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
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
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是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破裂或侵襲,繼發完全或不完全閉塞性血栓形成為病理基礎的一組臨床綜合征,包括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急性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和不穩定型心絞痛,是一種嚴重的心血管疾病。常見於老年人、男性和絕經后女性,其中吸煙的男性及絕經后的女性高發。大多與冠狀動脈內膜損傷或斑塊破裂有直接關係。可出現胸骨后悶痛,呈緊縮壓榨感或壓迫感、噁心、呼吸困難等癥狀。治療方法主要包括藥物治療、手術治療和介入治療。可合併或併發心律失常、低血壓和休克、心力衰竭、猝死。及時有效的治療,可明顯改善預后。
● 心血管內科或內科
● 在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的基礎上發生血栓形成,或粥樣斑塊破裂出血。
● 偶為冠狀動脈痙攣、栓塞、炎症、先天性畸形致冠狀動脈口阻塞。
● 也可因嚴重休克、脫水、急性大出血、外科手術或嚴重心律失常等致心排血量驟降、冠狀動脈灌注銳減引起。
● 飽餐、過分激動、寒冷常可為本病的誘因。
● 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常見於老年、男性及絕經后女性、吸煙、高血壓、糖尿病、高脂血症、腹型肥胖及有早發冠心病家族史的患者。
● 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的患者胸部可出現明顯的不適,也可能有其他不典型的表現。
● 為胸骨后悶痛,呈緊縮壓迫感、燒灼感、放射性。
● 可伴有全身大汗、噁心、呼吸困難,甚至暈厥。
● 部分患者可出現前驅癥狀,如在發病前幾天有疲倦、胸部不適、心慌、愛發脾氣等癥狀。
● 部分患者也可出現牙痛、咽痛、上腹疼痛、餐后飽脹、早飽感或只有呼吸困難。
● 確診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主要依據心電圖檢測和心肌標誌物檢查。
● 心電圖檢測
● ● 主要是通過心電圖波形,可確定是否有心肌缺血。
● 心肌標誌物檢查
● ● 主要是為了確定心肌是否受損,可輔助診斷。
● 醫生診斷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主要依據臨床表現、心電圖檢測和心肌標誌物檢查來確診的。
● 典型癥狀是急性胸痛,可放射到左臂或雙臂、肩膀、背部和下頜。為壓迫性、壓榨性、擠壓性或燒灼性。也可出現呼吸困難、噁心、嘔吐、乏力、消化不良、大汗,以及上肢或肩部的局限性疼痛。
● 心電圖顯示ST-T動態變化。
● 心梗時心肌標誌物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和肌鈣蛋白的水平升高。
● 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需與非心臟性胸痛、穩定性心絞痛相鑒別。
● 這些疾病僅通過癥狀表現不易區分,出現胸痛要及時去醫院就診或撥打“120”急救電話。
● 醫生會根據臨床經驗、心電圖檢查等結果,排除癥狀相似的疾病,做出診斷。
● 抗血栓和穩定斑塊是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治療的主線。治療方法有介入治療、藥物治療和手術治療。儘可能早地開通梗死相關動脈,可明顯降低死亡率、減少併發症、改善患者的預后。
● 快速開通梗死相關動脈,是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急性期的首選治療。
● 非ST段抬高型高危患者可行急診介入治療,中低危患者可先行藥物治療,若藥物治療不滿意者可隨時行介入治療。
● 溶栓治療: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溶栓治療具有快速、簡便、經濟、易操作的特點,靜脈溶栓仍然是較好的選擇。
● 藥物治療主要包括抗血小板、抗凝、調脂治療、硝酸酯類、β受體阻滯劑、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製劑和血管緊張素受體阻滯劑等藥物治療。
● 根據病情可給予冠脈搭橋術。
● 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徵引起的胸痛等癥狀,未及時治療可引起心律失常、低血壓和休克、心力衰竭、猝死。
● 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治療后的效果與冠狀動脈病變的嚴重程度和左心室功能狀況、治療方法、患者的體質等因素有關。及時有效的治療,可降低病死率,改善預后。
● 患者左心室功能越差,預后也越差。
● 多數不穩定性心絞痛患者經治療轉變為穩定性心絞痛,預後主要取決於冠狀動脈病變的嚴重程度。多支包括左冠狀動脈主幹病變預后較差,少數患者(自髮型或變異型心絞痛患者)心絞痛完全消失,則預后最佳。
● 戒煙限酒。
● 合理的體育鍛煉,避免劇烈運動。
● 少食多餐,避免過飽。
● 保持良好的心態,避免情緒過分激動。
● 注意保暖,避免著涼。
● 積極治療高血壓、糖尿病、高脂血症等疾病,並定期體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