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

需求

需求(xū qiú),購買商品或勞務的願望和能力;需要的東西;心理學上指引起個體行為的內在動力。需求(demand) 是指人們在某一特定的時期內在各種可能的價格下願意並且能夠購買某個具體商品的數量。

定義


經濟學中需求是在一定的時期,在每個價格水平下,消費者願意並且能夠購買的商品數量。

分類


需求可以分為單個需求和市場需求。
單個需求:指單個消費者對某種商品的需求。
市場需求:指消費者全體對某種商品需求的總和。

變動


需求量變動和需求變動的含義:需求量是在某一時期內,在某一價格水平上,居民戶(消費者)購買的商品數量,商品價格的變動引起購買量的變動,我們稱之為需求量的變動。它表現為該曲線上的點的變動。需求是在一系列價格水平時的一組購買量,在商品價格不變的條件下,非價格因素的變動所引起了購買量變動(如收入變動等)稱之為需求的變動。它表現為需求曲線的移動。
區別
需要是有機體感到某種“缺乏”而力求獲得滿足的心理傾向,是內外環境的客觀要求在頭腦中的反應。它源於自然性要求和社會性要求,表現為物質需要和精神需要。需要常以一種“缺乏感”體現,以意向、願望的形式變現出來,最終發展為推動人進行活動的動機。需要總是指向某種東西、條件或活動的結果等,具有周期性,並隨著滿足需要的具體內容和方式的改變而不斷變化和發展。
需求是指人們在慾望驅動下的一種有條件的、可行的,又是最優的選擇,這種選擇使慾望達到有限的最大滿足,即人們總是選擇能負擔的最佳物品。表現在消費者理論中就是在預算約束下達到最高無差異曲線。
需求不等於需要。形成需求有三個要素:對物品的偏好,物品的價格和手中的收入。需要只相當於對物品的偏好,並沒有考慮支付能力等因素。一個沒有支付能力的購買意願並不構成需求。需求比需要的層次更高,涉及的因素不僅僅是內在的。所以在經濟學中,必須注意不要將兩者混淆。經濟學的基礎分析工具是需求與供給理論,而非需要與供給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