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53條詞條名為北山村的結果 展開
- 廣東省普寧市流沙東街道下轄村
- 廣東省湛江市開發區東山鎮流沙東街道下轄村
- 廣東省珠海市香洲區南屏鎮北山村
- 浙江省義烏市大陳鎮下轄村
- 雲南省陸良縣小百戶鎮下轄村
- 福建省仙游縣大濟鎮北山村
- 湖南省長沙市長沙縣北山鎮北山村
- 新疆沙灣縣下屬村
- 福建省福安市溪柄鎮北山村
- 福建龍岩永定區高陂鎮北山村
- 雲南省大理賓川縣宜居鎮下轄村
- 福建省壽寧縣鳳陽鄉北山村
- 浙江省玉環縣城關街道北山村
- 山西省陵川縣楊村鎮下轄村
- 浙江省台州市黃岩區富山鄉北山村
- 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區茫盪鎮北山村
- 廣東省揭陽市惠來縣神泉鎮下轄村
- 山東省膠南市琅琊鎮北山村
- 雲南省昆明鹿阜鎮北山村委會
- 湖北黃石市陽新縣木港鎮北山村
- 安徽省黃山市歙縣霞坑鎮下轄村
- 廣東省湛江市麻章區太平鎮下轄村
- 安徽省東至縣洋湖鎮北山村
- 浙江省玉環縣雞山鄉北山村
- 海南省三亞市海棠區下轄村
- 江西省吉安市安福縣洲湖鎮北山村
- 雲南省尋甸縣塘子鎮下轄村
- 雲南省鶴慶縣六合鄉北山村
- 安徽省淮北市杜集區礦山集街道北山村
- 河南省林州市合澗鎮北山村
- 浙江省景寧縣東坑鎮北山村
- 易門縣銅廠鄉里士村民委員會下轄村
- 福建省福州市永泰縣白雲鄉下轄村
- 安徽省郎溪縣新發鎮北山村
- 遼寧省朝陽市建平縣奎德素鎮北山村
- 山西省長治市長治縣南宋鄉下轄村
- 寧夏固原縣中河鄉北山村
- 浙江省寧海縣躍龍街道北山村
- 山西省高平市原村鄉下轄村
- 山西省晉中市榆次區東趙鄉北山村
- 青海省門源縣皇城鄉北山村
- 山東濟寧鄒城市田黃鎮北山村
- 福建省屏南縣壽山鄉北山村
- 雲南麗江古城區金江白族鄉北山村
- 福建省福安市賽岐開發區北山村
- 甘肅省成縣城關鎮北山村
- 山東省威海市高新產業開發區初村鎮北山村
- 福建省福州市羅源縣松山鎮下轄村
- 福清市陽下街道下轄村
- 浙江麗水縉雲壺鎮北山村
- 河北省灤州市榛子鎮北山村
- 雲南石林縣路美邑鎮北山村
- 湖北省旅遊魅力名村
北山村
廣東省普寧市流沙東街道下轄村
徠北山村位於普寧市區東北部,北倚鐵山,南臨練江,青山綠水,民風淳樸。全村現有總人口12400人,2400多戶,耕地面積1700多畝(包括旱園地),山地面積約10000畝,下轄8個村民小組。北山村純農為主,村民多外出務工、經商,有玉米種植基地一個,從事服裝加工小作坊20多家。有鐵峰園、文化活動廣場等文化設施。2008年被普寧市評為社會主義新農村示範點。
北山村[廣東省普寧市流沙東街道北山村]
普寧許氏到普寧開基創祖最長的已達六百多年,最短的也有三百多年。高陽裔孫已成普寧泱泱大族。據不完全統計,普寧許氏共有人口221278人,其中居住在普寧的有103788人(包括各鄉村及市區各鄉鎮非農業人口),旅居國內外117484人。
太岳家聲遠,高陽世澤長。北山村位於普寧市區流沙東北面5.1公里處,現隸屬於流沙東街道。
北山村原屬純農地區,主要生產稻穀、小麥、番茨、蔬菜、菜苗等,並有果林業收入,物產豐富。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城市化和工業化的進步,人口的外遷,耕地的減少,現在民營企業、個體服裝加工也發展起來了,務工的人多起來了,到城區經商的人也多起來了,北山村已經為城區的近郊。
北山村山清水秀,地脈鍾靈,昔有北郭八景(北郭為北山、郭厝寮。清朝年間,舊鄉叫北山,新鄉叫郭厝寮,二鄉聯名叫北郭)。分別稱“鐵峰屏拱”、“嶺間花園”、“蘭香卅里”、“石砌山字”、“鐵岳禪院”、“水萇甘瀑”、“牛帽朝霞”、“暉含夕照”。普寧八景之一的“鐵嶂蘭芬”,就在北山村。目前鐵山、牛帽山及二OO五年新建的鐵峰園、水長娘已成為新的景觀,成為普寧乃至潮陽地區人們休閑登山、旅遊的勝地。正在興建的普寧許氏宗祠,就建在地理環境十分優美的牛帽山東側。
北山村,是普寧許氏大村,村中許氏有三個派系:雙溪派、大潭派、西湖派。其中,前二派均為許天正公之後裔,即韓山派系的許猷公、許烈公之後。
明萬曆年間,約1595年前91世(三十代)樸直公攜子“五溪”與弟朴翼、侄“六岩”舉家從福建馬坪之田源遷居普邑。先依附縣城洪陽郊區寶鏡院建陋室而居。寶鏡院地勢開闊,水池星羅棋布,地肥人稀,離縣治不遠,可以安身維生。從福建而來的外民,短時期竟有蔣、張、鄭、黃、陳、雷、許等十九姓來此雜居。
