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坪
焦坪
焦坪煤礦是銅川礦務局焦坪礦區最大的一個煤礦,大體存續時間是(1958-2000年),2000年左右破產,由2004年7月組建的管理服務機構--焦坪社區接管。
涉及四個名詞:焦坪礦區、焦坪煤礦、焦坪社區和老焦坪。目前當地人提到的焦坪即指焦坪社區。
是一個煤炭地質區域概念,位於陝西省銅川市北面.是銅川礦務局兩大自然礦區之一。包括:焦坪煤礦(續採煤礦為玉華煤礦)、崔家溝煤礦、下石節煤礦、陳家山煤礦、柴溝礦等。
位於陝西省黃隴侏羅系煤田東北部,北與黃陵礦區毗鄰,東南起於廟灣-焦坪一線之煤層露頭線。西至陝甘交界之子午嶺,西南暫以廟灣、劉家店子連線與旬耀礦區為鄰。礦區內以雪梁、雙廟梁、山神廟梁為分水嶺。東北屬洛河水系,包括前河,南川、玉華川等河流,均為西南-東北流向,流量小;西南屬涇河水系和石川河水系,兩者以老爺嶺-長蛇嶺相隔。
礦區內出露的地層主要為:三疊繫上統延長群的砂、泥岩,侏羅系下統富縣組砂、礫、泥岩,中統為含煤地層-延安組及直羅組砂岩、礫岩,白堊系下統宜君組、洛河組、華池河組砂、礫岩、泥岩,以及零星分佈的第三系及塬區廣泛分佈的第四系黃土。含煤地層-延安組平均厚度為40~80m。含有煤8層,僅4-2#煤層為區內唯一可採煤層,厚0~34m,一般8~12m。
本礦區從地理上講位於鄂爾多斯盆地東南緣,構造簡單,斷層較少,地層平緩。地質構造以起伏不大的寬緩褶皺為主,構造線以東西向,北東向為主,次為北北東向,少數南北向。褶曲寬度一般2~5km,軸長12~45km,幅度40~200m,傾角2°~10°。隨地層由老到新褶皺的幅度、傾角變小。本礦區從地質上講處於陝甘寧盆地內陸中生代大型拗陷南部的黃隴煤田東南段,為侏羅紀陸相煤田。地層有上三疊統延長群,下侏羅統富縣組,中、下侏羅統延安組,中侏羅統直羅組,下白平統志丹群和第四系。其中延安組、直羅組沖積相發育,據資料記載,本區開採歷史悠久,在明清年間,由於沿煤層露頭有大量小窯開採。小煤窯密布.
是銅川礦務局焦坪礦區最大的一個煤礦,大體存續時間是(1958-2000年),2000年左右破產,由2004年7月組建的管理服務機構--焦坪社區接管。
是焦坪煤礦破產後的管理服務機構,由於焦坪煤礦破產後仍有大量的職工問題需要解決(退休職工4470多人、傷病亡職工遺屬近1200人、集體工1100多人、六十年代下放的職工近100人).所以成立此社區機構進行管理.
焦坪鄉位於焦坪煤礦東部,屬宜君縣.2001年12月23日,原焦坪鄉、馬坊鎮合併后更名為太安鎮.
隸屬於陝西省銅川市,位於三秦腹地的陝北高原與關中盆地過渡帶,地跨兩個地貌單元,兼有南北自然條件的綜合特徵。北枕連綿起伏的子午嶺,南依廣袤富饒的渭河平原;南距九朝古都西安100公里,北距人文初祖黃帝陵80公里、革命聖地延安240公里。位於:北緯35°18'44.27"N到35°18'48.91",東經108°55'06.07"到108°55'10.60"之間。地處銅川市西北方向,距銅川市區37公里。
名稱源於陝西宜君縣焦坪鄉(2001年12月23日,原焦坪鄉、馬坊鎮合併后更名為太安鎮).原焦坪鄉在焦坪煤礦東南方向。當地人稱焦坪鄉為"老焦坪",以區別於焦坪煤礦。前身是成立於1935年的同官煤礦下屬的12家私有煤礦,1956年實行公私合營,成立焦坪新華煤礦隸屬於陝西省工業廳煤礦管理局。1958年10月初,公私合營的焦坪煤礦由陝西省工業廳煤礦管理局移交陝西銅川礦務局。
1957-1990年的33年中,累計生產原煤2713.02萬噸,平均年產82.2萬噸。其中1976年產151.7萬噸,1982-1986年是煤礦的鼎盛時期,年產量均在百萬噸以上。鑒於煤礦井田狹小,儲量有限,到1990年只剩下一處露天礦。1989年列入施工準備的玉華礦井是其接續礦井,1990年,主副井、南風井、聯合福利樓動工。主、副井分別開鑿10餘米,南風井掘百餘米。1990年末,有職工6840人。其中工人6174人,佔90.26%,井下工人1328人,佔19.42%。1989年開始玉華礦井(設計年生產能力120萬噸,焦坪煤礦接續井)的前期準備。2001年前後因資源枯竭,轉產不力,焦坪煤礦宣布破產.煤礦破產後由2004年7月組建的管理服務機構--焦坪社區接管。焦坪煤礦後續煤炭資源由玉華礦續采.
