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大禹故里的結果 展開

大禹故里

華夏子孫訪古探幽的聖地

大禹故里:四川綿陽市北川縣禹里,至今仍保存著大量有關大禹的歷史遺跡,集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於一體已成為華夏子孫訪古探幽的聖地。北川是大禹故里據史籍記載,北川是中華民族的人文初祖之一,中國無階級社會——唐虞王朝的領導人、治水英雄大禹的降生之地。唐代以前,縣境就建有眾多的大禹廟,每年農曆六月初六大禹誕辰舉行祭祀活動的民間習俗延續至今。

附近相關:東北方的漢中市有大禹兒子有褒氏建立的褒國,東方的重慶市三峽一帶也有大禹治水的傳說。

歷史沿革


一、大禹故里歷史考證----北川羌族自治縣
大禹故里
大禹故里
1991年落成於禹里(原縣城治城)的仿古建築大禹紀念館,已成為人們憑弔大禹功績、緬懷大禹精神的重要場所;由全國各地大禹及夏文化研究院的專家、學者組成的四川省大禹研究會就設於此。先後編輯出版了《大禹史彙編》、《大禹及夏文化研究》、《海峽兩岸大禹文化研究會論文集》等大禹及夏文化研究著作。北川是革命老根據地北川人民具有光榮的革命傳統北周武帝保定四年(564)置北川縣,唐太宗貞觀八年(634)析北川縣地置石泉縣,唐高宗永徽二年(651),並北川縣入石泉縣。北宋徽宗政和七年(1117)於石泉縣置石泉軍,轄石泉、龍安、神泉三縣,隸成都府路。南宋理宗寶佑三年(1255),石泉軍遷治龍安縣。元世祖中統五年(1264)升石泉軍為安州,石泉縣隸安州。明太祖洪武七年(1374)降安州為安縣,石泉縣直隸成都府。明世宗嘉靖四十五年(1566),石泉縣改隸龍安府。1913年罷府、廳、州,以道轄縣,石泉縣隸川西道(次年該稱西川道)。1914年,因與陝西省石泉縣同名,且彼縣設置在先,乃複名北川縣。1935年4月,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長征進入縣境,在縣內相繼建立了兩個縣級蘇維埃、5個區蘇維埃、28個鄉蘇維埃,119個村蘇維埃政權。蘇區人民籌糧運糧,修路架橋,男女青年踴躍支前參軍。為紅軍打通北川峽谷通道順利西進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據不完全統計,全縣參加紅軍運送物資西進未歸者達3000餘人。7月,紅軍離境,接踵而至的川軍燒殺搶掠,無惡不作;惡霸地主反攻倒算,殺人如麻。全縣人口減少近半。北川人民為革命作出了巨大犧牲。1953年11月,四川省革命老根據地建設委員會將北川確定為"革命老根據地"。現存最早的縣誌,由時任縣令姜炳璋主持編寫、於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付印成書的《石泉縣誌》中詳細記載了縣境少數民族的淵源、分佈、習俗及其被漢化的情況,一張番寨圖更是珍貴的歷史見證。50年代后,廢除民族壓迫制度,實行民族平等,未進行民族識別,大量羌、藏民因其外表特徵不明顯而長期被視為漢族。80年代初,根據黨的民族政策和羌、藏等少數民族的要求,陸續識別、恢復其族別。縣內相繼建立了21個羌族鄉和羌族藏族鄉,佔全縣31個鄉鎮的68%。1987年11月,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自1988年1月起北川按少數民族縣待遇",享受相應的優惠政策。1992年調整鄉鎮建置時,全縣置3鎮13鄉,其中少數民族鄉11個,佔全縣鄉鎮總數的69%。自1986年開始進行的爭取建立羌族自治縣的工作已歷時15年,爭取建立羌族自治。1987年11月,省人民政府批准“自1988年1月起北川按少數民族縣待遇”;2003年7月6日,國務院批准設立北川羌族自治縣,同年10月25日舉行自治縣成立慶典;2008年7月10日,中共綿陽市委、綿陽市人民政府決定由北川代管安縣永安鎮、安昌鎮和黃土鎮的常樂、紅岩、順義、溫泉、紅旗、東魚6個村;2009年2月6日,國家民政部以民函[2009]41號批准“將安縣的安昌鎮、永安鎮,黃土鎮的常樂、紅岩、順義、紅旗、溫泉、東魚6個村劃歸北川羌族自治縣管轄”。自建縣至2010年,已歷1446年。

