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現象

天氣現象

在空中和地面產生的降水、水汽凝結物(雲除外)、凍結物,以及聲、光、電等大氣物理現象,也包括一些與風有關的特徵。天氣現象中的固態降水現象。由直徑約2~5毫米的白色不透明的球形或錐形的顆粒組成,下降時常呈陣性,落到硬地面常反跳,鬆脆易碎。溫度低於冰點時,水汽在地面及地面物體上凝華而成的白色、鬆脆的冰晶,或由露凍結而成的冰珠。多發生在揚沙或沙塵暴之後,在無風或平均風速≤3m/s的天氣條件下,大量沙塵浮遊在空氣中,使水平能見度小於10千米。

描述


件,、觀測。中國氣象局編定的《地面氣象觀測規範》中,將這些可觀測到的物理現象分為降水現象、地面凝結現象、視程障礙現象、雷電現象和其它現象等5類計34種。

種類


序號類別名稱
降水現象(11種)液態降水雨、陣雨、毛毛雨
固態降水雪、陣雪、霰、米雪、冰粒、冰雹
混合型降水雨夾雪、陣性雨夾雪
地面凝結現象(4種)露、霜、霧凇、雨淞
視程障礙現象(9種)霧、輕霧、吹雪、雪暴、煙幕、霾、沙塵暴、揚沙、浮塵
雷電現象(3種)雷暴、閃電、極光
其他現象(7種)大風、颮、龍捲、塵捲風、冰針、積雪、結冰

