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以炯

光緒年間貴陽學古書院講師

趙以炯,又字鶴林,貴陽花溪青岩人。清光緒五年(1879年)中舉人,十二年(1886年)成進士,參加廷試(殿試)獲第一甲第一名,成為貴州省以狀元及第而奪魁天下的第一人。十四年(1888年)充四川鄉試副考官。十七年(1891年)年任廣西提督學政。二十一年(1895年)充會試同考官。二十六年(1900年)丁母憂回籍,主講貴陽學古書院。服闋入京,旋歸青岩講學。三十三年(1907年)八月病卒,葬青岩弓腰寨附近山上。

家庭趙以炯之父趙國澍與其母陳氏(趙三太)共生育六個兒女,四男二女,分別取名以蘭、以煥、以炯、以煃、以炳、以冷。

人物關係


簡介


趙以炯,字仲瑩,又字鶴林,清咸豐七年(1857年)二月生,貴陽青岩人。清光緒五年(1879年)中舉人,光緒十二年(1886年)丙戌科中進士,殿試一甲第一名,中狀元,大魁天下,成為雲貴兩省自科舉以來“以狀元及第而奪魁天下”的第一人。與康熙年間武狀元曹維城、光緒年間文狀元麻江人夏同和、遵義人探花楊兆麟稱為清代貴州“三狀元一探花”。
青岩出了雲貴第一文狀元趙以炯,這是自中國開科取士以來破天荒,不僅震動家鄉,還傳遍京城。李端棻為此特寫下一副對聯祝賀:沐熙朝未有殊恩,聽傳臚初唱一聲,90人中,先將姓名宣闕下;豈吾黔久鍾靈氣,憶仙筆留題數語,500年後,果然文物勝江南。

家庭


趙以炯之父趙國澍與其母陳氏(趙三太)共生育六個兒女,四男二女,分別取名以蘭、以煥、以炯、以煃、以炳、以冷。因咸豐三年(1853年)"土匪起"趙國澍"乃……復倡練民團,隨官軍四齣討賊"累建"功績",於咸豐十一年(1861年)由"候補同知直隸州"而"得旨免補本班,以道員用,即選,並總辦貴州團練事務",於同年任貴陽屬青岩團務總理。就在趙國澍任力務總理的當年,就以名震中外的"青岩教案"獲罪被革職。至同治二年(1863年)三月復職,即率練勇進攻燈花教何得勝部,在今貴陽烏當區徐家堰陣亡,時年37歲。趙國澍陣亡后,6歲的趙以炯從貴陽外公家返回青岩,由人稱教子有方的母親趙三太陳氏將兄弟姐妹六人撫養成人。

少年時期


幼年時趙以炯寄養在貴陽外公陳振家,由於外公家是書香門第,加之居住南明河甲秀樓旁的宿儒名賢聚集區,使趙以炯從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和文化的熏陶。其大舅一珙系道光五年(1825年)舉人,鎮遠縣教諭,二舅一珩系國學生,三舅一珍為處士。這樣的家庭環境,為趙以炯創造了極好的幼教條件。
趙以炯自幼就聰明好學,加之趙三太陳氏教子有方,使得趙家家風鄉鄰盡仰。同治四年(1865年)趙以炯7歲時,隨本家趙輯五發矇。同治六年(1867年)受讀於吳竹堂(登桂),其弟以煃也於同年發矇於竹堂先生家,出身在府學庠生的吳竹堂對趙以炯、趙以煃日後成才中舉影響很大。以後,趙以炯還曾受業於顧伯薌、高揚華兩先生。光緒二年(1876年),趙以炯和趙以煃二人入貴陽貴山書院深造,受讀於前任貴州學政韋伯謙,並受到貴山書院黃芷衡的熏陶。在此間,趙以炯學識漸長,寫出《何謂儒家之教》等心得,深得其師韋伯謙讚許。

成為狀元


趙以炯書法作品
趙以炯書法作品
光緒五年(1879年)趙以炯中鄉試第十名,成為舉人。以後仍繼續在黃芷衡、莫芷升(庭芝)等人的指教下繼續深造。光緒十二年(1886年),趙以炯和趙以煃進京參加會試,題目為《取諸人以為善,是與人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與人為善》。趙以炯所作之文本房加批為"揚之高華,按之沈實,堅光切響,無懈或攻"。趙以炯在會試中成為進士,獲得參加殿試的資格。在殿試中趙以炯獲一甲第一名,大魁天下,成為狀元。
趙以炯中狀元后,雲貴兩省皆喜。明清狀元大多出在江南地區,而於今第一位大魁天下的狀元卻是貴陽青岩的趙以炯,這對被人視為蠻荒之地的貴州來說,確實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使得人們對貴州文士刮目相看。時在京城任監察御史的貴陽人李端棻寫下了一副楹聯祝賀:"沐熙朝未有殊恩,聽傳臚初唱一聲,九十人中,先將姓名宣闕下;喜吾黔久鍾靈氣,憶仙筆留題數語,五百年後,果然文物勝江南"。李端棻還為貴陽名勝之一的君子亭重修竣工題寫一副楹聯:"游釣記芳蹤,重看蓮沼波清,君子高風同仰止:秀靈鍾間氣,為報杏林春暖,狀元及第正歸來"。可見趙以炯中狀元讓黔人吐氣揚眉。

