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爾科夫反擊戰役

二戰時德國與蘇聯的戰役

人們通常都知道斯大林格勒會戰是以蘇聯紅軍的勝利而告終,但是,在這次會戰以後,還有一段很長的續曲,那就是德軍在哈爾科夫一帶進行的反擊戰。可以這麼說:如果不是這段續曲,第三帝國的覆亡至少要提前一到兩年。這個反擊的策劃與指揮都是由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國最具軍事才能的曼施坦因元帥完成的。

簡介


哈爾科夫反擊戰役是斯大林格勒會戰的續曲,是由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國最具軍事才能的曼施坦因元帥策劃與指揮並完成的。這次戰役的勝利幫助曼施坦因穩定了南方集團軍群德軍的陣地,暫時避免了東部戰線的崩潰,而且還替曼施坦因個人贏得了偉大統帥的名聲。但從整個蘇德戰爭的進程來看,德軍的這場局部的,也是最後的戰役勝利並不能扭轉自斯大林格勒戰役后出現的德軍潰敗局面,更無法阻止由於納粹德國軍事政治經濟體制的種種缺陷而導致的失敗命運的最終降臨。就在哈爾科夫戰役結束不到4個月之後,在由於哈爾科夫之戰而形成的庫爾斯克突出部,將展開一場真正決定戰爭最終結局的空前會戰。而哈爾科夫戰役,則將作為東線德軍走向覆滅前的最後勝利而載入史冊。

曼斯坦因和希特勒


在德國陸軍中,包括古德里安,一般都認為曼施坦因是參謀本部培養出來的最能幹的陸軍將領:法國戰役的藍圖,就是他一手擬定的,也就是後來被稱為“曼施泰因計劃”的作戰方案,與保盧斯不同的是,儘管都出身於參謀本部,他也具有獨立的戰場指揮才能,在斯大林格勒會戰之前,他因為征服克里米亞半島和攻佔塞瓦斯托波爾要塞的驚人戰功而被擢升為元帥。有很多人向希特勒舉薦他擔任總參謀長或是陸軍總司令,但是,因為希特勒比較熱衷於獨裁,他更願意自己親自擔任這兩個職務。並且正是因為這些舉薦,他也對曼施泰因心存芥蒂,不肯將東線的全部指揮權力交給這個人。曼施坦因在戰場上也常常不服從希特勒的命令,而是按照自己認為是正確的判斷作出決定,希特勒在容忍了很久之後(這在他也是很少見的),終於還是將這個喜歡“將在外”並且老是頂撞自己的傢伙趕出了德國陸軍。

