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清寺

浙江省天台縣國清寺

國清寺位於浙江省台州市天台縣城關鎮,始建於隋開皇十八年(598年),初名天台寺,后取“寺若成,國即清”,改名為國清寺。寺廟佔地面積7.3萬平方米。隋代高僧智越在國清寺創立天台宗,為中國佛教宗派天台宗的發源地,影響遠及國內外。鑒真東渡時曾朝拜國清寺。日本留學僧最澄至天台山取經,從道邃學法,回國后在日本比睿山興建沿歷寺,創立日本天台宗,后尊浙江天台山國清寺為祖庭。國清寺現存建築為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奉敕重修。浙江天台國清寺與濟南靈岩寺、南京棲霞寺、當陽玉泉寺並稱中國寺院四絕。該寺曾駐錫不少有名高僧,包括唐一行法師、寒山、拾得、濟公和尚、日本東密開宗祖師空海大師、日本台密開宗祖師最澄大師等。2006年,國清寺被國務院批准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沿革


國清寺 景觀
國清寺 景觀
南宋嘉定《赤城志·寺觀門二》“景德國清寺”條下稱:“在(天台)縣北一十里。舊名天台,隋開皇十八年為僧智顗建。先是顗修禪於此,夢定光告曰:‘寺若成,國即清’。大業中遂改名國清。李邕《記》所謂‘應運題寺’是也。唐會昌中廢。”
國清寺始是依據天台宗創始人智顗親手所畫的樣式所建的。智顗開創天台宗后,想建一寺廟,作為該宗的正式祖庭,但限於資金,遲遲不得動工。他在臨終遺書晉王說:“不見寺成,瞑目為恨”。晉王楊廣(後為隋煬帝)見書後,極為感動,便派司馬王弘監造國清寺。初建的國清寺寺址在大雄寶殿後面約100米處的八桂峰前山坡上。
唐會昌中(約845年),原寺毀於火,旋即重建。
唐大中五年(851年)著名書法家柳公權在寺后石壁上題寫的“大中國清之寺”六個大字摩崖石主刻,至今仍清晰可辨。
從唐大中朝到清雍正朝的880多年間,國清寺幾度或毀於兵火,或摧於風暴,但都是屢毀屢建。每次重修,寺宇規模都有所發展,位置也越來越往下移至山麓平曠地帶。但從明人李汶在《游天台紀略》一文中提到的國清寺“最後委藏處石泉,名錫杖泉”句分析,可見當時錫杖泉已在寺的最後,即今位置。那麼說明至遲在明代,國清寺已移至今址。
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國清寺進行了一次全面的整修。
20世紀60年代末“文革”的動蕩時期,國清寺再次被毀。
1973年,周恩來下令敦促在1975年前完成國清寺修復,並撥款30萬元,同時從北京調運大量珍貴的佛像、法器到該寺。
1984年重新復辦了天台宗佛學研究社(如今的天台山佛學院)。
2006年,國清寺被國務院批准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建築格局


國清寺風景
國清寺風景
國清寺為建於清早期的建築為官式建築,彌勒殿和雨華殿為單檐歇山頂,大雄寶殿為重檐歇山頂,三聖殿、羅漢堂和禪堂是典型的南方廳堂建築,妙法堂、方丈樓和迎塔樓為中西合璧。
國清寺依山就勢,層層遞高,按四條南北軸線布列六百多間古建築,分為五條縱軸線,正中軸由南而北依次為彌勒殿、雨花殿、大雄寶殿、藥師殿、觀音殿;還有放生池、鐘鼓樓、聚賢堂、方丈樓、三聖殿、妙法堂(上為藏經樓)伽藍殿、羅漢堂、文物室等,大雄寶殿正中設明代銅鑄釋迦牟尼坐像。西軸線為安養堂、三聖殿、羅漢堂(文物室)、妙法堂(樓上為藏經閣)。東一軸線為聚賢堂(僧眾餐廳)、方丈樓、迎塔樓。東二軸線為里客堂、大徹堂和修竹軒。像背壁后,有以觀音像為中心的慈航普渡群塑,殿兩側列元代楠木雕刻的18羅漢坐像。山門外各建築物——隋塔、寒拾亭、“教觀總持”照壁,豐干橋、“隋代古剎”照壁和國清寺山門,它們順地勢安排,沒有一個相互平行,也沒有互相垂直,自自然然地散落各處,卻顯得和諧協調。一進朝東的山門轉入正中甬道,甬道兩旁是僅高1.7米的黃色矮牆,矮牆後面是茂密的竹林。構成一個擁有2.8萬平方米建築面積、達7.3萬平方米、8000餘間房屋的古建築群。

