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化溥

徐化溥

徐化溥,男,字雲山,號雲門,自稱雲門山人,明末清初陽和衛人(今陽高人),順治年間貢生,明末清初地方著名學者。

科舉失意讀詩書


徐化溥很小的時候,父親就去世了。徐氏祖上家境還算不錯,母親就讓他安心讀書,好長大以後有點出息。刻苦學習、努力鑽研的徐化溥,本想憑著十年寒窗苦熬的滿腹經綸連中三元,考個進士混個一官半職。誰知經史兼通的他憑著真本事,竟沒能在黑暗的科舉場上出人頭地,連個舉人的邊都沒能沾上。回家之後他更加發憤讀書,立志要以真才實學大大超越那些徒有虛名的紈絝子弟。工夫不負有心人,幾年閉門不出之後,徐化溥不但經史倒背如流,文辭、詩歌均信手拈來,而且文章更顯露出高不可攀的風骨。高超的學識不但令本郡人刮目相看,就連外地來訪的飽學之士,也都佩服的五體投地。

主筆編寫《雲中郡志》


大同方誌辦整理《雲中郡志》88年非正式出版
大同方誌辦整理《雲中郡志》88年非正式出版
清朝順治初年(1644-1661),大同府歷經“姜變”移駐陽和,世居陽和城內的徐化溥更加顯露出來。在陽和府衙為官的曹秋岳(名溶,浙江嘉興人,曾任職陽和兵備道)、魏環極(名象樞,直隸蔚州人,官至刑部尚書)等人,都是當時名著學界的人物,與徐化溥交談后,不由得驚嘆陽和小城竟有如此高士。從此,徐化溥的名氣更大了。其間,徐化溥被陽高衛及大同府推舉為歲貢,還被聘請在陽高衛縣學擔任教師。順治七年(1650),知府胡文燁計劃撰修《雲中郡志》,熟知當地情況又學識淵博的徐化溥應聘並最終成為順治《雲中郡志》的主要執筆者。
清·順治《雲中郡志》是清順治九年(1652)由知府胡文燁主持纂修,為木刻本,國內僅有12家圖書館收藏,由於編寫資料詳實,文筆較好而成為中國清代地方志的重要代表作之一。胡是文燁山西蒲州(今永濟縣)人,貢生出身,曾任昌平知州,順治七年(1650)六月,調任大同知府,順治九年(1652)昇平陽(今臨汾市)巡道。升遷之前編撰《雲中郡志》。此書對雁北十三縣、河北蔚縣、淶源及山西與內蒙沿長城一線交界地方,均有資料涉及,可供查考。全書共有八集、十四卷,九志、五十九目。即:
乾集:
一卷:方輿志(序三、沿革、疆域、星野、山川);
二卷:方輿志(風景、形勝、古迹、風俗、封建、巡幸);
坎集
三卷:建置志(城池、公署、坊表、學校、倉驛、橋樑、祀典、陵墓);
四卷:食貨志(賦稅、丁役、物產);
艮集
五卷:秩官志(總督、巡撫、巡按、餉司、監司、守令、幕僚、教職、協將、都司、守備);
六卷:名宦志(忠烈、功業);
震集
七卷:武備志(兵籍、餉籍、守御、征討、邊警、撫款、關塞、邊堡、峰堠);
巽集
八卷:人物誌(徵辟、甲第、鄉舉、里選);
九卷:人物誌(忠義、孝友、卓行);
離集
十卷:人物誌(事功、文學);
十一卷:人物誌(貞節);
十二卷:外志(僑寓、仙釋、逆變、災祥);
坤集
十三卷:藝文志(碑記);
兌集
十四卷:藝文志(題詠、跋二)。

深情筆墨書家鄉


他懷著對家鄉的無限熱愛,以飽滿的熱忱,審慎的態度,嫻熟的筆法,把家鄉“雲中實維重鎮,表裡山河之勝,弘開萬雉金湯;藩坦畿輔之雄,嚴系重門鎖鑰”的雄姿,把家鄉歷經的輝煌與災難,詳實地錄入史料之中。經過徐化溥的科學歸納,仔細推敲:“纏度一遵時憲,官方盡入新猷。山川景物之奇,間可用鼠毫拾翠;節孝忠良之款,斷不敢魚目混珠。武備次第而陳,濯爾臨江灑漢,藝文揀選乃入,戛乎擊玉敲金。”“是纂僉謀創草,集議成編。總甲乙之篇章,十四卷已備。紀中間之臚列,五十種匪多。”
陽和是徐化溥的家鄉,又恰逢清初立為府治,這裡創建府衙,重整學宮,興修城關,翻新寺廟,一時欣欣向榮之景象充滿街巷。徐化溥謳歌了大同各地特別是陽高的風景名勝,僅收入《雲中郡志》的就有《陽和八景·白登遺跡》、《陽和八景·青龍惠水》、《陽和八景·神谷藏風》、《陽和八景·鑿石通渠》、《題大同觀音寺》、《和望恆山之作》等等。這些詩作以不同風格,從不同角度,既展現出當地的歷史風貌,又突出了當地的自然景觀、人文景觀。他以詩歌形式,系統地總結陽和八景,其中《白登遺跡》寫道:“平城事已矣,霸跡總蕭條。落日平沙淺,西風古木搖。共知孤注險,漫道六奇高。千古青山舊,長歌破寂寥。”《青龍惠水》寫道:“有山不必高,有水山椒潏,修鍊幾多人?汲烹終日足。紫芝老碧泉,瑤草叢寒渫。傍水涌金蓮,欲扦不可摘。”《神谷藏風》誇張地描寫了高山峽谷、神風奇異的特別景緻。

