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11條詞條名為黑暗騎士的結果 展開
黑暗騎士
2008年克里斯托弗·諾蘭導演的電影
《黑暗騎士》(The Dark Knight)由克里斯托弗·諾蘭執導的科幻、驚悚、犯罪電影,克里斯蒂安·貝爾,希斯·萊傑主演。
本片講述了從親眼目睹父母被人殺死的陰影中走出來的“蝙蝠俠”,經歷了成長之後,“蝙蝠俠”無後顧之憂地繼續滿世界的奔波,與日益增長起來的犯罪威脅做著永無休止的爭鬥。影片於 2008-07-14在紐約首映,2008-07-18在美國上映。
《黑暗騎士》獲得了第9屆美國電影學會獎年度佳片,第32屆日本電影學院獎最佳外語片等獎項。希斯·萊傑更是因為參演這部電影獲得了第81屆奧斯卡金像獎和第66屆金球獎的最佳男配角。
宣傳海報
黑幫老大開會討論如何對付蝙蝠俠、高登和丹特,華裔的黑幫會計劉先生告訴黑幫老大,他搶先在丹特所策劃的扣押黑錢計劃執行前,就將黑道的錢移往香港。小丑突然現身並提議用一半的黑錢,來僱用他殺死蝙蝠俠,遭到黑幫拒絕。
當蝙蝠俠順利抓住逃回香港的劉並轉交給高登后,黑道同意僱用小丑殺死蝙蝠俠。此時小丑向全高譚市宣布,只要蝙蝠俠一天不自首,往後每天都會有人死亡。
當小丑暗殺了警長羅伯和審判黑幫的法官等公眾官員后,布魯斯決定自首。在他自首前,丹特搶先宣稱自己就是蝙蝠俠,希望藉此引出小丑。小丑中計現身想殺死丹特,卻被高登和蝙蝠俠阻止並被逮捕。
蝙蝠俠開始審問小丑,他透露瑞秋和丹特已被帶到城市的兩端,並放置了兩個遙控爆裂物,之間的距離讓蝙蝠俠無法同時救他們。蝙蝠俠立即出發去救瑞秋,同時高登和警察去救丹特。但小丑故意將瑞秋與丹特的位置說反,讓兩人救的對象相反。
通過炸彈的掩護,小丑和劉先生順利逃出警局。蝙蝠俠即時救到丹特,但丹特被火燒掉了左半張臉,被送往醫院。高登卻沒救到瑞秋,讓她在爆炸中身亡。丹特因瑞秋的死陷入瘋狂。此時小丑來到醫院釋放了丹特,並說服他必須向警察、黑幫、高登和蝙蝠俠復仇,丹特成為了雙面人。
當哈維一一質問並用硬幣決定貪污警察和幫派份子的生死時,小丑把一半黑幫的錢和劉先生一起燒掉。小丑再次向眾人宣布他將會統治街道,留在高譚市的市民在夜晚來臨時都將受他統治。橋和隧道因為小丑的炸彈威脅而封鎖,政府開始以渡輪撤離民眾。小丑已事先在兩艘渡輪上放了炸彈,一艘載著普通民眾,另一艘載著囚犯,並告訴兩邊的乘客,自救的方法就是先用他準備的引爆器,引爆另一艘船隻。否則,兩艘船都會在午夜時被遙控炸毀。蝙蝠俠鎖定了小丑的位置並阻止他炸毀船隻。被打倒后,小丑了解蝙蝠俠是不可能墮落腐敗的,丹特卻不是。
劇照
蝙蝠俠和高登知道若哈維謀殺警察等5人的事傳出去,會讓城市混亂且道德淪陷,而這就是小丑的最大目的。蝙蝠俠說服高登,蝙蝠俠自己扛下這些罪名,以維持哈維的英雄形象。
片尾高登發出了蝙蝠俠的追捕令,砸毀了蝙蝠信號燈,並給了蝙蝠俠黑暗騎士的稱號。
角色 | 演員 | 備註 |
克里斯蒂安·貝爾 | 布魯斯·韋恩 | 簡介 蝙蝠俠 |
希斯·萊傑 | 小丑 | 配音 桂楠 |
艾倫·艾克哈特 | 哈維·丹特 | 簡介 雙面人 |
邁克爾·凱恩 | 阿爾弗雷德·潘尼沃斯 | 簡介 韋恩宅管家 |
瑪吉·吉倫哈爾 | 瑞秋 | 簡介 檢察官 |
加里·奧德曼 | 吉姆·戈登 | 簡介 高譚市警長 |
摩根·弗里曼 | 盧修斯·福克斯 | 簡介 韋恩集團CEO |
Monique Curnen | Ramirez | 配音 黃鶯 |
Ron Dean | Wuertz | 配音 程玉珠 |
希里安·墨菲 | Scarecrow | 配音 吳磊 |
黃經漢 | 劉 | 配音 楊海音 |
內斯特·卡博內爾 | Mayor | 配音 海帆 |
埃里克·羅伯茨 | Maroni | 配音 王肖兵 |
里奇·科斯特 | Chechen | |
安東尼·邁克爾·豪爾 | Engel | |
Keith Szarabajka | Stephens | |