主要建築


塔碑

國清寺[浙江省天台縣國清寺]
國清寺[浙江省天台縣國清寺]
國清寺主建築群后的小山坡上,在蒼鬱的松林中有一座重檐挑角、方石鋪地的碑亭。亭額上寫著“法乳千秋”四個金字,亭中品字形排列著三座長方形的石碑。
正中的豐碑為“天台智者大師贊仰頌碑”,碑座高0.86米、寬0.86米、長1.86米、碑身高2.6米、寬1.26米、厚0.11米。長篇碑文和詩讚頌佛教天台宗創造人智者大師。右連的豐碑為“行滿座主贈別最澄大師詩碑”。豐碑稍低於智者豐碑。左邊的一座豐碑是“最澄大師天台得法靈跡碑”,這座碑的大小與行滿碑大小相同。三座豐碑的背面,有日本山田是諦1982年5月寫的敬白,長篇日文銘記了高祖先德,祈念中日兩國永遠親善友好的虔誠心意。在“法乳千秋”碑亭左方,有一口圍著石欄的古泉,上刻“錫杖泉”三字,相傳宋僧普明坐禪於此,因寺內取水不便,遂以錫杖頓地曰:“此處當有泉!”即有泉水湧出,故名。

隋梅

隋梅
隋梅
國清寺有隋梅一株,在大雄寶殿右側,由隋代高僧、天台宗五祖章安灌頂大師手植。據考證,隋梅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是中國國內三株最古老的梅樹之一。關於它的傳說,現代詩人鄧拓寫給隋梅的《題梅》詩最為傳神:剪取東風第一枝,半簾疏影坐題詩。不須脂粉綠顏色,最憶天台相見時。

隋塔

國清寺隋塔
國清寺隋塔
隋塔位於天台城關鎮東北6里。隋開皇十八年,晉王楊廣為報智者大師受菩薩戒而建造的報恩塔。唐會昌法難受損,南宋建炎二年(1128)修葺。殘高59.4米,邊長4.6米,六面九級,為浙江最高的古塔之一。系空心樓閣式磚木結構,因遭火焚毀飛檐斗拱,形成四周的空洞。
後人對塔基進行了加固,四周鋪築了台階,已予整修一新,已列為省級文保單位。隋塔建造別緻,除磚砌塔壁上,精雕佛像外,塔頂上沒有通常的尖形塔頭,站在塔內,切可直接仰見藍天。

方丈樓

方丈樓
方丈樓
方丈樓在國清寺建築群東部的中心位置上,是一座兩層七開間房子,前有“聚賢堂”(齋堂——僧眾用餐的地方),後有迎塔樓(寺中賓館)。樓前有一個方石鋪地的院子。
方丈樓正中直條排列著三張八仙桌,兩旁各有三排茶几木椅方凳,條桌上方掛有“弘闡天台宗”的大紅底金字匾額,額下排有名畫家邵宇、王子舞寫的智者大師水墨畫像。旁邊掛有幾幅名人字畫,這是國清寺接待中外來賓的地方。

觀音殿

觀音殿
觀音殿
與錫杖泉相鄰處,新建有重檐歇山,斗拱翹角的觀音殿,雄踞於大雄寶殿之後上方,觀音殿長約15米,寬12米,殿內正中供奉著千手千眼觀音木雕貼金像一尊,兩旁或立或坐著觀音的三十二化身。
此殿為美國洛杉磯天台山國清寺護法會夏荊山、楊茂慈先生、吳梅影女士等捐資十五萬元建成。1983年10月29日舉行了隆重的開光大典和法會。

報恩塔

報恩塔
報恩塔
報恩塔是觀音殿西鄰,建於1985年9月,高約3米,塔頂為黃銅寶頂,紫銅瓦蓋成,在陽光下熠熠發光,塔體為錄岩。呈四方形,正前方為日本文“南無妙法蓮華經(日蓮)”碑名,另三面各嵌有黑底金字的經文。台基也為錄岩鋪成。
這座經幢是日本蓮宗信徒捐贈1000萬日元建造的。寶塔建立在天台山國清寺的理由是,天台山是傳教大師(日僧最澄大師)曾經留學過的最興盛的靈址,日蓮僧人非常敬仰天台大師(智者大師),而且堅信作為正法的法華經的源流是天台國清寺,以表“知恩報恩”的深意。

