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頻波
用於傳遞信息的波
調頻波是指為了利用波的傳播特性來傳遞信息,將所需傳遞的信息(例如,語言、音樂或圖像信號)對波的頻率進行調製,頻率被調製的波稱為調頻波。接收端只要對調頻波的頻率解調,即可得到該波所攜帶的信息,因為外界的雜訊干擾對頻率的干擾很小,因此被解調的信號質量較高。
調頻波(調頻信號)的特點是:其頻率隨調製信號振幅的變化而變化,而它的幅度卻始終保持不變。當調製信號的幅度為零時,調頻波的頻率稱為中心頻率ω0。當用一完整的調製信號(即調製信號的幅度作正負變化)對高頻載波進行調頻時,調頻波的頻率就圍繞著ω0而隨調製電壓線性的改變。當調製信號向正確的方向增大時,調頻波的頻率就高於中心頻率;反之,當調製信號向著負的方向變化時,調頻波的頻率就低於中心頻率。
可見,調製信號的幅度越大,頻率的偏移也越大,調頻波以其頻率的變化代表著調製信號的特徵。
音頻信號的改變往往是周期性的,一個最容易理解音頻調製技術的範例是小提琴和揉弦,揉弦通過手指和手腕在琴弦上快速顫動,使琴弦的長度發生快速變化,從而最終影響小提琴聲音的柔和度。與“FM無線電波”相同,“FM合成理論”同樣也有著發音體(載體)和調製體兩個元素。發音體或稱載波體,是實際發出聲音的頻率振蕩器;調製體或稱調製器,負責調整變化載波所產生出來的聲音。載波頻率、調製體頻率以及調製數值大小,是影響FM合成理論的重要因素。
最基本的FMinstrument包括兩個正弦曲線振蕩器,一個是穩定不變的載波頻率fc(CarrierFrequnecy)振蕩器;一個是調製頻率fm(ModulationFrequency)振蕩器。載波頻率被加在調製振蕩器的輸出上。載波振蕩器是一個帶有fc頻率的簡單的正弦波頻率,當調製器發生時,來自調製振蕩器的信號,即帶有fm頻率的正弦波,驅使載波振蕩器的頻率向上或向下變動,比如,一個250Hz正弦波的調製波,調製一個1000Hz正弦波的載波,那麼意味著載波所產生的1000Hz的頻率,每秒要接受250次的影響產生的調製。調製體和載波體都是有頻率、振幅、波形的周期性或准周期性振蕩器。
在頻率調製技術中,調製體的振幅同樣對頻率調製起到關鍵作用,調製體振幅影響著載波頻率調製后變化的深度,假如調製信號的振幅是0,就不會出現任何調製,因此說,就像在振幅調製(AM)中,調製體的頻率對載波體的振幅有影響一樣,在頻率調製(FM)中,載波的頻率變化同樣受調製體振幅大小變化的影響。
因此,在頻率調製過程中,我們可以發現:1.調製體的頻率影響載波體的頻率的速度變化。2.調製體的振幅影響載波頻率的深度變化。3.調製體的波形(或音色)影響載波頻率的波形變化。4.載波體的振幅在頻率調製過程中保持不變。
頻率調製(FM)在電子音樂合成技術中,是最有效的合成技術之一,它最早由美國斯坦福大學約翰。卓寧(JohnChowning)博士提出。20世紀60年代,卓寧在斯坦福大學開始嘗度使用不同類型的顫音,他發現當調製信號的頻率增加並超過某個點的時候,顫音效果就在調製過的聲音里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個新的更複雜的聲音。
卓寧當時只是在完成無線電廣播發射中最常用的調頻技術(也就是FM廣播)。但卓寧的偶然發現,卻使這種傳統的調頻技術在聲音合成方面有了新的用武之地。當卓寧領悟了FM調製的基本原理后,他立即開始著手研究FM理論合成技術,並在1966年成為使用FM技術製作音樂的第一人。
△fm為最大頻偏,F=Ω/2π(調製信號頻率),由式GS0919可知,調頻波的寬度比調幅波寬得多,例如,當Fmax=15kHz時,調幅波的寬度B=2Fmax=30kHz,而調頻波的mf=5時,B=2(mf+1)F=180kHz,它比調幅波的頻帶寬度大五倍,這是調頻制的主要缺點。因此,調頻廣播只適用於超短波(甚至高頻)波段。通常調頻波的載波頻率多在30MHz以上。國際上規定,調頻電台的波段為88MHz~108MHz的甚高頻段。並規定每個調頻台所佔用的頻帶寬度為200kHz(通常mf=4~8),它的音頻、即調製信號頻帶規定為30Hz~15000Hz。
使載波頻率按照調製信號改變的調製方式叫調頻。已調波頻率變化的大小由調製信號的大小決定,變化的周期由調製信號的頻率決定。已調波的振幅保持不變。調頻波的波形,就像是個被壓縮得不均勻的彈簧,調頻波用英文字母FM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