行政上隸屬於陝西銅川礦務局,位於銅川市37公里的焦坪鄉(原屬宜君縣),梅(家坪)一七(里鎮)鐵路通至礦井東部前河車站;公路通達礦部。1958年以前,井田內僅有一些私營小煤窯生產。1958-1961年“大躍進”時期,逐漸形成了焦坪煤礦。先後生產的礦井有前河露天、東背塔平硐、永紅斜井和前衛平硐等。焦坪煤礦曾轄南公房、自建村、窯洞、廖家峁、葛條鹼、平峒、土台、前衛、南陽坡、旬邑梁、青龍山、人字溝、西背塔、永紅等14個居委會。曾在當地居民中自然形成的地名有:石頭坡、五排公房、194、小街、二食堂、十一萬、選煤樓、乾隆街、大醫院、檢查站、大公司、溝溝窯等。
位於焦坪鄉西北小街附近。1947年私營新華煤礦利用平硐開採。解放后,由陝西省工業廳接管,轉為公私合營煤礦。1957年1月8日因井下著火封閉。當年省工業廳投資50萬元,開始在前河沿岸采露頭煤,出煤4萬噸。1958年10月劃歸銅川礦務局,隨之進行了技術改造,配備了小型電鏟、礦車和汽車,採用混合坑外排土與坑內局部回填,多台階分區開採。坑內所產原煤由絞車提至轉載站,由架空索道運至柳林溝卸載,再用汽車運至銅川市河東坡車站,改裝火車外運。1976年架空索道拆除后,改由梅七線前河車站裝車外運,設計年生產能力30萬噸。1958年以後,由於重采輕剝,比例失調,1960年僅產原煤10.7萬噸。1964-1965年,被迫再度調整,並從遼寧阜新露天礦調入0.5噸、1噸電鏟9台,強化剝離工程,1968年原煤產量達到40.5萬噸。1969-1979年,11年平均年產量55萬噸,其中1969年最高年產量69.3萬噸。1980年後,露天開採逐漸轉入深部,剝采比增大,剝離任務繁重。1980—1985年原煤年產量又回升到40萬噸。1957—1990年共產原煤1339.63萬噸。1990年開始西背塔露天的剝離準備。
位於焦坪東背塔村,是一獨立井田,走向長2.8公里,傾斜寬1.4公里,面積3.9平方公里。平硐開發,單一水平盤區上下山開採,邊界式通風,主采4-2煤層,設計年生產能力45萬噸。銅川基建公司施工,1967年6月開工,1969年5月投產,累計完成投資1880.9萬元,礦井平均噸煤投資42元,完成井巷掘進9129米,房屋建築20938平方米。投產後至1976年連續7年產量徘徊在18—32萬噸之間,1977年上升到35.37萬噸,1978年產原煤51.56萬噸。1979年以後,年產量維持在設計能力水平。1969-1990年共產原煤679.52萬噸。於1990年7月1日批准停產報廢。在東背塔地區建成一座年設計能力150萬噸(考慮玉華接續井需要)的原煤篩分、轉載、裝貯系統(當地人稱"選煤樓"),為煤炭裝車外運提供了方便。
位於焦坪羊溝,銅川礦務局用自籌資金所建。1970年3月開工,當年建成投產。設計年生產能力15萬噸。井田屬焦坪煤田的一個邊角,走向長2.1公里,傾斜寬1.4公里,面積2.9平方公里。一對斜井開拓,主斜井長960米,副斜井長940米。因生產環節不配套,1980年8月至1981年底再次進行調整。1970-1990年與前衛平硐合計產煤693.87萬噸(兩井未分開統計)。
位於焦坪東背塔辦公樓南邊。銅川礦務局用自籌資金所建。設計年生產能力21萬噸,1970年7月開工,是年建成投產,翌年達產,1979年最高年產量達34萬噸。井田面積0.68平方公里,儲量有限,初期復采原新華煤礦遺留之煤柱,後期由東背塔井田劃出部分儲量維持生產,1983年5月采完報廢。焦坪礦是由小煤窯發展起來的大型煤礦,各個生產系統是在生產發展過程中逐漸“填平補齊”。70年代中期,修建了前河鐵路車站、150萬噸跨線式煤倉、石斗坡變電站、前河供水站、焦坪礦醫院和露天防滑工程等。80年代初期,又修建了建庄至焦坪供水系統。
氣候:屬暖溫帶半乾旱大陸性季風氣候區。
焦坪
降水:累年平均降水量588m,集中分佈於7-9月份為54%,蒸發量1640mm。
風況:向風速受到地形控制,盛行山谷風,主導風向為NE,次主導風向為SW,平均風速為2.3m/s,最大18m/S,靜風頻率塬區18%,谷區34%。
鐵路:鐵路運輸咸(陽)—銅(川)線與隴海線接軌,
焦坪
公路:公路運輸與210國道及銅黃高速公路(銅川—黃陵)相接。
自然資源豐富,擁有林地、牧草等農業資源。
林業主要樹種有油松、山楊、刺槐、側柏、桐樹、蘋果、核桃、柿子、梨、桃等;
野生植物資源主要有黨參、黃芪、柴胡、黃苓、連翹、丹參等;
焦坪
焦坪煤礦已查明礦產多種,其中煤炭資源儲量最為豐富。焦坪礦區位於黃隴侏羅紀煤田中部,南臨銅川礦區,北接黃陵礦區,地質儲量11.94億噸,可采儲量7.98億噸,礦井呈東西橫向點布,長達100多華里,號稱“百里煤海”。是銅川礦務局兩大自然礦區之一。主要生產焦煤、瘦煤、長焰煤和不粘煤等品種,供應省內電廠、華中、華東電網及其它工業用戶和民用。
焦坪煤礦與同屬焦坪礦區的陳家山、下石節生產能力660萬噸,生產的長焰煤、不粘煤,為優質動力煤。
玉華宮是焦坪煤礦最負盛名的旅遊資源。近些年已開發成中國西部唯一集皇家避暑行宮、高僧成佛地、度假和冰雪旅遊為一體的旅遊勝地,地處焦坪煤礦北部。
焦坪
如今古代宮殿(寺院)遺址保存完好,已先後出土了玄奘親制佛門至寶金剛座、佛足印石和佛頭像等國寶級文物,珍藏有玄奘大師親筆所撰“佛跡記”(中國唯一)和杜甫、魏源等歷代文人墨客描述玉華宮的詩詞文章。已被闢為國家級森林公園。
建礦初期,焦坪煤礦常住人口來自臨近的宜君、富平、陝北以至河南、安徽、四川等臨省移民。其中六十年代自然災害時河南、安徽的災民數量最多。這一現象在當時的銅川市非常普遍。以至於當地的"官話"之一是河南話.
焦坪煤礦鼎盛的八十年代,常住人口應在數萬人。其中大多數礦工家屬及其子女因遷移戶口問題不在當地戶籍冊中,這種現象大約在八十年代中後期陸續解決.
截止2008年,焦坪社區現有退休職工4470多人、傷病亡職工遺屬近1200人、集體工1100多人、六十年代下放的職工近100人.
