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二道街
南二道街
南徠二道街南起哈爾濱南勛街,北至哈爾濱靖宇街的南的二、三道街,在長350餘米的南二道街兩側有39棟建築,多是一層為商服、二層為住宅的磚木結構樓房。
哈爾濱市保存最完整的"中華巴洛克"建築群,就坐落在這裡,這些建築體現出西方建築史上的巴洛克風格,窗戶比例推敲得非常好,設計手法也是歐式的,但庭院的內部空間卻是中國傳統四合院的形式,而且是雙層四合院,就是人們所說的"圈樓"。有天橋、天井、迴廊,每一個院落的外牆高,單面坡,體現了中國民居的民俗特點:肥水不流外人田。每座房屋的使用功能不同,有的是雜貨店,有的是絲綢庄,有的是煙草店、有的是浴池……靖宇南二道街南側19號大院,原來是一個絲綢庄,叫"仁和永",是煙台"仁和永"絲綢庄設在哈爾濱的分號,主要經營布匹絲綢,兼做西裝向外地批發,生意非常興隆。它的建築面積為1 396.63平方米,有4棟磚木結構的建築,始建於20世紀10~20年代。至今保存完整。據記載,"仁和永"絲綢庄大院臨南二道街的房屋,南半部分租給了一家鞋鋪,北半部租給了一家帽子鋪,臨南三道街的房屋,一層是"仁和永"的營業廳,二層是倉庫。大院南側房屋,一層中間部分是糧庫,其餘部分是店夥計宿舍。現在還保留有"仁和永"綢緞莊十幾封營業時期的繁體字信件,其中有開業時阿城、山東省黃縣等地發來的賀信,買賣往來的賬目、名片,有子女問候父母的家信,有一張發黃的"仁和永"老闆的照片。
徠這些建築大都已有七八十年的歷史,而且是磚木結構,由於年久失修,外牆都有不同程度的老化、破損以及人為的破壞,有的牆體已經裂縫,局部塌陷。為了保護這些已有近百年歷史的老式建築珍品,重現老街風采,恢復"中華巴洛克"建築原有風貌,再現建築史上這種"中西合璧"的獨特魅力,挖掘深埋多年的"寶藏",哈爾濱市政府決定對這裡進行全面修繕,並恢復老字號,實施道外傳統商市風貌保護區工程。在尊重歷史的前提下,按照保護原則,對這片建築進行"整舊復原"。一是修舊如舊,從整體上保護南二、三道街的傳統風貌,再現南二道街歷史風采,儘可能恢復和保護風貌區獨特的環境風貌和傳統建築風格;二是合理更新,在保證風貌建築外觀不變的前提下,對19號院建築的內部設施進行改造,以滿足現代生活的需要;三是完善設施,增加和完善市政設施,改善街坊內人居環境質量;四是處理好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的統一。規劃設計人員經過多次走訪調查、查閱資料,確定了保護規劃內容,施工人員堅持高標準、高速度、高質量,經過精心維修、改造,目前,一期整治工程已經完工,修繕后的保護街區基礎設施完善,建築風格獨特。打磨、粉刷的清水磚牆與街道共同構成灰色的主調,18盞低垂的喇叭花形的紅色街燈悄立一旁,窗框架一律刷成紅色。灰色和紅色的色彩反差,在古老的傳統氛圍中突出了時代的特色。"中華巴洛克"保護街區的優美環境已經成為哈爾濱市獨具特色的旅遊景觀。
"中華巴洛克"是中國人民勤勞和智慧的象徵。哈爾濱殖民時期的道外區是中國居民集居地,在民族工商業的繁榮與外來文化的滲透中,生活在這裡的中國勞動人民,憑著自己的聰明才智,把"巴洛克"建築流派的風格融匯在民族傳統之中,創造了非常有價值的"中西合璧"的"中華巴洛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