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梆子

京梆子

京梆子是一種古老的傳統戲曲劇種,是以北京語音為基礎的梆子聲腔劇種,由山陝梆子自明末清初入京,逐漸京化而形成於北京,在京、津兩地產生巨大影響,流佈於京、津、冀、滬以及華北、東北等地區。

藝術特色


京梆子是中國360多個戲曲劇種中的一個重要的戲曲劇種。京梆子鼻祖秦腔在北京已經有三百多年的歷史。梆子形成於河北定興一代,到現在也將近有二百年的歷史了。梆子形成后不久就來到北京演出了。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梆子表演藝術家李桂雲老師,創造了梆子的委婉唱腔。李桂雲老師是京梆子的創始人。京派河北梆子的唱腔集高亢激昂與細膩委婉於一體,表現力豐富,擅演悲劇。獨有京梆子特色的劇目和聲腔、演唱與表演技藝對眾多戲曲劇種都產生過很大影響。

代表作品


北京市河北梆子劇團成立於1960年,為北京市文化局直屬藝術表演團體。現劇團還下設燕山情藝術團及天橋樂民俗藝術團兩個分社,分別以綜藝節目及北京民俗節目表演為主。
建團以來創演了《忒拜城》、《美狄亞》、《蝴蝶杯》、《王寶釧》、《秦香蓮》、《清風亭》、《竇娥冤》、《拜月記》、《大刀王懷女》、《狀元打更》、《李慧娘》、《陳三兩》、《包公賠情》、《辛安驛》、《鐵弓緣》、《楊七娘與楊七郎》、《櫃中緣》、《孫尚香》、《深宮慾海》、《陳妙常》、《村官李天成》等180餘齣劇目,題材廣泛、體裁各異、藝術精湛、風格獨特。培養、造就了一批國家級表演藝術家和優秀藝術創作群體。並在國內多種戲劇比賽(匯演)中獲獎。

藝術成就


有耕耘就有收穫,劇團近幾年連續獲得中央宣傳部等十四部委全國文化三下鄉先進集體、先進個人稱號;首都精神文明單位稱號。中央及首都新聞媒體予以大量報道。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賈慶林及中央、市委領導劉淇同志等自2002年起連續觀看了劇團演出的《蝴蝶杯》《忒拜城》《清風亭》《名家名段演唱會》《大刀王懷女》(選場)《寇準背靴》(選場)等,給予劇團以極大地鼓勵與關懷。

藝術骨幹


劇團現擁有一大批藝術精湛、風格獨特的表演藝術家和藝術骨幹。
劉玉玲:國家一級演員、首屆及二十屆兩度中國戲劇“梅花獎”獲得者。
李二娥:國家一級演員、第四屆中國戲劇“梅花獎”獲得者。
彭艷琴:國家一級演員、第十八屆中國戲劇“梅花獎”獲得者。
王洪玲:國家一級演員、第二十屆中國戲劇“梅花獎”獲得者,中國戲曲學院第四屆優秀青年演員研究生班在讀研究生。
王英會:國家一級演員、中國戲曲學院第三屆優秀青年演員研究生班研究生。
殷新泉:國家一級演員、優秀小生演員。
張四剛:國家一級演員、優秀鬚生演員。
張樹群:國家一級演員、優秀鬚生演員。
劉鳳香:國家一級演員、優秀旦角演員。
丁立樹:國家一級演員、優秀鬚生演員。
高德敏:國家一級演員、優秀旦角演員。
劇團一批優秀二級青年演員以及中國戲曲學院優秀畢業生鄭光和王建偉擔綱劇團鼓師和琴師;他們正在承上啟下積極進取發揮著藝術骨幹的重要作用。

演出經歷


2002年以新創作的《忒拜城》一劇,應邀赴希臘參加 德爾菲國際古希臘戲劇節和佩特雷國際戲劇節,以“中國梆子驚艷希臘”的美譽在藝術節上引起轟動效應。隨後在北京舉辦的 BESETO中韓日戲劇節應邀再次演出根據古希臘悲劇改編的河北梆子《忒拜城》。2006年4月《忒拜城》一劇應邀赴南美哥倫比亞首都波哥大參加“拉丁美洲國際戲劇節”,這是首都戲麴院團第一次赴南美參加戲劇節,該劇連演六場,每次謝幕達二十分鐘,當地媒體驚呼波哥大再次掀起了中國梆子戲曲熱潮。
2003年劇團赴香港參加中國傳奇藝術節。演出河北梆子經典名劇《王寶釧》、《大刀王懷女》、《陳三兩》和《清風亭》等。每場演出令香港觀眾流連忘返。2005年由我國著名劇作家郭啟宏先生執筆重新解構改編排演的河北梆子經典名劇《竇娥冤》,由一批“腕”級組成的導演、舞美、燈光、服裝造型設計的二度創作班子;以六位國家一級演員、兩位梅花獎演員、兩位中國戲曲學院研究生組成的強力陣容、用盪氣磅礴的氣勢、撼天動地的演出效果為京城觀眾又添一台具有精品基礎特色的好戲。該劇在城市、農村、北京大學等地演出后受到領導、專家和各界的好評。同年11月《竇娥冤》應邀參加了在寧波舉行的第九屆中國戲劇節,再次受到南方觀眾的熱烈歡迎和高度評價。該劇獲得第九屆中國戲劇節優秀劇目獎及最佳舞美設計獎。
劇團每年在京郊十個遠郊區縣上山下鄉到邊、遠地區演出;到大、中、小學校積極開展“民族文化進校園”演出;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進行“星火工程”進村演出;在世界殘疾人日為殘疾人捐款演出;為奧運民工劇場和四進社區每年累計達二百多場公益性演出。劇團在積極落實文化體制改革的進程中,不斷進行機制改革與創新,堅持三貼近,堅持送文化、種文化、賣文化,堅持搞好兩個服務,達到為劇種劇團出人齣戲積極開拓演出市場,增強兩個效益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