的小廣場上,每天都有樂器演奏、舞蹈表演、歌手演唱以及飲酒大賽、互動遊戲等活動,每周末都有精彩的文藝演出。“坐在海邊,聽著海浪聲,吹著海風喝啤酒,更能體現青島的城市情懷。
八條路
許多人認為八大關就是八條路,實際上,做為一個相對完整並且受到保護的街區,除了以中國著名的10個關隘命名的10條道路(韶關路、寧武關路、紫荊關路、武勝關路、嘉峪關路、函谷關路、正陽關路、臨淮關路、居庸關路、山海關路)之外,八大關還包括了榮成路、正陽關一支路、正陽關二支路、正陽關三支路、黃海路等在內的其他多條道路,佔地70多公頃。八大關,泛稱而已。青島人喜歡八這個吉利數字,其他類似稱呼的片區還有團島的八大峽、浮山所的八大湖等。
德國人建的別墅
青島的確曾經淪為德國殖民地,但是作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遠東戰場,1914年冬天德國人就被日本人趕跑了。八大關的規劃建設從1927年開始到30年代中期基本成型。民國時期的事,和德國人無關。一般市民對這段歷史不求甚解,看到小別墅就想當然地和德國人發生聯想。有些職業導遊也這麼說,就不可原諒了。
私人別墅
八大關初建時的確是高官、富商、高級知識分子等上流社會的私人花園別墅。但是新中國成立后,政府通過沒收、收購、代管等手段強制接收了300多座小樓(含八大關東側的太平角片區);分配給了軍隊和地方工會、衛生等部門,成了賓館和療養院。最近幾年,療養院紛紛出租小樓,一些私人經營的餐飲、旅館、美容、健身、休閑等商業業態進入了八大關。如今,八大關裡面還有私人居住的別墅,但在400多座小樓中的比例很低。
海防要地
許多人把“關”和海防發生聯想,誤以為八大關是青島的邊防要地。其實,只是路名借用了長城的關口名字(青島的路名大都以國內地名來命名),和軍事並不相干;八大關里有幾個隸屬軍方的療養院,卻沒有駐軍,也沒有地道、岸炮等軍事設施。
住著中央首長
解放后,中央政治局夏天在八大關開過會議,毛澤東等黨和國家領導人曾在這裡短暫住過。如今,裡面並沒有長住的中央首長,只是夏天有一些已經退休離崗的高層領導人會來這裡休假避暑。
住著很美
八大關做為城市海濱的高級居住區,規劃和建設都相當成功,堪稱經典。私家花園、道路綠化、公共綠地等,至今無人能敵。20多個國家的建築風格,個性十足,一樓多面,美輪美奐,每一幢小樓都不重複,都是建築精品。但是,看上去很美的東西未必好用。這裡沒有管道供暖,沒有管道燃氣,夏天蚊蟲特多,因首長保安警衛而實施持續幾個月的交通管制,因此,從現代人的標準來看,這裡其實並不太適合居住。
三萬多一平方
許多人認為八大關的房子貴,猜測它的價格在三萬以上。我所知道的最近的交易實例,達到了7萬元/㎡,當然這包括了它很大的庭院以及幾乎無法貨幣化估價的街區環境與歷史文化資源。
紅燈區
八大關對青島當地老百姓來說也頗具幾分神秘色彩。有些人說那裡面的小洋樓住著妓女,要價特高,八大關就是一個隱形的紅燈區。前幾年八大關路口那裡樹著一個巨大的廣告牌,某領導人的形象畫,豎著一根指頭,於是好多人傳說“每次不能低於1000塊”。這是玩笑話。實際上,八大關裡面並沒有色情業,酒吧、茶樓、美容院、私人會所,都是正當的商業經營。
亞洲戰場
青島不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唯一的亞洲戰場,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在遠東的戰場。
展望未來,保護利用好八大關歷史文化街區使命光榮、責任重大、任務艱巨。青島將始終以科學發展觀為引領,緊緊圍繞讓廣大人民群眾共享八大關文化遺產保護成果目標,堅持社會效益、文化效益和經濟效益的統一,積極探索文化產業的兼容點與適宜的發展模式,特別要深入挖掘“萬國建築博覽會”這一既有形象內涵,適應青島市建設博物館城的發展趨勢,努力打造一個“沒有圍牆的博物館”,確保這一歷史文化街區的原真性、完整性和公益性。為此,我們將在以下三個方面有所成就。