奪魁絕非偶然


從趙以炯苦讀勤學的歷程和堅韌不屈的性格可看出其超人的學識識奪魁絕非偶然。孩童時的趙以炯所作"詠刺梨"一詩,就初現過人才華:"生在山間不入盆,擅妍不肯進朱門。卻和龍井釀成酒,貢上唐朝承聖恩。"趙以炯在光緒八年(1882年)和其堂侄趙沅香步行進京應試壬科進士落榜后,非但毫不氣餒,卻堅定了其"振奮放眼量"的信心。在返回青岩繼續苦讀時,有一日趙以炯在家中樓上自吟:"一上上到趙家樓,目江漢翰氣橫秋。眼前若無三山堵,看破江南十二州。"可見其心懷遠大抱負。趙以炯在保和殿參加殿試時,光緒帝出上聯"東津明,西長庚、南箕北斗,誰能為摘星漢?"趙以炯對下聯"春牡丹、夏芍藥、秋菊冬梅,臣願作探花郎。"此聯對仗工整貼切,久久盛傳。

詩文俱佳


趙以炯詩文俱佳,是貴州文化人中的佼佼者。其應試時所作的《賦得<報雨早霞生>得生字五言作韻》就獲"刻畫工巧,藻不妄抒"的好評,其作的《中庸不可能也》一文更是得到極高佳評:"絕不矜才使氣而軒豁,呈露題蘊自闡發無遺,知洗鍊之功深矣。"《歷代狀元殿試對策觀止》中對趙以炯對策的評價是:"今讀趙狀元對策,其博學多識,理密慎思,文筆流暢之處的確不亞於別的狀元策。"曾任中國駐日本公使的貴州名賢黎庶昌在《贈趙殿撰序》中說:"自順治甲申迄於今上戊子,凡三百四十五年,舉狀元者九十八人,東南大省、縣或至數人,而西南邊繳之地至乃合數行省曠數百年而不得一與,又何其難也!""光緒丙戌科,吾黔貴陽趙君仲瑩實始以狀元及第魁斗天下,中外尤以為異。士在黔聞者,相以引觴稱慶,有若榮寵之被其身。""夫黔天下之右脊也,其山川清淑旁魄之氣鬱積蓄久,而於仲瑩發之。"由此可見,博學多才的趙以炯是以厚實功底為貴州爭得榮譽,用博學才智改變了士林認為"黔無人"的看法。

教子有方


趙家素以教子有方為榮,趙家除趙以炯中狀元大魁天下,其餘兄弟也名揚故里。從光緒五年到十五年(1879~1889年)的十年間,趙家一門四喜,長兄趙以煥光緒八年(1882年)中舉人,光緒十五年(1889年)中進士,官至江蘇丹陽知縣,三弟趙以炳與趙以炯同入庠,光緒五年(1879年)同榜中舉人,趙以炳中得經魁。四弟趙以煃於光緒十一年(1885年)中舉人,光緒十二年(1886年)與趙以炯同榜中丙戌科進士。趙家一門出了三個進士、一個經魁,而且還中了一個狀元,這在科舉時代實在是極其難得的殊榮。《清代貴州名賢象傳》載:"……一門竟爽,彪炳當世,而炯竟以狀元及第,大魁天下,為貴州前此所未有。"
趙以炯中狀元后,授職為翰林院編修。光緒十四年(1888年)出任四川鄉試副考官,光緒十七年(1891年)出任提督廣西學政,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回京出任禮部會試順天同考官。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趙以炯在其母趙三太陳氏病故后,丁憂回籍守孝三年,並在學古書院主講。期滿後於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入京復職,后因感仕途艱難而辭官返鄉在青岩講學。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八月,趙以炯於青岩家中病故,終年49歲。

業績


趙以炯的一生,除大魁天下名噪一時外,在後來的仕途中並無太多業績記載,在京城備感官場環境複雜,無心相爭而抱病辭官返回故里,也透出了其淡泊名利的坦蕩品格。
趙以炯以自己的才學,為貴州寫下了永垂青史的一頁,但卻英年早逝,實在憾事。
趙以炯去世后,葬於青岩鎮南約三公里的擺早村岔河寨狀元坡,其墓立有牌坊型青石墓碑,墓碑上刻有:"皇清誥授中憲大夫原任翰林院編修廣西提督學政四川同考官趙公諱以炯字仲瑩大人之墓"、"光緒三十三年丁未六月吉日立"等字樣。另有一副楹聯:"水秀山明,人文蔚起;龍盤虎踞,帝道遐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