徠林中有小丘形如鏡故名。村中多姓雜居之亂,“寶鏡”雖好,不是久戀之地。樸直公大範圍尋索,沿小北山東南而行。路徑荊棘纏身,十分難走,卻是依山傍水,北有聳立高山,南有江河開濶平原。一路走來,地理以北山為優,堪創基立業。
當時北山有分散多處石屋土屋,居住韓、劉、林、李、官等多姓氏先民。樸直公及子雙溪公等,因為人忠孝,禮儀待人,感動了常駐大戶韓家的一地理先生,為樸直公父子指明發家吉地。樸直公及兒子、弟、侄等依先生之言,買下小地,搭寨築舍,定居北山。自此開荒耕地,兼營副業,興旺發達,子孫興隆。
北山生活安定之後,樸直公帶長子大溪偕胞弟朴翼及侄雲岩、二岩、三岩、五岩至福建福寧州。樸直媽歐氏偕同兒子郭侃(二溪)、雙溪(三溪)、雲台(四溪)立吾(五溪)及朴翼公之子四岩、六岩留在北山創祖。北山大潭,守魯公,又名見石公,是創北山大潭許氏一世祖。原居榕城窖墘。明萬曆年間從揭郡遷入普邑,先居西社鄉。數年後棄西社來北山生活,與雙溪公子孫共居於寨內。數年後,雙溪公見守魯公連生數子,怕以後子孫若多,影響雙方發展,遂請守魯公東遷到東埔,那裡有水流,從北而南流,土地廣而肥沃,足可創居。前有一大池,稱為大潭。守魯公搬居大潭后,果然人丁興旺,子孫有遷惠來、陸豐者。
隨著歷史發展,其它姓氏先後外遷,北山遂成許氏一姓。
北山許氏雙溪派
1世文叔公開基高陽,43世商公徙於汝南,62世天正公創基漳州。
天正公傳至13世孫夏臣公、烈公、猷公三兄弟:烈公開基潮州,世稱韓山派;夏臣公、猷公世居南詔。
北山先祖為許猷公所傳。猷公世代居福建南詔、徐翔一帶,以孫光亨公官拜光祿大夫為貴。后子孫因歷史演變,兵革戰亂,隨時遷徙易地發展。十九世昆公、侖公兄弟遷居馬坪田源,為田源始祖。此後子孫又遷徙多次,分散霞苑、澤頭、莆田各地。
據史料記載,明萬曆年間(約1600年左右),天正公第31世孫,雙溪公與兄雲台公、敦侃公及弟立吾公四人,由福建莆田載主入潮,定居北山。
雲台公在北山創居后,傳至五世玉舟公,於清乾隆年間(約1750年)攜侄朝賢公,移居郭厝寮創業,郭厝寮許氏以雲台公為一世祖。
敦侃公定居北山後,傳子海宇公,海宇有子三:歷賜、榮宗、疊宗。遂后,有部分子孫移創雲落崩坑,而留居本鄉人數較少。
立吾公傳下益之公、道一公,子孫住北山東埔、下家,人口近千人,有一部分子孫分往陸豐甲子創祖。
雙溪公創基北山,世代昌盛,遂成大族,奉為北山許氏一世祖。
雙溪公世系:雙溪公——瑞宇公——昆庸公——葵日公——惠及公、岸烈公——宗學公、宗致公……
輩序:元亨利貞,仁義禮智,慈祥為懷,剛大定志,作中庸和,修齊以治,孝友傳家,啟承奕繼。(自第四世啟用)
大潭許氏
大潭許氏,為榕城玉窖公第七世孫寒渠公之子守愚公所創,屬韓山派系,其蕃衍遷徙概況如下:
1世開基高陽,43世商公徙於汝南,62世天正公創基漳州;
73世許烈、許猷創基潮州韓山許氏;
83世許安谷,字竹林,烈公之裔孫,義夫之子。“韓山為事”,公帶同四子奔居意溪。未幾,公逝。元兵侵掠,許氏起兵抗元。元兵恨,剿殺韓山,又剿郡城許駙馬府,毀文書府庫,追殺許氏流亡家人,襲意溪許族。安谷公四子再奔福建莆田,分創於詔安,后遷田源馬坪鄉之官園,靠攏猷公及光亨公族系。再後有玉滘公分遷揭陽玉滘村,即今榕城。
84世許義明,字春潮,號玉滘。安谷公之四子。生有二子:長子惟遜,字碧泉,遷居普寧南園;次子惟玉,字碧山,留居榕城。
91世許守愚,字見石,惟玉之裔孫,寒渠之子,嘉靖三十六年因流寇侵犯榕城,遂遷普寧北山大潭。
西湖許氏
北山西湖
元亨利貞
仁義禮智
慈祥為懷
剛大定志
作中雍和
修齊以治
孝友傳家
啟承奕繼
潮汕普寧鐵山腳下北山村,有個許阿梅,三十歲,身材高大魁悟,文武全才.後來是清朝末期普寧農民起義軍的首領。當時,村民生活困苦,災難深重,許阿梅在耕種之餘,只得與胞弟,在村前的練江暉含圩擺渡,糊口度生。
有一日,鄰縣有個孫員外,帶三名隨從,欲過渡往普寧城。當時正值汛期,水流湍急,洪峰翻滾。許阿梅船停江邊,見這幫平日欺人的傢伙,心裡很厭惡。站在船頭,欲理不理地說:“四位要過渡,渡錢要—個光洋!”孫員外平日搭的是免錢渡,今日見阿梅這般放肆,心中頓時火起,舉起手杖欲打,但眼珠一轉,計上心來,隨即改裝笑臉說:“一個就一個吧!”說罷跨步下船。船劃到半江,許阿梅提出要先收錢,孫員外皮笑肉不笑地說,“過江還你不遲。”只見阿梅二話沒說,把船竿向水裡一點,自己象燕鳥一樣,飛身躍過胞弟的船。那隻載孫員外的渡船,在浪濤中顛簸,嚇得孫員外面如土色。隨從中有一個自認識水性的,便跳入江中固船,不跳且罷,—跳下便給浪濤卷進漁民架設的“魚糝”(誘魚窩),衣服被荊棘鉤住,欲拼脫卻鉤得愈緊,上又上不得,游又游不動,叫父叫母叫救命,無人理睬。員外坐的渡船,顛簸欲沉,嚇得連聲叫救一一“給你二個白銀……”這時,兩岸等著過渡的窮苦百姓,無不拍手大笑,齊聲嚷著:“沉呀!沉呀!”
