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慈惠石柱

義慈惠石柱

義慈惠石柱,因建於北齊,又稱北齊石柱,位於河北省保定市定興縣城西10千米的石柱村西北一高台上,北距易水河250米。始建於北齊大寧二年(562年)。

義慈惠石柱形制特殊,全柱分基礎、柱身與石屋三部分,通高6.65米。石屋斗栱為古代建築結構“單斗只替”最早實物遺存。石屋仿木刻建築刻出,柱子卷煞收分以及雕刻手法都是研究南北朝時期建築的重要參考材料。頌文反映了農民起義和當時社會的情況,對研究南北朝歷史和農民運動史有一定參考價值。

1961年3月4日,義慈惠石柱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


義慈惠石柱坐落於定興縣城西北二十里的石柱村,柱身上刻有“標異鄉義慈惠石柱頌”九個大字和長達三千多字的“頌文”。因建於北齊時代,所以也被稱為北齊石柱,至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
北魏孝昌元年(525年)至永安元年(528年)間杜洛周、葛榮、韓婁等人領導起義軍轉戰數州,聲勢浩大。后在北魏舉國兵力鎮壓下失敗。起義失敗后,當地百姓收拾義軍殘骨埋葬,並立木柱做為標誌。后北齊統治者將木柱改為石柱,在柱身上遍刻約3,400餘字的《標義鄉義慈惠石柱頌》,記敘起義,葬骨和立柱的經過。題額左下方有“大齊大寧二年(562年)四月十七日”的題刻。義慈惠石柱於196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石柱的天空。
石柱的天空。
據碑文記載,時值北魏孝昌年間,政治腐敗,貪污腐化成風,官吏大肆搜刮民財。百姓不堪忍受,紛紛起兵造反。在河北,525面柔玄鎮人杜洛周起兵造反。“頌文”記載的內容是北魏孝明皇帝親征鎮壓起義軍。當時定興一帶屬於幽州、瀛州交界處,正是起義軍和封建統治者武裝交鋒之地。事後人們收斂殘骨,在當時的范陽縣(今定興)城西沙丘寺埋葬的地方立木柱作為標誌。到公元562年,起義戰爭后的三十多年,已經取代了北魏王朝的北齊統治者,為了對人民進行威脅與恫嚇,由皇帝下旨,讓其縣在大齊太寧二年(即公元562年),把木柱改為石柱,並加上了上面所說的“頌文”。
196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此柱造型奇特,雕工粗壯有力,是遺存至今難得的北朝時代的藝術佳作。
2011年,定興縣組織修建石柱保護亭,避免義慈惠石柱柱因風吹雨淋等自然因素造成的破壞。

綜述


義慈惠石柱形制特殊,設計精美,雕刻細膩,造型奇特,全柱分基礎、柱身與石屋三部分,通高6.65米。

基礎

義慈惠石柱建於一山坡上,基礎是一塊大石,近似正方形,東西兩邊各長2米,南北兩邊略小。基石上有覆蓮座柱礎,蓮座為一寬約1.23米的方石,高55厘米。蓮座包括方台、梟線、覆蓮三部分。
義慈惠石柱
義慈惠石柱

柱身

義慈惠石柱柱身高4.5米,用兩段淺棕色的石灰石壘接而成。柱身為一不等邊八角形,四個正面面寬40厘米,四隅面寬僅20厘米,實際上如同方柱削去邊棱的形狀。柱身自下而上逐漸收小,每高1米,收約2.5厘米。柱的上部,約於通高的四分之一處,東南、西南兩隅角為了鐫刻題字而未削邊棱,形成平面,“頌文”和題名等刻在柱身的各面。

石屋

義慈惠石柱石屋建在柱頂之上,為一面寬三間,進深兩間,單檐四阿頂義慈惠小屋。石屋刻出屋頂、檐椽、角梁、斗、闌額、柱子,前後當心間刻火焰龕門、佛像,兩次間刻出方窗,恰如一座完整的三間殿宇的模型。
石屋下面一塊長方形石板,作為屋的基礎,也是柱身的蓋板。在蓋板的底面,刻蓮瓣、圓環、古錢及花果等彩繪紋飾,使人從下面望上去,不致單調乏味。
石屋正面當中一間火焰龕門內刻佛像一身。佛像的臉型、背光均為南北朝雕刻風格。
義慈惠石柱
義慈惠石柱

