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上海第一醫學院的結果 展開

上海第一醫學院

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

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始建於1927年,創立時名為國立第四中山大學醫學院,是中國創辦的第一所國立大學醫學院。1928年5月更名為國立中央大學醫學院,1932年獨立為國立上海醫學院,為當時中國唯一的國立醫學院。1939年,抗戰爆發后,學院內遷至雲南昆明;1940年輾轉遷至四川重慶。1946年,抗戰勝利,學院遷回上海。1952年,更名為上海第一醫學院。1959年,被定為全國16所重點高等學校之一。1985年,更名為上海醫科大學。

2000年,上海醫科大學和復旦大學合併辦學,組建成為新的復旦大學。

據2019年12月學院官網顯示,學院有直屬院系所9個,附屬醫院17所(含籌)。設有本科專業9個,高職專業1個。有博士學位授予權的一級學科9個,設有博士后科研流動站8個。有博士研究生2487人,碩士研究生2637人,普通本科生3810人,專科生279人。有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3個,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12個。有國家重點實驗室1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5個,國家衛健委重點實驗室9個,上海市重點實驗室9個。

歷史沿革


上海第一醫學院
上海第一醫學院
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原上海醫科大學)創建於1927年,創立時名為國立第四中山大學醫學院,是中國人創辦的第一所國立大學醫學院。
1927年7月,國立第四中山大學醫學院在上海吳淞創立,顏福慶出任首任院長。
1928年2月,主校更名為國立江蘇大學,4月5日開始只稱“江蘇大學”,同年5月再更名為國立中央大學。隨國立第四中山大學更名,學校相繼更名為“江蘇大學醫學院”及“國立中央大學醫學院”。
1928年7月,學校接辦中國紅十字會總醫院(今華山醫院),為學校第一所實習醫院。
1932年9月,國立中央大學醫學院獨立為國立上海醫學院(簡稱“上醫”),是中國唯一的國立醫學院,校務會研究決定了校訓、誓言、校歌和校徽等。
1933年10月,成立上海醫事事業董事會,顏福慶兼任總幹事,向社會各界籌資擇地建造新校舍和實習醫院。
1934年6月,學校會議決定以“正誼明道”為校訓。
1936年9月,國立上海醫學院新校舍和中山醫院在楓林橋落成,附設護士學校一所。
1937年4月1日,中山醫院新院舍開幕典禮、上海醫學院新院舍落成、中華醫學會第四屆大會三大盛事聯合舉行。
1937年8月,日寇入侵上海。全校師生同仇敵愾,在顏福慶院長帶領下,積極參加前線傷兵醫院救護工作。1939年夏,部分師生遷址雲南昆明白龍潭辦學,畢業生隨軍加入中緬救護隊。1940年10月,昆明告急,學校輾轉遷至四川重慶歌樂山重建校舍。
1946年,抗戰勝利,國立上海醫學院回遷上海。
1948年,國立上海醫學院開始研究生教育。
1949年5月,上海解放,學校師生共同慶祝。同年7月9日,上醫師生舉行盛大集會,慶祝軍管會的軍代表來校接管。
1950年,中央教育部敕令國立大學一律去掉“國立”二字,同年9月學校改稱“上海醫學院”。同年,中法大學藥學專修科併入上海醫學院藥科。
1952年,全國高校進行大規模院系調整,浙江大學理學院藥學系併入上海醫學院藥學院。同年10月8日,學校更名為“上海第一醫學院”,直屬中央衛生部領導。
1955年,浙江醫學院藥學系部分師生併入上海第一醫學院藥學院。
1956年,朱德同志為學校題寫校名。
1959年,學校被中共中央確定為全國16所重點高等學校之一,也衛生部的重點醫學院校之一。
1956年,為支持國家“三線”建設,上海第一醫學院部份院系及相應重點學科(地方病防治學、高山病學、傳染學、神經學、兒科學及內科診斷學)西遷重慶,組建上海第一醫學院重慶分校,其附屬華山醫院、中山醫院和兒科醫院也部份西遷至重慶,組建為上海第一醫學院附屬重慶第一醫院和重慶市兒童醫院,同年,上海第一醫學院重慶分院脫離上海第一醫學院管理,獨立成立重慶醫學院(重慶醫科大學前身),其在渝附屬醫院也劃歸重慶醫學院。
1978年,上醫再度被國務院認定為全國重點院校。
1981年,經國務院批准,學校成為全國首批博士和碩士學位授予單位。
1984年,成為國務院批准的首批試辦研究生院的22所重點高校之一。
1985年,經衛生部批准,上海第一醫學院改名為上海醫科大學。
1995年,上海醫科大學通過“211工程”預審,為上海第一所獲此資格的高校。同年9月,衛生部和上海市人民政府決定共建上海醫科大學,衛生部部屬體制不變,同時實行衛生部與上海市雙重領導。自2000年2月下旬起,上海醫科大學由衛生部划轉教育部管理。
2000年4月27日,上海醫科大學和復旦大學(1999年進入“985工程”)合併辦學,組建為新的復旦大學。5月,學校在原上海醫科大學的架構上建立了復旦大學醫學院,受學校委託,在授權範圍內負責對原上海醫科大學所屬的學院(部)、附屬醫院、科研機構和直屬單位實施領導和管理。
2001年1月,學校發文決定,撤銷復旦大學醫學院(原上海醫科大學)黨委和行政建制,兩校區的職能部門進行實質性歸併,實行“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管理;原醫學院所屬的各學院、附屬醫院及放射醫學研究所由學校直接管理;成立楓林校區管理委員會,承擔上傳下達和協調職能。7月,學校宣布撤銷基礎醫學院、中山臨床醫學院、華山臨床醫學院和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臨床醫學院建制,成立新的復旦大學醫學院,主要承擔臨床醫學、基礎醫學、法醫學和預防醫學及公共衛生等醫學類專業基礎醫學的教育教學任務,負有組織協調基礎醫學、法醫學、臨床醫學教學和學科建設的職能。
2002年4月,學校根據原上海醫科大學校友的建議,決定將“復旦大學醫學院”更名為“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
2012年,各醫學院系所重新整合,新的上海醫學院成立;“上海醫學院”作為復旦大學黨政的派出機構,根據學校的授權,在大醫口的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學科建設、發展規劃、資源配置、對外交流等方面,行使相對獨立的管理許可權,統籌領導基礎醫學院(恢復成立)、公共衛生學院、藥學院、護理學院、生物醫學研究院、腦科學研究院等單位,統籌管理附屬醫院的教學、科研、學科建設等學術事務。
2013年,恢複復旦大學臨床醫學院建制。同年9月,楓林校區改擴建工程正式啟動。
2017年,中共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工作委員會(簡稱上海醫學院黨工委)成立。
2018年12月21日,教育部、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上海市人民政府正式簽約,在保持體制不變的原則上,共建託管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及其直屬附屬醫院。
2019年6月14日,中共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委員會和中共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紀律檢查委員會建立。同日,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高水平地方高校試點建設正式啟動。12月,發起成立長三角醫學教育聯盟。