阿梅看著擺布得過癮了,才叫胞弟將船划近,飛身過船,收了渡金,把船撐到對岸。
二、剪布贈貧友
有一年,舊曆十二月廿四日,北風吼叫,寒氣襲人。貧苦人家,剛送走“灶君”,又來了債主迫債,真是窮人過年如過關。
北山村佃戶許旭欽,家中米瓮織蜘蛛絲,老父卧病在床,妻子餓到“大腳筒”,實是慘不盡言。正在走投無路,猛想起平日“打抱不平、拔刀相助、濟困扶危”的阿梅大哥,急忙跑到暉含圩渡口,向阿梅訴說苦衷。阿梅聽后,一面安慰,一面掏出一個白銀送給旭欽,慨嘆說:“象你這樣困苦,未知有多少啊!……唉,同回我家,再想辦法去吧!”二人邊走邊談,不覺來到阿梅家中。阿梅見妻子江阿典正在織布,便叫起阿英,自己拿起一把剪刀,將已織成的半匹夏布剪下,交給旭欽說:“拿去典當過個年吧!”旭欽看到此情景,一時不知所措,獃獃地站著不敢伸手。站在一旁的江阿英已明白一切,從丈夫手中把布接過來,往旭欽手裡一塞說:“欽叔,貧不幫貧誰憐憫,快拿去吧!”
旭飲抱著半匹夏布,感激萬分,邊走邊用手背拭眼淚,朝“大順餉當”的路上走去……
三、楊梅相結識
有一年正月,許阿梅與船友們為財主撐船載赤沙糖往府城潮州,卸貨后,又裝上麻薴,準備運回。
湘子橋邊,一兒只堆麻薴的木頭船裝畢待運。阿梅的木船外圍,也同樣堆麻薴,可裡頭卻有留空的船艙。這裡,經常是吳忠恕、林廷,吳干,王興順等來自各縣的好友,聚會談敘的好地方。每當夜幕降臨,船艙里好友們輕聲細語,促膝談心,原來是來自各地的兄弟們,正在磋商起義的事宜。
一天上午,從府城東門驟然跑出一個書生,後面一個手牽朴刀的公差,緊緊追趕。書生跑到湘子橋邊,急中生智,朝阿梅船上一跳,鑽入麻薴堆,爬進船艙里……尾隨追來的公差,也隨著跳上船,正欲鑽入麻薴堆時,被機智的許阿梅將麻薴捆一推,只聽得撲通一聲,公差連人帶著幾捆麻薴掉進韓江。
“教人撈麻呀I”許阿梅虛張聲勢跳下江去。這時,只見掙扎著的公差,雙手抓著船舷,欲攀上船,阿梅眼快,雙手托起足有三百斤重的濕麻捆,假裝欲掀上船之勢,對準公差猛力一砸,哎呀一聲,公差又沉下水裡,阿梅也託詞救人,順勢鑽入水底,緊緊地抱住公差的一隻腳,讓他享個“飽水福,”隔了一陣,阿梅才把公差托上船來,已是半死半活了。這時,又來了兩個公差,把所有麻薴都搜個通透,但是卻不見書生蹤影。
麻捆全打撈上來了。站在船頭的許阿梅,一本正經地質問公差:“你們抓人是這樣個抓法?把我們的麻薴都推落水,看怎樣賠償頭家(貨主)?!”三個公差明知有弊,卻又抓不到把柄,只好自認倒霉,夾著尾巴溜上岸去。
你說那書生是誰?就是潮陽貴嶼廩生、潮州農民起義的穿針引線人一一—楊臣堯<字虞階,名舜秀),他感謝相救,遂與阿梅結識為好友。當夜,安歇於阿梅友人船中。因當日楊進城活動,恰被公差發覺,跟蹤追捕,當楊跳進阿梅船艙時,混亂中,船友們已把他救走。隔年,楊臣堯當了阿梅義軍的軍師。
四、飛糠定租田
潮陽縣有個官僚大地主叫肖勉齋,他的子孫,世代享有普寧租權,年年迫租,佃農叫苦連天。後來,因受太平天國革命聲威所懾,勢力不及昔年,租權搖搖欲失,雖常派出收租爪牙,四處催討,有時,不單收不到租谷,而且連同租簿、契據被佃農燒掉,人被捆縛,攆出村境,狼狽不堪。
肖勉齋的子孫,為巴結普寧新權貴,在廣西等地鎮壓太平軍有功的清廷朝官、千總方小川。時方回家鄉視事,肖家乘此機會,做了個順水推舟人情,把戎水,貴山、鐵山三都租權奉賠給方。方家不耗一文錢便獲得萬畝租權。租權驗收至北山村,租簿上,定有千畝總額,卻缺欠佃戶姓名,方小川為施展其淫威,先寵絡北山村豪紳,接著便派出官差、兵役在村后蓮花山上,撇下粗糠,時逢嚴冬,北風呼嘯,糠隨風飛,橫直數里,再由本地豪紳,視糠飄落田丘,丈量面積,登記佃戶姓名,貼出告示,限期一年,還清肖家轉讓給方家的三年租債。
飛糠定租,亘古未有;限期迫債,北山村浩劫空前。那時,許阿梅暗中串通鄉親,準備抗繳租谷。佃農田仔,也想到死罪好受,餓罪難當,官迫民反,民不得不反。正當佃農醞釀抗租時,方小川得知消息,便先下毒手,派來官兵進鄛,北山村遭受慘劫,官兵所到之處,掠人鎖厝,牽豬剝鼎,村民有的被活活打死,婦女更慘遭污辱,村頭巷尾,殺聲、呼救聲回蕩鐵峰,一片凄涼慘象。
