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試
概念
會試是中國古代科舉制度中的中央考試。應考者為各省的舉人,錄取者稱為“貢士”,第一名稱為“會元”。
會試,金元明清四代科舉考試名目之一。所謂會試者,共會一處,比試科藝。由禮部主持,在京師舉行考試。會試在北京內城東南方的貢院舉行。會試的主考官4人(明代為2人)稱總載,以進士出身的大學士、尚書以下副都御史以上的官員,由部都請派充。
[the metropolitan examination] 科舉時代,聚合各省舉人在京城進行的考試。
金代凡府試中選者可參與會試。泰和二年(1202) 定,策論三人取一,詞賦經義五人取一。
元代鄉試取300人,三分之一可參與會試,其中蒙古、色目、漢人、南人各佔四分之一。
會試朱卷
會試詩
另有同考官18人(明代初為8人,以後有所增加,多時曾達20人),多由翰林充當。考試時的彌封、謄錄、校對、閱卷、填榜等手續與鄉試一樣。參加會試的舉子應先行複試,道遠不及者,得於會試后另行複試。
會試分三場舉行,三日一場,第一場在初九日,第二場在十二日,第三場在十五日,亦先一日入場,后一日出場。三場所試項目,四書文、五言八韻詩、五經文以及策問,與鄉試同。
會試闈墨
考中者均稱貢士,第一名稱會元。會試後貢士再由皇帝親自御殿覆試、擇優取為進士。殿試試期一天,依成績分甲賜及第、出身、同出身,然後釋褐授官。清朝規定,每逢辰、戌、丑、未年,即鄉試的次年舉行,若鄉試有恩科,則次年亦舉行會試,稱會試恩科。考期初在二月,乾隆時改三月,亦分三場。考中者稱貢士,經殿試合格后稱進士。
現存的會試場所保存的最完整的在南京夫子廟,每個人的考試場所十分小,叫單間。在古代這種單間叫 號,長五尺,寬四尺,高八尺。
在進去前先搜身,每人發三根蠟燭,進去後房門馬上封鎖,考生就在裡面答題,晚上也在裡面休息。也正是在這種環境下,考生才寫出一篇篇妙筆生花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