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位置性眩暈的結果 展開

位置性眩暈

位置性眩暈

位置性眩暈是一種常見的耳鼻咽喉科良性疾病,是一種指因頭位改變而出現眩暈癥狀的疾病。位置性眩暈多見於40~60歲的女性。位置性眩暈分為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和中樞性位置性眩暈。位置性眩暈是由於位置改變引起前庭系統短暫興奮所導致。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是由位於半規管內的耳石脫落所致。中樞性位置性眩暈是由中樞病變所致。位置性眩暈主要表現只在某種體位或頭位時發生眩暈、噁心、嘔吐等,變換體位到另側,可迅速好轉,重複某種體位后癥狀又出現。一般潛伏期2~3秒,持續時間很少超過1分鐘。位置性眩暈的主要治療方法是保守治療與手術治療。位置性眩暈容易反覆發作,使患者產生恐懼感,嚴重影響生活和工作,老人易因眩暈而曬到,導致外傷、骨折。位置性眩暈及時發現,及早治療,預后較好。

就診科室


● 耳鼻咽喉科

病因


● 位置性眩暈是由於位置改變引起前庭系統短暫興奮所導致。位置性眩暈的具體發病機制尚不明確。位置性眩暈分為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和中樞性位置性眩暈。

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

● 由位於半規管內的耳石脫落所致。一般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可分為兩類:特發性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和繼發性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
● 特發性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又稱耳石病,病因不明。
● 繼發性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繼發於前庭神經炎、梅尼埃病、突發性聾、病毒性迷路炎、內聽動脈缺血、偏頭痛、頭外傷、中耳和內耳術后、人工耳蝸術后、耳毒性藥物損害、耳硬化、內耳畸形、慢性中耳乳突炎及頸性眩暈等。

中樞性位置性眩暈

● 由中樞病變所致,如腦幹病變、顱后窩腫瘤、小腦、腦幹及第四腦室腫瘤,血管壓迫第Ⅷ對腦神經,腦血流障礙性疾病,多發性硬化,藥物中毒等。

癥狀


● 位置性眩暈通常表現只在某種體位或頭位時發生眩暈、噁心、嘔吐等,變換體位到另側,可迅速好轉,重複某種體位后癥狀又出現。一般潛伏期2~3秒,持續時間很少超過1分鐘。

檢查


● 確診位置性眩暈主要依靠頭位性眼震檢查、冷熱變溫等前庭功能試驗,以及純音測聽檢查。
● 頭位性眼震檢查
● ● 根據體位變換,觀察患者眼震是否在持續時間內消失。
● 冷熱變溫等前庭功能試驗
● ● 測試前庭功能是否正常。
● 純音測聽
● ● 測試聽力是否正常。

診斷


● 醫生診斷位置性眩暈,主要根據臨床表現、頭位性眼震檢查、冷熱變溫等前庭功能試驗,以及純音測聽。
● 反覆發作性眩暈,眩暈通常在體位變化時誘發,眩暈持續時間一般小於1分鐘。
● 頭位性眼震檢查:陽性。
● 冷熱變溫等前庭功能試驗:正常
● 純音聽力測試:正常。

鑒別診斷


● 一些其他疾病也可能會出現反覆發作性眩暈,眩暈通常在體位變化時誘發等癥狀,容易與位置性眩暈混淆,這些疾病有高血壓、頸椎病、過度換氣綜合征等。
● 如果出現上述類似的癥狀,需要及時去醫院就診,請醫生進行檢查和診斷。醫生主要通過頭位性眼震檢查、冷熱變溫等前庭功能試驗,以及純音聽力測試,排除其他疾病,作出診斷。

治療


● 位置性眩暈主要採取保守治療、手術治療。

保守治療

● 手法複位:最常用的位置性眩暈治療方法。
● 藥物治療:應用敏使朗、異丙嗪等藥物。
● 強迫體位鍛煉:利用具有疲勞反應的特性,每日固定在誘發體位上進行長期鍛煉,久之即可適應而不再有眩暈感。

手術治療

● 長期保守治療無效的情況下,可採取前庭神經切斷術治療,也可做后壺腹神經切斷。

危害


● 位置性眩暈可以反覆發作。
● 容易使患者產生恐懼感,嚴重影響生活和工作,老人易因眩暈而摔倒,導致外傷、骨折。

預后


● 位置性眩暈積極治療后,預后良好,癥狀可得到緩解或完全緩解。

預防


● 飲食調節
● ● 飲食需營養均衡。
● 定期體檢
● ● 每年進行一次體檢,以便於及早發現位置性眩暈。
● 積極治療原發病
● ● 對於有中樞系統原發病的患者,應積極治療原發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