五、揮草帽退兵
方小川率官兵洗劫北山村后,激起北山村民的義憤,紛紛懇求許阿梅揭竿造反,殺進縣城,除暴雪恨。深謀遠慮的阿梅,對眾人說:“我不是無此想法,須知未慮進,先慮退,未想刣贏先想散寨;須未行募兵先行籌糧啊!”眾鄉親聽后皆佩服,許阿梅大哥籌謀周到。當時,阿梅則奔東走西,與鄰縣好友們,商議起義籌糧大事。
北山村南鄰,有個郭厝寮村,村內有個大地主,良田千畝,婢僕滿庭,終日花天酒地,笙歌作樂……。倉里多年米穀霉壞,只好命長工短工,肩挑車運,倒入練江,一時魚蝦蟹鱉中毒浮滿江面。當其時,貧苦村民,啃瓜咽萊,挾飢受餓,過著牛馬不如的生活,對比之下,真是天差地別。一日,這個地主府第,忽被大長隴陳娘康的義軍圍住,情況緊急,危難中,迫不得已只好懇請阿梅出面斡旋解危。許阿梅說退兵容易,需付酬金。經商議洽定,那個地主,願意給許阿梅白銀千兩,作為酬金。於是許阿梅從容登上更樓,揮動草帽,陳娘康義軍因事先已與許阿梅相約,見示意后,隨即退去。以後,許阿梅便把這筆酬金,作為籌備起義的經費。
六、巧籌起義糧
北山村毗鄰,有個定厝寮村。村中有個縣內出名豪富、大地主楊連茹,乳名捷,因其人剝削手法,輪轉猛如猴,定厝寮村民給他起個外號叫猴仔捷。他開了十三家當鋪,經心設事盤剝窮苦村民,他家真是利路宏通,財源廣進。
許阿梅對這些當鋪盤剝窮人,恨在心頭,再三思慮,便設下一計:疏通了前後各村貧民,將家中的小件東西,鐮刀、斧頭,菜刀;大件的東西破篾笘,舊谷(達),成群結隊,扛著前往典當。當鋪掌柜的,嫌小件太小,嫌大件太大,拒不納當。貧苦村民便喧叫起來:“阮值錢的家私都典當完了,這些東西是阮活命工具,還嫌小嫌大,你們就是要絕窮人的命,今日就是要與你狗財主拼!”爪牙連忙報知財主。楊連茹聞訊,驚得面如土色,忙吩咐十三間當鋪的掌柜:“酌情准當”。村民領了當款,各自返家。事隔四十天後,楊連茹還氣恨在心,命令爪牙把農民典當的東西,作廢物搬掉燒毀。阿梅得知消息,和夥伴們大笑說:“天又助俺一筆起義糧餉了。”於是,分頭到各村通知眾人,約定日子,一齊到當鋪贖回典當的“傳家寶”。這一次,楊連茹老謀失算,那有“傳家寶”可給贖回,明知其中有謎,因無法應付,只得溜走大吉。
還我傳家寶!如無原物,要折價,按典金加千倍!”幾百農民吼聲如雷,許阿梅押陣指揮:“既不準贖回原物,又不折價抵償,天理難容。兄弟們把當鋪的東西抵償!”許阿梅話音剛落,各路約到的義軍,便沖入當鋪,破倉庫,沒收了楊家十三家當鋪的金銀財產,做為起義軍需之用。
事後,在一個月明星稀的夜晚,潮陽深溪岩廟前,各路義軍彙集,把盞慶功。陳娘康,許阿梅、林廷、吳降等義軍首領,興高采烈,大秤稱金銀,攤分各地起義糧餉。於是,一場反壓迫,反清廷的農民鬥爭即將爆發。
七、施孤募義兵
這年農曆七月十五日,北山村鐵岳院前的觀音埔、盂蘭勝會的施孤棚前,演戲敬神,施食救鬼,人山人海,熱鬧非常。
施孤擺設如舊,立意有新。施孤棚的木樁上,許阿梅的好友楊臣堯撰寫的“飽食去看戲,餓肚來領孤;年年添施捨,歲歲增凄魂”的對聯分貼兩旁。戲台的橫陋寫著“盂蘭勝會”,兩旁的對聯是:“盂蘭欲救孤魂厄,勝會唯望太平天。”眾人看了嘖嘖稱說:俺窮人心聲,都寫出來了。再往下看,在眾和尚誦經的功德棚中,香煙縈繞,鐘鼓齊鳴,張貼的橫匾、對聯更有一番心意。橫匾為“普渡濟生”,兩聯為:“普渡有慈航,濟身靠活佛。”響午,施孤進入高潮,施孤領食的,排成長龍,通往施孤棚前,領取乾糧,肉類、農物。就在這時,只見許阿梅熊腰虎步登上施孤棚,他發出宏亮聲音,一字一字地說:“鄉親們,盂蘭節施孤意在拯救凄魂,須知當今世道,人不如鬼,俺們四季驢生拚死,不得—溫半飽,如此非人生活,比地獄凄魂更苦……。”台下聽眾,初是鴉雀無聲,再是淚珠滿面,嗚咽抽泣。接著,阿梅揮動草帽,激昂地說:“欲登人間天堂,只有起來搗爛衙門活地獄,敢不敢?”呼地一聲春雷一一“敢!”
