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43條詞條名為躍進村的結果 展開

躍進村

雲南省紅河州箇舊市錫城鎮

該行政村隸屬箇舊市錫城鎮,地處城區,距鎮政府所在地1公里,到鎮道路為公路,交通方便,距市1公里。全村共有6個村民小組。現有農戶104戶,有鄉村人口187人,其中農業人口187人,勞動力131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40人。全村國土面積1.12平方公里,海拔1710米,年平均氣溫16℃,年降水量1300毫米,適合種植蔬菜等農作物。有耕地面積43畝,人均耕地0.22畝,林地225畝。2009年全村經濟總收入4867.5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7946元。

村情概況


該行政村隸屬箇舊市錫城鎮,地處城區,距鎮政府所在地1公里,到鎮道路為公路,交通方便,距市1公里。全村共有6個村民小組。現有農戶104戶,有鄉村人口187人,其中農業人口187人,勞動力131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40人。
全村國土面積1.12平方公里,海拔1710米,年平均氣溫16℃,年降水量1300毫米,適合種植蔬菜等農作物。有耕地面積43畝,人均耕地0.22畝,林地225畝。2009年全村經濟總收入4867.5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7946元。

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43畝,人均耕地0.22畝,主要種植蔬菜等作物;擁有林地225畝,主要種植綠化林為主,其他面積1406.6畝。

基礎設施


道路
道路
截止2009年底,該村已實現通水、通電、通路、通電視、通電話五通,有路燈。全村有104戶通自來水,有104戶通電,有104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104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100%、100%和100%);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102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83戶(分別佔總數的98%和78%)。
該村到鎮道路為柏油路進村道路為水泥路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3公里,距離集貿市場2公里。全村共擁有汽車7輛,摩托車2輛。
到2009年底,全村裝有太陽能農戶45戶。
該村農戶住房以磚混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87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15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2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

農村經濟


該村2009年農村經濟總收入4867.50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99.20萬元,佔總收入的0.2%;畜牧業收入146.05萬元,佔總收入的0.3%(其中,年內出欄肉豬70頭);第二、三產業收入4622.25萬元,佔總收入的94.95%;農民人均純收入7946,農民收入以務工、經商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26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31人(占勞動力的23%),在省外縣外鄉內45人。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第三產業,主要銷售往市內。200245.25年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4622.25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95.5%。

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104戶,共鄉村人口187人,其中男性91人,女性97人。其中農業人口187,勞動力137人。該村以漢族為主,其中漢族173,彝族14人。
到2009年底,全村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621人,占人口總數的34%;參加農村合作醫療187人,參合率100%;享受低保1人。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鎮衛生院,衛生所面積為30平方米,有鄉村醫生1人,該村距離鎮衛生院2公里。該村建有公廁2個,建有垃圾集中堆放場地2個,建有村內生活排水溝渠設施1個。

文化教育


該村小學生就讀於人民路小學,中學生就讀於箇舊十四中,距離小學1公里,距離中學2公里,目前整個行政村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21人,其中小學生14人,中學生7人。
全村建有文化活動室1個,極大的豐富了村民的業餘文化生活。

村務公開


全村村務公開項目主要有村務、財務、黨務、社會各項事業。主要以粘貼公告、黑板報、會議等方式公開。
到2009年底,該村已簽定農業承包合同21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12.10畝,已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年末集體總收入12萬元,有固定資產106.94萬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委託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並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會議、公開欄等方式公開財務。

基層組織


該村建有黨總支部1個,共有黨員17人,其中男黨員12人、女黨員5人。村委會由主任、副主任及村委會委員等組成,下設6個村民小組。
該村建有團支部1個,共有團員3人。該村團總支2006年被評為先進基層團支部。

人文地理


我村從1958年開始成立人民公社發展至今,下屬六個村民小組,無自然村、村民居住分散。我村地處城區結合部,隨著城市規劃的發展,從80年代開始,我村土地大量被徵用,大部份村民已農轉非,現在我村共有104戶、187名村民,耕地面積為43畝,人均土地只有0.25畝。由於人多地少,剩餘勞動力較多,村民主要以務工、經商為主。

新農村建設


2009年以來,按照錫城鎮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實施方案,積極組織、開展新農村建設的項目,充分利用市委、市政府對陽山片區基礎設施的建設的有利時機,牢牢抓住這一機遇,依託陽山片區開發,充分利用區位優勢,與整個城市建設的規劃相銜接,合理盤活土地,爭取艱苦奮鬥幾年,分階段推進全村基礎設施和公共事業建設,使該建設成為規劃合理、環境優美、設施齊全、服務配套的新農村,惠及廣大群眾。

發展重點


該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
1、村小組之間的集體經濟發展不平衡,差距較大,經濟差的村小組,集體經濟實力薄弱,投資基礎設施存在資金不足問題,"等、靠、要"的思想較為嚴重。2、村民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內容缺乏深層認識,少數農戶傳統小農觀念依然存在,缺乏整體發展意識和大局意識。3、我村在新農村建設中,存在許多困難,希望有部門在資金和政策上給予一定的優惠和幫助。
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
1、加大農業實用技術培訓,大力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立足自身實際,大力發展現代農業,把推進農業產業化作為重要目標,有效推進農業結構調整,不斷增強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2、加強對現有企業的管理,不斷完善招商引資思路和工作策略,優化投資環境,提高服務質量,引進多種經濟組織發展商業、餐飲、生活服務等第三產業,實現我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3、逐步解決我村富餘勞動力的問題,積極做好村民勞動力轉移的思想工作,提高農村勞動力的就業能力,促進農民增收,走共同富裕之路。4、充分利用市委、市政府對陽山片區基礎設施的建設的有利時機,牢牢抓住這一機遇,依託陽山片區開發,充分利用我村的區位優勢,合理盤活土地,把我村建設成為規劃合理、環境優美、設施齊全、服務配套的新農村,惠及廣大群眾。
到"十一五"期末,力爭使農民人均純收入由2006年的6117元增加到7946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