Colin McFarlane | Loeb | |
Joshua Harto | Reese | 配音 吳磊 |
Melinda McGraw | Barbara Gordon | 配音 詹佳 |
內森·甘寶 | James Gordon | 配音 詹佳 |
Robert Michael Vieau | Rossi | |
Michael Stoyanov | Dopey | |
William Smiley | Happy | |
Danny Goldring | Grumpy | |
邁克爾·加·懷特 | Gambol | 配音 胡平智 |
Matthew O'Neill | Chuckles | |
威廉·菲德內爾 | Bank Manager | 配音 吳磊 |
Olumiji Olawumi | Drug Dealer | |
Gregory Beam | Drug Buyer(as Greg Beam) | |
Erik Hellman | unkie | |
畢崔斯·羅森 | Natascha | 配音 詹佳 |
Vincenzo Nicoli | Crime Boss | |
陳冠希 | LSI VP | |
Nydia Rodriguez | Judge Surrillo | |
Andy Luther | Brian | |
James Farruggio | Man No.1 | |
Thomas Edson McElroy | Man No.2 | |
Will Zahrn | Assistant DA | |
James Fierro | Thug at Party | |
Patrick Leahy | Gentleman at Party | |
Sam Derence | Male Guest | |
Jennifer Knox | Female Guest | |
Patrick Clear | Judge Freel | |
Sarah Jayne Dunn | Maroni's Mistress | |
Chucky Venice | Gambol's Bodyguard (as Chucky Venn) | |
Winston Ellis | Gambol's Bodyguard | |
David Dastmalchian | Joker's Thug | |
Sophia Hinshelwood | Reporter | |
Keith Kupferer | Heckler | |
Joseph Luis Caballero | Cop Heckler | |
Richard Dillane | Acting Commissioner | |
Daryl Satcher | Officer at Intersection | |
Chris Petschler | Convoy Leader | |
Aidan Feore | Fat Thug | |
Philip Bulcock | Murphy | |
Paul Birchard | Cop with Fat Thug | |
Walter Lewis | Medic | |
Vincent Riotta | Cop at250 52nd St. | |
Nancy Crane | Nurse | |
K. Todd Freeman | Polk | |
Matt Shallenberger | Berg | |
Michael Andrew Gorman | Cop at Hospital | |
Lanny Lutz | Bartender | |
Peter Defaria | Civilian(as Peter DeFaria) | |
Matt Rippy | First Mate | |
Andrew Bicknell | Prison Ferry Pilot | |
Ariyon Bakare | Guard Commander | |