作為銅川礦務局建立最早,規模最大的煤礦。焦坪煤礦曾擁有文化宮、電影院、圖書館、礦工樂園等文化設施。是方圓百里範圍內的文化中心.
焦坪煤礦曾擁有子弟小學三所,子弟中學兩所:焦坪煤礦第一小學、焦坪煤礦第二小學、焦坪煤礦第三小學、焦坪煤礦第一中學、焦坪煤礦第二中學。出現了優秀教師石躍晉等。為礦區子弟及周邊農家子弟培育了大量可造之才.
1958年,在焦坪煤礦簡陋的工棚里誕生了一首傳唱全國的小詩《唱支山歌給黨聽》.不知從什麼途徑,雷鋒在日記中摘抄了這首詩。雷鋒犧牲后,《前進報》把這首詩當成了雷鋒的日記發表出來。這首小詩被上海音樂學院教授朱踐耳見到后,譜了曲,由才旦卓瑪首唱,一時紅遍大江南北。1997年5月9日,姚筱舟、朱踐耳、才旦卓瑪這三位《唱支山歌給黨聽》的合作者在跨越34個春秋之後,終於頭一次在“上海之春”第十七屆音樂會開幕式上相見。詞作者姚筱舟就是陝西銅川焦坪煤礦的一名技術員(姚筱舟在陝西省銅川礦務局焦坪煤礦工作了28年,1984年調銅川礦工報社任編輯,1992年冬離休)。
公元前5000至前4000年
公元前5000至前4000年
據史料記載,銅川地區用煤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品的是新石器時代;用煤鑄冶的歷史為漢代,是時銅川地區為鑄兵器之地。今玉華漢代鑄冶場遺址發現用煤冶鐵后留下的爐渣。
公元前212-210年
秦始皇35年(公元前212年)令蒙恬負責修建秦直道。到始皇37年(公元前210年)全線竣工,自九原(今內蒙古自治區包頭市西)至雲陽(今陝西淳化縣)甘泉宮(秦林光宮,今陝西淳化縣北梁武帝村)為直道起訖點,全長1800里。其中子午嶺上一段經過馬欄,馬欄地處焦坪西約三十公里處。
公元206年至220年
據史料記載:銅川礦區在漢代(前206至公元220年),開始用煤鑄冶兵器,今玉華漢代鑄冶場遺址發現用煤冶鐵后留下的爐渣。
公元624仁智宮扣押太子事件
唐武德七年(公元624年)五月高祖李淵於玉華山鳳凰谷(位於焦坪北部)建仁智宮。仁智者有山有水也。當時建宮目的除避暑外還有軍事上的需要。唐初國家還不穩定內有徐圓朗、劉黑闥等起義軍群雄割據外有突厥不斷入侵。這些內外軍事力量又時有聯結造成局勢動蕩不安。特別是北部強悍的突厥不時侵擾關中嚴重威脅著京城長安的安全。為此李淵決定在京城附近的幾個咽喉要道擴建和興建軍事要塞與避暑合一的山宮;遂分別在頒州(今彬縣一帶)建仁壽宮、終南山建太極宮(隋為大興宮)、宜州建仁智宮。
仁智宮建造一月而成,正當仁智宮建成之際,李淵便帶著秦王李世民和齊王李元吉兩個皇子首次來仁智宮避暑。此時留守長安京城的皇太子李建成與次子李世民爭奪王位繼承權的鬥爭已相當激烈。在這一鬥爭中四子元吉是長子建成的幫手。李建成獨守京城認為天賜良機便指示親信慶州都督楊文干暗招勇士送往京城;自己又將事先備好的兵甲派郎將爾朱煥和校尉喬公山給楊文干送去讓其在慶州起兵與長安互相接應。不料爾朱
煥和喬公山行到州因怕犯罪而改道玉華山到仁智宮向李淵告了密。接著又有寧州人杜鳳舉也趕來向李淵稟報此事。
李淵聞變震驚立即派司農卿宇文穎飛騎傳召楊文干。而宇文穎素與李元吉交厚即暗將此事密告之。元吉大驚反令其飛告楊文干。文干一得急訊便搶先下手慶州起兵襲陷寧州驅掠吏民自據於百家堡。李淵又急發手詔命令太子李建成速來仁智宮面君。太子一見手詔嚇得顫做一團。當此緊急關頭太子舍人徐師謨教建成無須遲疑立即據城起兵;而詹事主簿趙弘智則力持導議規勸太子速赴仁智宮謝罪求恕。李建成經過激烈的思慮終於聽從了趙弘智的忠告。他從長安出發行不到60華里便將隨從的大部分將士留在三原境內的毛鴻賓堡只帶了十多騎人馬惶惶不安地向玉華山馳去。
到仁智宮李建成一見父皇便跌倒叩頭大哭奮身自擲認罪求恕幾乎悔不欲生;但是李淵的怒氣仍不見有稍微消解;當晚就將太子扣押在軍帳派殿中監陳福嚴加看管只供給他粗食麥飯充饑。又因楊文干據守的慶、寧二州距玉華山不遠李淵深恐暗兵猝發變生不測便當夜帶領宿衛將士南行幾十里潛避在鳳凰山外。隨後又有東宮官屬將卒相繼趕來護駕以30人為一隊分守在帝帳四周。
第二天李淵一回到仁智宮就先令武衛將軍錢九隴和靈州都督億師道火速合剿楊文干;隨後又同次子李世民商議大事。李世民安慰父王說:"楊文干不過是個無能小子地方官兵就可擒拿。即使漏逃只須派一員戰將便可捉到不足過虞。"可李淵仍很焦慮地說:"並非如此簡單呀!這件事牽連著太子恐怕響應的人多。你還得親自去一趟成功后朕立你為太子。朕不能效仿隋文帝殺子的做法但可將建成封為蜀王。蜀兵脆弱將來建成若能聽從你你就應當原諒他;如果不能聽從你討伐時也會容易些。"然而等到李世民討平楊文干以後李淵卻並未兌現諾言而是允准了齊王李元吉各和幾位皇妃為太子的說情聽信了大臣封德彝為衛護太子所造的輿論遂改變主意仍將皇太子李建成赦放長安令其居守京城。對這件宮廷兵變大事李淵只是輕描淡寫地指責為皇子間的不和而已;卻將太子身邊的幾個官員流配邊關。太子中允王、太子左衛韋挺、天策兵曹杜淹都被發配到邊遠的州(今四川越西縣)去。曾經轟動一時的仁智宮扣押太子事件便這樣不了了之。不久李淵也從仁智宮起駕回京。