辦學條件


院系專業
據2020年5月學院官網信息顯示,學院有5個直屬院系,開設9個本科專業和1個高職專科專業。
直屬院系專業學制層次
基礎醫學院基礎醫學五年制本科
法醫學五年制本科
臨床醫學院臨床醫學八年制本科
臨床醫學六年制本科
臨床醫學五年制本科
公共衛生學院預防醫學五年制本科
公共事業管理四年制本科
藥學院藥學四年制本科
護理學院護理學四年制本科
護理三年制專科
學科建設
● 博士后
據2020年5月學院官網信息顯示,學院有博士后科研流動站8個
博士后科研流動站:生物學、基礎醫學、臨床醫學、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中西醫結合、藥學、公共管理(醫)、護理學
● 學位點
據2020年5月學院官網信息顯示,學院有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9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9個。
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生物學、基礎醫學、口腔醫學、臨床醫學、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中西醫結合、藥學、公共管理(醫)、護理學
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生物學、基礎醫學、臨床醫學、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中西醫結合、藥學、公共管理(醫)、護理學
● 重點學科
據2020年5月學院官網信息顯示,學院有國家重點學科(一級學科)3個,國家重點學科(二級學科)12個。
國家重點學科(一級學科):生物學、基礎醫學、中西醫結合
國家重點學科(二級學科):內科學(心血管病、腎病、傳染病)、兒科學、神經病學、影像醫學與核醫學、外科學、眼科學、耳鼻咽喉科學、腫瘤學、婦產科學、流行病學與衛生統計學、藥劑學、社會醫學與衛生事業管理
師資隊伍
截至2015年,學院有專任教師455人、專職科研人員97人,其中高級職稱351人。據2018年12月學院官網顯示,學院有中國科學院院士6人(沈自尹、王正敏、葛均波、徐國良、楊雄里、樊嘉),中國工程院院士5人(湯釗猷、陳灝珠、顧玉東、聞玉梅、周良輔)。“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含重大科學研究計劃)”項目首席科學家16人。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36人,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15人。
教學建設
截至2015年,學院有國家級精品課程12門,國家級特色專業3個,國家級教學團隊3個。
國家級精品課程
醫學導論腫瘤學概論藥理學婦產科學法醫學耳鼻咽喉科學
局部解剖學預防醫學兒科學健康評估內科學醫學遺傳學
國家級特色專業
預防醫學臨床醫學基礎醫學
國家級教學團隊
團隊帶頭人
細胞與分子醫學教學團隊左伋
兒科學教學團隊桂永浩
預防醫學骨幹課程教學團隊姜慶五
● 教學成果
“十一五”規劃教材38本
“十一五”規劃教材精品教材3本
“十二五”首批規劃教材17本
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16篇
(截至2014年)
合作交流
截至2014年,上海醫學院已與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杜克大學醫學院、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美國麥迪遜腫瘤中心、美國密歇根大學、美國哥倫比亞大學醫學院、澳大利亞悉尼大學醫學院、荷蘭格羅寧根大學醫學院、瑞典Umea大學醫學院、加拿大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日本大阪大學、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等建立了院際關係,雙向進行科研項目合作,學者相互訪問交流,選派青年教師進修學習,開展在讀醫學生的互換實習等活動。

