齶癌

齶癌

齶癌按UICC分類應僅限於硬齶的原發性癌腫,軟齶癌應列入口咽癌範圍。硬齶癌以來自涎腺者為多,鱗癌少見。發生於硬齶的癌,常侵犯齶部骨質,引起齶穿孔。向上蔓延可至鼻腔及上頜竇,向兩側發展可侵蝕牙齦。硬齶癌的轉移主要是向頸深上淋巴結,有時雙側頸淋巴結均可累及。齶癌早期無明顯癥狀,一般表現為齶部的潰瘍或紅白色斑塊,後期逐漸出現典型癥狀。齶癌的治療以手術為主。齶癌可引起齶部疼痛、出血、穿孔,晚期可引起全身惡病質,多種癌性併發症。齶鱗癌的預后較齶腺癌為差,5年生存率約為66%。晚期及淋巴結轉移者預后較差,5年生存率僅25%左右。

就診科室


● 口腔頜面外科、口腔科、腫瘤科

病因


● 和全身腫瘤一樣,口腔頜面腫瘤的致病因素與發病條件至今被認為是一個較複雜的問題。可能的病因很多,加上一定的發病條件,才能形成腫瘤。病因與發病條件又常常是相互作用的。因此,目前對口腔頜面部腫瘤病因的認識,仍接受“癌病因綜合作用”的概念。
● 硬齶癌多與吸煙、飲酒、食用刺激性食物有關。軟齶癌多繼發於扁桃體癌,原發性軟齶癌較少見。

癥狀


● 齶癌早期無明顯癥狀,一般表現為齶部的潰瘍或紅白色斑塊,後期逐漸出現典型癥狀:
● 齶癌常先起自一側,並迅速向牙齦側及對側蔓延。多呈外生型,邊緣外翻,被以滲出和血痂,觸之易出血;有時亦呈潰瘍型。齶癌周圍的黏膜有時可見煙草性口炎或白斑紅斑存在。
● 硬齶鱗癌大多高度分化,發展比較緩慢,主要表現是疼痛性潰瘍。
● 齶癌常侵犯齶部骨質,引起齶穿孔;向上發展可侵襲鼻腔及上頜竇;向兩側發展可侵襲齶側牙齦牙槽突而引起牙疼痛鬆動。
● 齶癌的頸淋巴結轉移率在40%左右,其中以下頜下和頸深上淋巴結多見。初診病例20%~30%存在淋巴結轉移。齶癌發生在接近中線或超過中線者及晚期齶癌常多發生雙側頸淋巴結轉移。

檢查


● 一般行病理檢查可確診。

診斷


● 醫生診斷齶癌依據典型的臨床癥狀和病理檢查。
● 臨床表現:早期無明顯癥狀,後期出現疼痛性潰瘍、白斑或紅斑等。
● 病理學檢查為診斷齶癌的金標準。

分型


● 齶癌分為齶鱗癌和齶腺癌。
● 分期需經組織病理學確定。

鑒別診斷


● 齶癌需與下列疾病相鑒別:
● 齶部重型複發性阿弗他潰瘍
● ● 多見於中青年,好發於口腔後部黏液腺豐富區域,潰瘍深如彈坑,形狀規則,邊緣隆起,無浸潤性,有周期性,有自限性,病理檢查表現為慢性炎症。
● 壞死性唾液腺化生
● ● 好發於硬齶和軟齶交界處,深及骨面,邊緣可隆起,底部肉芽組織,病理檢查表現為小唾液腺壞死。
● ● 如果出現口腔黏膜潰瘍、疼痛等癥狀,需要及時去醫院就診,請醫生進行檢查和診斷。醫生主要通過病理檢查排除其他疾病,做出診斷。

治療


● 硬齶鱗癌的細胞分化較好,適宜於手術切除或冷凍治療,組織缺損可用贗復體修復。頸淋巴結一般行Ⅱ期手術,有轉移時才同期行頸淋巴清掃術。

危害


● 齶癌可引起齶部疼痛、出血、穿孔,晚期可引起全身惡病質,多種癌性併發症,最終導致死亡。

轉移性


● 齶癌會轉移,硬齶癌的轉移主要是向頸深上淋巴結,有時雙側頸淋巴結均可累及,來自小唾液腺的齶癌還可以轉移至肺部。

預后


● 齶鱗癌的預后較齶腺癌為差,5年生存率約為66%。晚期及淋巴結轉移者預后較差,5年生存率僅25%左右。

預防


● 癌症的預防可分為三級:Ⅰ級預防為病因學預防:是降低發病率的最根本措施;Ⅱ級預防: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Ⅲ級預防:以處理和治療患者為主,其目標是根治腫瘤,延長壽命,減輕痛苦等。具體為:

消除或減少致癌因素

● 去除致癌病因是最好的預防方法。
● 首先應消除局部的慢性刺激因素,如拔除殘根、殘冠、錯位牙,以及磨平銳利的牙尖,去除不良修復體,以免造成對口腔黏膜的長期刺激,從而誘發癌腫。
● 其次戒煙酒、少食辛辣刺激物,忌嚼檳榔、積極治療口腔黏膜紅斑白斑等癌前疾病;
● 在戶外暴晒或在有害工業物質接觸下工作時,應加強防護;
● 避免精神緊張和抑鬱,保持樂觀情緒。

及時處理癌前病損

● 發現口腔內有白色斑塊、紅色斑塊或經久不愈的潰瘍,及時就醫。

開展防癌檢測

● 定期體檢,早發現,早治療。