Doug Ballard | Businessman | |
Helene Wilson | Mother |
製作人 | Benjamin Melniker、克里斯托弗·諾蘭Christopher Nolan、李少偉Philip Lee、凱文·德·拉·諾伊Kevin De La Noy、Lorne Orleans、查爾斯·羅文Charles Roven、艾瑪·托馬斯Emma Thomas、托馬斯·圖爾Thomas Tull、Michael E. Uslan |
導演 | 克里斯托弗·諾蘭Christopher Nolan |
副導演(助理) | Jessica Franks、Clare Glass、Richard Graysmark、Brandon Lambdin、Sarah MacFarlane、Andrew Mannion、Nilo Otero、Gregory J. Pawlik Jr.、Julian Brain、Tom Brewster、Michelle Gonsiorek、Sallie Anne Hard、Glyn Harper、Sarah Hood、Michael T. McNerney、Michael Michael、Megan Roberts |
編劇 | Bob Kane、克里斯托弗·諾蘭Christopher Nolan、大衛·S·高耶 David S. Goyer、喬納森·諾蘭Jonathan Nolan |
攝影 | 瓦雷·菲斯特Wally Pfister |
配樂 | 詹姆斯·紐頓·霍華德James Newton Howard、漢斯·季默Hans Zimmer |
剪輯 | Lee Smith |
選角導演 | John Papsidera |
配音導演 | 吳磊 |
藝術指導 | 內森·克勞利Nathan Crowley |
美術設計 | Mark Bartholomew、詹姆斯·漢姆比德吉James Hambidge、Craig Jackson、Kevin Kavanaugh、Simon Lamont、Steven Lawrence、Naaman Marshall |
服裝設計 | 林迪·海明Lindy Hemming |
視覺特效 | Pierre Buffin、尼克·戴維斯Nick Davis、Paul J. Franklin、Ian Hunter、Dominique Vidal、Timothy Webber、Christian Irles |
布景師 | Peter Lando |
註:演職員表的參考資料來源
角色介紹
布魯斯·韋恩
演員克里斯蒂安·貝爾
大部分時間,韋恩老爺都是哥潭市的花花公子和家族企業CEO,但當這座城市面臨危機的時候,當欺詐、暴力、犯罪企圖玷污這座城市的時候,他就是正義之神蝙蝠俠。幼小時他目睹了自己的父母死在罪犯手下,從此拋棄了優渥的生活,走南闖北,接受“影武者”聯盟的特訓,並為自己配備了高科技武器,在夜晚獨自維護哥潭市的安寧。
小丑
演員希斯·萊傑
在戈登局長的大力配合下,蝙蝠俠不再是孤獨的英雄,哥潭市正在從黑暗的邊緣回到風氣清明的安全城市。此時出現了一名叫做“小丑”的狂人。他不在乎金錢,也不求名利,他製造爆炸和屠殺,小丑所要做的就是對人性重新做考量,他要迫使從不殺人的蝙蝠俠手上染血。
(參考資料·)
• 作者:漢斯·季默;發行時間:2008年07月15日
劇照
《蝙蝠俠:黑暗騎士》原聲曲目 | |
disc 1 | disc 2 【Collectors Edition 】 |
Why So Serious? | Bank Robbery(Prologue) |
I'm Not A Hero | Buyer Beware |
Harvey Two-Face | Halfway To Hong Kong |
Aggressive Expansion | Decent Men In An Indecent Time |
Always A Catch | You're Gonna Love Me |