然而此後第三年即武德九年(公元626)李世民在"玄武門之變"中一舉除去了建成、元吉登上皇帝寶座。
公元647
貞觀二十一年七月李世民下詔在仁智宮的基礎上修建玉華宮。其時太宗雖不到50歲但由於操勞過度風疾纏身尤其是害怕暑熱。雖有九成宮、翠微宮供其納涼消夏但他仍覺其非小即熱不能稱心如意。因此以過精心選擇李世民決定在宜州的玉華山再建一處既涼爽又寬敞的避暑離宮。這樣一則可以在他多病的晚年好生享受一下人間的豪華,二則也可以為多年跟隨他的老臣們提供一處比較理想的避暑休養場所。對此雖有徐妃直諫反對他還是堅持下了《建玉華宮手詔》。在這一700餘字的詔書中他向全國臣民說明營建玉華宮的必要性。說自己繼承皇王大業統一國家是有巨大功勞的。尤其在救世安民方面也是無愧於前代賢人的。還說自己本想節儉從事卻無奈因晚年嚴重風疾而痛苦不堪。況且作為皇帝注重養性全生不公是"為私為已"而且已確實是"為國為民"的。因此太宗認為修建玉華宮志士哲人是不會說什麼的。
附一:建玉華宮手詔(原文)
朕聞上代無為,檐茅而砌土;中季華用,戺玉而台瓊。燥濕之致雖同,奢儉之情則異。朕承皇王之緒,執造化之綱,包萬類於心端,圖八紘於目際。夷夏一軌,區宇大同,雖則德有劣於難名,道方參於至義。若乃制服垂裳之後,服牛羈馬之君,弦弧剡矢之奇,運車浮舟之制,濟時為美,功亦大焉。至若浩浩九齡。炎炎七載,融山坼地,滔天襄陵,生人之艱勞亦極矣。彼數德者,功莫高乎吞狄;此兩災者,勞又甚乎裁宮。今雖菲食卑宮,有慚於曩哲;安人濟難,不恧於前賢。然而人皆輕見重聞,貴耳賤目。德雖微也。以其古而為大,功雖巨也。以其今而成小,不亦謬哉?每流鑒於前經,嘗披懷而自勖。思所以收驕閑逸,卷欲除華。而頃年已來,憂勞頓結,暨至茲歲,風疾彌時。嗟乎!濟世之威,患攢躬而靡制;回天之力,痛沈已而難移。重以景熾流金,風揚溽暑,邅回幾席,旭暮增勞。俯仰岩廊,寢興添弊,雖冀廓景延涼,盪茲虛惙。
近因群下之志,南營翠微,本絕丹青之工,才假林泉之勢。峰居隘乎蚊睫,山逕險乎焦原,雖一己之可娛,念百僚之有倦。所以載懷爽塏,爰制玉華,故尊意於朴淳,本無情於壯麗。尺版尺築,皆悉折庸;寸作寸功,故非虛役。猶恐遐邇乖聽,方輿怨咨,非其樂勞人而竭力,好峻宇而雕牆。但以養性全生,不獨在私在己;怡神祈壽,良以為國為人。比者屢有徵行,非無疲頓,前歲問罪遼左,去秋巡幸靈州,皆以翦害除凶,懷柔服叛,豈欲矜轍跡騁盤游而已哉。今復土木頻興,營繕屢動,永言思此,深念人勞。一則以為慚,一則以為愧。何則?匈奴為患,自古弊之。十月防秋,人血丹於水脈;千里轉戰,漢骨皓於塞垣。當此之疲,人不堪命,尚興未央之役,猶起甘泉之功。今則毳幕穹廬,取為郡縣,天山瀚海,分為苑池。去已往之長勞,成將來之永逸。譬迥一年力役,創此新宮,想志士哲人,不以為言也。布告黎庶,明此意焉。
《建玉華宮手詔》下頒后太宗就令建築大師閻立德本著儉約的原則設計營造。工期原計劃為一年結果半年就竣工了。第二年即貞觀二十二年(公元648年)二月太宗初次巡幸玉華宮時又令於珊瑚谷顯道門內再添建紫微殿13間。至此玉華宮巍峨的"九殿五門"已構成壯觀的宮殿建築群落。"九殿五門"之名今可知其十三尚有一個門名仍待查尋。九殿是"玉華殿、排雲殿、慶雲殿、紫微殿、暉和殿、嘉壽殿、肅成殿、明月殿、慶福殿。五門缺一為:南風門、嘉禮門、金飆門、顯道門。玉華宮的建築規模及特色清代史料記載為:"谷地九頃";"匠人以為層岩峻谷元覽遐長。於是疏泉抗殿倉山通苑。"《資治通鑒》記載:"上營玉華宮務令儉約惟所居殿(正殿玉華殿五間)覆以瓦余皆茅茨;然備設太子宮、百宮。"由此可見其概況。
玉華宮主體建築"九殿五門"的基本方位據北宋史料記載當在今以玉華村為中心的大片谷地里。其基本布局為:以南邊鳳凰山山口到玉華村這條南北直線為中軸線;在東西流向的玉華河與中軸線交點北邊即河北岸是南風門。南風自南山口可以直拂此門。由此向北中軸線上依次排列著南向的四座大殿:玉華殿、排雲殿、慶雲殿、肅成殿。中軸線兩側有金飆門和慶福殿顯道門和紫微殿。中軸線東側有嘉禮門和暉和殿嘉壽殿以及官曹寺等。明月殿的方位尚待查考。
公元648
貞觀二十二年三月太宗又來玉華宮。養病游幸期間太宗所到之處遇見年邁老人和有病百姓就賞賜給穀物和絹帛。為了答謝參與建築玉華宮的宜君縣民和官吏以及從玉華宮苑中遷出的百姓唐太宗又發了一道詔書《玉華宮成曲赦宜君縣詔》、對宜君縣吏民根據不同情況獎酬各有差等;對死刑以下的囚徒全部赦免;對從玉華宮苑中遷出的百姓免去三年租賦。
附二:玉華宮成曲赦宜君縣詔(原文)