戰爭分析


哈爾科夫反擊戰役
哈爾科夫反擊戰役
德軍曼施坦因元帥1942年11月21日,曼施泰因奉命擔任新成立的頓河集團軍群的總司令,也就是在同一天,朱可夫的紅軍,主要是遠東部隊,經過兩天的猛攻,已經打垮了斯大林格勒兩側的羅馬尼亞軍隊,合圍了德國第六集團軍。這時,兩軍之中唯一清醒的人就是曼施坦因:蘇聯人因為在此之前不斷失利,這回終於抓住了一次圍殲德軍重兵集團的機會,他們就沒有考慮得更深遠一點,那就是以一個攻擊德軍整個南翼的補給線為目的的作戰,如果他們不是將自己所有的人馬緊緊地圍住第六集團軍,而是以機械化部隊為攻擊矛頭,擊打德軍南翼脆弱的交通線和補給線,其結果將是截斷整個德軍南翼的後路,這樣一來,從高加索到伏爾加河上的德軍,包括第6集團軍、第4裝甲集團軍、第1裝甲集團軍、第2集團軍和整個A集團軍群在內的德軍,以及羅馬尼亞、義大利和匈牙利的四個集團軍,將會遭到徹底致命的一擊——因為所有上述部隊的補給線,都必須通過唯一的一個渡口,就是第聶伯河上的鐵路橋——如果蘇聯紅軍以坎納似的攻擊從德國人的左翼前進直到佔領這座橋樑及其周圍地區,將敵人壓迫到黑海岸邊,那麼整個德軍的南翼就會被完全毀滅。
但是,如果德軍不是死守斯大林格勒,而是採取另一個大規模的機動,其結果也可以完全殲滅整個南線的蘇軍,曼施坦因認為:“對於德軍最高統帥部來說,還有一條走向勝利的道路,只要肯放棄在夏季攻勢中佔領的地區(無論如何那都是不可能守得住的),那麼一個嚴重的危機就可以演變成一次偉大的勝利。要達到這個目的,就必須把頓河集團軍群和A集團軍群的兵力,在一定時間內,從東部正面的突出部撤出來,首先後撤至頓河下游或頓涅茨河西岸,然後再轉用在第聶伯河下游地區。
“同時,所有能夠調用的兵力——包括因為縮短這兩個集團軍群的正面而多出來的部隊——都應該集中於(假設就是)哈爾科夫附近,當敵人企圖追擊撤退中的德軍或切斷我軍在第聶伯河上的渡口時,這些部隊就可以用來攻擊敵軍的側翼,也就是說,要將一個大規模的撤退轉變成一個合圍殲擊作戰,目標是把我們的追擊者驅趕到(黑)海岸邊,並在那裡殲滅他們。”
可是,斯大林格勒的名稱已經象鬼火一樣攫住了希特勒的心靈,就象他拒絕任何含有放棄或撤退字眼的念頭一樣,他拒絕採納曼施坦因的計劃。這就使他自己放棄了一次偉大的戰略勝利的機會。不過,在以後的作戰中,這個雄偉的計劃始終縈繞在曼施泰因心頭,他還是決定要採用這個作戰設想,雖然他終於獲得了一次戰術性的勝利並將敵人逐回到羅斯托夫以東地區,但是因為斯大林格勒周圍的戰鬥幾乎耗盡了南線德軍的力量,他的勝利沒有能夠扭轉蘇德戰場的形勢。

哈爾科夫的反擊


1943年2月1日,斯大林格勒合圍圈中的德軍停止了最後的抵抗。在此之前,為了挽救合圍圈中的第6集團軍,曼施坦因不顧自己薄弱的左翼,打開了一道通往斯大林格勒的空中走廊,如果不是戈林的無能,第6集團軍還是可能通過空運獲得補給——第4裝甲集團軍在他們卓越的首領霍斯上將的指揮下,也曾面對著數倍的蘇聯紅軍前進到距離斯大林格勒約30公里的地域。然而,保盧斯的愚忠使他不敢違逆希特勒的堅守命令,他堅決不肯率領他的部隊突圍,這樣一來,頓河集團軍群不得不同時進行三個方面的作戰,一是拯救第6集團軍,一是保護高加索地區的德軍的交通生命線,還有一個就是使他們自己不被優勢敵軍圍殲。等到斯大林格勒的守軍終於不支倒地,曼施坦因總算說服希特勒暫時放棄征服高加索的戰略,讓A集團軍群從高加索撤退下來。到2月6日,希特勒也終於認識到整個南線德軍的危險處境,他同意全部撤出頓涅茨盆地。