風景區

大禹故里[大禹故里:四川綿陽市北川縣禹里]
大禹故里[大禹故里:四川綿陽市北川縣禹里]
大禹故里風景名勝區,一九八九年三月二十三日被綿陽市人民政府批准的市級風景名勝區,位於北川縣禹里羌族鄉境內,距綿陽市100公里,景區總面積30平方公里。是古代治水英雄、夏朝創始人大禹的出生地,自古稱為“神禹故里”。一九九二年,前國家主席楊尚昆為這裡題寫了“大禹故里”的條幅。這裡山川形勝、人傑地靈、空氣清新、氣候宜人。民風淳樸、資源豐富。典型豐富的人文景觀和優美奇特的自然景觀和諧地融為一體,風格別具,雅趣成天,是休閑度假的好去處。
北川羌族自治縣
2003年7月6日,國務院(國函[2003]75號)批准撤銷北川縣,設立北川羌族自治縣。這是全國唯一的羌族自治縣。

旅遊信息


交通信息

內部交通
景區總面積30平方公里。
外部交通
位於北川縣禹里羌族鄉境內,距綿陽市100公里。

主要景觀


大禹故里風景名勝區主要景點有禹穴溝、採藥山、石紐山、摩岩甘泉、三叉河、誓水柱、禹廟、金鑼岩、刳幾坪、禹州池、一線天、血石流光、猿王洞等。石紐山日落日出之時有五色霞氣。每當雨後,白雲飄浮於石林中,石峰忽隱忽現,變化萬千;血石流光是指一線天到金鑼岩的峽岩中有白石,其上紅斑點點,好似血點浸入,相傳是禹母生禹時隨水而下的血漬;禹穴溝是一條十幾里長的峽谷,峽內岩崖陡峭,怪石嶙峋,橋頭李太白書“禹穴”二字猶存。還建有大禹紀念館。這裡是羌族居住地,可觀賞羌寨風光,領略羌民族風情。清朝石泉知縣余炳虎曾以“石紐停雲”、“雙江分色”、“索橋曉度”、“西山疊翠”、“奎角連雲”,禹穴聽泉、“懸崖滴水”、“血石流光”等八首詩抒發了自己對太離故里人文古迹和奇異風光的熱愛‘讚歎之情。
歷史文化古鎮--治城,是羌族聚居地,古石泉縣治所(今禹里羌族鄉)史稱其地處“香漢之中”,“內障成綿,外屏氐羌”是歷來兵家爭奪的要塞,很早以來,羌、藏、漢等民族就在這塊土地上進行著廣泛的交流。
夏朝屬梁州之域,周朝為石紐村,北周置北川縣,唐貞觀8年(公元634年)置石泉縣,歷史悠久,文化內涵豐富,羌鄉風情濃郁。特別是一年一度的禹王廟會和羌歷年,人們從四面八方集於此,人山人海,摩肩接踵,慶賀大禹誕辰,歡度一羌歷年,狂舞歡歌,數日不絕。
塔坪綠島,果鮮花茂,山脊林木叢生,綠蔭蔥籠,島上環境優美,是大禹故里人們歷來遊玩的天然公園。歲月悠悠,昔日由百家人栽種的竹林,如今已變成幾千畝的綠色海洋,遠遠望去,林濤翻滾,碧波蕩漾,令人嘆為觀止。

文化活動


節慶活動

農曆六月初六,是古代治水英雄大禹誕辰紀念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