鐵岳院里裡外外,報名參加義軍的人,排成長龍,反壓迫,反清廷的隊伍,終於在鐵山腳下組織起來了。
八、巧妙檢軍法
義軍剛組織起來,數量不多,編製簡單,俗話說,只有兵強馬壯,方得能征慣戰,力求兵精將勇打勝仗,每逢攻敵點、征糧餉,出隊開戰時,許阿梅總要親自檢驗、精選,可他的檢軍方法卻是簡單、準確。有一次出征拔點,時間選在晚上,義軍隊伍開到砰蓬地(三都書院前)大山埔上,便命令站住,從隊頭到隊尾,許阿梅按一按每個義軍的胸脯,如若發現心頭象十五隻吊桶,七上八落地跳的,便是膽量不足,就被叫出隊列,命令退回大營,幫助炊事工作,隊伍檢驗后,才出發征戰。許阿梅這個簡便檢軍方法,效果甚好。後來在各分隊中,對挑選參戰精兵,相沿襲用。
九、門板開路戰
許阿梅在徵集起義糧餉中,勒令各鄉富戶豪紳,把剝削得來的部分資財拿出來作為義軍軍餉,凡有不服者,即派人馬懲戒。那個時候,泥溝鄉的“源泉”、“湧泉”、“逢源”、“開源”、“永興”、“祥興”等富戶,果隴鄉的庄姓大地主以至赤崗山李姓大地主,無一敢不從命。
橋柱村有戶大地主,倚仗財勢大,除抗交糧餉外,還揚言欲與許阿梅見個高低。阿梅接到這個消息后,一個夜晚,親率義軍百名,前往抄襲。當夜,月黑風高,伸手不見五指,半夜時分,神不知鬼不覺地摸進那大地主家裡,抓住了正在睡的大地主,將人裝進麻袋,正要整隊回營,狗吠聲驚動了地主武裝團練,團丁們急忙封住出村路,並堆起稻草、乾柴、燒起漫天大火,堵住義軍出路。在這緊急關頭,機警的許阿梅,命令義軍各人背上一塊門板,向出村路口衝殺,勇猛攻勢,頓時使團丁們嚇破了膽,爭先逃命。義軍急忙在火堆上壓下一塊塊門板,踏著火海中的門板,衝出重圍,擄著那個大地主,勝利回歸大營。從此以後,義軍徵收糧餉,豪紳不敢抗拒了。
十、鐵山舉義旗
許阿梅完成籌糧后,便在鐵岳院前豎起“忠義安良”大旗。寺內前廳供著關羽偶像,兩旁對聯是:“兄玄德、弟翼德、德兄德弟;師卧龍、友子龍、龍師龍友。”聲勢浩大的舉旗練武,驚動普寧縣令,急忙派出偵探窺視,但得到的情況是純屬練武習藝,維護治安,擋弓弄棒的小集群組織。且舉關羽的“忠義”為宗旨的旗幟,因而也就等閑視之,殊不知平風靜浪里將要掀起漫天波濤。
一八五四年農曆六月初六日,是院內仙師爺生口,也是許阿梅與陳娘康約定的舉放起義日子。許阿梅把“忠義安良”的大旗換成“明義振興”的大旗,公開反清復明。鐵山峰頂,鐵岳院前,“明義振興”的大旗,高高飄揚,鐵岳院大營門口,對聯言志:“騰雲降雨初變化,青梅煮酒論英雄。”聯中貫穿著林廷(騰)、吳降和阿梅等義軍首領名字,表達勞苦大眾對義軍首領的愛戴與反清復明,振興家邦的決心。
十一、圍城首告捷
是年盛夏,棉湖的鳳湖、洪溝等處,因鄉村隔閡爭執,發生了械鬥,彼此傷亡慘重。許阿梅得知消息后,隨即召開了軍機會議,把借彈息械鬥之名,實則舉旗率軍圍攻普寧城的想法與眾頭領商量,大家齊聲稱妙,都說是一箭雙鵰之上策。六月初一日,鐵山下北山村一片歡騰,村中父老,男女老幼,夾道歡送義軍出征。許阿梅率領二千義軍,告別鄉親、浩浩蕩蕩,兵分三路,直插棉湖,進駐湖美、赤崗山等地。“忠義安良”大旗高高飄揚在“狀元旦”,雲石岩等處,不上十天,鳳湖、洪溝的械鬥遂告平息。
義軍聲東擊西之舉,普寧縣令潘銘憲還蒙在鼓裡。一一殊不知在平息兩鄉械鬥中,許阿梅的主要精力卻放在圍攻普寧城上。他秘密召集普寧城周圍鄉村的義軍頭領:厚田的蔡炳弟、林惠山的高錫秋、潘炳照、寶鏡院的郭漢聲、鳴崗的方銳、岐崗的阿十等密謀計議,商討協力攻城良策。
六月十五日中午,震動著整個惠潮嘉道(今汕頭、惠陽、梅州等地)的農民起義爆發了,許阿梅統率的義軍公開向清朝的反動統治宣戰了!這驚天動地之舉,使普寧城內外到處騷動,縣令潘銘憲驚得三步一跌,狼狽不堪。是夜,浩浩蕩蕩的義軍調轉方向,直插普寧城,進駐鳴崗、馬院橋、新鋪、昆頭山、五福嶼、赤髻鳥等地,似鐵桶箍一般牢牢圍住普寧城。
十六日晨,彌天大霧,義軍開始攻城,岐崗村頭領余阿肥帶領爆破隊百名作為先鋒,荷長矛鋼叉,直逼普寧城西門叫罵誘敵。許鳳翔率主力埋伏於城郊,伺機伏擊攻城。守城清軍頭目方佑,此人暴戾成性,根本不把義軍放在眼裡,竟違主子禁令,帶領兵勇出城迎戰,那知鋼刀相觸,不及數合,方佑即為義軍劈做兩截。許鳳翔率主力乘勝追殺,出戰清軍見義軍勇不可擋,且頭目被殺,當即潰不成軍,丟下十幾具屍首,敗退回城,緊閉城門,不敢出戰。
清軍初戰失利,普寧城中官紳亂成一團,縣令潘銘憲急召巡檢郝有金、“地頭蛇”方青錢及眾官紳商議守城之策,立即勒令城中商戶富紳派款,招募城內更夫四百名,協助守城,並在護城河兩邊高築柵欄,加強防守,弄得滿城風雨,草術皆兵,義軍首戰告捷,軍心大振。但圍困普寧城后,許阿梅忽接友軍陳娘康密報,為策立友軍,暫時放棄圍攻普寧城,揮帥返回北山大營。
