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渠

幸福渠

《幸福渠》,“文化大革命“期間展覽規模最大,綜合性最強的1974全國美展代表之作。以現實主義的創作手法,反映中共中央書記處在延安棗園居住期間,領導全黨和解放區軍民開展的大生產運動。

此作一經面世,便廣為流傳,紅極一時,成為美展的代表作品,累計發行數量無法估算。

介紹


文革期間最大的美展——封面
文革期間最大的美展——封面
【類別】中國名畫、國畫
【簡介】 1974年10月1日在北京中國美術館舉辦的"紀念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二十五周年--全國美術作品展覽"是一個綜合性的展覽。但比之前的展覽規模都要大得多。這次展覽共展出647件作品,其中包括中國畫、油畫、版畫、雕塑、年畫、連環畫、宣傳畫、磨漆畫、水彩畫、水粉畫以及剪紙等等。它們分別展出在八個大廳里。《人民日報》報道,這次展覽中的"許多作品在思想內容和藝術技巧方面都達到了新的水平。許多作品熱情歌頌了偉大領袖毛主席,表達了我國各族人民毛主席深厚的無產階級感情,歌頌了毛主席無產階級革命路線的偉大勝利,描繪了我國各條戰線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欣欣向榮的景象。這次展出的作品,造型很好,特別是版畫、油畫的水平有了新的提高。1974年全國美展為現實政治服務方面躍上了新的台階。
紙本,設色,尺幅:2.1×2.3米。中國美術館收藏 后因文革時期特殊原因,退回到作者手中。
後於2010年由北京華辰拍賣,以4592萬被國內著名收藏家劉益謙王薇夫婦收藏。

作品賞析

在中國革命歷史題材繪畫創作上,如果說石魯所繪《轉戰陝北》是以虛制實,已精製動,意境先取代漢代石刻飛揚氣勢的話,那麼,秦文美的《幸福渠》可謂是絢麗點重,濃郁淳厚,不避繁縟,師承於唐代壁畫的端莊富麗的盛事遺風,更多的傾向於正面著墨和正面頌揚。石魯與秦文美,一個是釀造生活為美酒,力求“化境”和“意筆”的表現性;一個是積累生活為豐碑,取象淳厚,在現實主義的再造中,尋找更強的時代樂感和力度。石魯和秦文美在革命歷史畫的創作上各有千秋,相互映襯得同構關係明顯如揭。他們雖然取法有別,風格各異,但是對生活美的執著追求上,對現實主義美術的繼承和創新上,則是完全一致,殊途同歸的。
在畫面上,我們敬愛的領袖毛主席興高采烈的與一大群農民看幸福渠開閘放水,鄉親們喜氣洋洋,整幅畫面出現的人物有四五十人之多,此外,近處怒放的桃花,遠處片片雪白的梨花映入眼帘,隱隱約約出現的窯洞、歡快流淌的幸福渠水,陝北老漢任渠水流淌過手心時滿臉洋溢的笑容、兒童們手拿鑼鼓、綢緞快樂的表情,手拿鐵鍬的八路軍同志和老鄉們圍繞在主席周圍充滿歡喜的神情,以及要給主席獻花的小姑娘以及抱著她的姐姐的歡快的表情,整個畫面到處充盈的都是和諧而幸福的喜氣。如此內容豐富之極的畫面,主次分明,遠近參差,疏密有秩,設色和諧,讓人嘆為觀止。
棗園——這個如同它美麗的名字一樣的地方,在中國革命史冊上曾經像北斗星那樣照耀著中國,走進棗園,一條橫穿而過的渠水格外醒目地出現在眼前!
當時棗園作為中央書記處的所在地,住進了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朱德、任弼時、張聞天、彭德懷等身穿灰粗布軍裝的共產黨的高級領導人。談話風趣幽默的毛澤東和他的戰友們,從1943年秋季到1947年春天,在這裡度過了一千多個日日夜夜。
有誰知道,居住在棗園三年多的時間裡,他們曾經在緊張的戰事之外,多少次帶頭與軍民聯手修渠引水,揮汗如雨?多少次同村裡的老百姓共度節日,互致祝福?多少次來到棗園的庭院里閑庭信步,觀月賞花?也許,那種戰爭後方的田園牧歌式的浪漫,今人無論如何都是難以體會得到的!
1940年,中央機關、警備團和當地群眾一起,在棗園川修了一條長達6公里的水渠,把將近150公頃靠天吃飯的川地變成了旱澇保收的水澆田。棗園川里的老百姓從此豐衣足食了,深深地感到了共產黨、毛主席送來了的福祉,由衷地把它做“幸福渠”當第一股渠水流進乾渴的土地里時,有誰能形容一個農民的喜悅?六十年已經過去,幸福渠水經歷了半個多世紀的風雲變幻,仍然象乳汁一樣汨汨地流淌著,澆灌著棗園這片幸福的土地。如今,很多人都一樣,在跨過幸福渠的時候,會突然為這條渠水所感動,自然而然地蹲下來,捧起清涼的渠水,洗一洗雙手,擦一擦汗氣,拂去一路風塵,從中分享棗園人民的幸福,誰說幸福渠里流淌的不是一股源源不絕的幸福呢?

作者簡介

“秦文美”應該這麼解釋:“秦”指陝西,“文”指文化局,“美”指美術創作組,“秦文美”就是在陝西省文化局領導下的美術創作組。
秦文美的主要創作人員:石魯、劉文西、亢瓏、蔡亮、張自嶷、王有政、王子武、郭北平、陳忠志、郭全忠、苗崇安、王西京、諶北新、李世南、周正、黃乃源、鄒宗緒、高民生、楊國傑等數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