文物遺存


義慈惠石柱柱身上刻有“標異鄉義慈惠石柱頌”九個大字和長達三千多石碑(3張)字的“頌文”。
高台上原建有沙丘寺,現僅存石碑兩通。

歷史文化


文物形制

石柱,在中國古代建築中與華表、望柱等屬於同一類型。最早應是從木柱發展而來,是作為標誌、紀念等用的。漢代文獻上已有在墳墓祠堂前立石柱為標誌的記載,如《後漢書·中山簡王焉傳》就有“墓前開道,建石柱以為標”的記載。《水經注》有後漢李雲基前石柱的記載。現存實物有山東省圖書館所藏漢琅哪相劉君墓表,南京附近六朝的蕭景、薪績、蕭映、蔗宏、蕭秀墓前的墓表、石柱等。
義慈惠石柱與上述墓前石表石柱屬於同一類型,但在建築上更有其特殊之處,它在柱的頂端,立一座小型石屋。這種把石柱和石屋結合在一起的形制,在建築史上是罕見的。

傳說軼事

北魏孝昌末年(525~527年),朝政腐敗,階級矛盾、民族矛盾日益激化,最終爆發了杜洛周、葛榮等農民起義。北魏孝明皇帝親征鎮壓起義軍。當時定興一帶是起義軍和官兵交鋒之地。這次起義雖然在鎮壓下失敗,但是受到沉重打擊的北魏王朝也從此一蹶不振,不久就宣告覆滅。起義軍戰敗后,屍橫遍野,當地民眾將義軍殘骨收斂,屍體合葬,並建立紀念物,初為木質,后北齊官府在大寧二年(562年),易木製為石質,刻了“頌文”,取名標異鄉義慈惠石柱。

文物價值


義慈惠石柱石屋斗栱為古代建築結構“單斗只替”最早實物遺存。義慈惠石柱(6張)石屋仿木刻建築刻出,柱子卷煞收分以及其它手法都是研究南北朝時期建築的重要參考材料。
義慈惠石柱與古代陵墓的前的石柱不相同,它不是某人墓的標誌,實際上是一座紀念碑,在建築上有它獨特的風格。
義慈惠石柱頌文反映了農民起義和當時社會的情況,對研究南北朝歷史,和農民運動史有一定參考價值。
義慈惠石柱造型奇特,建築高大精美,雕工粗壯有力,雕刻帶有南北朝風格;通體刻字,字跡仍清晰可辨,文字書法古樸有力,對古代書法研究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文物保護


1961年3月4日,義慈惠石柱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11年,定興縣組織修建石柱保護亭,避免石柱因風吹雨淋等自然因素造成的破壞。

景觀


石柱圍欄遠景。
石柱圍欄遠景。
就遺留的建築看,範圍應該很大,石柱在一片4米高的土崗上。地勢高,驚嘆於石柱的高大和精美,石柱通體刻字,字跡經歷千年還很清楚。石柱周圍在明清時期有個大的寺院,目前僅遺留了幾通石碑,字跡有些模糊但也能辨認些大概。據當地老人講寺院在文革中徹底的摧毀,僅僅留下石柱矗立在高崗上。很靜很靜,風吹動柳樹條,敷在人們的臉上,能靜靜的感覺道歷史的聲音,從嘶喊的農民起義到百姓趕著牛車把義士的屍骸聚集在一起掩埋在石柱地下。
駝碑的贔屓
駝碑的贔屓
不時有些附近的學生來參觀,但他們不是很了解這段歷史,也驚嘆於石柱的精美,字跡的清晰。這其實是80年代文物部門從新整固的結果,沒有維修前石柱歪斜,隨時有倒塌的可能,感謝國家能維護了石柱原本的威嚴。站在石柱旁,向北望去,就是北易水河,易水河流淌了千年,最出名的就是發生在戰國燕國的故事——風瀟瀟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入虎穴兮探蛟宮,仰天呼兮成白虹!

地理


從保定出發走107國道,到定興,從定興向西去走易(縣)定(興)公路,經過景安村的墨蘭幼兒園,再向西,有個景安磚廠的小牌子,路北有個小道直達石柱村。石柱村在高里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