十二、粉碎假談判
初試鋒芒之後,普寧縣令潘銘憲異想天開,認為義軍圍城后即退,純屬無知蠢動。遂即定下奸計,寄書許阿梅,假意溫言慰勸、保舉許願、官祿相誘,邀約許阿梅於普寧城南方氏祠堂談判講和。潘銘憲滿以為藉此可麻痹義軍、延緩破城危機,以待潮州府道台的救兵前來解圍,夾擊鎮壓義軍。
許阿梅接書之後,反覆琢磨:言和是假,緩兵是真。即與軍師楊臣堯商議,決定將計就計,巧與周旋。談判之日,遂召義軍頭領阿機(眾人稱他“獅頭機”),面授機宜。阿機領著戰令,身帶三文令箭,率二十名弟兄大搖大擺洋洋進城。時城中官紳,列隊相迎,接阿機於方氏祠堂入座談判。縣令潘銘光大獻殷勤,頻頻把盞勸飲。阿機膽壯志堅,旁若無人,酒足飯飽之後,從容不迫,拔出三支令箭,指著潘銘憲侃侃說道:“我奉梅大哥命令與你們談判,條件很簡單。其一,需城中方、李二姓豪富,奉獻義軍軍需白銀一萬兩;其二,需讓我軍從縣城東門入,西門出;其三,就是要你老潘之頭!”說罷把三支令箭擲於桌上,拂衣而起,帶領眾兄弟揚長而去。嚇得眾官紳無言以對,相顧失色,潘銘憲更似浸水泥塑,癱倒在椅上。
十三、魁星樓死戰
粉碎談判伎倆之後,許阿梅的義軍軍威大振,四鄰八鄉報名參軍的人很多,隊伍迅速擴充到近五萬人。許阿梅抓住這大好戰機,立即聯合揭陽林廷、吳降,潮陽陳娘康等義軍,第二次圍攻普寧城。
一八五四年農曆六月二十七日,義軍開始聲勢浩大的攻城。城內官紳兵勇岌岌惶惶,硬著頭皮,拚死抵抗。義軍在數天激戰中,雖取得幾個小勝仗,但進展不大。激戰中義軍改變攻城策略,採取夜襲辦法,搶佔潘縣令指揮要地“魁星樓”。第一夜,義軍有的爬牆潛入,有的強攻拼入,有的鑿洞鑽入,相繼鼓噪而進,勇不可擋,慌得守城清軍傾巢而出,負隅頑抗。但因義軍旗號不明,漆黑中自相搏鬥,貽失了破城大好戰機,激戰至天明,不得不收軍回營。
第二晚,許阿梅吸取旗號不明的教訓,採納了頭領郭亞聲、邱班麟的建議,布置進城的勇士每人頭懸臘燈一盞,夜襲拚死破城。是夜,各隊攀城強攻而入,穿街奪巷,浴血奮戰,拚死搶佔“魁星樓”。但臘燈目標顯眼,被制高點的清軍用毛瑟槍、馬腿槍擊死擊傷多人,奇襲破城之舉又告落空。爾後,義軍雖多次擊敗出城作戰清軍,但戰績不佳,只得放棄攻城,回軍駐營,另謀良策。
十四、三攻普寧城
回軍駐營后,許阿梅一面休整練兵,一面召開軍機會議,軍機會議上,眾頭領總結二次奇襲未能獲勝的經驗教訓,制訂了“飛天鑽地”與“長期圍困”的戰術,部署了第三次圍攻普寧城。
七月初一日,義軍又一次圍攻普寧城。圍城頭五天,守城清軍見義軍二次攻城不下,根本不把義軍放在眼裡,接連二次開城出戰,經過數次實踐的義軍,勇往直前,奮勇迎戰,百里橋畔,西北城郊,殺聲四起,義軍以泰山壓頂之勢,殺得清軍節節敗退,死傷逾百人,龜縮回城裡,再也不敢出戰。
七月初十日,許阿梅命人箭射勒令投降書入城,限縣令潘銘憲二天內開城投降,否則格殺無赦。三天後,城內還沒動靜,許阿梅立即採用“飛天鑽地”戰術。是日,義軍用“土炮”猛轟城牆,強攻各城門,攻城勇士扶起十架方井型雲梯,迅速登上城牆,名曰“飛天”,一方面利用地形,挖地洞,鑿隧道,直逼城內,稱為“鑽地”。此時城內軍心混亂,官紳惶惶不可終日,懼怕義軍從天而降,從地下冒出來……。洪陽大街有家鉅賈方滿記,夜間因貓抓老鼠撞倒棧房器皿,“轟隆”一聲,財主及雜役人等從夢中驚醒,誤是義軍從地底下冒出,嚇得手足無措,跪地叩頭直喊饒命……
縣令潘銘憲有如熱鍋上的螞蟻,向府城發出的求救書,如泥牛入海,杳無音訊,暗想,不日城破,只有死命一條。思來想去,只可採取訛詐威脅手段,使之人心安定,並動用大量金銀,收買更夫,於城西北隅植木築土,引水護城,以阻義軍前進。同時,令把總方玉雲偷偷出城到貢山、洪山、下社等地,調集地方地主團練,組成四十股兵勇,抗擊義軍,以救燃眉之急。但這些烏合之眾,一經交戰,只怨爹娘少生一條腿,爭相逃命,不堪一擊。
就在普寧城即將被義軍攻破的的關鍵時刻,狡猾的方玉雲一計不成,又生一計,立即奔往烏石,雲落等地,糾集清朝部分散兵游勇,串通北山義軍內奸許希明,偷襲北山大本營,血腥屠殺鄉親父老。許阿梅得報,為救鄉親於水火,只得第三次撤退,放棄圍攻普寧城,回師扎山。方玉雲得知義軍回歸,自認不是對手,況且城已解圍,夾著尾巴,逃之夭夭。
十五、英名傳千古
許阿梅率眾回師北山大本營。圍攻普寧縣城的義軍退了。得以喘息的縣令潘銘憲,急向上司求救。潮州府及各處派來了援兵。潘又集結了地方兵勇,派郝有金率領官兵,反撲義軍,企圃一舉剿滅這股反清廷的農民義軍。