昔周武慶天,克瑤台而靡處;漢高作極,獲萯陽而不居。散服桃林,革命先於卜雒既遷疏枌社,創製肇於疏龍。朕御九成,有乖斯義,以茲撫事,尤須改作。何者?文營仁壽,概日臨雲,煬起乾陽,銜珠帶璧。比阿房而競爽,猶且有加;擬傾宮而騁麗,全為具體。隋德雲謝,其徵在茲。朕悼於懷,為日既久,故違其侈義,顯茲令辰。加以心懷濟育,事切於肌膚,亟犯風霜,疾纏於腠理。每至隆曦屆序,大火摛芒。雖對寒泉,如升頭痛之坂;式居珍簟。若涉炎火之林。繇是岳牧憂惶,公卿駭懼。累陳丹懇,請建山宮。歷載既深,竊愛百金之費,詳其至理,宜順百姓之心。朕往冒兵凶,為黔首而忘己,今茲清暑,豈勞人而取安。但以上奉宗祧,下寧兆庶。身非己有,不可自輕。敬思休攝之方,兼履古先之道,發明二指,創此一宮。即澗疏隍,憑岩構宇,土無文繢。木不雕鎪,矯金鋪以荊扉,變綺窗於瓮牖,負扆協幽貞之賞,垂纊嘉遁世之情。振此沖規,方垂帝范。
今既成之不日,賴洽普天。宜順發生,宏茲霈澤。可曲赦宜君縣官及百姓並督作官人丁匠等大辟罪已下,常赦所不免者,不在赦例。其營造監當官人量加品秩,及衛士以上並節級賜物,先在宮苑內住移出外者給復三年。
貞觀二十二年(公元648)六月,在玉華宮避暑養病的唐太宗想到正在長安弘福寺冒著炎暑苦譯佛經的玄奘法師便急忙下赦追召法師來玉華宮休養.其時玄奘49歲正當壯年;但由於積歲勞苦健康狀況不佳.暑天皇帝恩顧玄奘欣然應召立即起程赴玉華宮。途中太宗不時派來皇使探望一再叮嚀要徐緩行進不得使法師顛簸勞累。
這是玄奘第一次來玉華山。一到玉華宮唐太宗便在玉華殿熱誠接見了他。君臣相見十分歡洽。太宗說:"朕在京城苦於炎暑才來此山宮。這兒泉石清涼感到氣力也好了一些又能辦理國家機務了。朕念法師譯經太苦因而遣召以相屈就。今日長途跋涉恐怕勞累了吧。"玄奘十分感激地說:"四海黎民依賴陛下而生存;皇上身體不安國民盡皆惶然。聽說御駕駐鑾玉華一切順宜百姓無不歡喜。敬願皇帝健康長壽永保德威。玄奘庸品蒙召荷恩並不覺得勞累。"李世民深敬玄奘的才學和人品;交談中他又繼續三年前在洛陽宮的勸說。再次向法師敬重表示希望玄奘能脫佛還俗,留在朝廷共謀國政。但仍然被玄奘一番恢宏的議論委婉而堅決地謝絕了。唐太宗確實被折服了便很禮敬地說:"法師既然志向堅定非常決心畢生普揚釋教道朕也不便一意違拗。尚願法師繼續努力朕亦當助師弘揚聖教。
公元658
唐顯慶三年正月玄奘自洛陽隨御駕返回長安奉旨徙居新建的西明寺譯經。在自印回國后十多年的翻譯生涯中玄戕見到唐以前翻譯的一部大經-----大乘教的根本大典《大般若經》殘缺多訛久懷重譯宏願。至此遂決心將它重新翻譯。但此經非同凡響而且部軸很大卷帙浩繁;而"京師人眾競來禮謁"印度、昌本等國一批批的遣唐使、學問僧紛紛前來求學就教庶務雜沓根本無法靜譯;加之年來冷疹重發迫感人壽無常很想到一個偏僻幽靜的地方去安心譯經。遂想起十年前曾去避暑休養過的玉華山那兒水綠山青絕無囂塵幽靜涼爽景色秀麗是個理想的譯經場所。於是玄奘上表高宗請求去玉華寺完成譯經大事皇帝允准后玄奘即向高宗呈上《謝得入山表》表示歡悅與感激的心情。
公元659
顯慶四年(公元659)十月玄奘同翻經大德及其門徒、警衛等一行人奉敕從長安出發前往距京城近三百華里的宜州玉華山。法師二次來玉華一則可了卻畢生譯經大願二則是勝地重遊。一路顛簸跋涉不多日就達玉華。玉華寺寺主慧德法師奉旨隆重迎接將玄奘法師安置於肅成院歇息。其供給諸事一例仍如京城。玄奘一到玉華寺稍事休息就著手譯經。他用兩個多月時間一邊翻譯其他小經一邊為翻譯《大般若經》做好充分準備年底一切就緒。顯慶五年大年初一玄奘法師正式起首翻譯《大般若經》。
公元643
玄奘法師在玉華寺肅成院日夜翻譯不辭勞苦用了將近四年時間終於在龍朔三年(公元643)十月二十三日譯完這部二十萬頌、四處十六會的煌煌大典。玄奘到玉華寺的整整四年中除譯此《大般若經》外還翻譯了《成唯識論》、《辯中邊論》、《唯識十二論》、《品類足論》等多部佛經。翻譯中法師唯恐自己因身體衰弱而譯不完《大般若經》經常勉勵譯場諸僧說:我"必當卒命於此伽藍"而此"部經甚大每懼不終人人努力加勤勿辭勞苦。"直至大經譯就巨功告成玄奘法師才合掌歡喜告訴眾徒說:"此經與玉華有緣。玄奘能來玉華寺這是經的力量。往日在京城時諸緣牽亂那兒有個了結呢。今天幸能得以終訖這樁大事全靠諸佛冥護龍天擁佑。此此以乃鎮國之巨典人天之大寶諸位徒眾應當歡舞慶祝。
就在玄奘譯成《大般若經》的當天十月二十三日玉華寺舉行了隆重的請經和慶祝儀式。玉華寺的眾僧和譯場的全體大德志士將剛譯完的巨著佛經從肅成院奉請到嘉壽殿由大唐三藏玄奘法師親自主壇精講。玄奘說:"《大般若經》自身記載此一方人當有樂受大乘教者;只要國王大臣、四部徒眾書寫受持、讀誦流布都可以重生天上終究解脫。既有此段重要文字自然不可以緘默無言。"又說:"此經在西域多秘而不傳今譯來非易也。"
《大般若經》譯完玄奘就累倒了。靜養了將近一個月十一月二十二日玄奘法師將親自撰寫的一份奏表----《請御制大般若經序表》使高足弟子社會窺基奉進給高宗皇帝。唐高宗即令通事舍人馮義於長安蓬萊宮宣敕垂許。但高宗的這一御制經序至今未見其文尚有待搜尋。
公元664
