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緣和合

佛教用語

因緣和合,佛教用語,拼音:yīn yuán hé hé;意為世界萬法都是由因與緣的和合而成,屬於佛教哲學解釋世界存在的基本方法。

詞語釋義


由因與緣的和合而成。天地間一切萬物,都是由自 因(親因)與 緣(助緣)和合而成的。“因緣和合”一詞,既作為佛教術語,表現了佛教的根本思想,同時亦是佛教哲學解釋世界存在的基本方法,進而構成了佛教和平思想的神聖資源。作為佛教哲學的基本原則,“因緣”的結合即產生了世界存在的本質現象——和合性。這種和合性作為世界存在的一種特性,可以說是佛教的一種特殊發現。它指的是形成心、色等諸法之因緣,能夠彼此和合的特有性質,在世間有為諸法生起的時候,必須有眾多之因緣和合之特性。

詞語辨析


與道家、道教重視自然原則不同,早期佛教認為世界萬法都是因緣和合而成,均無其獨立自性,因而是不真實的。這種通過分析主義的思維途徑來論證事物虛幻不實的作法為其後大乘佛教所繼承。大乘佛教進一步提出緣起論以對世界做性空的價值判斷。這種通過層層分析達至的空間相對中國傳統重視和合的思想傳統,實在缺乏強制性。道理很簡單,因為中國人根本就不認為和合的事物不真實,反而認為事物只有通過和合才能達至更高的善與美。
這應當與中國古代重視綜合性、整體性思維方式密切相關。像劉宋高僧慧琳在《白黑論》中就對佛教的緣起性空理論予以駁斥:
今析毫空樹,無傷垂蔭之茂;離材虛空,不損輪奐之美。明無常增其渴蔭之情,陳苦偽篤其競辰之慮。(《宋書》卷九七《天竺迦毗黎傳》)
貝錦以繁采發揮,和羹以鹽梅致旨,齊侯追爽鳩之樂,燕王無延年之術。恐和合之辨,危脆之教,正足戀其嗜欲之私,無以傾其愛競之惑也。(《宋書》卷九七《天竺迦毗黎傳》)這顯然是用中土的和合論來對抗佛教的緣起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