以詩歌記錄變遷

他在編寫地方志的時候,不拘泥於文筆形式,更以詩歌文學形式,詳細記錄了大同當地社會變遷,無論是自然美景還是下層人民的揮汗如雨的體力勞動,都有所體現。如《鑿石通渠》則生動地敘述了清代陽高人民開山劈嶺,發展水利事業的壯麗場景。
《題大同觀音寺》別有一番風味:“誰把落浮向此移,清芬禪味兩相宜。便當攜手赴松雪,來訪中峰百韻詩。”
《和望恆山之作》更加妙語橫生:“愛恆山,恆山真可上,單峰崻無雙,四岳讓雄長。三千與大千,法中說龍象。有窟飛安王,巉岩不敢仰。雲來蛇結陣,石去鳥有想。昔年白蝙蝠,崢嶸發空響。得道卧山椒,萬塵若奔莽。雲白草青青,若熬安所往?煙嵐萬壑晴,瞥見巨靈掌。石室揀蘭台,趙符瘞何壤?”

陽和雲林寺

又名雲林禪寺,俗稱西寺,坐落在陽高城內西南隅,2006年5月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這座明朝前期由皇帝下詔敕建的寺院,到崇禎初年已經年久失修。陽和居士李馨從崇禎九年(1349)開始捐資助修陽和西寺,歷經10餘年時間,先後修葺了大雄寶殿、天王殿、金剛殿、東西地藏殿等5座殿堂,同時創建了鐘樓、碑樓以及圍廊10餘間,使雲林寺發展成為一座完整的組群建築。
徐化溥欣然為此撰寫了《重修西寺碑記》,詳細記述了李馨發揚愚公移山的精神,為雲林寺所做的貢獻。在讚歎重修后雲林寺的壯麗景觀之後,徐化溥發出了由衷的感慨:“吾乃知施與化各成願想,而究是一大因緣,人人具如如心性,具如如願力,各宜作如如觀,之為因為果。”

徐化溥代表詩作


徐化溥的詩作流傳下來的不少,其主要內容,或記錄陽高地方風景,或對陽高地方古迹抒懷。是記錄陽高地方文化的重要載體之一。如他對、雲彩嶺、空中大草原的記錄詩作,記錄了當時社會風俗和生態環境狀況。徐世昌主持編纂的《晚晴簃詩匯》第34卷便收錄了他的作品《明妃曲》等。

風景名勝

《銀釵嶺》
可憐經過處,不比脫簪行。妖冶偏多態,委佗故墮妝。翠鈿朝露冷,細草暮雲黃。莫訝馳香輦,蘭膏己作荒。
( 註:銀釵嶺,既現今雲彩嶺。)
《大勝甸》
沙磧粼粼塞草零,孤城東望戰場平。從來鐵甲兼黃石,謾道泥丸杜紫荊。
萬折蒼山蛇陣遠,一天霜羽鶴風驚。曠懷往亊唏噓久,何處霜笳起暮聲。
詩詞中所描述的大勝甸,就是今日景勝"空中大草原''。據縣誌記載,是元朝鐵騎戰勝金人的古戰埸。

歷史抒懷

《河梁曲》
蘇武與李陵,結髮侍漢廷。何以風雨夕,把手話飄零。
青海一雁足,河梁兩黃鵠。冰雪孤臣心,血淚他鄉哭。
他鄉血淚可若何,秋風萬里渺關河。可憐別後魂相逐,生死天涯入夢多。
《明妃曲》
煙鎖宮花鳥聲寂,欄千秋月夢中泣。漢家長門老阿嬌,老死深中無人識。
明妃一日別故宮,露桃入殿動春風。天子低徊先生光彩,絕勝黃金買畫工。
鴻雁傳聲嘹嚦,況是蛾眉重遠國。至今高拂雲寒,塞草芊芊青山色。

晚年與身後


年近八十的時候,徐化溥每日坐在窗前,手捧書籍有滋有味地朗朗誦讀,儼然一位飽學尊者。有時候,他騎著小毛驢悠閑出行,或探親訪友,或遊山玩水,幾天不回家來。
他常以所見親聞撰寫詩文,自編《雲門集》若干卷。大同府儒學教授馮雲驤(字志俶,號訥生,山西代州人)取走書稿,準備為他刊印出版,但因種種原因沒能流傳於世。
徐化溥去世后,墳墓建造在陽高縣北4華里的地方,不少大同名人為他題寫了墓誌銘和輓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