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性腹瀉

功能性腹瀉

功能性腹瀉是指沒有任何細菌和病毒感染的腹瀉。胃腸道動力異常、腸道菌群失調、精神心理因素、飲食結構不合理等都可導致功能性腹瀉的發生。可出現持續、反覆的糊樣或水樣便,不伴腹痛或腹部不適。治療主要包括飲食治療和藥物治療。如治療不當或治療不及時,可合併或併發暈厥和營養不良。長時間的腹瀉可導致全身乏力。部分患者有自發緩解傾向。

就診科室


● 消化內科或內科

病因


● 功能性腹瀉病因尚未明確,可由多種因素導致。可因情緒、應激生活事件、腸道感染、飲食不適等誘發。
● 胃腸道動力異常
● ● 是此病的主要原因。
● 腸道菌群失調
● ● 以革蘭氏陽性桿菌為主的某些腸道細菌減少,可導致致病菌入侵易引起腹瀉。
● 精神心理因素
● ● 精神創傷史、緊張焦慮等可使胃腸蠕動加快。
● 飲食結構不合理
● ● 纖維素、半纖維素、果酸等可促進胃腸蠕動,若飲食不合理可影響腸道功能。
● 其他因素
● ● 與自主神經功能異常、機體免疫、家族史、早期家庭環境等很多因素也相關。

癥狀


● 功能性腹瀉呈慢性病程,主要表現為持續、反覆的糊樣或水樣便,不伴腹痛或腹部不適。
● 排便次數增多,糞便呈糊狀、水樣或伴黏液。
● 部分患者可有排便不盡感、直腸墜脹感和排便窘迫感。
● 部分患者可有自主神經功能紊亂的表現,如失眠、焦慮、心悸、手心潮熱等。
● 也有患者訴頭痛和不明原因的胸痛。

檢查


● 確診功能性腹瀉主要依據體格檢查和糞便檢測。
● 體格檢查
● ● 主要是為了了解腹部有壓痛、反跳痛及腹部包塊,腸鳴音是否活躍,可初步判斷病情。
● 糞便檢測
● ● 主要是為了了解大便性質,有無感染等情況的發生。

診斷


● 功能性腹瀉羅馬Ⅳ標準:
● 25%以上的排便為鬆散糞或水樣糞,且不伴有明顯的腹痛或腹脹不適。
● 診斷前癥狀出現至少6個月,近3個月符合以上診斷標準。
● 應排除符合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IBS-D)診斷標準的患者。

鑒別診斷


● 功能性腹瀉需與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炎症性腸病、腸道菌群失調、甲狀腺功能亢進症、糖尿病、胰高血糖素瘤、感染性腹瀉等疾病相鑒別。
● 這些疾病僅通過癥狀表現不易區分,需到醫院就診。
● 醫生會根據臨床經驗、體格檢查、糞便檢查等結果,排除癥狀相似的疾病,做出診斷。

治療


● 功能性腹瀉應遵循個體化治療原則。針對患者病因,尋找誘因及心理應激因素。

飲食治療

● 提倡少渣飲食。
● 避免攝入小麥、乳糖和果糖。
● 限制使用含有以咖啡因、山梨醇和甘露醇作為非熱量甜味劑的飲料。
● 改變不良生活方式和飲食習慣。

藥物治療

● 蒙脫石散適用於一般腹瀉者,同時具有調整和恢復結腸運動功能的作用。
● 雙歧桿菌製劑、乳酸桿菌製劑等,可糾正腸道菌群失衡。
● 洛哌丁胺可改善腹瀉和排便緊迫感,適用於嚴重腹瀉者,但不宜長期使用。
● 地芬諾酯可減慢腸內容物轉運而利於水分吸收。
● 考來烯胺可結合膽汁酸,對膽鹽吸收障礙者療效較好。
● 伴精神心理障礙者,可給予阿米替林、丙咪嗪,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腹瀉癥狀,但長期使用可致輕度便秘。

危害


● 功能性腹瀉引起的腹瀉等癥狀,可影響患者的工作和生活。
● 如治療不當或治療不及時,可合併或併發暈厥和營養不良。

預后


● 功能性腹瀉治療后的效果與是否合理用藥、病情的嚴重程度有關。
● 經早期、及時、有效的治療,一般預后良好。

預防


● 功能性腹瀉需養成良好的飲食及生活習慣。
● 避免精神緊張,保持樂觀的心態,提高心理應對能力。
● 不暴飲暴食。
● 注意勞逸結合,保證充足的睡眠。
● 合理用藥,避免抗生素濫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