一八五五年(清咸豐五年),官兵先後駐紮於北山村周圍的湖東,六斗埔,大洋尾、小洋尾、定厝寮等村,重重包圍北山村。農曆八月十五日中秋夜,北山村前的牛帽山,又被清兵炮隊強登。清兵居高臨下,日夜不停,用十炮轟擊北山村。許阿梅曾於夜間,率隊強攻,雖經死戰多次,終因敵眾我寡,未能奪回。許阿梅亦在戰役中,左腿被流彈擊傷,只得退回北山村。
八月十九日,北山村的西湖地方,被清兵從牛帽山轟擊土炮,燒成廢圩。義軍三次死戰爭奪牛帽山,均未能奪回。至二十三日,全村各處著火,為保留後代,存下根苗,阿梅下令向東突圍。此時,清軍的土炮、毛瑟槍,槍彈如雨。突圍義軍與村民,死傷慘重。受重傷的許阿梅,為怕連累眾人,在突圍中於村東的鯉魚溝地方,壯烈自刎。
許阿梅鐵山舉旗起義,只是一年余時間,雖然未能取得勝利,火種被撲滅了,他的反壓迫精神,卻留芳於世,其英雄事迹,為後人廣為傳頌。
清嘉慶年間,八世祖許朝榜、許朝陽堂兄弟連登武舉;神童許平(稱十三歲公),巧對知縣對聯,救父出獄成為民間美談;清咸豐四年(1854年)至五年,許亞梅(北山九世祖)帶領農民起義軍抗擊清朝反動統治,成為潮汕地區的農民起義領袖,鐵山有許亞梅衣冠冢。
新中國成立后,北山許氏裔孫英傑薈萃。其中部級幹部一名,廳級(師)幹部十名,處級幹部二十多名。
中國電力測試委員會主任許智清
中國電影家協會常務書記許南明
中國駐越南領事館總領事許明亮
解放軍師長許禮輝
大校軍銜許岳鴻
原廣州市委組織部副部長
省書法家協會副主席許鴻基
歷任廣州大學副校長、廣東省電視大學校長許慈如
廣西河池地區副專員許漢傑
廣州市海珠區人民法院副院長許奕群
廣州開發區商業發展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黨委書記許鴻生
中國首位完成全部56個民族拍攝並出版影集壯舉的著名攝影家許應華
潮州市副市長許典輝
揭陽市煙草專賣局局長許永欽
著名企業家有許朱鴻、許祥隆、許漢宏、許愛順、許子洪、許秋欽、許狄潮、許楚家、許楚勝、許錫填、許建洲、許瑞韓、許炎周、許祥龍、許為光、許楚榮、許潮汕、許錦堆、許炎堆等。真正的鐵嶺鍾靈,簪纓衍慶。
許申為著名循吏,官至刑部郎中,潮州前七賢之一。
許光亨太子少師,兵部尚書、知制誥、平章軍國州事,宋廷重臣,帝師。
許因乃許申之子,官至太子中舍,與太子趙曙關係殊深。加之因之子聞誨為衛尉寺丞,掌禁衛,授通議大夫。長孫許珏得蔭為仁宗朝廷左班殿值並尚太子長女德安郡主,皆因之功也。其在北宋中期朝政聲望又超越乃父許申,為潮人宋臣中之佼佼者。朝陽靈山“開善禪院記”為申所作,因所書,署名則作因其,為郡中知名墨跡。
許珏因之孫,父聞誨。珏尚宋太宗曾孫英宗皇帝趙曙長女德安公主,貴為駙馬。
許騫申之8世孫,與弟許宣於紹熙二年同登進士,授惠州推官,調南恩州簽判。如果說許騫先阻駙馬許珏以軍功及顯貴而成名宦的話,騫則不同。騫以政績、賢能而成名宦,名揚惠州。許騫為惠州推官,入祀於當年名宦專廟。其文學造就不菲,傳世者有《西新橋志》,收錄於《惠州西湖志》中。又有《重辟西湖記》,收錄於《潮州府志》中。
許謙夫申之裔孫,潮州韓山人,潮安縣意溪許安谷叔父,授韶州教諭。桃李頗多,韶州學子多訟謙夫之德。其長子光祖,初知湖廣武城縣,擢東昌府知州,見宋末吏治腐敗,世風日下。遂秉承父親謙夫之意,退出宦海。隨父與弟光宗、光族避居揭陽豹崗錦里,即今揭東縣雲路鎮許厝埔,后辟潮臨,播遠避渾濁之德於揭陽。光祖有四子:君宰、君佐、君輔、君弼。君弼隱居饒平黃岐山中,后遷黃岡,成一方始祖而播淡泊名利之志於饒平。君佐進士出身,授湖廣武昌縣教渝,承祖、父之志而離宦海,隱身潮臨之村,宣教崇善之德。君宰也承父訓,不入官場,選擇桃山都東嶺為修身齊家之地,寧靜而處世。至於許君輔,則是許謙夫家族用心血澆灌培養出來的抗元民族好英雄。
許君輔君輔年二十為進士,授漳州南靖縣知事,勤政愛民,百姓感戴,為建生祠,立碑誌其事於廟中。朝廷聞知其事,欽點戶部主事。時值元兵南進危機呈現之期,戰、守遷皆將不及,遂上書言事,謂禍之將至,朝廷不納。君輔見中興無望,遂回潮州隱居。宋帝昺走潮州,許君輔起兵抗元。子弟兵約二千餘眾,皆潮鄉義勇,其中五百餘人為許族子孫。適值文信郎許漢青及夫人陳氏也起兵抗元,君輔與之呼應,轉戰閩、粵、贛邊地區,會合陳吊眼、黃華與畲兵藍太君諸部24峒,勤王護宋。惜敗於百丈埔,情甚悲壯。后聞陸秀夫負幼主死難,君輔也不食殉國。元人惡許氏抗元事,書史文牘,不錄許跡。
許夫人許陳氏即許大娘,宋興化州知州陳文龍之女,許漢青夫人,起兵勤王抗元英雄。今人許占梅有文《抗元民族巾幗英雄許夫人》,言夫人及許漢青事。後代稱許陳氏曰許夫人。