Blood On My Hands | Chance |
A Little Push | You Complete Me |
Like A Dog Chasing Cars | The Ferries |
I Am The Batman | We Are Tonight's Entertainment |
And I Thought My Jokes Were Bad | A Watchful Guardian |
Agent Of Chaos | Why So Serious?(The Crystal Method Remi) |
Introduce A Little Anarchy | Poor Choice Of Words (Paul van Dyk Remix) |
Watch The World Burn | Gunpowder And Gasoline(Remix by Mel Wesson) |
A Dark Knight | Rory's First Kiss (Remix by Ryeland Allison) |
• 休·傑克曼、萊恩·菲利普、列維·施瑞博爾和喬什·盧卡斯都曾公開表示對檢查官哈維·登特這個角色很感興趣。
• 為了給大家逗悶子,服裝部特別製作了一套有奶頭的“蝙蝠俠”衣服,他們還告訴主演克里斯蒂安·貝爾這就是真正的戲服。由於貝爾在影片開拍之前早就看過設計圖紙,所以他立刻就明白了這只是一個小玩笑而已,即使如此,他仍然將有奶頭的戲服穿上,擺了很多pose供大家拍照。
劇照
• 克里斯托弗·諾蘭有一個兒子名叫羅里,而影片曾使用過的一個假名字即來源於此——《羅里的初吻》(Rory's First Kiss)。
• 最初曾有傳言“企鵝先生”將會出現在這部影片中,而鮑勃·霍斯金斯就成了影迷票選出來的最合適扮演者。霍斯金斯也表示,自己非常願意飾演這個角色,而且很期待能夠與克里斯托弗·諾蘭一起合作,並稱他為“夢幻導演”。隨後,諾蘭卻聲明自己並沒有啟用“企鵝先生”的想法,他覺得這個角色出現在這裡不太合適、有點牽強。
• 在希斯·萊傑得到角色之前,羅賓·威廉斯、雷奇·哈爾米(Lachy Hulme)、保羅·貝坦尼和亞德里安·布洛迪都曾表示,自己對飾演“小丑”很感興趣。
• 因為凱蒂·霍爾姆斯在《蝙蝠俠:開戰時刻》中的出色表現,《蝙蝠俠前傳2:黑暗騎士》決定繼續邀請她來飾演雷切爾·道斯這個角色,同時還將她的片酬大幅度提高,可霍爾姆斯卻以“時間有衝突”為由,拒絕了這個邀請。
• 作為1940年創作出“小丑”這個角色的漫畫大師之一,傑里·魯賓遜(Jerry Robinson)以顧問的身份出現在了電影片場,因為希斯·萊傑飾演的“小丑”就是遵照了魯賓遜最開始在漫畫中為其擬定的形象。另外,羅賓遜一起製作《蝙蝠俠》漫畫的合作夥伴鮑勃·凱恩(Bob Kane),也曾以顧問的身份出現在1989年的《蝙蝠俠》中。
• 在瑪吉·吉倫哈爾正式取代凱蒂·霍爾姆斯飾演雷切爾·道斯之前,瑞秋·麥克亞當斯和艾米莉·布朗特都曾被傳會得到這個角色。
• 為了能夠更好地詮釋“小丑”,希斯·萊傑獨自一人在酒店的房間里待了一個月的時間,分析這個角色的心理狀態、姿態和聲音--他發現聲音是最難模仿的。另外,萊傑還開始寫日記,記錄的都是他在這一個月體會到的“小丑”的想法和感覺,以方便他在拍攝的時候備用。萊傑還看了艾倫·摩爾(Alan Moore)創作的漫畫系列《蝙蝠俠:致命的玩笑》(Batman: The Killing Joke)和《Arkham Asylum: A Serious House on Serious Earth》,並從1971年的影片《發條橘子》中的亞歷克斯以及已經去世的搖滾明星席德·維瑟斯那裡借鑒了許多個性特徵。
• 克里斯托弗·諾蘭表示,1995年的《盜火線》對這部影片的影響是最深遠的。
• 這部影片有一部分是以IMAX的格式拍攝出來的,導演希望有機會可以用IMAX拍攝一部完整的電影。諾蘭用IMAX拍攝了影片中的4組主要動作系列場景,而且還拍了許多靜態的戲劇性時刻,絕對能夠讓觀眾的視覺體系得到最高端的享受。
