飯後服

飯後服

病在上焦的,須在飯後服藥。一般認為除補養葯,驅蟲英外,多數葯都可以飯後服(《神農本草經》說:「病在胸膈以上者,先食后服藥」。

簡介


● 英文名稱:Administered After Meal/Take After Meal
● 學科來源:中醫藥學—方劑學

古籍摘選


● 病在胸膈以上者,先食后服藥;病在心腹以下者,先服藥后食;病在四肢、血脈者,宜空腹而在旦;病在骨髓者,宜飽食而在夜。(《神農本草經·佚文》)

名詞解釋


● 對胃有較大刺激的葯宜進食后服用。

術語在線


● 引自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術語在線

百科解讀


● 飯後服,是常用的藥物服法之一,指在用餐后15~30分鐘服藥。

服藥時間對中藥療效的影響

● 中醫治病的效果,除與醫生的辨證、處方、調配、方劑的劑型與製備、中藥本身的質量等因素相關,還與服用時間有關。
● 我國古代醫家對此早有了解,如《素問·生氣通天論》中“陽氣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氣生,日中而陽氣隆,日西而陽氣已虛,氣門乃閉”,提出了人體陽氣的晝夜節律。《靈樞·順氣一日分為四時》中記載:“朝則人氣始生,病氣衰,故旦慧;日中人氣長,長則勝邪,故安;夕則人氣始衰,邪氣始生,故加;夜半人氣入臟,邪氣獨居於身,故甚也”,論述了疾病的晝夜變化規律。《神農本草經》中已有根據病位不同採用不同服藥時間的記載:“病在胸膈以上者,先食后服藥;病在心腹以下者,先服藥后食;病在四肢、血脈者,宜空腹而在旦;病在骨髓者,宜飽食而在夜。”
● 由上可見,人體的生理機能和病理變化都遵循一定的時間規律,若據此服藥,就能充分發揮藥物的治療效果。

需飯後服的中藥種類

● 病位在胸膈以上者:治療頭痛、咽喉痛、眼病、心肺胸膈等上焦疾患,欲使藥力停留時間較長,宜飯後服。
● 消食葯:適合飯後及時服用,使藥物與食物充分混合,可減慢藥物的胃排空率,以充分發揮消食化積、寬中除脹的作用。
● 性味辛辣或對消化道有刺激作用的葯:飯後服用可減輕其對胃腸道黏膜的刺激性。
● 活血化瘀葯:可適當配伍消食健胃藥餐后服用,以助藥物吸收,利於活血止痛、通經活絡。
● 毒性較大的葯:飯後服可避免藥液吸收太快導致中毒。

參考文獻


● [1] 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平洋地區).北京大學第一醫院中西醫結合研究所,譯. WHO西太平洋地區傳統醫學名詞術語國際標準。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9.
● [2] 李飛。方劑學.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9.
● [3] 黃南龍,張碧玉,邱寶玉. 小議中藥湯劑的服用方法。海峽藥學,2015,27(5):197-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