七佛塔

七佛塔
七佛塔
七佛塔,在寒拾亭前,俗稱“七支塔”,也稱迎賓塔,是為紀念“過去七佛”而建,他們分別是:毗婆屍佛、屍棄佛、毗舍浮佛、拘留孫佛、拘那含牟尼佛、迦葉佛和釋迦牟尼佛。因為是祭祀過去七佛,所以建在寺院門前。建於隋唐時的七佛塔已不存在,1973年在舊址上重建七佛塔,我們看到的七佛塔只有30多年的歷史。新建的七佛塔旁也沒有任何的文字說明。
新七佛塔與舊七佛塔在造型上最大的區別在於新塔為實心,而舊塔是鏤空的。七佛塔的上方,可以看到“一行禪師墓”。

雨花殿

雨花殿
雨花殿
出門神殿,即見鍾、鼓兩樓中間又一座殿堂,常匾上書“雨花殿”三字。此名在別的佛寺中難得見到。相傳是天台宗祖師智者大師曾在此講述《妙法蓮花經》,其精誠所至,感動天庭,天上下起法雨天花,故得此名。殿中供奉有“四大天王”神像。印度古神話傳說中的“四天”指的是東、南、西、北四方,並說每一方都有一神堂管著,所以尊他們為“王”。“四大天王”亦稱“四天神”或“四大金剛”所以一般寺廟中稱此殿為“金剛殿”或“天王殿”。

妙法堂

妙法堂
妙法堂
大雄寶殿左側妙法堂,這是一座兩層樓五開間的精舍。堂前芭蕉茂盛,玉桂常青,環境十分清幽。妙法堂樓上為藏經閣,開敞明凈,閣的周轉排列著百隻木箱,珍藏著《妙法蓮華經》、《大藏經》等經籍。樓下為“台宗講席”,是弘揚天台宗教義的場所。其布置正中為精雕細刻的講座,座后掛有阿彌陀佛水墨畫像,座前擺有香案蒲團。講座兩邊分列著幾十張長條桌。每當講經時,主講法師高踞台上,兩邊講座上坐落了老少僧眾和男女信徒。妙法堂左近有羅漢堂,現闢為文物室。1975年文物室整修開放,集中展出了佛教天台宗的歷代祖師造影,天台宗主要經典著作,國清寺與日本佛教界友好交往等方面的文物。智者大師遺物衣缽及欽賜龍衣、造型精美的欽賜銀亭、白玉卧佛、明萬曆銅鏡。還有唐貞元二十年(804年),日本高僧最澄入唐求法時的“度牒”(護照),上有台州刺史的指示。1979年國清寺方丈唯覺隨中國佛教代表團去日本訪問,受到日本朝野人士的歡迎,方丈將從日本帶回的文物、紀念品也在此展出。日本朋友來天台山訪問一年四季不斷,並留下了“風月同天永,萬古結深緣”等字畫,及法器、文物。

文物古迹


國清寺
國清寺
國清寺在佛教發展史和中外關係史上都具有重要地位,寺周保存了大量的摩崖、碑刻、手書、佛像和法器等珍貴文物。
國清寺是一座歷史文化古剎。孟浩然、李白、賈島、皮日休、陸龜蒙、杜荀鶴、洪适、郭沫若、鄧拓、趙朴初等文人雅士均留下墨寶。
寺內有中國佛教天台宗第五祖章安灌頂大師手植的“隋梅”一株,至今仍鬱鬱蔥蔥。紀念唐代著名詩僧寒山、拾得、豐乾的“三賢堂”,重13噸的明代釋迦牟尼青銅像,18尊元代所雕的楠木羅漢,王羲之、柳公權、黃庭堅、米芾、朱熹的摩崖手跡,寺外有紀念唐代天文學家僧一行為編製《大衍曆》至國清寺求算學的“一行到此水西流”碑及“一行禪師之塔”等。
更主要的是陳隋之際,智者大師(538-597年)在天台山創立了中國漢化佛教第一宗——天台宗。唐貞元年間(公元785─805年),日本高僧最澄到天台山國清寺學習天台宗義理,回國后在京都比睿山創立了佛教天台宗。該宗教徒尊國清寺為祖庭,時時來華參謁,促進了中日文化交流。11世紀,高麗僧人義天至國清寺求法,又將天台宗傳入朝鮮半島。

