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剛

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

文小剛,物理學家,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麻省理工學院終身教授、格林講席教授。

1977年文小剛考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物理系;1981年以全國第一名的成績通過CUSPEA(中美聯合培養物理類研究生計劃)招生考試,之後到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深造;1987年獲得普林斯頓大學博士學位;1991年到美國麻省理工學院任教,先後擔任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2002年當選美國物理學會會士;2017年獲得美國物理學會頒發的巴克利獎,同年入選“2017年度中國留學人員50人榜單”;2018年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

文小剛主要研究方向為:凝聚態物理理論,從事量子霍爾液體、高溫超導體、拓撲序/量子序及新的物質態,基本粒子的起源的方面的研究。

2018年8月8日,國際理論物理中心(ICTP)宣布了2018年狄拉克獎章(Dirac Medal)的獲得者,麻省理工學院的華人學者文小剛獲得,在研究量子力學如何影響多體系統方面做出了獨立貢獻,引入了原創的交叉學科技術。

人物經歷


文小剛
文小剛
1977年,文小剛從陝西西安市第四十八中學進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物理系學習。
1981年9月,參加CUSPEA(中美聯合培養物理類研究生計劃)招生考試,成績為全國第一名,之後到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深造。
1987年,獲得普林斯頓大學博士學位。
1989年至普林斯頓高等研究所任研究員。經過博士后訓練后,他於1991年被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聘為助理教授。
1991年,到美國麻省理工學院任教,1995年,被提升為副教授。現任物理系教授,併兼任清華大學高等研究中心“長江學者獎勵計劃”講座教授。
2002年,當選美國物理學會會士,現為加利福尼亞理工學院特邀摩爾學者。
2017年12月21日,文小剛入選“2017年度中國留學人員50人榜單”。
2018年,當選美國科學院院士。

主要成就


文小剛
文小剛
1989年,文小剛首次引入了“拓撲序”概念,並數十年來一直發展拓撲序理論。1997年Kitaev把拓撲序應用於量子計算,引入了拓撲量子計算的概念,提出利用物質的二維拓撲態實現可靠的量子存儲和信息處理及在適當配置的一維繫統中可靠地存儲量子信息。
建立了分數量子霍爾效應拓撲序理論和邊緣態理論,預言了雙層量子霍爾體系中的超流/超導現象;
提出了研究高溫超導機理的SU(2)規範場理論、量子序理論和自旋口袋(Spinbag)模型,這方面的研究對全面認識高溫超導體的相圖,尤其是在欠摻雜區所出現的大量反常物理性質具有重要的意義。
他提出並論證了分數量子霍耳效應基態的拓撲有序性,建立了描述分數量子霍耳效應低能元激發的邊緣態手征Luttinger液體理論。
為了推廣朗道關於相和相變的對稱破缺理論,建立了拓撲序理論和量子序理論,並預言了新的物質態。揭示了拓撲序和量子序的弦網凝聚的本質,並用弦網凝聚提出了統一光和電子的理論。

獲獎記錄


1994年海外華人物理學協會優秀青年科學家獎
1992年至1997年的斯洛恩獎
2017年Oliver E.Buckley獎(凝聚態物理最高獎)
2018年狄拉克獎章(Dirac Medal)(理論物理界最高獎)

人物評價


根據美國物理學會介紹,這次獲獎的工作是“拓撲序理論和它在眾多物理系統中的應用”。(For the theory of topological order and its consequences in a broad range of physical syste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