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五眼橋的結果 展開

五眼橋

紅砂岩石砌築的五孔拱券橋

廣州石圍塘街,有座五孔石橋,俗稱為五眼橋,過去是“省佛通衢”,橋上車水馬龍川流不息,至今還堅固如初。更有奇特之處:所謂“欄桿”,只不過是高出橋面十五厘米左右的石條,但幾百年來,從未有人在橋上失足跌下水。

簡介


五眼橋
五眼橋
位於石圍塘街五眼橋涌東面,現存的五眼橋建於萬曆四十年(1612年)的通福橋,曾經是省城廣州往來佛山的要道,號稱“省佛通衢”。通福橋有五個橋洞,因此被廣州人俗稱為五眼橋。
五眼橋為紅砂岩石砌築的五孔拱券橋,長42.8米、寬2.8米,中間拱券較大,其餘較小,橋兩側無設欄板,清嘉慶年間重修,現保存完整。五眼橋以紅米石建造,結構堅固,造型優美,橋石級坡度小,便於轎馬上落。

歷史


五眼橋
五眼橋
在明清時期,省城廣州與南海以秀水河為界,因此橫跨 秀水河上的五眼橋又被稱之為“省佛通衢”,佛山南海人要進省城,必經五眼橋。附近的圩鎮當時相當繁榮。五眼橋的最興盛時期,是辛亥革命后,單茶樓就有五橋居、一品樓、巧昌、快活樓等數家。除傳統的織藤,還有不少的茶鋪、花轎、紡紗、縫紉、甚至壽板、當鋪、小銀庄等俱全。手工業興盛,當時的手工茶具、手工編織、手工木器等相當繁榮。日軍佔領廣州后,五眼橋畸形發展,煙賭林立--單鴉片煙館就有十二三家,抗戰後才得以改觀。

典故


且講明代南海鹽步,有位李老伯,他私下納服侍自己的婢女為妾。婢女懷孕時,老伯病重,他擔心自己萬一亡故,腹中的孩兒不為李家承認,臨終留下遺囑:“七十一老翁,臨老入花叢。生兒李待問,生女李少容。”不久老伯去世,婢女產下男孩,按遺囑取名叫李待問。由於有老伯的親筆遺囑,李家的人不敢趕她母子走,但總是冷言冷語。婢女不願寄人籬下,搬到鄰村,搭座茅寮,替人做針線度日。
李待問到七八歲時,因家貧無錢讀書,但他勤奮好學,日間趴在私塾窗外聽課,晚上偷看武師教武,靠“偷師”居然練得文武全才。後來他投身軍旅,屢立大功,很得大官的賞識,職位青雲直上,若干年後,時來運轉,居然當上萬曆年間的戶部尚書。
這時,他母親已年邁多病,李待問是個孝子,不會忘記母親含辛茹苦把自己拉扯大,毅然拋卻高官厚祿,回廣州開一間商行,每隔十天八天必返鹽步探望母親一次。
從前由省城到鹽步,要經過一條秀水河,擺渡的是一位姓潘的老伯。有一次,李待問走得匆忙,留下一包銀在船中,但回來時潘伯將原銀奉回。李待問感動了:“潘伯這麼窮尚能拾金不昧,我為什麼不做些善事,造福鄉梓呢”?於是出資建了五眼橋,並送一筆錢給潘伯養老。
橋落成之日,李待問站在橋頭,雅興大發,出了一句上聯:“橋眼五通連水秀”。此句看似平凡,妙在能夠倒讀成“秀水連通五眼橋”,而“秀水”是地名,到現在還未有人對上。

現狀


隨著社會的變遷,目前五眼橋當年兩岸的繁榮已經不復存在。從佛山往來廣州的通道也越來越多,五眼橋作為當年往來廣州和佛山之間的主要幹道,現在也剩下其觀賞性。目前五眼橋已被廣州市文物保護單位列為文物保護起來。
目前兩岸僅剩的歷史建築有:當鋪一家(已被列為文物保護單位)、茶鋪一家、酒鋪一家、雲吞鋪一家、奇香樓茶樓一家、梁氏宗祠一家。

如何到達


1. 公交車線路:19、52、55、57、75、81、193、202、206、207、277、281
目的地站點:石圍塘站
票價:2元/人
班次:5分鐘/班
首/末班車時間:6:30/21:30
下車后如何到景區:沿橋梓大街直行約600米往西南方向步行至秀水河邊
2. 計程車
起步價格:10元
起租里程:2.5公里
續租價:2.6元/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