• 芝加哥警局的警察,只要不當班的時候,都會來到片場,在影片中客串高譚市的警察。
• 2008年1月22日,希斯·萊傑的意外死亡引起了大家對這部影片的很多猜測,同一天,華納公司發表了一個聲明,表示萊傑已經完成了他所有的拍攝工作,影片也進入後期製作了,因此,“小丑”將會是萊傑生前最後一次在電影中完整呈現的角色。
• 艾倫·艾克哈特在影片中飾演檢查官哈維·登特,他將這個角色描述成“與‘蝙蝠俠’來自於同一個世界,卻又有著本質的區別”,與“黑暗騎士”相對應的,哈維就是高譚市的“光明騎士”。而艾克哈特在分析這個角色時,所面對的最大挑戰就是如何在相似性與對比中尋找平衡,還要給人一種與“蝙蝠俠”相似、卻又完全對立的矛盾感覺,於是,艾克哈特決定為了自己的角色學習人格分裂學。
• “蝙蝠俠”的真身布魯斯·韋恩在這部影片中將會有一件全新的蝙蝠衣,與2005年的《蝙蝠俠:開戰時刻》中的裝備相比較,改進了不少,這讓克里斯蒂安·貝爾穿起來也舒服許多,使他在表演的時候更加得心應手。新款的蝙蝠衣是由200個獨立的橡膠、玻璃纖維、金屬網絲和尼龍碎片組建而成的,裡面包含了非常複雜的剪裁工藝,然後再加上非常有彈性的皮帶進行固定,這樣貝爾穿起來可以顯得更合身。後面的斗篷則是以摩托車的安全帽為基本設計理念的,在脖子的接縫處完全斷開,這樣貝爾可以隨意地上下左右擺動他的頭。另外,還有白色的目鏡,那是“蝙蝠俠”在進行聲波定位時使用的。
• 服裝設計師林迪·海明(Lindy Hemming)對照“小丑”的面部特徵和個性,同時也從反傳統文化的流行大師皮特·多赫提和“朋克之父”伊基·波普的風格中吸取某些靈感,盡量避免讓“小丑”的服飾看著像是一個遊民,但又得讓它盡量破舊且邋遢,因為只有這樣,才能體現出這個角色尖銳、神經質的一面。
• 在拍攝影片開頭部分、倫敦巴特西發電站衝出的200英尺高的火柱時,火光引起了當地居民的恐慌,他們一致認為有人對這個已經被廢棄的發電站實施了恐怖襲擊。
• 在影片中飾演市長的內斯特·卡博內爾(Nestor Carbonell),曾在由漫畫改編而成的真人電視劇《The Tick》中飾演“蝙蝠曼紐爾”,算是一個對“蝙蝠俠”進行惡搞的角色。
創作背景
希斯·萊傑
影片故事是由克里斯托弗·諾蘭和大衛·S·高耶共同構思出來的,然後由喬納森·諾蘭負責執筆潤色劇本。雖然這已經是克里斯蒂安·貝爾第二次穿起“蝙蝠俠”的緊身衣了,但是他仍然要為這個角色進行一些相應的特訓,因為“蝙蝠俠”到了這一集故事中,擁有了許多全新的特性,某些能力也得到了成比例的提升,貝爾說:“需要得到特訓的,不僅僅是新加入進來的元素,原來的一些技能也得進行重新鞏固。現在他們可算是對我非常了解了,甚至連我走路時胳膊搖擺的方式,也模仿得絲毫不差。”
“小丑”定妝照
希斯·萊傑的意外逝世,為《蝙蝠俠前傳2:黑暗騎士》憑空籠罩了一層悲傷的面紗,而這部影片也成了他生前最後一部完整的作品。
克里斯托弗·諾蘭談及“小丑”這個角色時,首先聲明道,無論是在萊傑生前還是死後,他飾演的“小丑”永遠是這部影片最大的亮點,也是人們爭相討論的焦點,諾蘭表示:“萊傑帶給這個角色的是前所未有的體驗,黑暗的性格來源於悲傷的過去,詭異中帶著幽默。在萊傑的詮釋下,‘小丑’不僅僅是一個銀行搶劫犯或普通的犯罪分子,他的主要動機其實還在於根深蒂固的無政府主義。我和萊傑曾就這個角色聊過很多,還一起為劇本做過最後的加工,並達成了非常有默契的共識:正是由於現在的社會處於一種混亂的無政府狀態,所以才出現了像‘小丑’這種單純地只想傷害別人的邪惡代表。”
製作單位 | 1、傳奇影業(美國) 2、Syncopy(美國) 3、DC Comics(美國) 4、Warner Brothers, Burbanks(美國) |
發行單位 | 1、20th Century Fox(馬來西亞) 2、Fox-Warner(瑞士) 3、Karo Premiere(俄羅斯) 4、Sandrew Metronome Distribution Sverige AB(瑞典) |
