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益葯
補益葯
補益葯,是以補益人體物質虧損、增強人體活動機能、提高抗病能力、消除虛弱證候為主要作用的一類中藥。又稱補虛葯、補養葯。
此類藥物的作用可概括為補虛扶弱。具有益氣、養血、滋陰、助陽的作用。結合藥物的歸經,又分別具有大補元氣、補氣昇陽、補肺氣、補脾氣、補心氣、補心血、補肝血、補肺陰、補胃陰、補肝陰、補腎陰、補腎陽、補精血、強筋骨等不同作用。
● 英文名稱:Tonifying and Replenishing Medicinal
● 學科來源:中醫藥學—中藥學
● 補五臟,安精神,定魂魄,止驚悸,除邪氣,明目,開心益智。(《神農本草經•人蔘》)
● 補益正氣,提高抗病能力,用於治療虛證的一類藥物。
● 補益葯多具甘味,以補虛扶弱,糾正人體的氣血陰陽不足為主要功效,能補益虛損,扶助正氣,增強抗病能力,消除各種虛弱證候,適用於治療各種虛證,包括氣虛證、陽虛證、血虛證和陰虛證等,亦稱補養葯或補虛葯,簡稱補藥。
● 根據各種藥物的功效及其主治證候的不同,補益葯可分為補氣葯、補陽葯、補血藥、補陰葯四類。
● 補氣葯多為甘溫或甘平,能補益臟氣,主入脾、肺二經,尤善補脾氣和益肺氣,故主要適用於脾、肺氣虛之證。
● 脾主運化,為氣血生化之源。脾氣虛則見食欲不振,脘腹虛脹,大便溏薄等。
● 肺司呼吸,主一身之氣,肺氣虛則見氣少不足以息,動則益甚,咳嗽無力,聲音低怯,易出虛汗等。
● 主要藥物有人蔘、黨參、西洋參、太子參、黃芪、白朮、山藥等。
● 補陽葯多甘溫,主入腎經,能溫助一身之元陽,主要適用於腎陽虛衰諸證。
● 腎主命門,乃諸陽之本,對人體各個臟腑起溫煦作用,腎陽虛則一身陽氣皆虛。症見微寒肢冷,下肢尤甚,腰膝酸軟,五更瀉等。也可用於其他各臟之陽虛證。
● 主要藥物有鹿茸、海狗腎、海馬、淫羊藿、仙茅、巴戟天、杜仲、肉蓯蓉、紫河車、鎖陽、蛤蚧、續斷等。
● 補血藥多甘溫或甘平,質地滋潤,主入心肝血分,具有補肝血、養心血的作用,主治血虛證。
● 血虛則不能濡養臟腑經絡,症見面色淡白或萎黃,唇爪甲色淡,頭暈目眩,心悸不寐,手足發麻,婦女月經量少,色淡,愆期或閉經等。
● 主要藥物有熟地、何首烏、當歸、白芍、阿膠、龍眼肉等。
● 補陰葯多甘寒或甘涼,質潤多汁。能補陰滋液,生津潤燥,兼能清熱,適用於肺、胃、肝、腎等臟腑陰液虧少,滋潤、濡養作用減退,所表現的各種乾燥癥狀及虛熱證。
● 肺陰虛證是指肺陰不足,清肅失職,虛熱內擾所致的病證,症見乾咳無痰,或痰少而黏,或痰中帶血等。
● 胃陰虛證是指胃陰不足,胃失濡養所致的病證,症見胃脘灼熱隱痛,口乾咽燥,似飢不欲食等。
● 肝腎陰虛證是指肝腎陰液虧虛,虛熱內擾所致的病證,症見眩暈耳鳴,腰膝酸軟,發脫齒搖,兩目乾澀,五心煩熱等。
● 主要藥物有沙參、玉竹、麥冬、石斛、天冬、枸杞、百合等。
● 臨床應根據虛證的不同類型,有針對性地選用恰當的補虛葯。如氣虛證用補氣葯,陽虛證用補陽葯,血虛證用補血藥,陰虛證用補陰葯。但人體在生命活動過程中,氣、血、陰、陽是相互依存的,氣血陰陽能相互資生,相互轉化,因此,補虛葯之間常配伍使用。
● 補益藥味厚者居多,制湯劑服用,宜文火久煎;若需久服,可製成蜜丸劑、膏滋劑或酒劑少量服用,以圖持續和緩地發揮藥效。
● 服用補虛葯,應注意配伍健脾和胃之品,以保護脾胃,若虛不受補,則難以奏效。
● [1] 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平洋地區).北京大學第一醫院中西醫結合研究所,譯. WHO西太平洋地區傳統醫學名詞術語國際標準。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9.
● [2] 周禎祥,唐德才。中藥學.2版。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6.
● [3] 高學敏,鍾贛生。中藥學:上冊。第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