不久,頓河集團軍群更名為南方集團軍群,在他們的防線上漏洞百出,因為敵人的實力要超出德軍好幾倍,而且現在蘇軍享有行動的自由,他們不斷以大兵團迂迴德軍兩翼,力求殲滅更大量的德軍,不過,靠了霍立特集團軍和第4裝甲集團軍的巧妙防禦,他們成功地運用一系列的跳躍式後撤瓦解了蘇軍的企圖,並且在亞速海和頓涅茨河之間重建了防線。
雖然如此,戰場上的兵力對比對於德國人來說也實在承受不起,他們在頓涅茨河以北由義大利人和匈牙利人扼守的地區再次被紅軍突破,這樣,蘇軍就迂迴到曼施坦因的左翼,他們一下子擊潰了防守哈爾科夫的德軍,到21日,他們又攻佔了位於第聶伯河大河彎處的重鎮扎波羅什,這是曼施坦因原來的老窩。
這時的曼施坦因格外鎮定,因為他終於看到了自己期盼良久的戰略形勢,可以讓自己先前的戰略設想得以實施,他因此拒絕了希特勒要他收復哈爾科夫的命令,同時他也不肯運用剛剛撥給他的黨衛軍裝甲軍來防守第聶伯河一線——敵軍向西南方向的大迂迴攻勢,給他提供了一個大好戰機:他可以集中起自己全部的機械化部隊,擊打敵軍毫無防備的右翼。
2月19日,經過三天唇焦舌爛的討論,曼施坦因終於說服希特勒放棄他那不切實際的堅守戰略,代之以自己的反擊計劃,他現在已經將三個殘破不全的裝甲軍從米烏斯河上撤了下來,面向西北方向構成反正面——在他們周圍,蘇軍一共有三百四十多個旅級以上的作戰單位已被確認,以師的數目計算,德軍現在處於一對八的劣勢——曼施泰因以霍立特集團軍防守米烏斯河正面,同時命令第4裝甲集團軍開始反攻——指向第聶伯河渡口一帶敵軍的接合部,不久就擊潰了四個軍的敵人,這樣一來,第1裝甲集團軍也從困難的防禦戰中解脫出來了,這兩個集團軍通力合作,又打垮了從西正面上攻擊米烏斯河防線的四個軍的蘇聯人。
現在,德軍就以霍立特集團軍防守的米烏斯河一線為砧板,兩個裝甲集團軍為鐵鎚,合擊位於第聶伯河和頓涅茨河之間的蘇軍西南方面軍,由於從三個方向遭到夾擊,這個方面軍迅速土崩瓦解,拚死向北頓涅茨河以東地區逃走,包括第6集團軍、第1近衛集團軍和波波夫集團軍在內,一共有八個軍、十個步兵師和五個特種旅都被擊潰,他們也為此損失了四萬餘人,而德軍因為兵力太少,不能構成一個連續的合圍圈,所以大多數的蘇軍還是跑掉了。
在這個勝利的鼓舞下,曼施坦因繼續向北進攻,打擊哈爾科夫一線敵軍的南翼,第4裝甲集團軍擊敗了蘇軍第3坦克集團軍,然後德軍向北方作了一個旋轉,迫使哈爾科夫一帶的敵人(伏洛尼茲方面軍)棄城而走,到3月14日,德國人重新佔領了哈爾科夫,而在他們對面,所有的敵軍都處於潰退狀態。可是,曼施坦因已經沒有預備兵力可以用於擴大戰果了。
曼施坦因在哈爾科夫取得的勝利,暫時解除了蘇德戰場上德軍的不利形勢,使戰局僵持下來。不過,希特勒很快就把這個得之不易的勝利給糟蹋了。

