潰瘍
病證名
潰瘍是皮膚或黏膜表面組織的限局性缺損、潰爛,其表面常覆蓋有膿液、壞死組織或痂皮,愈后遺有瘢痕,可由感染、外傷、結節或腫瘤的破潰等所致,其大小、形態、深淺、發展過程等也不一致。常合併慢性感染,可能經久不愈。如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小腿慢性潰瘍等。
● 英文名稱:Ulcer
● 學科來源:中醫藥學—臨床分科—外科
● 潰瘍,謂瘡瘍已出膿者。(《外科發揮》)
● 瘡面破潰的瘡瘍。
● 引自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術語在線
● 瘡瘍破潰者,稱為潰瘍。
● 瘡瘍破潰,皮膚黏膜不再完整,病灶內部與外界相通。
● 瘡面色紅潤澤,膿液稠厚黃白,腐肉易脫,肉芽鮮紅,知覺如常,瘡口易斂,此為陽證潰瘍。
● 瘡面色暗無澤,膿液稀薄,腐肉不脫,肉芽蒼白,知覺遲鈍,瘡口不斂者多為陰證潰瘍。
● 潰瘍為中醫與現代醫學共有病名,但範疇多有出入。現代醫學根據皮膚黏膜病損程度細化分為糜爛和潰瘍。糜爛僅累及上皮淺表層,而潰瘍至少累及真皮層或粘膜全層;而在中醫中只要是皮膚黏膜破損的瘡瘍都是潰瘍,因此中醫的潰瘍所含範圍較廣。
● 瘡瘍發展到一定階段自行破潰,瘡破膿流,毒邪外泄,耗傷正氣,此為瘡瘍的潰後期,潰後期的瘡瘍稱為潰瘍。潰瘍亦可為加快瘡瘍的治療,由醫者切開引流而成。
● 由於病患體質不同及正邪陰陽鬥爭,潰瘍多有陰陽之分。根據潰瘍的形態、分泌物及累及程度又可細分為化膿性潰瘍、壓迫性潰瘍、瘡癆性潰瘍、岩性潰瘍、梅毒性潰瘍等。
● 瘡瘍發展到潰瘍時,邪毒之氣隨膿血排出,正氣斗邪已久已傷,無力御邪外出,病邪鬥爭,氣血虧損,瘡口氣血難行,新肉不生,腐肉不去,瘡口易久潰難斂,此期多用補法,以扶正祛邪,加快病情癒合,但需小心閉門留寇,預防病情反覆。
● [1] 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平洋地區).北京大學第一醫院中西醫結合研究所,譯.WHO西太平洋地區傳統醫學名詞術語國際標準。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9.
● [2] 陳紅風。中醫外科學.10版。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