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龍村

山西省永濟市張營鎮下轄村

黃龍村隸屬永濟市張營鎮,西臨黃河是一個半坡半灘的農村,全村有耕地面積六千餘畝,全村有1536口人,分為五個居民小組,村落由一個主巷道和七個副巷道組成,農民收入主要靠外出開飯店、打工、經營客貨運輸。全村有五百餘人從事以上幾個行業,其餘村民在村耕種三千餘畝地,黃龍村先天資源豐富,水利條件較好,農業種植主要是玉米、小麥和少量棉花,土地豐產性能較好。

村情概況


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方面,打機井,修橋涵,興建節水工程,改善交通環境,為群眾創造了良好的生產生活環境。在民主管理方面,實施“村務公開化、決策民主化、管理制度化”的三化管理模式,進一步修訂完善《村規民約》,充分發揮村民的知情權、決策權、參與權和監督權,密切了幹群關係,保持了社會穩定。在鄉風文明方面,村兩委完善了文化中心大院設施,每年定期舉辦“好公婆、好媳婦”、“五好家庭”、“十佳文明戶”等評比活動,在主要巷道製作有牆頭詩、宣傳畫,使村民素質不斷提高,好人好事不斷湧現,全村呈現了村風正、民風淳的良好風氣。

歷史文化


傳說是遠古時代,黃龍和青龍作戰,黃龍打敗了青龍,把青龍逼到了黃河以西如今的陝西境內,黃龍負傷落在了現在的黃龍村。
據說,黃龍村在明萬曆年間叫過“拾恰村”,歸諸馮里管轄,村民朱福星手中還保存著許多有關黃龍村繁榮時期的地圖,黃龍村在以前一直是個大的渡口,和蒲津渡口、風陵渡渡口並稱為黃河三大渡口,從清雍正到解放前的幾百年間,北山的煤從龍門沿河而下,運到黃龍,然後才轉陸路運到蒲州府的各個地方,後來因河道變遷,以鐵路運輸的興起,這個渡口才被廢棄。

地理位置


山西省永濟市張營鎮

黃龍村組織機構、人員分工


組織機構姓名職務分工
黨支部吳向山書記全面工作
朱根甲副書記支部建設工作
朱永傑副書記支部日常工作
尚文選委員支部日常工作
朱建民委員支部日常工作
紀檢監督小組謝金龍組長監督黨務
朱養端成員監督村務
村委會吳向山主任村委全面工作
朱永傑委員協助主任搞好經濟工作
尚文選委員村委日常工作
朱建民委員村委日常工作
監督委員會朱永傑組長重大工程監督
朱建民副組長惠民政策落實
朱養端成員村務常務工作
民事調解小組吳向山主任民事調解
朱跟甲副主任民事調解
朱福賢委員民事調解
尚長選委員民事調解
農廉網查詢室謝金龍主任查詢全面工作
朱養端成員協助查詢
吳小正成員協助查詢 

黃龍村委屆內任期目標


2012年,我村將繼續按照鎮黨委政府的整體部署,認真貫徹落實“生產發展,生活富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要求,依靠全村黨員和村民的密切配合,進一步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為早日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和社會主義新農村而努力,結合我村實際制定以下工作計劃:
一、加強自身建設。
在去年的基礎上要繼續健全和改進學習、會議、工作制度,形成固定的制度體系。通過及時傳達黨和政府有關文件精神,更好地貫徹落實上級工作要求。加強政治理論學習和先進經驗交流,多方面提升成員自身素質、工作水平,使之適應時代要求,為農村經濟社會發展作出新貢獻。
二、鞏固基礎設施和各項村級制度
1、投資1萬餘元,整除村內雜木,統一購進綠化木,搞好村莊綠化;
2、豐富村民業餘文化生活,力爭文體中心各項設施配備到位,其中包括室外健身器1套,室內乒乓球桌一張,報紙書刊若干冊;
3、成立夜間巡邏隊,做好冬季安保工作;
4、建立垃圾統一存放點,確保村內整潔。
三、為民增收
1、鼓勵養豬大戶擴大生產規模,積極幫助村民協調貸款上項目,轉移剩餘勞動力,為民增收。
2、健全合作社各項制度,鼓勵有條件的農戶實行土地流轉。
四、其他方面的工作
1、改善交通條件,爭取上級資金改造村前公路;
2、加大農田水利建設力度,確保灌溉;
3、加大合作醫療基金收取力度,參保率力爭超100%;
4、計劃生育工作常抓不懈,狠抓對重點戶的管理,對避孕節育對象做好隨訪服務工作;
5、完成好上級下達的其他中心工作。
總之,2012年度工作我村將圍繞鎮黨委政府的各項工作目標任務,努力工作,團結協作,共同將黃龍村的各項事業上一個新台階。

黃龍村2012年公開承諾


政府引導、群眾主體、科學規劃、逐步推進、因地制宜、重點突破、量力而行、常抓不懈。
發展總體思路:以農民增收為核心,強化基礎建設,大力發展促進農民增收致富的基礎產業,積極培訓二三產業,狠抓人民環境建設,提高群眾生產生活質量,力爭兩三年內達到“一類村”標準,成為村級黨組織“升級晉檔、科學發展”活動的典型。
2012年要做的事情
1、大力招商引資,考察項目,興辦企業,吸引村民入股,讓我村逐步走向城鎮一體化,為村民創造更多的財富。
2、建立多功能娛樂中心,大型體育廣場。
3、提高老齡人娛樂生活及生活待遇。
4、建立果品交易中心,招引果商,成力多個合作社。
積極擁護鎮黨委政府的領導,全面完成鎮政府分配的各項任務,力爭把我村建造成一個文明、整潔、村民富裕、素質高的新型農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