獲得榮譽


2019年12月,中國醫學科學院在北京發布了《2018年度中國醫學院校科技量值報告》,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綜合排名位列第4位。
上海第一醫學院
上海第一醫學院

科學研究


科研機構
截至2015年,學院有國家重點實驗室1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5個,衛生部重點實驗室9個,上海市重點實驗室8個。
● 國家重點實驗室1個
醫學神經生物國家重點實驗室
● 教育部重點實驗室5個
醫學分子病毒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分子醫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智能化遞葯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公共衛生安全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癌變與侵襲原理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 衛生部重點實驗室9個
糖複合物衛生部重點實驗室抗生素臨床藥理衛生部重點實驗室手功能重建衛生部重點實驗室
醫學技術評估衛生部重點實驗室醫學分子病毒學衛生部重點實驗室聽覺醫學衛生部重點實驗室
病毒性心臟病衛生部重點實驗室近視眼衛生部重點實驗室新生兒疾病衛生部重點實驗室
上海市重點實驗室8個
周圍神經顯微外科上海市重點實驗室醫學圖像處理與計算機輔助技術上海市重點實驗室
器官移植上海市重點實驗室女性生殖內分泌相關疾病上海市重點實驗室
視覺損害與重建上海市重點實驗室乳腺腫瘤上海市重點實驗室
出生缺陷防治上海市重點實驗室老年醫學臨床上海市重點實驗室
研究成果
● 科研獎勵
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朱劍虹教授領銜的“腦組織修復重建和細胞示蹤技術及轉化應用”項目榮獲2014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中山醫院董健教授領銜的“專家解答腰椎間盤突出症”項目獲得2014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科普類)。
2013年底中華醫學獎
序號等級項目名稱主要完成人主要完成單位
1二等川崎病冠狀動脈病變的流行病學、臨床處理及預測指標研究黃國英附屬兒科醫院
2二等青光眼視網膜神經保護新策略的研究與應用孫興懷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
3三等硫化氫多靶點心血管保護作用及其“受體”的發現朱依純基礎醫學院
4三等結核菌持留與潛伏感染的機制及臨床診治張文宏附屬華山醫院
5三等膽道閉鎖發病機制研究及臨床規範化診斷治療鄭珊附屬兒科醫院
6衛生政策獎——郝模公共衛生學院
● 開創性成果
黃家泗教授在中山醫院創建胸外科
沈克非教授完成國內首例開顱手術
石美鑫教授研製成功第一台國產人工心肺機
崔之義教授在世界上首創真絲血管成功
楊東嶽教授在世界上首創足趾移植拇指成功
湯釗猷教授提出小肝癌早診早治新概念
黃鶴年教授完成世界首創新喉再造術
學術資源
● 館藏資源
復旦大學醫科圖書館創建於1927年,原名"國立上海醫學院圖書館",1959年改名為"上海第一醫學院圖書館",1985年5月易名為"上海醫科大學圖書館",2000年4月27日上海醫科大學與復旦大學合併,改成現名"復旦大學醫科圖書館"。
復旦醫科圖書館藏書刊40餘萬冊,重點收藏基礎醫學、臨床醫學、藥學、預防醫學、法醫學、護理學等領域的中英文書刊。校園網用戶通過復旦醫科圖書館主頁可檢索訪問中國生物醫學文獻資料庫(CBM)、中國學術期刊網路出版總庫、中文科技期刊資料庫、萬方數據知識服務平台、WebofKnowledge、EMBase、Proquest、OVID醫學全文資料庫、EBSCO的AcademicSearchElite、Elsevier的ScienceDirect、Kluwer等200多種資料庫。學術資源門戶MetaLib/SFX提供跨庫檢索和電子期刊全文查詢鏈接。
復旦醫科圖書館是中國高等院校醫學圖書館協會副主任委員館,是全國高等院校醫學圖書館資源共享協作網華東地區中心館,是全國醫學文獻檢索教學研究會名譽理事長和副理事長館,是CALIS醫學中心主要成員館。
● 學術期刊
《復旦學報(醫學版)》:由教育部主管、復旦大學主辦的向國內外公開發行的綜合性醫藥衛生類學術性核心期刊。其前身是《上海醫科大學學報》,創刊於1956年6月。主要刊登基礎醫學、臨床醫學、藥學、預防醫學等領域的以原創性研究為主的論文。
《中國眼耳鼻喉科雜誌》:由教育部主管,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主辦的全國性專業學術期刊,是中國科技核心期刊(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復旦大學核心期刊。主任委員王正敏,主編孫興懷、遲放魯。已被萬方數據、中國知網及重慶維普資料庫全文收錄。
《中國循證兒科雜誌》:由教育部主管,復旦大學主辦的兒科專業學術技術類期刊,主編桂永浩。雜誌為雙月刊,全年共發7期(包括增刊1期)。刊發論著42篇,專家對談錄7篇,講座2篇,綜述10篇,病例討論2篇,病案報告7篇。
《中國臨床神經科學》:主編蔣雨平。是由教育部主管,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復旦大學神經病學研究所主辦的醫藥衛生類科技期刊。2000年起為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資料庫等5家期刊資料庫收入並評為中國科技核心期刊。
《中國醫學計算機成像雜誌》:(ChineseComputedMedicalImaging)名譽主編陳星榮,主編沈天真。該刊由教育部主管,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和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主辦。編輯部日常工作由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負責。雜誌為中國科技期刊、中國學術期刊(核心期刊)。
《中華手外科雜誌》:主編顧玉東,是中華醫學會主辦的手外科專業學術期刊。雜誌已加入中國科學引文資料庫(CSCD)、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資料庫、中國期刊全文資料庫、中國數字化期刊全文資料庫、中文科技期刊資料庫。
《中國臨床醫學》:雜誌主編楊秉輝。該刊系教育部主管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主辦的臨床醫學類學術期刊,為中國科技核心期刊,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中國科學引文資料庫來源期刊。被中國期刊全文數據(CJFD)、萬方資料庫數字化期刊全文收錄;被國家圖書館、中國版本圖書館、上海圖書館等全文收錄。
《中國癌症雜誌》:主編沈鎮宙。該刊是由教育部主管、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主辦的全國性腫瘤學術期刊。被“中國期刊網”、《中國學術期刊(光碟版)》全文收錄;入選“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數據來源期刊”;加入“萬方資料庫―數字化期刊群”全文上網,被《中國核心期刊(遴選)資料庫》收錄;被北大圖書館《中文核心期刊》收錄為中文核心期刊。

