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煉
明朝抗日援朝將領
沈煉(1551年—1620年),原名宗煉,字南麓,安徽省南陵縣環溪若坑(今三里鎮呂山若坑)人,抗日援朝收復平壤的龍虎將軍。自幼聰慧,勤讀詩書。年稍長,尤愛習武事,好讀兵書,注重韜略。明萬曆十六年(1588年),考中武舉,授寧國府宣州衛鎮撫。不數年,晉為宣武將軍,轉升北直天津游擊。
中朝兩國一衣帶水,國與國之間,民眾與民眾之間的友好關係源遠流長。歷史上,中國曾經多次出兵,幫助朝鮮抵禦外來武裝入侵。在南陵縣三里鎮,就出過一位明代援朝抗日將領——史稱龍虎將軍的“沈煉”。
沈煉,原名沈宗煉,字南麓,南陵縣環溪若坑(三里鎮呂山村若坑自然村)人。明嘉靖三十年(1551年)出生於一戶沈姓農家。他自幼聰慧,勤讀詩書。
當時的明朝,由於朝政混亂,吏治腐敗,外有倭寇侵擾之患,內有盜匪禍民之亂,世況愈下民不聊生。就在沈煉四歲時,一股日本倭寇由浙江東部流竄侵入南陵,在縣東燒殺搶掠十餘天。魚米之鄉頓成血與火的地獄。不久,民族英雄戚繼光率軍奮力痛剿,曾在南陵將一股殘寇追殲殆盡。南陵人民歡欣鼓舞建碑頌德(戚繼光平倭建功碑立於原黨校巷南,已佚)。
戰亂的環境,使沈煉從小立下報國安邦、鋤暴安民的志向。所以他年歲稍長,就在耕讀之餘拜師習武。尤為難得的是他不僅舞槍弄棒練就一身好武藝,還嗜愛兵書,鑽研韜略。
明萬曆十六年(1588年),已是三十八歲的沈煉不甘蝸居山村,決心投身報國,遂離家遠赴省城報考,果遂心愿,考中了武舉人,受任於寧國府宣州衛鎮撫,職司地方治安。因他勤於職守,屢有顯績,不數年晉陞為宣武將軍,轉升北直天津游擊,躋身參與軍事要務的中級軍官。
萬曆二十年(1592年),當時的日本國內結束了長期封建割據局面,武家政治和武士道精神支配著好戰的封建主階級。而在內戰中立有大功的權臣豐田秀吉,為迎合封建主掠奪和擴張的慾望,悍然發動了侵略朝鮮的戰爭,並迅速佔領朝鮮都城平壤。朝鮮國王李蚣逃往新義州,遣使向中國求救,要求出兵援助。
大明朝廷認為,“倭寇之圖朝鮮,意實在中國,而我兵之救朝鮮實所以保中國”。故決定援朝抗倭。當年七月,神宗皇帝朱翊鈞降旨,首派總兵祖承訓率兵往援,但在攻打平壤時失利,復派兵部侍郎宋應昌為經略(權位在總督之上),沈煉為經理,李如松為大將,率十萬大軍橫渡鴨綠江,晝夜星馳直抵平壤,與朝鮮愛國名將李舜臣水陸並進,向日軍展開迅猛攻擊。
戰鬥中,沈煉身先士卒,勇猛異常,指揮得當,一舉收復平壤,並乘勝追擊,終將日寇驅逐出朝鮮。因時值萬曆壬辰年,歷史上稱之為“朝鮮壬辰衛國戰爭”。
戰爭結束后,朝鮮人民香花禮送,明軍班師凱旋歸國。朝鮮國王李蚣感念沈煉將軍神勇功著,親書《贈沈督煉凱旋》一律。詩云:出使樓船截海行,水犀十萬下神京。掃凶只借將軍力,存國還知聖主情。風卷鯨波秋欲靜,星開虎帳宿偏明。釜山不減燕然石,從此天家更勒名。
沈煉回朝後,被封為龍虎將軍都督僉事,仍鎮守天津。任間他勤於兵事,衛國守疆,安民御外,功勛卓著,先後受到朝廷十八次嘉獎。明萬曆四十八年(1620年),沈煉病逝於任上,享年七十歲。天啟初年,歸葬於家鄉若坑村后蓮花山。
由於歷史的原因,其墓多次被盜,文物所剩無幾,但仍可呈現原先的輝宏氣勢,所幸墓碑已被有關部門收藏。
如今,韓國南端的晉州和泗川一帶,便是400多年前,朝鮮李氏王朝的軍隊與中國明朝援軍並肩抗擊日本倭寇的主戰場。在泗川境內的一個小“山丘”上,安葬了3.6萬多名“朝明”戰死將士,稱為“朝明軍冢”,現已成為當地“歷史教育基地”。以啟明後人——中朝友誼長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