凈心庵

凈心庵

凈心庵,又名“兆心禪院”,始建於清光緒六年(1880年),位於浦東臨港地區泥城鎮。由凈船師太創辦,初創時僅有觀音堂及草庵數間,尼凈善及其侄女三人。後來逐漸擴大至五十餘間廟房,佔地十餘畝,為當時南匯縣最大的比丘尼庵。1990年,經批准恢復為宗教活動場所,1992年重新修繕大雄寶殿。2003年5月,凈心庵被列為南匯區不可移動文物。

概況


凈心庵佔地三畝二分六厘,建築面積686平方米。1992年(壬申年)仲秋,時任上海佛教協會主席真禪大和尚手書“凈心庵”寺匾,懸於凈心庵山門牌樓之上。1994年凈心庵建造起了連在一起的山門間、天王殿。1995年,西廂房及寶鼎落座,從彬師太於是年秋作《重建凈心庵》詩一首:“十年浩劫寺廟艾,眾生不知蓮華台。宿債未酬迷造業,三毒五欲泛成災。功德無量勇施財,樂助造殿佛門開。信為道源善根深,緣聚凈修極樂來。”1996年建祖堂間,1997年在大殿兩側增添了十八尊羅漢,1998年佛菩薩塑像重新裝金,全庵上下整修一新。至1998年農曆九月初六,由上海市和南匯縣佛教協會共同參與,凈心庵舉行了隆重的佛像開光大典儀式,實現了復興之願。

歷史


凈心庵始建於清光緒年間(1875—1908),是上海市所有佛教寺廟中離普陀山最近的尼庵,其緣起也與普陀山有著法脈相傳的故事。凈船老師太(1858—1932)是凈心庵的創始人,她在普陀山出家並受具足戒,為弘揚佛法,普度眾生,離開普陀名山告別德高望重的師傅清□法師,獨自一人來到與普陀山一海之隔的南匯泥城地區,凈船師太先建造起觀音殿等三間草屋。清光緒六年(1880)凈心庵建大雄寶殿,后逐漸擴大到五十六間廟房,佔地十餘畝,成為當時南匯縣最大的比丘尼庵。二十世紀初期,凈心庵進入鼎盛時期,全庵比丘尼多達七、八十位。
凈心庵屬凈土宗,以念佛、誦經、早晚功課為主。民國二十一年(1932),凈船老師太圓寂后,由其徒弟蓮勝師太任住持。民國二十九年(1940)以後由華圓師太任第三任住持。解放前夕,因華圓師太出身成份關係,其獨自離庵。從此,庵內群龍無首,暫缺住持,比丘尼從四十人銳減到十六人。
解放前後,每年農曆六月十九日觀音成道日為凈心庵廟會,除庵內信眾燒香還願外,庵外的集市貿易布滿了整個南橫港(當初分南、中、北三個橫港),農民在此購買吃、用、農具等物品。凈心庵廟會最長時連續達三天之久,吸引了方圓數十里的香客和遊人。
1945年夏季,凈心庵尼眾在焚燒凈船、蓮勝、蓮松三位老師太的遺骨時,化出四顆手指狀大小的舍利子,三顆透明如水晶,一顆略帶銀灰色,由於當初混燒在一起,分不清這四顆舍利分屬 何人,但至少可以肯定,功德無量的凈船老師太必有舍利無疑。凡有舍利者,必往生西方凈土,這正應了老師太的師傅所寫法脈詩句中“定超上品見如來”之語。
文革前,凈心庵讓出一半廟房成立了“橫港農業中學”,后改為“泥城橫港中學”,為培養建國初的一大批工農業有用人才作出了貢獻,體現了佛弟子愛國重教的高尚品質。文革中,凈心庵受到了極大衝擊,1966年農曆八月廿四日,佛像被焚燒毀壞,出身不好的比丘尼被趕出庵堂,凈心庵供奉的無價之寶——舍利子佛塔也被推倒在河中,舍利子從此不知去向。此後,寺庵被工廠所用,宗教活動被迫全面停止。
一九九〇年,經南匯縣批准,縣宗教辦幫助恢復為佛教活動場所。一九九二年農曆六月十九日東遷新址重建大雄寶殿及東廂房,九四年建造連在一起的山門間、天王殿,九五年建西廂房及寶鼎落座。這樣,凈心庵已初具規模。九六年建造祖堂間,九七年在大殿兩側又增添了十八尊羅漢,九八年佛菩薩塑像全部裝金。全庵上下裝修一新。一九九八年農曆九月初六日,舉行了佛像開光儀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