麟德元年(公元664)二月五日半夜玄奘法師安然告辭人間圓寂於玉華寺肅成院終年65歲僧臘五十二。富有意味的是玄奘出生於河南偃師的鳳凰谷又去世於銅川玉華山的鳳凰谷;死後遺體火化有如鳳凰於火中得以永生。此雖巧合卻甚有趣。二月七日坊州刺史竇師倫表奏玄奘噩耗。高宗聞訊為之罷朝迭聲慟嘆:"朕失國寶矣!"言罷嗚咽百官流涕。
仁智宮存在二十三年;而玉華宮自貞觀二十一年始建至永徽二年廢宮為寺僅存在四年。然而時短而事非天竺方士製藥、玄奘奉詔避暑、太宗御制以序、太宗飛白玉華、宰相養疾病故等都在玉華宮。又由於其為名帝唐太宗的避暑行宮故其名聲頗大幾有前掩仁智后遮佛寺之勢。以至陝西省玉華山風景名勝區不以仁智宮和玉華寺命名而以唐玉華宮命名原因就在此。
公元1100年左右
北宋元符、建中靖國年間,陳爐鎮和玉華焦坪礦區玉華窯開始用煤燒陶瓷。1975年發掘發現在玉華窯窯址周圍“爐灰、煤渣、瓷片等遺物的堆積厚度約1.2米”。
1121年
宣和3年,焦坪礦區露頭煤自燃,經久不息。宋人張珉游礦區玉華宮遺址,作《玉華宮記》,述其壯觀。
1206--1368
元代,焦坪礦區有了煤井具體位置和綜合利用記載。
約1365年
銅川煤炭正式開採約在元代,明、清時期已有多處小煤礦,主要分佈在陳家河、市區大同溝,多用於陶瓷燒制。1898年,耀同驛路築成,為同官煤外運創造了條件。1946年,同官立案煤礦55家,其中銅川礦區43家,焦坪礦區12家。是年2月,西北地區調查所派人來焦坪對煤炭儲量進行初步調查,發表了《陝西。宜君、焦家坪煤田地質報告》,為焦坪礦區煤炭規模開採奠定了基礎。
1935年
同官煤礦下屬的12家私有煤礦,進行小規模煤炭開採。
1946年2月
西北地區調查所何春蓀、張爾道調查宜君、焦坪煤田地質情況,寫出《陝西宜君、焦家坪煤田地質》,並發表。拉開了焦坪礦區開採的序幕。
1946年
省府要銅川礦區煤礦公司在省立案,全區在省立案55家,其中銅川礦區43家,焦坪礦區12家。是年,同官煤礦產煤21.4萬噸,創同官煤礦最高年產量。
1954年3月
焦坪地區的銅宜、新利、興華3座私營煤礦進行社會主義改造,7月一日正式合營典禮,成為宜君縣公司合營焦坪煤礦;
1956年
同官煤礦下屬的12家私有煤礦實行公司合營,成立焦坪新華煤礦隸屬於陝西省工業廳煤礦管理局。移交陝西省工業廳領導,日產原煤500噸。
1956年焦坪礦職工段廷珍(時屬宜君縣)被評為陝西省勞模,出席陝西省工業、農業先進生產者代表大會。
1957年
1957年1月8日,公私合營的焦坪新華煤礦井下發生火災,14名礦工遇難,焦坪立井封閉報廢,銅川礦務局局長白占玉、總工程師潘煥隆帶領救護隊參加搶救。拉開了前河露天礦開採的序幕。焦坪礦歷史翻開了新的一頁,我們的父輩從祖國的四面八方彙集到這個山溝里,紮下了根。
1958年
10月陝西省工業廳將公私合營焦坪煤礦交給銅川礦務局管理,改為國營企業。改為國營企業的焦坪煤礦,工人當家作主,激發出巨大的工作熱情1958年10月25日,在全國、全省“大躍進”、“高指標”的強烈影響下,焦坪煤礦遍地開花,新開了西北塔、東北塔、石頭坡、蛤蟆咀等10個露天礦,放出日產原煤1.16萬噸的“衛星”;11月6日,焦坪煤礦放出第二顆“衛星”,日產原煤3.36萬噸。書寫了焦坪煤礦輝煌的一頁。
1958年3月,焦坪礦採煤工王株娃被評為省級勞模,出席在西安召開的陝西省先進生產者代表大會。
1958年6月26日,陝西省民歌整理小組編輯的《總路線傳單》第八期上以“宜君焦坪煤礦蕉萍”名義發表焦坪煤礦職工姚曉舟創造的詩歌《唱支山歌給黨聽》。
1959年
2月銅川市焦坪煤礦35千伏輸電線路建成投入使用,全長35公里。
是年9月,“七一”煤礦建成投產,年設計能力15萬噸,1964年併入焦坪煤礦,1966年底采完報廢;
1959年6月,《唱支山歌給黨聽》被收入中國青年出版社出版的詩集《新民歌三百首》,1960年1月被雷鋒抄入日記。
1961年
3月銅川焦坪煤礦,架空索道正式建成運行,全長4.5公里,設計年運煤能力60萬噸。1977年8月鐵路貫通,架空索道隨之拆除
5月銅川焦坪煤礦姚筱舟詩作《唱支山歌給黨聽》,在《西安工人文藝》刊物上發表。收入詩集《新民歌三百首》。此詩1961年5月被雷鋒抄入日記后,經上海市音協副主席朱踐耳譜曲,很快在全國傳唱,久經不衰。
1964年
7月15日銅川礦務局焦坪煤礦露天坑上邦發生劇烈滑動,走向長度400米,面積達2萬平方米,滑動體約12萬立方米。
1965年
5月7日,煤炭部報請國家經委批准,決定以銅川礦務局現有機構為基礎,成立渭北煤炭工業公司。編製300人。公司管理銅川、蒲城、韓城等礦區,隸屬煤炭部領導。焦坪礦的上級隸屬關係發生了變化。
1966年8月27日,焦坪煤礦改為工農兵煤礦。是年11月工農兵煤礦東北塔平峒開始興建,年設計能力45萬噸。
1967年