劇照
國家、地區 | 上映、發行日期 |
阿根廷 | 2008年7月14日(布宜諾斯艾利斯)(首映) |
美國 | 2008年7月14日(紐約市,紐約)(首映) |
中國台灣 | 2008年7月16日 |
阿根廷、玻利維亞、智利、希臘、中國香港、馬來西亞、秘魯、菲律賓、泰國、烏拉圭 | 2008年7月17日 |
巴西、加拿大、哥倫比亞、印度尼西亞、印度、墨西哥、巴拿馬、美國、委內瑞拉 | 2008年7月18日 |
英國 | 2008年7月21日(倫敦)(首映) |
冰島 | 2008年7月21日(首映) |
丹麥 | 2008年7月22日 |
西班牙 | 2008年7月23日(巴塞羅那)(首映) |
比利時、埃及、冰島、義大利 | 2008年7月23日 |
芬蘭 | 2008年7月24日(限定) |
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厄瓜多、英國、克羅埃西亞、愛爾蘭、以色列、科威特、黎巴嫩、立陶宛、荷蘭、紐西蘭、葡萄牙、塞爾維亞、斯洛維尼亞、斯洛伐克 | 2008年7月24日 |
保加利亞、愛沙尼亞、芬蘭、拉脫維亞、奈及利亞、挪威、羅馬尼亞、瑞典、土耳其、南非 | 2008年7月25日 |
日本 | 2008年7月28日(東京)(首映) |
德國 | 2008年8月1日(限定) |
日本、波蘭 | 2008年8月2日(限定) |
韓國 | 2008年8月6日 |
捷克共和國、匈牙利 | 2008年8月7日 |
波蘭 | 2008年8月8日 |
日本 | 2008年8月9日 |
瑞士 | 2008年8月13日(法語區) |
西班牙、法國 | 2008年8月13日 |
哈薩克、俄羅斯、烏克蘭 | 2008年8月14日 |
瑞士 | 2008年8月21日(德語區) |
奧地利、德國 | 2008年8月21日 |
阿美尼亞 | 2008年8月28日 |
越南 | 2008年8月29日 |
巴基斯坦 | 2008年10月10日(拉瓦爾品第) |
美國 | 2009年1月23日(超大銀幕版)(重映) |
日本 | 2009年1月24日(重新發行) |
巴西 | 2009年2月6日(超大銀幕版)(重映) |
新加坡 | 2009年2月12日(重映) |
墨西哥 | 2009年2月13日(重映) |
韓國、秘魯 | 2009年2月19日(重映) |
中國香港 | 2009年9月24日(重映)(超大銀幕版) |
西班牙 | 2015年1月31日(巴塞羅那)(重映) |
美國 | 2018年8月21日(重映)(超大銀幕版) |
(信息來源:)
年份 | 獎項 | 結果 | 類型 |
2009 | 第81屆奧斯卡金像獎 | 獲獎 | 最佳男配角 希斯·萊傑 |
最佳音效剪輯 理查德·金 | |||
提名 | 最佳攝影 瓦利·菲斯特 | ||
最佳藝術指導 內森·克勞利,彼得·蘭度 | |||
最佳音響效果 Lora Hirschberg,Gary Rizzo,Ed Novick | |||
最佳電影剪輯 李·史密斯 | |||
最佳視覺效果 尼克·戴維斯, Chris Corbould , Timothy Webber, Paul J. Franklin | |||
最佳化妝 John Caglione Jr. , Conor O'Sullivan | |||
第66屆美國金球獎 | 獲獎 | 最佳男配角 希斯·萊傑 | |
第62屆英國電影和電視藝術學院獎 | 獲獎 | 最佳男配角 希斯·萊傑 | |
提名 | 最佳攝影 瓦利·菲斯特 | ||
最佳服裝設計 林迪·海明 | |||
最佳音效 Lora Hirschberg ,理查德·金, Ed Novick ,Gary Rizzo | |||
最佳剪輯 李·史密斯 | |||
最佳特殊視覺效果 Chris Corbould ,尼克·戴維斯, Paul J. Franklin, Tim Webber | |||
