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鄉會
同鄉會
同鄉會是同鄉之間為便於交流而自由組建或官方組建的組織。
同鄉會(英文:Townsmen Association),又稱“老鄉會”,是指同鄉之間為聯絡、交流、互助而自由組建的非盈利、不結盟的獨立性民間團體。“老鄉會”一般是口語說法,而“同鄉會”多是書面用語或用於正式的名稱。
1、同鄉聚會,溝通感情;
2、同鄉交友,搭建朋友之間的人脈關係平台;
3、促進同鄉間的商務交流與合作。
4、建立同鄉網
同鄉會分由官方指導組建和民間自願組建兩種,前者一般由原籍地政府、企業等駐所在地的負責人或代表負責召集,由原籍在所在地工作、經商、創業的精英,離退休的政界人士,各大學的經濟高才生等組成,有的在當地民政部門登記註冊,有的則掛靠在原籍駐當地辦事處(聯絡處)或商會下面。
而後者多以青年為主,是依靠網站、QQ群等而自發組織、自願參加、具有草根性質的同鄉聯誼群體。
一般設有會長、副會長、秘書長、聯絡員等,負責同鄉會的聯絡事宜,建有自己的通訊錄。
一般官方指導組建的同鄉會都設有自己的章程,明確同鄉會的主旨、會員規則、活動規則等事宜。
宗親觀念深植的中華民族,同鄉親情往往是異鄉客的精神慰藉。清初至解放前,一般同鄉會都稱“XX(原籍地)旅X(現居地)同鄉會”,如靜寧同鄉會安慶旅滬同鄉會、山西旅京同鄉會等。同鄉會所在的辦公地一般叫“同鄉會館”,如安徽會館、桐城會館。在其三百餘年的歷史過程中,同鄉會和同鄉會館於同鄉濟困扶危,解孤懸異地之苦,助學興商,服務當地,曾起過有益的作用。建國后,國內的同鄉會和同鄉會館不久便先後自息自滅。
隨著改革開放和人口流動遷移的發展,國內的同鄉會組織開始復甦。他們一般稱之為“XX人在XX聯誼會”或“XX人在XX同鄉會”。如桐城人在上海聯誼會、壽縣人在上海同鄉會等。新型同鄉會的成長,對整個國人的和諧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力,他們通過同鄉會,了解本地的基本情況及安家找工的資訊,同時遇到問題也先是求助於同鄉會藉助同鄉力量及人脈關係網,解決一時之急,這種鄉親鄉情文化無疑是一種無形的財富,其發揮的作用也往往超越主流社會的服務資源,尤其是情感交流,更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同鄉會傳統上就是紀錄鄉人在外打拚事業、生活印跡的史證,從同鄉宗親史就能一窺時代演化的圖案。傳統同鄉會宗親色彩很濃,非我族類排斥於外,所以其內在團結力很強,甚至可以共同投資,共同培育後代,現在不少宗親會就是依靠當年投資物業等挹注維持會務至今。但新型同鄉會與同鄉會已有很大的不同,新型同鄉會較之傳統而言,更具有開放性與包容性,它並不排斥婚嫁入贅、轉變戶口、全國不同地域、百家姓姓氏匯總(或沿襲族譜、家譜等)、發展合作等等方式的同鄉!
1、讓身處異地的你感受鄉情、傾聽鄉音、廣交同鄉朋友、擴展你的人脈關係
2、同鄉合作:經常參加同鄉活動自然可以接觸到同鄉間的各類資源,進而形成合作促進同鄉相互發展
3、結交老鄉,擴展人脈,擴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