戰爭幕後


哈爾科夫反擊戰役
哈爾科夫反擊戰役
哈爾科夫反擊戰役救援行動開始前,曼施坦因便認為在缺乏物資補給的情況下,被圍的第6集團軍最好不要以自身的兵力突圍。而在戰鬥開始后的1942年12月21日,曼施坦因又向希特勒表示,他的坦克部隊不能救出第6集團軍(雖然曼施坦因此前承認他的坦克比蘇聯人還多,當然戰後他的說法恰恰相反)。此時,由於大量紅軍被包圍圈內的德軍所牽制,因此如果允許第6集團軍從斯大林格勒包圍圈向外突圍,那麼德軍的整個南部戰線都將被發動追擊的蘇聯人打垮。有鑒於此,在德軍能得到更大的裝甲部隊以前,讓第6集團軍繼續留在斯大林格勒,將是整個南線德軍生死存亡的保證。
德國第6集團軍的命運就這樣決定了。1943年1月31日,被紅軍包圍在斯大林格勒的德軍第6集團軍主力在其司令保盧斯陸軍元帥率領下放下了武器。2月2日,在斯大林格勒地區轟鳴了200多天的槍炮聲終於停息。將近30萬德國陸軍的精華在白雪茫茫、狂風怒吼的俄羅斯大地和斯大林格勒的斷壁殘垣間化為烏有。蘇德戰場、第二次世界大戰乃至人類歷史都在這一時刻改變了方向。
取得了斯大林格勒勝利的蘇聯軍隊並未停止進攻,從高加索到頓河上游,從俄羅斯南部到烏克蘭,紅軍的裝甲洪流仍在滾滾向前。在漫長的暴風雪和風雪肆虐的大地上,到處是翻倒的載重汽車、殘缺不全的屍體、漫天飛舞的文件、空空如也的酒瓶、各種各樣的武器裝備和打字機。
此時,在蘇德戰場南翼作戰的紅軍分為2個主要突擊方向:一個是由瓦杜丁將軍指揮的紅軍西南方面軍,該方面軍從頓涅茨河下游發動進攻,一路撲向第聶伯河,力圖奪回頓巴斯工業區,並且切斷高加索德軍和烏克蘭德軍的聯繫。另一路是戈利科夫上將指揮下的沃羅涅日方面軍。按照朱可夫元帥制定的“星”計劃,沃羅涅日方面軍的坦克履帶正朝著正西方向一路轟鳴。2月8日,該方面軍所屬第60集團軍收復了庫爾斯克,2月9日,又收復了別爾戈羅德。2月16日12時,沃羅涅日方面軍以3個集團軍的兵力,趕走了由德軍原山地步兵第1師師長蘭茨將軍指揮的“蘭茨”戰役集群(包括黨衛隊裝甲軍和“勞斯”步兵軍)。在80輛坦克導引下,紅軍解放了烏克蘭工業重鎮哈爾科夫。德國人從該城撤退時不僅狼狽不堪,而且還充分暴露了他們的腐敗:按照希特勒的宣傳部長戈培爾在日記中的說法,落荒而逃的德國陸軍把物資和彈藥全部棄之不顧,卻沒有忘記把搶來的地毯、油畫甚至蘇聯打字機裝上汽車帶走。由於哈爾科夫的失守而大為惱火的希特勒撤了蘭茨的職,取而代之的是肯普夫將軍。於是從1943年2月21日起,“蘭茨”戰役集群在德國陸軍的東線態勢報告圖冊和作戰文件中就變成了“肯普夫”戰役集群。
對紅軍來說,哈爾科夫不僅是蘇聯第6大城市和誕生過T-34坦克的重要工業基地,而且還是一個曾令他們蒙羞的傷心之地。就在9個月前的1942年5月,紅軍西南方面軍向被德國佔領的哈爾科夫發動進攻,結果卻撞上了實力強大的德國“克萊斯特”第一裝甲集群。紅軍損失慘重,曾被寄予極大希望的蘇軍哈爾科夫進攻戰役卻變成了納粹德軍1942年夏季進攻戰役的序曲。
經過200多天血戰,紅軍終於扭轉了戰局,收復了哈爾科夫。在1941年首次大反攻時,曾經在蘇聯將軍和士兵中瀰漫的情緒再度高漲了起來:從斯大林到前線的列兵都相信,似乎只要繼續揮師西進,紅旗就會很快飄揚在柏林城頭。