術語及定義


天氣現象
天氣現象
雨():滴狀液態降,降清晰,強化較緩慢,落激波紋,落留濕斑。
陣雨( ):始停止較突、強化液態降,伴雷暴。
毛毛雨(drizzie):稠密、細小而十分均勻的液態降水,下降情況不易分辨,看上去似乎隨空氣微弱的運動飄浮在空中,徐徐落下,迎面有潮濕感,落在水面上無波紋,落在乾地上只是均勻地潤濕,地面無濕斑。
雪(snow):固態降水,大多是白色不透明的六齣分枝的星狀、六角形片狀結晶,常緩緩飄落,強度變化緩慢。溫度相對較高時多成團降落。
陣雪(showery):天氣現象中的固態降水現象。持續時間短促、開始和終止都較突然、強度變化大的降雪。
雨夾雪(sleet):半融化的雪(濕雪),或雨和雪同時下降。
陣性雨夾雪(showery sleet):開始和停止都突然、強度變化大的雨夾雪。
霰(graupel):天氣現象中的固態降水現象。由直徑約2~5 毫米的白色不透明的球形或錐形的顆粒組成,下降時常呈陣性,落到硬地面常反跳,鬆脆易碎。
米雪(snow grains):天氣現象中的固態降水現象。由直徑小於1 毫米的白色不透明的扁長形冰粒組成,落到硬地面上不反跳。
冰粒(ice pellet):又稱冰丸。天氣現象中的固態降水現象。由直徑小於5 毫米的透明的丸狀或不規則的粒子組成,較硬,落到硬地面上反跳。有時內部有未凍結的水,如被碰碎,則只剩下破碎的冰殼。
冰雹(hail):堅硬的球狀、錐狀或形態不規則的固態降水,內核一般不透明,外麵包有透明的冰層,或由透明的冰層與不透明的冰層相間組成。大小差異大,大的直徑可達數十毫米。常伴雷暴出現。
露(dew):地面凝結現象中的一種。溫度高於冰點時,水汽在地面及地面物體上凝結而成的水珠。易在夜間形成。
霜(frost):地面凝結現象中的一種。溫度低於冰點時,水汽在地面及地面物體上凝華而成的白色、鬆脆的冰晶,或由露凍結而成的冰珠。易在晴朗風小的夜間形成。
霧凇(rime):地面凝結現象中的一種。空氣中的水汽直接凝華,或過冷卻霧滴直接凍結在物體上的乳白色冰晶物。常呈毛茸茸的針狀,或表面起伏不平的粒狀。結構較鬆脆,受震易塌落。
雨淞(glaze):地面凝結現象中的一種。過冷卻雨滴碰到溫度較低(0~-3℃)的地面物體后,直接凍結而成的堅硬冰層。呈透明或毛玻璃狀,外表光滑或略有隆突。主要生成在迎風面上。
霧(fog):視程障礙現象的一種。在水氣充足、微風及大氣層穩定的情況下,接近地面的空氣冷卻時,空氣中的水汽凝結成微小的水滴懸浮於空中,使地面水平能見度小於1.0 千米。分為三個等級:0.5 千米≤能見度<1.0 千米為霧;0.05 千米≤能見度<0.5千米為濃霧;能見度<0.5 千米為強濃霧。
輕霧(mist):舊稱“靄”。視程障礙現象的一種。微小水滴或吸濕性粒子所構成的灰白色的稀薄霧幕,使水平能見度在1~10 千米。
吹雪(driven snow):視程障礙現象的一種。強風將地面雪片(雪花、雪粒)吹起,使水平能見度小於10.0 千米。
雪暴(snowstorm):俗稱“暴風雪”。視程障礙現象的一種。大量的雪被強風捲起並隨風運動,使水平能見度小於1.0 千米,並且不能判定當時天空是否有降雪。發生時,寒風凜冽,掩埋道路,常形成災害。
煙幕(smoke screen):視程障礙現象的一種。空氣中含有大量的煙,使水平能見度小於10.0 千米的天氣現象。城市、工礦區上空的呈黑色、灰色或褐色,濃時可聞到煙味。
霾(haze):視程障礙現象的一種。大量極細微的干塵粒等均勻地懸浮在空中,空氣混濁,水平能見度小於10.0 千米。使遠處光亮物體微帶黃、紅色,使黑暗物體微帶藍色。能見度低於3 km時,成為災害性天氣的一種。
沙塵暴(sand and dust storm,sand-dust storm,dust storm):又稱“沙暴、塵暴”。沙塵天氣的一種。強風揚起地面的沙塵,使空氣混濁,水平能見度小於1千米。