文化傳統


形象標識
● 院徽
院徽由原上海醫科大學校徽演化而來,圖案由盾牌和阿斯克勒庇俄斯蛇杖組合而成。
蛇杖為醫學傳統象徵,盾牌有上下兩部,分別為字母M及U,在組成盾牌象徵捍衛健康、保衛生命的同時又與圖案中間S形蛇身結合為上海醫學院的英文縮寫。
● 90周年院慶標識
標識左側形似上醫的“上”、標識主體形似“醫”,右上方是象徵醫學的“蛇杖”。
“90”形似“日月”,“1927”代表上醫創建的年代,“2017”與“卿雲”結合,標識整體代表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原上海醫科大學)創建90周年。
標識標準色為紅色,與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院徽一致,寓意血濃於水的感情,象徵著上醫人救死扶傷、為人群服務、為祖國奉獻的優良傳統。
院徽
上海第一醫學院
上海第一醫學院
90周年院慶標識
上海第一醫學院
上海第一醫學院
精神文化
● 院訓
正誼明道
院訓出自《漢書·董仲舒傳》: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
● 院歌
《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院歌》
詞:黃炎培;曲:徐希一
人生意義何在乎?為人群服務;
服務價值何在乎?為人群滅除痛苦。
可喜!可喜!病日新兮,醫亦日進。
可懼!可懼!醫日新兮,病亦日進。
噫,其何以完我醫家責任?
歇浦兮湯湯,古塔兮朝陽;院之旗兮飄揚,院之宇兮輝煌。
勖哉諸君,利何有?功何有?其有此亞東幾千萬人託命之場。

領導團隊


現任領導

職務名錄
黨委書記袁正宏
院長金力
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楊偉國
黨委副書記張艷萍
黨委副書記、副院長徐軍
副院長吳凡、汪志明、毛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