傷亡情況


哈爾科夫反擊戰役
哈爾科夫反擊戰役
哈爾科夫反擊戰役哈爾科夫之戰給紅軍造成的人員損失是相當可觀的:德國第4裝甲集團軍宣布,從1943年2月底到3月,他們一共打死了40130名蘇軍,俘虜了12430人。擊毀的紅軍技術兵器包括567輛坦克,1072門火炮。根據俄羅斯1993年發表的資料,從1943年1月13日,紅軍在沃羅涅日到哈爾科夫方向發動進攻,到3月25日哈爾科夫戰役最終結束,紅軍各參戰部隊一共死亡、失蹤、被俘了100694人,受傷和患病139336人,損失坦克和自行火炮1345輛,各種口徑的火炮、迫擊炮5291門,飛機417架。其中在和德國第4裝甲集團軍於從1943年2月底到3月交戰中損失的兵力大約為:死亡、失蹤、被俘約3萬人,損失坦克和自行火炮約200輛。
哈爾科夫戰役中德國軍隊的損失至今還沒有一個全面的統計數字,僅知道從1943年1月到3月,黨衛隊“阿道夫。希特勒”裝甲擲彈兵師損失了167名軍官和另外4373名士兵(占該師戰鬥兵力的1/3以上),“帝國”裝甲擲彈兵師損失了102名軍官和4396名士兵,“骷髏”裝甲擲彈兵師損失了94名軍官和2170名士兵。加上軍屬部隊,整個黨衛隊裝甲軍損失了365名軍官和11154名士兵。在損失人員的名單中,還包括黨衛隊“骷髏”師的創始人、師長提奧多爾·艾克。此人在1943年2月26日乘坐飛機觀察情況時喪命於哈爾科夫前線,為了紀念這個在納粹黨徒中都以兇惡而著稱的暴徒,“骷髏”師此後便以他的名字來命名裝甲步兵團。在技術兵器方面,黨衛隊裝甲軍的損失也不輕:戰鬥結束時,該軍可以使用的坦克不到總數的40%,其中僅僅“帝國”師就損失了77輛坦克和強擊火炮。
其他德軍部隊的損失從一些零星材料判斷也非常嚴重。以“大日耳曼”摩托化步兵師為例:在1943年2月底,該師有坦克95輛,其中包括9輛“虎”式坦克。而到了1943年3月11日,“大日耳曼”師的坦克總數只有60輛,其中有III號坦克9輛,IV號坦克39輛,噴火坦克6輛,“虎”式坦克6輛。到了3月23日,該師只剩III號坦克7輛,IV號坦克6輛,噴火坦克9輛,“虎”式坦克1輛都沒有了。坦克總數下降為22輛。
布良斯克方面軍
1月13日—3月3日,步兵師7個,坦克旅2個,兵力95000人。純減員(即死亡、失蹤、被俘)13876人,傷病23547人,總計37423人。
沃羅涅日方面軍
1月13日—3月3日,步兵師20個,騎兵旅2個,步兵旅10個,坦克軍2個,347200人,純減員33331人,傷病62384人,總計95715人。
西南方面軍第6集團軍
1月13日—3月3日,步兵師5個,步兵旅1個,坦克旅2個,60200人,純減員8268人,傷病12155人,總計98086人。
沃羅涅日方面軍(全期)左翼第3坦克集團軍,第40、69集團軍
步兵師8個,坦克軍2個(坦克旅10個),281800人,純減員29807人,傷病28437人,總計58244人。
西南方面軍第6集團軍
全期,步兵師5,步兵旅1,騎兵旅3,64100人,純減員15412人,傷病12813人,總計28225人。
哈爾科夫參戰德軍“虎”師坦克補充情況。
1942年12月黨衛隊“希特勒”第1裝甲步兵師補充6輛“虎”式坦克,黨衛隊“帝國”第2裝甲步兵師補充2輛。
1943年1月黨衛隊第“希特勒”1裝甲步兵師補充4輛“虎”式坦克,黨衛隊“帝國”第2裝甲步兵師補充8輛,黨衛隊“骷髏”第3裝甲步兵師補充9輛“虎”式坦克,“大日耳曼”摩托化步兵師補充7輛。

幕後真相


赫魯曉夫
赫魯曉夫
赫魯曉夫當時作為西南方面軍的軍事委員曾參與制訂了哈爾科夫反擊戰役的計劃。由於計劃和指揮的失誤,蘇聯紅軍落入德國法西斯軍隊的包圍,損失了幾十萬人。僅俘虜就有20萬人。為此,赫魯曉夫被從前線召回莫斯科進行審查。斯大林告訴他,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沙皇的軍隊在東普魯士陷入包圍,遭到失敗,指揮軍隊的將軍後來受到軍事法庭的審訊,被處絞刑。赫魯曉夫因此特別害怕,擔心自己會受到嚴肅的處理。但不久斯大林又讓赫魯曉夫上了前線。這本來是赫魯曉夫歷史上的一大錯誤,斯大林也沒有追究並且又給了他機會。但是赫魯曉夫在秘密報告中卻說,他早就建議停止這次戰役的作戰行動,曾給斯大林打電話,斯大林不接,卻讓馬林科夫在電話中告訴自己“一切按原計劃執行”,結果使戰役遭到失敗。這樣,赫魯曉夫就推卸了自己的責任,把錯誤歸於斯大林。而事情的真相卻不是這樣的。據朱可夫在回憶錄中說:發動這次戰役的確是斯大林的主意,朱可夫曾表示反對,赫魯曉夫則竭力支持;赫魯曉夫並未在災難發生之前試圖取消這場進攻;斯大林之所以沒有取消哈爾科夫戰役,是因為前線司令部低估了情況的危險性並認為可以繼續進攻。蘇共中央政治局委員梅德韋傑夫也認為,由於當時的電話談話沒有留下記錄,因此很難弄清真相。
德軍曼施坦因元帥
德軍曼施坦因元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