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濕困脾

寒濕困脾

寒濕困脾證是指寒濕內盛,阻困中陽所表現的證候。多因飲食不節,嗜食生冷,或淋雨涉水,居處潮濕以致內濕素盛等因素引起。

簡介


● 英文名稱:Cold-dampness Encumbering the Spleen
● 學科來源:中醫藥學—基礎理論—病機

古籍摘選


● 主治寒濕困脾,泄瀉久不愈者。(《景岳全書·卷五十一·蒼朮丸》)

名詞解釋


● 寒濕內盛,困遏脾陽,運化功能減低的病理變化。

術語在線


● 引自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術語在線

百科解讀


● 寒濕困脾,指寒濕內盛,困阻中焦,脾氣不足,失於健運,因而出現水液內停,運化功能減退之象。

脾的生理功能與特性

● 脾位於腹中,在膈之下,屬於足太陰經。
● 脾最主要的生理功能是主運化與主統血。人體維持生命活動,需要精氣血津液等營養物質,這些均依賴於脾胃運化食物,所化生的水谷精微。人體津液代謝有賴於脾運化水液的功能。人體的血液則又依靠脾氣的固攝作用,得以在脈中運行,不逸出脈外。
● 脾氣主升,脾又喜燥惡濕。
● 脾在體合肉,脾氣是否充盛,決定肌肉是否豐滿;脾主四肢,脾氣足則肢體活動有力;脾之華在唇,唇的豐滿潤澤程度可以反映脾氣的強弱;脾在竅為口,飲食口味的感知,與脾運化功能有密切關係;脾在志為思,主思慮,思慮過度則傷脾;脾在液為涎,若脾虛,則津液不足或不能固攝,出現口乾或流口水等表現。

病機特點

● 脾為陰土,喜燥惡濕,寒濕內盛,困阻脾陽,脾陽不足,運化水液功能障礙,則出現濕濁蓄積停滯之象。
● 脾濕的產生,多因淋雨涉水,坐卧潮濕之處,或陰雨連綿不止,寒濕內侵,犯於中焦;或由於飲食失節,過食生冷,寒濕停滯中焦;或因嗜食肥甘厚味,脾胃消化不利,濕濁因而內生,困阻中陽所致。外濕、內濕互為因果,以致寒濕困阻,脾陽不足,失於健運。

臨床表現

● 寒濕內盛,脾陽氣受困,運化失職,可見脘腹痞滿脹痛,食少納呆,口中黏膩,噁心嘔吐,頭身困重,肢體腫脹,小便短少,大便稀溏。女性可見白帶量多。多伴有口淡不渴,舌體胖大,苔白滑膩,脈濡緩或沉細。

證治經驗

● 治療可予以健脾益氣,溫陽散寒除濕之法,常用方有羌活勝濕湯、半夏瀉心湯、苓桂術甘湯、六君子湯、蒼朮丸等。

參考文獻


● [1] 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平洋地區).北京大學第一醫院中西醫結合研究所,譯. WHO西太平洋地區傳統醫學名詞術語國際標準。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9.
● [2] 鄭洪新。中醫基礎理論.4版。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6.
● [3] 鄧鐵濤。中醫診斷學.5版。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4.
● [4] 李經緯。中醫大辭典.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