揚沙(blowing sand):沙塵天氣的一種。風將地面沙塵吹起,使水平能見度在1~10 千米之。
浮塵(suspended dust):沙塵天氣的一種。多發生在揚沙或沙塵暴之後,在無風或平均風速≤3 m/s的天氣條件下,大量沙塵浮遊在空氣中,使水平能見度小於10 千米。
雷暴(thunderstorm):①由對流旺盛的積雨雲引起的伴有閃電雷鳴和強陣性降水的局地風暴。②在地面觀測中僅指伴有雷鳴和電閃的天氣現象,有時會只聞雷聲而不見閃電。
閃電(lightning):發生在大氣中強烈的放電並伴有發光的現象。根據在空中發生的位置不同,可分為雲中、雲際和雲地間三類。根據閃電通道形狀不同,可分別稱為線狀、帶狀、片狀、球狀、叉狀、火箭狀、串珠狀閃電等。
極光(aurora):來自太陽的帶電粒子太陽風)進入地球磁場,通過地球南北兩極附近地區的高層大氣時,發生碰撞並激發大氣原子而在高空形成的絢爛的光輝。出現在南極稱南極光,出現在北極稱北極光
大風(gale):災害性天氣的一種。由冷鋒、熱帶風暴等強烈的天氣過程引起,近地面層風力達8級(平均風速17.2~20.7 米/秒)或以上的風。
颮(squall):指強冷鋒前或積雨雲前沿所出現的狹窄的強風帶。過境時,風速突增,風向突變,氣象要素急驟變化,並常伴有陣性降水。
龍捲(tornado):又稱“龍捲風”。災害性天氣的一種。在極不穩定的天氣條件下,由空氣強烈對流運動而產生的一種小直徑的劇烈旋轉風暴(風速27米/秒以上)。從外觀看,是從積雨雲底盤旋下垂的一個漏斗狀雲體。
塵捲風(dust devil):因地面局部強烈增熱,而在近地面氣層中產生的小旋風,塵沙及其他細小物體隨風捲起,形成塵柱。
冰針(ice needle):天氣現象的一種,也是地面氣象觀測項目之一。空中水汽在低於-5℃的條件下,經凝華增長所形成的薄片或針狀冰晶體。在陽光照耀下閃爍可辨,有時天空中可形成日柱或暈等其他天氣現象。多出現在高緯度或高原地區的嚴冬季節。
積雪(snow cover):一種天氣現象,地面氣象觀測項目之一。由降雪形成的復蓋在地球表面的雪層。
結冰(freezing):又稱凍結,天氣現象的一種,也是地面氣象觀測項目之一。指露天水面凍結成冰。氣象上包括蒸發皿的水凍結成冰。
大氣
▪ 大氣科學▪ 全球大氣研究計劃▪ 氣象學▪ 理論氣象學▪ 中尺度氣象學
▪ 微氣象學▪ 物理氣象學▪ 大氣▪ 大氣演化▪ 大氣雜質
▪ 大氣懸浮物▪ 大氣擴散▪ 大氣成分▪ 大氣離子▪ 大氣質量
▪ 大氣品位▪ 大氣密度▪ 大氣分層▪ 均質層▪ 非均質層
旅遊資源學
▪ 旅遊資源▪ 旅遊資源學▪ 旅遊資源分類系統▪ 自然旅遊資源▪ 人文旅遊資源
▪ 旅遊資源層次結構▪ 旅遊資源主類▪ 旅遊資源亞類▪ 旅遊資源基本類型▪ 旅遊資源單體
▪ 實體旅遊資源▪ 非物質旅遊資源▪ 旅遊資源賦存環境▪ 地文景觀▪ 山丘型旅遊地
▪ 綜合自然旅遊地▪ 谷地型旅遊地▪ 沙礫石地型旅遊地▪ 灘地型旅遊地▪ 奇異自然現象
▪ 自然標誌地▪ 垂直自然地帶▪ 沉積與構造景觀▪ 斷層景觀▪ 褶曲景觀
▪ 節理景觀▪ 地層剖面▪ 石灰華▪ 礦點礦脈與礦石集聚地▪ 生物化石點
▪ 地質地貌過程形跡▪ 凸峰▪ 獨峰▪ 峰叢▪ 石林
其他科技名詞
▪ 土林▪ 奇特與象形山石▪ 岩壁與岩縫▪ 峽谷段落
▪ 溝壑地▪ 丹霞景觀▪ 雅丹景觀▪ 堆石洞
▪ 岩石洞與岩穴▪ 沙丘地景觀▪ 岸灘▪ 自然變遷遺跡
▪ 泥石流堆積▪ 地震遺跡▪ 陷落地▪ 火山景觀
▪ 熔岩景觀▪ 冰川堆積景觀▪ 冰川侵蝕遺跡▪ 島區
▪ 岩礁▪ 水域風光▪ 觀光遊憩河段▪ 暗河河段
▪ 古河道段落▪ 觀光遊憩湖區▪ 濕地景觀▪ 潭池景觀
