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比衚衕

壽比衚衕

壽比衚衕位於北京東城區西北部,東起交道口南大街,“文化大革命”中一度改稱大躍進路九條,后恢復原名。1979年改稱壽比衚衕。

介紹


壽比衚衕
壽比衚衕
壽比衚衕位於北京東城區西北部,東起交道口南大街,北至鼓樓東大街,南至菊兒衚衕,屬交道口街道辦事處管轄。
壽比衚衕,明朝屬昭回靖恭坊,西段稱臭皮衚衕,因此地有一熟皮作坊而得名;東段為肅寧府,清朝屬鑲黃旗,乾隆時東段稱綏寧府,宣統時東段稱肅寧府。民國三十六年(1947)西段稱壽比衚衕,東段稱肅寧府。1949年後東段沿稱。1965年整頓地名時將壽比衚衕併入,改稱交道口南頭條。“文化大革命”中一度改稱大躍進路九條,后恢復原名。1979年改稱壽比衚衕。

相關知識


衚衕(hútòng)亦作“衚衕”(húdòng),是北京特有的對舊城內(即二環路以內地區)小街道的稱呼,是北京特有的一種古老的城市小巷。
北京的衚衕有上千條,形成於中國歷史上的元朝、明朝、清朝三個朝代,其中的大多數形成於13世紀的元朝。衚衕的走向多為正東正西,寬度一般不過九米。衚衕兩旁的建築大多都是四合院。四合院是一種由東西南北四座房屋以四四方方的對稱形式圍在一起的建築物。大大小小的四合院一個緊挨一個排列起來,它們之間的通道就是衚衕。
衚衕從外表上看模樣都差不多,但其內在特色卻各不相同,它們不僅是城市的脈搏,更是北京普通老百姓生活的場所。北京人對衚衕有著特殊感情,它是百姓們出入家門的通道,更是一座座民俗風情博物館,烙下了許多社會生活的印記。衚衕一般距離鬧市很近,但沒有車水馬龍的喧鬧,可謂鬧中取靜。而且對於鄰里關係的融洽,衚衕在其中發揮了有效的作用。
衚衕現已成為北京文化的載體。老北京的生活氣息就在這衚衕的角落裡,在這四合院的一磚一瓦里,在居民之間的鄰里之情里。外人只有身處其中才能得到最深的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