渭北煤炭工業公司兩派發生大型武裝械鬥,死亡人數10人。驚動了中共中央、國務院,3月,中國人民解放軍派出支左部隊,對渭北煤炭工業公司及所屬單位實行軍事管制。11月9日,中共中央發文,著手解決銅川問題,決定由蘭州空軍部隊抽調一個團(約2000人)、解放軍21軍、銅川武裝部等派幹部參加,組成銅川市及渭北煤炭工業公司軍管會,對市礦實現軍管。因工農兵(焦坪礦)是武鬥重災區,蘭空部隊的大部住在焦坪青龍山,並在青龍山開起來煤礦。
1968年11月
工農兵(焦坪)煤礦革委會在“清理階級隊伍”中輕率立案,大搞逼、供、信,造成一起“反共救國”假案,涉及銅川、西安、宜君、黃陵等地30多個單位313人,其中部58人。受害人被公開揪斗和隔離審查,致死6人。此假案於1978年徹底平反。
1968年
渭北煤炭工業公司改為渭北煤礦,並將幹部“學習班”設在工農兵(焦坪)礦青龍山陽溝,原渭北煤炭工業公司大部分幹部進了“學習班”。不久遷至蒲城罕井,改名為全國有名的“五七幹校”。假案、冤案源於此。
1969年5月16日
工農兵(焦坪)礦東背塔平峒移交生產,年設計能力45萬噸。至此,工農兵(焦坪)礦由原來的一個前河露天井口生產,為兩個井口生產,為實現焦坪礦年產量100萬噸奠定了基礎。
1970年3月
渭北煤礦革委會改為銅川礦務局革委會,工農兵(焦坪)煤礦,改為焦坪煤礦。下石節、陳家山礦開始動工建設。中國煤炭科學院與銅川礦務局協作,在陳家河、焦坪礦進行綜合機械化採煤試點。
1971年5月31日
燃化部和陝西省、長慶油田指揮部、西安煤研所等有關人員,來到焦坪煤礦研究煤油氣共生礦體開採問題。
1973年4月
李先念夫人林佳楣一行來銅川礦務局視察工作,參觀了礦務局工程處和焦坪煤礦託兒所、醫務所。
1973年
8月24日中共陝西省委決定,張鐵民任中共銅川市委書記,兼任中共銅川礦務局委員會書記。是月,駐礦及所屬各單位軍代表相繼撤離礦區。
8月底,梅七(耀縣梅家坪至黃陵七里鎮)鐵路通至焦坪煤礦的前河車站,全長73公里,開始運營。修建這條鐵路共投資32160萬元。年運輸能力550萬噸,本月開始營運.
1974年4月
焦坪煤礦前河露天七號電鏟組,被銅川礦務局黨委授予“硬骨頭電鏟組”
1975年
5月11日銅川礦務局焦坪煤礦前衛斜井早8時發生瓦斯煤塵爆炸,死101人。煤炭部副部長鄒桐及省、市、局領導,及時趕赴現場,組織搶救,處理善後工作,總結事故的嚴重教訓,恢復生產,並對直接責任者進行了處理。
1976年1月銅川焦坪煤礦露天進行洞式大爆破,總裝炸藥量284噸,一次鬆動土石方42.6萬立方米。
1977年
1月10日至25日,中共陝西省委在西安召開全省工業學大會議,選出了出席全國工業學大慶先進企業、先進集體和個人。銅川、韓城、澄合、蒲白礦務局、銅川基建公司和焦坪煤礦、上峪口煤礦、西安煤礦機械廠、銅川基建公司四處一隊、李家塔煤礦六採區集體代表各1名。個人代表是銅川礦務局三里洞煤礦徐殿明。
8月銅川礦務局焦坪煤礦工人汪廣平,當選為中國共產黨第十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並於12日至18日出席了大會。是銅川礦務局也是焦坪礦出席全國黨代表大會第一人。
1978年
5月在焦坪礦衛生所的基礎上,成立了焦坪煤礦職工醫院,病床120張,醫療衛生人員定員134人。
9月20日銅川焦坪煤礦露天再次進行洞式定向爆破。裝葯295.5噸,一次鬆動土石方51萬立
方米。
10月銅川焦坪煤礦青年工人劉俊才當選為共青團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
1981
年陳家山煤礦專用線,全長8.47公里,下石節煤礦專用線,全長3.65公里,崔家溝煤礦專用線,全長3.9公里,焦坪煤礦專用線,全長1.4公里建成運營。
9月銅川礦務局焦坪煤礦共產黨員、女工程師趙西英,幫助素不相識的新疆水泥製品廠維族工人吾買爾江妻子阿衣夏木,住進西安市第五人民醫院,並前往醫院探視,情同親姐妹,一時被新疆、陝西兩省(區)傳為佳話。
1983年
3月8日銅川焦坪煤礦俱樂部被評為“全國煤礦系統先進俱樂部”,並被全國總工會命名為“職工的學校和樂園”榮譽稱號。
8月29日南方姑娘鄺曉琴,不顧世俗偏見,千里迢迢由湖南省新田縣來到銅川礦務局焦坪煤礦,自願和失去妻子帶著三個孩子的殘廢礦工王九群結為伉儷。
10月18日至29日,銅川礦務局焦坪煤礦東背塔平峒掘進一隊隊長王漢功,出席了全國總工會第十次代表大會,李家塔煤礦“五好家庭”標兵李英柯,作為全國總工會特邀代表,也出席了工會“十大”。
1985年
4月20日全國煤礦系統職工俱樂部經驗交流會在銅川礦務局召開。焦坪煤礦職工俱樂部在會上介紹了經驗,並再次評為全國模範俱樂部。
2008年
10月20日焦坪社區水廠供水改造工程立項,礦務局一期投資2000萬,2009年3月29日正式開工建設,預計2010明年完工。這是一項造福焦坪人民的一項民心工程。
2009年
