耵耳

耵耳

病名。系指耳內津液與風熱搏結致成耵聹栓塞的病證。見《仁齋直指方》。

簡介


● 英文名稱:Impacted Cerumen
● 學科來源:中醫藥學—臨床各科—耳鼻喉口齒科

古籍摘選


● 人耳間有津液,輕則不能為害,若風熱搏之,津液結聊成核塞耳,亦令暴聾,謂之耵耳。(《仁齋直指方論·卷二十一》)

名詞解釋


● 以耳內耵聹堵塞,耳悶、聽力下降為主要表現的耳病。

術語在線


● 引自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術語在線

百科解讀


● 耵耳是耵聹阻塞外耳道引起的疾病。耵聹,就是人們常說的耳垢、耳屎,為外耳道的一種正常分泌物,其對外耳道有保護作用,一般情況下可自行排出。但若耵聹較多,不能自行排出時,就會阻塞耳道,形成耵耳。

臨床表現

● 本病可出現耳內脹悶堵塞感、患耳疼痛、耳鳴、聽力下降、眩暈等臨床表現。
● 相關檢查可見棕黑色或黃褐色耵聹堵塞於外耳道,其質地不等,聽力檢查呈傳導性聾。

病因病機

● 中醫學認為耵聹是由耳中津液結聚而成。
● 正常時,耵聹可自行向外排出脫落。但若感受風熱濕邪之後,邪氣外犯耳竅,與耵聹相搏結,從而集結成塊,阻塞於耳道內而發病。

耵耳與耳異物

● 二者臨床表現較為相似。臨床鑒別時應仔細詢問患者是否有異物入耳的病史,並對堵塞外耳道之物進行仔細鑒別,以區別兩病。

治則治法

● 對於部位較淺、可以活動的、未完全阻塞外耳道的耵聹可運用膝狀鑷或耵聹鉤將其取出;
● 而耵聹較大且堅硬難以取出者,應先滴入5%碳酸氫鈉,待其軟化後用吸引法或外耳道沖洗法將其清除。

預防調護

● 少許耵聹可自行排除,不必進行特殊處理。
● 若耵聹較多且堵塞耳道時,則必須到醫院處理,以免處理方法不當而造成外耳道及鼓膜的損傷。
● 有膿耳病史或鼓膜穿孔病史者,忌用沖洗法進行治療。

參考文獻


● [1] 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平洋地區).北京大學第一醫院中西醫結合研究所,譯.WHO西太平洋地區傳統醫學名詞術語國際標準。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9.
● [2] 劉蓬。中醫耳鼻喉科學.10版。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