許昱許昱號拙庵,揭陽在城人,以貢入太學。時明英宗蒙塵,北虜大舉入寇。景帝崇佛,只知建寺,未省國恥。太學諸生楊浩、姚顯等數百人抗疏切諫,許昱參與其事,一時名震中外。及后選授應天府江寧縣丞。而南京乃軍民輻輳之地,屬官書吏多倚陋法因緣為奸,伍卒逃亡多難究詰。昱至,嚴懲內外舞弊,循私者卻步,吏亦莫敢售欺。許昱知都民逃亡者,皆因雜役負重,為權貴驅逼所用。而宮中百需又獨倚貧苦下戶,不公允之至甚!遂免民之雜役,使富貴豪霸無得售其凶。均賦稅征宿,使富者分其勢,貧者得其生。百病頓革,世道清明。乃除廣西按察司經歷,與陳腐之風不諧,拂袖辭官而歸,喟然曰:“世之見賞者,我亦知之。不倚勢者謂不通滑。方者貶,廉者塞,非為官之道也,吾不取焉!”許昱既歸,粗衣淡食,一如寒士諸生時也。其生平著作頗多,隨手輒棄。曰:“吾棄官如擲草履,又何須存下字跡留名欺世?”另外,此公一生不為應酬文字,曰:“美其詞以悅人,我才所弗能悅人。以美詞而眩亂是非,我心所不敢。”事迹載入《揭陽縣誌·人物誌·賢能》。
許守愚守愚字敏之,號蒙泉。揭陽在城人,好學而博聞,弱冠補博士弟子員,試則高等。明嘉靖十六年丁酉科舉人。選授南京池州府東流縣尹。時吏治廢弛,賦法無定,悉索之寡弱,貧富懸殊之狀慘酷。強富有力之家,皆居百數十裡外險阻之處,負嵎橫霸,不復能制。
守愚到任,先察實況,胸腹有定,決心均貧富、抑豪霸。遂於則定賦,參伍錯綜。均其厚薄,調劑重輕。莫使悖理,悉得其平。於是,弱者稍能自存。富強有力者亦相率來請役行之期年,以爭社會之名望。公事咸理順暢,百姓漸有粗安。然,邑地既近京畿,民風亦多健訟。訟則赴台省,而不於本地。守愚亦不叫阻,自審細察。遇冤屈則即與平反,獄無滯留。由是,民皆不復赴台省以求訴,獄訟衰息。有暇以修堤防,勸農桑,招流亡,興學校。尹東流五年,邑稱大治,考績當最。適安慶府推官喬伊查盤至縣,索賄不得。散布蜚語流言中傷。守愚指喬伊怒責,民憤亦懾貪官,喬伊羞悸大病。大守既息事寧人,世道遂難定清白。守愚遂棄官謝病,歸而奉母課子,以孝弟教於家。母張氏卧病,自奉侍湯藥,不解帶者三月,居喪哀毀愈恆。其性方嚴,正直有度。內外子弟有過,皆不敢見,見之即臨正色痛責。稍稍就禮,乃降色喜曰:“為子弟者不當如是耶?”
守愚家產,悉付二弟管理,己弗私謀,以示公道。卒年71歲,疾呼諸子侄至前而曰:“我生平無顯善,亦無隱惡。汝輩沾一命,幸能以清白揚家聲,吾無憾矣!”
守愚有子六人。長子公望,舉人。孫輩中舉人者有鳳石與粵石,即許有寰與許有宙;中進士者有許岐石;曾孫許國佐也中進士。守愚以賢能聞,事見《揭陽縣誌·人物誌·賢能》。墓在揭陽城北郊黃岐山西麓走馬龍,今為揭陽市歷史文物保護單位。
許公望字思志,號尚齋,守愚長子,明隆慶元年丁卯舉人。萬曆甲戌選授湖廣祁陽縣知縣,旋知福建順昌縣。癸未朝見天子,乞假歸,遂不復出。公望在祁陽多惠政,均貧富事頗似乃父守愚公:一曰均徭役,二曰寬逋賦,三曰平獄訟,四曰整紀綱,五曰與民相安,六曰凋瘵立起。治縣三載,考績最上。撫按咸以循良稱之。戊寅年,為父壽。祁陽僚屬百姓既親公望善政,亦明其父守愚公當年東流縣治政諸事,甚有感念。士大夫、百姓里老,皆制頌望南遙祝守愚公壽辰。
公望聞知,即貽書誡之曰:“錦綺之輝煌,出自萬民之桑織。知事之飽暖,皆食百姓之薯粟。縣令報民之德唯恐不得而惶惶,唯無得罪於鄉民斯可耳!汝其慎哉!莫使吾折壽羞入地府以見閻君。”
祁陽子弟,因此又誦公望誡文。至清代光緒年聞,鄉人尚有人能誦明代大令之德。其治順昌縣,也同湖廣祁陽。又痛季弟公期定守愚公走馬陵墓事舍己身為兄益之德,怕傷公期,棄官馳歸以阻不及。公期既卒,無子嗣。公望將己子有豐過房承繼,其事梓里傳聞,事入《揭陽縣誌·人物誌·賢能篇》。子鳳石、粵石皆舉人,三子岐石為進士。
許岐石尚齋公三子,崇禎元年戊辰科進士。時潮州府中士一科八名,府城有“盛世元凱”之掌故,言岐石等八賢士中士盛舉,寄四元四凱之美意。本科揭陽一縣則高中四名,稱“戊辰四俊”,立“戊辰四俊”牌坊於衙前正街,以示激勵。榮膺“戊辰四俊”者:許岐石、郭之奇、宋兆禬、黃奇遇,皆揭邑人氏。會合海陽與各縣辜朝薦、陳所獻、楊任斯、梁應龍,潮郡新科進士八位,稱“盛世元凱”。
關於“戊辰四俊”,因資料無存,牌坊拆毀,人皆訛記而將海陽籍辜朝薦列入揭陽“戊辰四俊”行列之中,將揭邑本籍戊辰科進士許岐石遺漏。究其原因,在當年北京會試揭陽舉人之中有許國佐,與三伯父許岐石同科會試。岐石中式而國佐落第,三年後辛未科重考方中。而許岐石之事,史跡少見,人誤將許國佐戊辰科落第事套用於許岐石;又不知辜朝薦籍隸海陽,而套用於揭邑四俊之中,致有誤傳。
至於“盛世元凱”,也有誤傳之處,常將梅州李士淳與閩籍林銘球扯入潮州府崇禎元年戊辰科新進士許岐石等八名潮籍名士隊伍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