佛事活動


盂蘭盆法會
智者大師在天台山開宗立說后,規定每年在各寺院庵堂舉行盂蘭盆法會。時間是農曆七月初九至十五,共7天。以為報父母養育之恩,亦求延年益壽。時國內外信徒雲集,可達數千人。法會期間,每天上午由首座在妙法堂講盂蘭盆經,約2小時。
佛誕法會
佛誕法會主要是紀念佛、菩薩、祖師的生日、圓寂日、成道日。
佛誕法會
名稱時間
彌勒菩薩聖誕正月初一日
釋迦牟尼佛出家二月初八日
釋迦牟尼佛涅盤二月十五日
觀音菩薩聖誕二月十九日
普賢菩薩聖誕二月二十一日
文殊菩薩聖誕四月初四日
釋迦牟尼佛聖誕四月初八日
韋馱菩薩聖誕六月初三日
觀音菩薩成道六月十九日
大勢至菩薩聖誕七月十五日
地藏菩薩聖誕七月三十日
觀音菩薩出家九月十九日
藥師佛聖誕九月三十日
阿彌陀佛聖誕十一月十七日
智者大師涅十一月二十四日
釋迦牟尼佛成道十二月初八日
以上法會,以四月初八、六月十九日、九月十九日、十一月十七日最為隆重。
傳戒受戒
國清寺
國清寺
傳戒受戒是出家僧尼和在家信徒傳授戒法的儀式。傳戒受戒或稱開戒、放戒。對受戒者說,則稱求戒、納戒或進戒。通過儀式,求戒者才是正式僧尼。戒法有五種: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菩薩戒。分3個階段,第一階段在法堂進行,第二階段在戒堂進行,第三階段在大雄寶殿進行。每階段午先講戒法、戒規,再行戒儀,然後正式傳戒。新中國成立前,傳戒時間長達數月,一般在30天以內。正式傳戒由戒師主持,必須有三師七證到場。程序複雜,有請師、禮佛、求勤勞、開導、請聖、懺悔、向遮難、受三皈、宣戒相、發願、勸囑、迴向、剃度等儀式。受戒者男分比丘、沙彌二等,女有比丘尼、沙彌尼之分。俗家信徒受五戒后,男稱優婆塞(清信士),女稱優婆夷(清信女)。早時受戒,必須灸頭,不再堅持。自願灸頭,亦可。新中國成立前,國清、高明、萬年、華頂諸寺,經常傳戒。新中國成立后,大為減少。1988年底,高明寺傳戒,三師七證主要向國清寺聘請,來自全國各地的僧尼約450人。
水陸道場
水陸道場儀式繁瑣,是國清寺最大的佛事活動,相傳始自南朝梁武帝蕭衍。應施主之請,為生者祈求身心安樂、福壽綿延,使往生者位登上品,高超蓮界。行儀前夕,全寺僧從(最少60人)領前,施主在後,先在大雄寶殿誦經禮佛,然後至寺內各殿堂繞場一周。繞場由主法帶頭,維灑甘露,有的僧人搖銅鈴,其他僧人和施主口念消災延壽藥師佛聖號,德高望重名法師斷後,繞場完畢,進大雄寶殿迴向。繞場圈,表示寺內一切閑神鬼魅已經清除。
一堂水陸,需時7天。第三天凌晨一時許,全部施主進入內壇,由主法、正標、副標、大香燈領頭,舉行焚香、禮佛、誦經、祈求、懺悔、繞佛、獻寶等儀式,局外人不得入內。當天上千,在大雄寶殿前舉行升幡儀式,下午在放生池舉行放生儀式。第四天上午,由主法主持,在大雄寶殿內對施主作開示。第五天晚上,由主法主持,在內壇對施主作幽冥戒。第六天凌晨三時許,由主法主持,在大雄寶殿前舉行齋天儀式。當時舉行五方焰儀式,約5小時左右。第七天上午,全寺僧眾參加送牌位。下午一時許,集中內壇送信。然後鳴鑼開道,將水陸榜文、疏文、花柏、紙馬送出山門外焚化,最後至大雄寶殿迴向。
報恩法會
釋氏謂父母、師長、國王、施主於己有恩(稱四恩),為報答恩惠,儀式有報恩法會。1982年,日本天台宗祖師碑揭幕訪華團來國清寺參加3座碑落成典禮,1982年,日本日蓮宗派團至國清寺參加“南無妙法蓮花經幢”揭幕典禮,1987年,日本天台宗佛教青年聯盟參拜紀念法會,為紀念日本天台宗開創1200周年,來國清寺參拜。