焦坪玉華小區建成,首批拆遷戶入住。標誌著焦坪居民居住狀況的整體改觀的開始。後續老建築的拆改仍在繼續,俱樂部,礦工樂園,老新華書店均成為歷史。雖有部分問題存在,但整體上百姓得到了實惠。
2009年末,政府出台對未參保城鎮集體企業退休人員實行一次性繳費可每月領取生活費辦法,2010年初參保人員可能領到生活費。解決了大量非國企老人的養老問題。
2011年
9月銅川礦業公司決定投資175萬元籌建“焦坪純凈水廠”。焦坪社區黨政一班人馬上行動起來,利用原幼幼兒園庭院和房子,精心設計,合理施工,採用了國內先進工藝設備過濾凈化裝置,已試生產出來的焦坪純凈水達到國家標準引用水指標《GB17323---1998》;每小時可生產純凈水5m3裝120桶、瓶裝3000瓶。基本上可以滿足北區三礦一廠職工班中的飲用水。
曾經在焦坪煤礦工作和生活的所有勞動者
作為在這塊土地的開拓者,他們為這片土地奉獻了自己的汗水和熱情,很多人默默地將一生奉獻給了這片土地。他們每個人都是焦坪名人。
孫育林
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初,從禮泉縣來到銅川礦務局焦坪工作,工作之餘他陸續創作了大型豫劇《楓林灣的笑聲》、歌舞劇《秦漢雄風》等戲劇、小說、散文近320萬字的文學作品,其中,以南方姑娘鄺曉琴,不顧世俗偏見,千里迢迢由湖南省新田縣來到焦坪煤礦,自願和失去妻子帶著三個孩子的殘廢礦工王九群結為伉儷的事迹為素材而創作的電視劇《湘竹情》在全國播出后,獲中國首屆“烏金獎”三等獎。目前,由作家出版社推出了30餘萬字的中短篇小說選《故里人物誌》。
姚筱舟
1958年,在焦坪煤礦簡陋的工棚里誕生了一首傳唱全國的小詩《唱支山歌給黨聽》.不知從什麼途徑,雷鋒在日記中摘抄了這首詩。雷鋒犧牲后,《前進報》把這首詩當成了雷鋒的日記發表出來。這首小詩被上海音樂學院教授朱踐耳見到后,譜了曲,由才旦卓瑪首唱,一時紅遍大江南北。1997年5月9日,姚筱舟、朱踐耳、才旦卓瑪這三位《唱支山歌給黨聽》的合作者在跨越34個春秋之後,終於頭一次在“上海之春”第十七屆音樂會開幕式上相見。詞作者姚筱舟就是陝西銅川焦坪煤礦的一名技術員(姚筱舟在陝西省銅川礦務局焦坪煤礦工作了28年,1984年調銅川礦工報社任編輯,1992年冬離休。
胡振華
印台區新街法庭庭長,生於1963年2月,江蘇豐縣人。因父母在焦坪當礦工,他從小就生活在這裡。1982年12月,他成為崔家溝煤礦的一名幹警;1985年3月,被借調到當地法庭;1987年11月,一紙調令讓他回到地處家門口的新街法庭。從1996年至今,他辦結的案件無超審限、無發還重申,成功地走出了一條“調解多、判決少,二審維持多、發改少、效果好,公信度高”的路子。近3年來,他親自辦結案件215件,其中調解結案162件,調解率達到了75%,居全市法院系統辦案率前茅。他領導下的新街法庭,實現了“隊伍管理零違紀,案件質量零差錯。為確保案件的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的有機統一,為使容易誘發新矛盾產生的案子得到很好地處理,為把一切不穩定的因素消滅在萌芽狀態,他在實踐中摸索總結出了一套實用而有效的“具五心(真心、誠心、耐心、細心、盡心)”、“用五法(真情關愛法、批評教育法、滴水穿石法、類比借鑒法、巧妙刺激法)”的工作方法,使調解工作貫穿於訴訟案件的全過程,達到了“案結事了”的理想目的。
常宇宏
60年代由中央音樂學院畢業分到焦坪,70年代末調離。主要作品:電視連續劇《李信與紅娘子》的主題歌。
雷金鎖
礦務局的理論權威,以前在銅煤建安公司工作,目前調到陝煤化建設集團任綜合部部長。
馬滿樓
老焦坪村民,三個代表優秀實踐者,辛苦勞作,目前在焦坪村務農為生。
焦坪煤礦地處黃土高原與關中平原過渡地帶,其土質接近於黃土。在最初建礦初期,礦區提供不了足夠的職工宿舍,礦工們因地制宜,採用黃土自建家園。其結構形式相當於簡易的土坯房。即用幾根四十厘米長的橫桿將長約兩米,寬約四十厘米的兩塊厚木板連成一個封閉的長方形空腔,其間填滿黃土,用特製的鐵夯夯實,製成牆體的一段。取下牆板,交錯布置在上一成型牆體的上面,如此往複,房屋的牆體建成、上覆木樑、木檁、荊笆、瓦片即成一處新居。這樣的土打牆建築冬暖夏涼,經濟實惠,是陝西中部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在六七十年代經濟困難時期解決了礦區百姓的居住問題。當地人在牆體內外塗刷白灰,在前後院栽植蔬菜瓜果。展現了勞動人民樸素的天人和合一思想。是那時礦區的特色景觀。九十年代,這種建築隨著礦區建設水平的提高逐漸被混凝土建築所代替.2008年開始,國家撥專款對焦坪沉陷區進行改造,新的住址小區陸續建成,09年底第一批拆遷戶已遷入新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