▪ 瀑布景觀▪ 跌水景觀▪ 冷泉旅遊資源▪ 溫泉旅遊資源
▪ 地熱旅遊資源▪ 觀光遊憩海域▪ 涌潮現象▪ 擊浪現象
▪ 冰雪地▪ 冰川觀光地▪ 長年積雪地▪ 生物景觀
▪ 林地景觀▪ 叢樹景觀▪ 獨樹景觀▪ 草地景觀
▪ 疏林草地景觀▪ 花卉地▪ 草場花卉地▪ 林間花卉地
▪ 野生動物棲息地▪ 水生動物棲息地▪ 陸生動物棲息地▪ 鳥類棲息地
▪ 蝶類棲息地▪ 天象與氣候景象▪ 光現象▪ 日月星辰觀察地
▪ 光環現象觀察地▪ 蜃景現象多發地▪ 天氣現象▪ 雲霧多發區
▪ 避暑氣候地▪ 避寒氣候地▪ 極端與特殊氣候顯示地▪ 物候景觀
▪ 遺址遺跡▪ 人類活動遺址▪ 文化層▪ 文物散落地
▪ 原始聚落遺址▪ 社會經濟文化活動遺址遺跡▪ 歷史事件發生地▪ 軍事遺址與古戰場
▪ 廢棄寺廟▪ 廢棄生產地▪ 交通遺跡▪ 廢城與聚落遺跡
▪ 長城遺跡▪ 烽燧▪ 建築與設施▪ 綜合人文旅遊地
▪ 教學科研實驗場所▪ 康體遊樂休閑度假地▪ 宗教與祭祀活動場所▪ 園林遊憩區域
▪ 文化活動場所▪ 建設工程與生產地▪ 社會與商貿活動場所▪ 動物與植物展示地
▪ 軍事觀光地▪ 邊境口岸▪ 景物觀賞點▪ 單體活動場館
▪ 聚會接待廳▪ 祭拜場館▪ 展示演示場館▪ 體育健身場館
▪ 歌舞遊樂場館▪ 景觀建築與附屬型建築▪ 佛塔▪ 塔形建築物
▪ 樓閣▪ 石窟▪ 長城段落▪ 摩崖字畫
▪ 遊憩廣場▪ 人工洞穴▪ 建築小品▪ 雕塑
▪ 牌坊▪ 戲台▪ 台▪ 闕
▪ 廊▪ 亭▪ 榭▪ 影壁
▪ 經幢▪ 噴泉▪ 假山▪ 祭祀堆石
▪ 傳統與鄉土建築▪ 特色街巷▪ 特色社區▪ 名人故居與歷史紀念建築
▪ 書院▪ 會館▪ 特色店鋪▪ 特色市場
▪ 陵寢陵園▪ 懸棺▪ 橋▪ 車站
▪ 港口渡口與碼頭▪ 航空港▪ 棧道▪ 水庫觀光遊憩區段
▪ 運河與渠道段落▪ 堤壩段落▪ 旅遊商品▪ 菜品飲食
▪ 農林畜產品及製品▪ 水產品及製品▪ 中草藥材及製品▪ 傳統手工產品與工藝品
▪ 日用工業品▪ 人物▪ 事件▪ 藝術
▪ 文藝團體▪ 文學藝術作品▪ 地方風俗與民間禮儀▪ 民間節慶
▪ 民間演藝▪ 民間健身活動與賽事▪ 宗教活動▪ 廟會與民間集會
▪ 特色飲食風俗▪ 特色服飾▪ 現代節慶▪ 旅遊節
▪ 文化節▪ 商貿農事節▪ 體育節▪ 旅遊資源調查
▪ 旅遊資源詳查▪ 旅遊資源概查▪ 旅遊資源調查組織▪ 旅遊資源調查準備
▪ 旅遊資源調查區▪ 旅遊資源調查小區▪ 旅遊資源調查線路▪ 資料與數據採集
▪ 旅遊資源遙感顯示▪ 旅遊資源地學分析▪ 旅遊資源生物學分析▪ 旅遊資源歷史學分析
▪ 旅遊資源美學分析▪ 旅遊資源開發潛力分析▪ 旅遊資源單體調查表▪ 旅遊資源調查實際資料圖
▪ 旅遊資源調查質量控制▪ 旅遊資源評價▪ 旅遊資源量值評價▪ 旅遊資源特徵值評價
▪ 旅遊資源共有因子評價▪ 旅遊資源要素價值系列▪ 旅遊資源影響力系列▪ 旅遊資源評價因子權重係數
▪ 旅遊資源質量等級▪ 優良級旅遊資源▪ 普通級旅遊資源▪ 旅遊資源集合
▪ 旅遊資源區域組合▪ 旅遊資源區域評價▪ 康樂氣候旅遊資源評價▪ 沙灘旅遊資源評價
▪ 湖泊水體旅遊資源評價▪ 旅遊資源賦存環境評價▪ 旅遊資源開發評價▪ 旅遊資源評價因子
▪ 旅遊資源觀賞價值▪ 旅遊資源遊憩價值▪ 旅遊資源使用價值▪ 旅遊資源歷史價值
▪ 旅遊資源文化價值▪ 旅遊資源科學價值▪ 旅遊資源藝術價值▪ 旅遊資源珍稀程度
▪ 旅遊資源奇特程度▪ 旅遊資源規模▪ 旅遊資源丰度▪ 旅遊資源概率
▪ 旅遊資源完整性▪ 旅遊資源知名度▪ 旅遊資源社會影響▪ 旅遊資源適游期
▪ 旅遊資源管理▪ 旅遊資源保護▪ 旅遊資源信息系統▪ 旅遊資源資料庫
▪ 旅遊資源地圖▪ 旅遊資源信息網際網路發布▪ 旅遊產品▪ 旅遊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