寺廟傳說


魚樂國的故事
相傳天台宗祖師——智者大師從江陵來到天台山時,路遇一個慈眉善目的老和尚,言談中得知,這老和尚名叫定光,學識淵博,佛法高超,智者就拜他為師。智者在天台弘揚佛法,想新建一座寺廟,定光指點他要找一塊山環水繞的福地建寺,並告訴他,還要記住“寺若成,國即清”這六個字。
智者問這是何故?定光說,當今世道,戰亂遍地,百姓遭殃,寺廟建成,國家就可以清平,百姓即可安居樂業。智者依師父的話找到這塊福地,並親手繪製了寺宇的式樣,不幸的是,圖樣剛剛畫好,智者就謝世了。他的徒弟灌頂,實現了智者的遺願,將寺廟建成,寺名就叫“國清寺”。
相傳董其昌來國清寺避暑,老方丈知道他是海內聞名的大書法家,請他題碑額,可是董其昌不肯下筆。一天晚上,月明如水,董其昌來到放生池邊納涼。陣陣輕風,吹得他睡意頓起,恍惚問遇到了名叫魚珠、樂珍、國珍的三位仙女。她們為董其昌唱起優美的歌曲,跳起優美的舞蹈,吹起優美的玉笛,樂得董其昌讚美不已。董其昌醒后,若有所失,便依夢中情景,吟詩:“魚珠妙歌喉,樂珍柳枝腰;國珍金玉笛,游夢實逍遙。”這時方丈來到他的身邊,聽了他的詩,笑呵呵的說:“你的詩真好,他把這道詩每句的第一個字連起來,不就是“魚樂國游”四字嗎?”
於是董其昌應方丈之請,寫下了“魚樂國”三個大字,同時題寫了“清心亭”亭匾。
“鵝”字碑的故事
相傳有一天夜裡,曹掄選夜宿華頂山華頂寺,在燈下練書法,忽聽窗外異響視之有奇光,隨手擲硯出窗外。他掌燈出來四處一瞧,什麼事情沒有,俯拾地上所擲石硯,竟然變得光潔如玉。
於是,曹某便在石硯落地處發掘,掘出王羲之半“鵝”殘字碑。後來,曹某苦練七年書法,日夜臨摹王某碑帖,最終補全“鵝”字。
羅漢斗觀音
國清寺建成以後,裡面供奉著五百羅漢。他們相約連夜為國清寺修造一座寶塔,以增添名剎風光。正當五百羅漢忙於搬運磚石修砌時,南海觀音路過天台,觀音見石橋山中兩峰對峙,飛瀑高懸,十分壯觀,也有心為天台山錦上添花,架一座石橋來增添景觀。
觀音見國清寺外磚塊堆積如山,就向五百羅漢借磚,羅漢不肯。觀音向羅漢借鍋煮飯,羅漢又故意將鐵鍋敲了一個洞。觀音見此,微微一笑,小施法術,在鐵鍋中燒出了香噴噴的米飯。羅漢見狀,大吃一驚,把鐵鍋搬來一看,原來鍋上的破洞,只漏沙,不漏米。從此這口鍋就叫“漏砂鍋”。後人在藏放這口大鐵鍋的房間門口寫了一副對聯:“古寺猶有寒灶石;雲櫥尚存漏砂鍋。”