最佳配音 漢斯·季默,詹姆斯·紐頓·霍華德 | |||
最佳化妝&髮型 Peter Robb-King | |||
最佳藝術指導 內森·克勞利,彼得·蘭度 | |||
第32屆日本電影學院獎 | 獲獎 | 最佳外語片 克里斯托弗·諾蘭 | |
第23屆西班牙戈雅獎 | 提名 | 最佳歐洲電影 克里斯托弗·諾蘭 | |
第18屆MTV電影獎 | 獲獎 | 最佳反派 希斯·萊傑 | |
最佳影片 | |||
最佳男演員 克里斯蒂安·貝爾 | |||
最佳打鬥場面 克里斯蒂安·貝爾,希斯·萊傑 | |||
第35屆土星獎 | 獲獎 | 最佳動作/冒險/驚悚電影 | |
最佳男配角 希斯·萊傑 | |||
最佳編劇 克里斯托弗·諾蘭,喬納森·諾蘭 | |||
最佳特效 尼克·戴維斯, Chris Corbould , Timothy Webber , Paul J. Franklin | |||
最佳配樂 詹姆斯·紐頓·霍華德,漢斯·季默 | |||
提名 | 最佳男主角 克里斯蒂安·貝爾 | ||
最佳女主角 瑪吉·吉倫哈爾 | |||
最佳男配角 艾倫·艾克哈特 | |||
最佳導演 克里斯托弗·諾蘭 | |||
最佳服裝 林迪·海明 | |||
最佳化妝 John Caglione Jr. , Conor O'Sullivan | |||
最佳特別版DVD Two-Disc Special Edition. | |||
第15屆美國演員工會獎 | 獲獎 | 最佳特技演員獎 | |
2008 | 第10屆青少年選擇獎 | 提名 | 最佳動作冒險電影 |
最佳夏日電影-動作冒險類 | |||
第3屆尖叫頒獎禮 | 獲獎 | 最佳超級英雄 克里斯蒂安·貝爾 | |
最佳夢幻電影男主角 希斯·萊傑 | |||
最佳電影奸角 希斯·萊傑 | |||
最佳男配角 加里·奧爾德曼 | |||
最佳導演獎 克里斯托夫·諾蘭 | |||
最佳劇本 | |||
最佳漫畫電影 | |||
第12屆好萊塢電影獎 | 獲獎 | 好萊塢年度製片人獎 克里斯托弗·諾蘭,查爾斯·羅文,艾瑪·托馬斯 | |
第12屆聖地亞哥影評人協會獎 | 獲獎 | 最佳影片亞軍 |
影人評價
《好萊塢電影手冊》Emanuel Levy:在主題方面,諾蘭的兩部《蝙蝠俠》電影之間的差異簡直大得不能再大。在《俠影之謎》中,他為這個系列開闢了一個新的篇章,把這個傳奇角色帶回到他的本源,重新構思了億萬富翁工業巨子布魯斯·韋恩為什麼以及怎樣變成神秘的罰罪者——著名的“蝙蝠俠”。相反的是,在遠更有意思的《黑暗騎士》中,諾蘭回歸到了蝙蝠俠的劇集中,且該片的中心角色已經全然打造成型。《俠影之謎》那個從心理層面營造的冗長結尾,已經暗示了該系列影片可以繼續的光輝前景,而這部新片則完全履行了這種願景。
劇照
媒體評價
《新聞日報》:“這是一部改編自漫畫的影片,但也是一部陰暗而且高度複雜的劇情片。”
《紐約時報》:從冷酷的程度來說,與蒂姆·波頓玩笑般的、哥特風格的《蝙蝠俠》相比,《黑暗騎士》更接近於大衛·芬奇的《十二宮》,也就是說,他很接近鮑勃·凱恩原初的漫畫和弗蘭克·米勒1986年的重新詮釋版。電影很沉重,間或還有點瓦格納的風格,但是萊傑先生的精彩演出和影片的視覺美感始終激動人心。(在Imax部分,它看起來就像是一部歌劇)不管你對好萊塢有多麼憤世嫉俗,也很難不為這樣一部電影折服:它留出足夠的空間展現小丑鑽出警車的窗戶,笑聲遺落風中,城市的霓虹燈在他身後閃爍如燦爛珍珠。他只是一個身著黑色天鵝絨的小丑,但也是某種意義上的經典。
搜狐娛樂:《黑暗騎士》緊湊的動作情節設計中,運用了更多角度、更廣闊的視角拍攝方式,近乎完美的畫面讓觀眾震撼,如果你有幸欣賞到IMAX版本的話,你一定會更加驚喜,更加歡呼激動。《黑暗騎士》的不凡還在於它對觀眾們講述了一個英雄在身世和內心的恐懼與噩夢中不斷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