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家村

浙江省杭州市桐廬縣橫村鎮孫家村

孫徠家村位於桐廬縣城10公里。相傳自漢代風公嶺就是鐘山至浪石埠的來往必經古道,人稱車埠弄孫家。轄7個自然村,村委會設在三頭山腳。

行政區劃


東和方埠鎮隔江相望,南和深畈村接壤,西至西北邊和扳頭、柴家邊、十字路口、聯峰以及宅里村以山相隔。民國時期屬常樂鄉;1950年為聯合鄉二村,鄉人民政府駐此;1958年為橫村人民公社聯中大隊;1984年為橫村鄉孫家村;現屬橫村鎮。由孫家、郭居山、陸家、滕家、山陰塘、泥牆屋、外新屋7個自然村組成。

村莊歷史


1徠949年前後,全村不到100戶,人口約300人左右。1956年接收淳安縣泰坑移民15戶75人,1958年接收江口移民28戶146人。1992年,全村538戶、1792人。孫家村總面積3.75平方公里,土地總面積約5460畝,其中江邊洲灘0.85平方公里。西至西北邊山巒疊翠,山地總面積1594畝。1949年前孫家村絕大部分農戶都為佃戶。村區農田屬板頭、柴家邊、石青橋、宅里和皇甫村的田主富戶。50年代初土地改革后,村民分得了土地。糧田總面積800餘畝。1962年後,將一些荒地、低丘和洲地改田,至1978年,全村糧食耕地面積為1616.4畝。1983年完善土地承包責任制后,經農業生產結構調整,發展多種經濟作物,加之村辦企業和農戶造房、修建公路、機耕路、渠道等,1992年糧食耕地面積減少到1347.8畝。

經濟概況


1949年前農業結構單一,生產水平極低。以種糧為生。在陸家村僅有少量的楊梅,部分農民也零星種點桃、李、梨。農民種田靠天,怕澇、怕旱,幾乎每年都遭受旱澇災害。大部分農田往往遭災歉收或無收,所以糧食平均畝產只有50公斤左右。1949年後通過不斷改良品種,改革耕作制度和興修水利,1956至1957年建造抽水機埠、雲塢畈和觀鳥窩水庫,1967年造塘塢水庫和排水渠,1979年造起800多米的防洪壩,排澇機埠,1989年實施園田化等,糧食產量逐步上升。1955年畝產達到200至250公斤,1958年單季改雙季后畝產上“綱要”,1978年畝產突破千斤關,1982年畝產1609.5斤,超"雙綱"。80年代以來,年向國家提供商品糧37.9萬公斤。1992年農業總收入達248.54萬元,糧食單產973.7公斤,總產1347.86噸,分別創歷史最高水平。
1985年,開始試行糧食生產規模經營,組成年承包15畝以上的糧食大戶6戶。1986年發展到12戶,1987年由縣、鎮在孫家村搞農機化試點,並被列為杭州市農機化重點試點單位,1989年又被列入省適度規模經營與農機化重點單位,1989至1991年,由縣、鎮、村協作,承擔省重點攻關項目生態農業試點和糧食高產規模經營綜合配套技術--農業全程服務體系市重點攻關項目,成為杭州地區第一個農業全程服務體系示範村。成立了農業辦公室、農機化服務站,農業科技服務站和多種經營服務站,1991年又成立桐廬縣第一個農業綜合服務站。在此期間,發展年向國家提供商品糧任務2500公斤以上的糧食大戶78戶,其中提供1萬公斤以上的12戶。糧食大戶承包土地總面積佔全村的41%,年提供商品糧任務25.73萬公斤。1987年糧食大戶袁興興被評為省勞動模範,1989年糧食大戶陸佰千被評為市勞動模範和優秀農民企業家。至1992年,有5戶相繼或連續被評為市優秀售糧大戶。

所授榮譽


自1989年起,還發展了具有一定規模立體型綜合經營的26戶生態農業示範戶,實施400畝水利、機耕路、土地平整園田化配套工程,造良種倉庫,並相繼試驗成功稻田以水帶氮、水稻拋秧、機械化插秧,水稻旱育秧,畜魚聯養等農業新技術。分別獲省、市縣科技進步獎和豐收獎。至1992年,孫家村已形成生態型、規模型、基地化和商品型農業。擁有10個規模型養豬場,6戶養鴨專業戶,2戶養羊專業戶,擁有250畝商品魚基地,372畝干、鮮果基地,25畝菜竹基地,1490畝山林基地,150畝速生意楊基地。較好地試行了農業雙層經營體制。孫家村成了省、市、縣農業科技示範村。

經濟


清代,在泥牆屋曾建有一個陶窯。1964至1978年先後由孫家、泥牆屋、外新屋、山陰塘和滕家生產隊辦起3座磚窯場,每個窯年總產值2000餘元。1978年後,由村集體創辦小五金廠、染皮廠、內衣廠、膠木廠、繡花廠、茶葉加工和軋米加工等小型企業,總產值為29.77萬元。1983年後,對原有的企業進行調整,創辦成立桐廬第一耐火材料廠,又與杭州紅蕾皮鞋廠聯辦紅蕾皮鞋一分廠,化學試劑廠,桐廬製革廠和小五金廠,磚瓦廠等,1988年工業總產值421.1萬元,稅利76萬元,純利潤26.37萬元。1992年有4家集體企業,6家個體企業,年工業總產值1278萬元,總稅利387.3萬元,上繳國家稅收126.53萬元。其中骨幹企業桐廬第一耐火材料廠總產值507萬元,年利稅43萬元。2010年村裡引進一個磚廠和一個鑄件廠,帶動了村民就業,同時增加了村民人均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