歷任主事


智越(542年—616年),隋文帝仁壽元年(601年),國清寺工成,智越為首任住持。任道斌《佛教文化辭典》:“因主天台國清寺,幾達二十年”。
智璪(554年—637年),旋依智者大師,得三觀奧旨。始為國清寺僧使,繼主國清。唐貞觀十二年(637年)寂於國清寺。《中國佛學人名辭典》:“後主國清,以禮懺為業,有大名聲”。
道邃,生卒年代不詳。唐大曆中(766年—779年)依荊溪湛然大師習天台教觀。后居國清,詳為講解,晝夜不輟。後人謚為台宗第十祖。按座主,即大眾一座之主,亦即住持。
清蘊,生平事迹不詳,唐大和中(827年—835年)住持國清。
文舉(759年—824年),唐貞元三年(787年,敕度得戒。會昌二年(842年),圓寂國清寺中。
元琇,出家國清,依正定物外大師學止觀。后說為台宗十三祖。
清竦,台宗十四祖。
師靜,生平不詳,領旨於元沙和尚,傳燈《天台山方外志》:“住國清三十年,號大靜上座”。
小靜,與師靜同時代,生平事迹不詳。《天台山方外志要》:“時有小靜上座,並終本寺(國清寺)”。按上座,禪家雲住持。教家雲座主。
仲方,生平事迹不詳,日本成尋《參天台五台山記》記載著宋熙寧五年(1072年),國清寺寺主仲方的名字。
道逵,生平事迹不詳,宋劉潮《國清千門塗田記》:“乾道四年,長老道逵創請寧海縣千田塗”,按佛教稱謂“長老”即指住持。
曉林,生平事迹不詳,宋劉潮《國清千門塗田記》:“未幾,詮又有別峰之行。淳熙戊戌夏。住持曉林”。
蘊常,《天台山方外志》卷八:“淳熙間住國清”。
妙倫,(1201年—1261年),歷主台州瑞岩、天台國清等寺。
行機,參護國元公得法,歷主廬山圓通等寺,寂於國清。《中國佛學人名辭典》:“歷主江州圓通、台州國清,寂焉”。
心弘,生平事迹不詳。王溍《上天竺湛堂法師塔銘》:“元貞乙未(1295年),性澄上奏易禪為教,上降璽書,命道夫必弘主國清”。
處仁,生平事迹不詳。元延祐三年(1316年),《天台山東安隱院建重興之記》:“國清宗主佛心慈惠大師處仁”。
宗冕,生平事迹不詳,元至正元年(1341年),為國清寺建雨華亭,並築萬工池。
曇噩(1283—1373年),洪武二年(1369年),以高僧敕住國清,奉號“佛真文懿大師”。洪武六年(1373年)寂於國清。《元無見睹和尚塔銘》:“天台山景德國清禪寺住持佛真文懿大師曇噩撰文”。
如通(1522—1595年),萬曆二十二年(1592年),應請主國清。陸光祖《易庵通法師塔銘》:“尋赴國清之請”。
性省,出如通門下,生平事迹不詳。王孫熙《重建國清禪寺記》:“通歸寂,法嗣性省於以暨”。
海月,生平事迹不詳。明萬曆進士戴澳曆書之國清寺《唐一行禪師之墓》碑上,有“當山住持海月”之句。
德音,生平事迹不詳。明崇禎十年(1637年)前後主國清。明蔣薰《天台山記》:“德音至,邀至方丈”。
祖憲,生平事迹不詳。《天台縣誌》:“康熙十八年(1679年),住持祖憲”。
元英,生平事迹不詳,《台州府志》卷八十三:“歷主國清諸名剎”。
達珍,《台州府志》卷一百四十:“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邑令劉公敕請住持”。
耀冶,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繼達珍主國清,凡十三年。
文定,嘉慶元年(1796)繼耀冶主國清,嘉慶四年(1799年)退席。
全信,生平事迹不詳,嘉慶四年(1799年)繼文定主國清。
蓮舟,生平事迹不詳,咸豐三年(1853年),造三聖殿,並為西方三聖造像,見國清寺《萬善同歸》碑。
成德,生平事迹不詳,光緒五年(1879年),於大殿兩旁建設琉璃,並廣置齋田。見國清寺碑。
清靜,《中國佛學人名大辭典》:“雙修禪凈,勤奮逾恆,主天台國清寺”。
民國時期,有達山、可興、慧蓮等十數位在國清寺主事。
解放后,有澹雲、唯覺、可明等4位在國清寺主事。
允觀法師(2012年—至今):現任住持。

旅遊貼士


位置

浙江省台州市天台縣城北天台山麓。

交通

公交
市內5路、7路、9路公交車直達。
公路
從杭州汽車北站、寧波汽車站每天有多班豪華空調高速巴士往返天台山,走杭甬、上(虞)三(門)高速公路到天台山僅需2個小時。
從上海到天台也僅5個小時,民立路233號每天8:00有高速巴士前往。
汽車
天台縣有客運中心(即西站)和汽車北站兩個客運站。其中,客運中心主要發省際、省內長途班車。省際班車主要有:北京(票價300元)、合肥(票價150元)、廣州(票價380元)、太原(票價380元)一天發一班;上海(票價130元),每天發五班。另有南京、常州、常熟、鄭州等地班車。省內班車杭州、寧波流水發車,其他各市如紹興、義烏、餘姚、溫州、新昌等地均有班車前往。
汽車北站主要以短途客運為主。到縣內各鎮旅遊景點都可以在汽車北站乘中巴前往。此外,汽車北站也開通了到紹興(1.5小時)、台州(2小時)、溫州(4小時)等地的班車。

門票

免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