促進人文與自然的融合八大關的魅力是建立在人文與自然融合基礎上的,並由此生髮出了環境與人的親和力。基於此,創立一種包容建築及其環境的“景觀遺產”思維顯得尤為重要。具體說,在“人文”的維度上,要在做好文物建築保護的同時,深入挖掘其人文歷史與藝術內涵,利用兩年左右的時間,圍繞著前述八大關的人文價值體系展開系統研究,將這一體系不斷導向縱深,對八大關建築藝術、相關人物和歷史事件做出深度闡釋,建立“人文八大關”的完備形象,並通過有效的文化傳播手段將其推向全社會乃至全世界。同時,不斷培育新的人文亮點,將人文關懷落實到細微之處,實質性豐富街區的文化含量,提升其知名度和美譽度。在“自然”的維度上,首先要倍加珍惜八大關的自然環境,保持海灣、沙灘、礁石及花樹的天然生態體系,確立符合自然邏輯的園林思維,在深入研究八大關園林藝術與景觀遺產之內在規律與獨特個性的同時,合理整治園林和街道環境,悉心保護名貴花樹,完善維護八大關的寧靜狀態。同時,要悉心體征自然情懷,將八大關所獨擅其長的山海一體化景觀視為一種藝術化的資源,予以藝術化的保護和浸潤,堅決避免商業開發對這種珍貴格調的干擾和破壞,讓一個花樹繽紛、田園朗潤、建築精美的八大關更加神采奕奕。
彰顯東方與西方的融合八大關本身具有中西合璧的文化底蘊,在西洋風格別墅中可以發現不少借鑒中國傳統營造法式之處,而這裡的園林藝術則是以中國古典園林為基調的多元文化合奏。中外建築師共同創造了這部文化經典,展示了一幅跨文化對話圖景。許多人對八大關有一個誤解,認為它是一種殖民地時期的文化遺存,其實,八大關的大規模開發是在20世紀30年代,是在當時的民國政府主導下進行的,多數建築也是由中國建築師設計的。著眼於此,八大關在發展過程之中,將不斷培固其多元一體的文化氣質,保護、研究與傳播相結合,在更高意義上確立八大關“融合東西方”的文化形象,以此為主題組織人文旅遊,開展國際文化交流活動,進一步完善八大關的價值體系。
突出古典與現代的融合八大關建築豐富多彩,特別是在別墅建築形態上具有了某種集大成的色彩,復古思潮與現代主義風格交相輝映,這裡不僅有典型的文藝復興風格建築,而且有代表20世紀30年代中國“摩登派”建築成就的作品,古典與現代實現了融合。當然,這種融合不僅體如今建築樣式上,更主要是指一種精神風尚,從山海氣象到花園別墅,從田園景觀到人文脈絡,無不滲透著這樣的氣息。無疑,城市越現代化,就越需要一個寧靜傳神、浪漫宜人的八大關。在八大關的保護與利用過程中,尤其要處理好古典與現代的關係,具體說也就是靜與動的關係。不在現代邏輯中打破其古典寧靜,保持八大關的優雅、閑適與浪漫格調。在此基礎上,精心塑造古典與現代的和諧統一體,合理關照現代生活的需要,實現古典與現代的複合價值。文物保護中積極吸納現代科技成果,建立數字化保護體系,創新文物保護模式。結合文化旅遊的發展需要,通過功能提升、文化整合、環境整治、市政配套、交通優化等措施,完善八大關街區的旅遊功能與服務設施,為街區注入新的活力。
八大關
八大關的保護、傳承與發展之路,也是城市精神氣質的提煉過程。這有著精神魅力的街區已然成為城市記憶中至誠至美的一部分,維護好它們的原真性,也就是維護城市的記憶;尊重歷史也就是尊重未來。在記憶之中,建築、園林、海洋總是在默默訴說著人與城的意義。海德格爾所言“建築並不僅僅是通向安居的一種手段和道路,建築本身就是安居”顯得清透如斯,雖然,言中所指為詩之屋宇,不受任何可見時空的限制,而純然顯現那些永恆的心靈之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